河南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河南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河南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我国各地蓬勃展开。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调查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阐述了河南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和具体措施,以提高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水平,促进河南旅游业得发展。打打造世界一流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名省。关键词: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资源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它同物质文化一起体现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河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人杰地灵,地理优越,曾是众多文化的发源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绚烂瑰丽的物质文化,同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在中国长期的农耕时代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产生过重大影响。河南民间文学蕴藏量极为丰富,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堪称中国民间文学的缩影。河南民间曲艺历史悠久,在河南民间文化生活中历来具有重要位置。其他,还有民间杂技、民间武术和与民间戏曲有关的民间音乐。中原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品种浩繁,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瑰宝的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大量至今存活的民间的民俗文化。这些博大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当今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治资源、道德资源和文化产业资源。所以对河南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1.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河南作为中华历史名省,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类型多样、等级优良、旅游品牌潜力大、旅游市场区位优越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为河南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条件。1.1 河南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类型和数量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众多。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体育竞技、传统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表1)。内涵十分丰富,集中展示了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摇篮深厚文化的积淀,彰显了其优秀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2005年,我国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此同时,我省启动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选工作。2006年3月,我国正式公布了该名录,我省22个项目上榜,占全国38。2007年省政府公布了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48项。我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56项。2009年6月我省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29项。 表1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表大类基本类型(省级以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体育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梁祝传说、董永传说、先蚕氏嫘祖的传说、许由的传说、潘安的传说、河图洛书传说、洛神的传说、姜太公的传说、韩湘子传说、丁兰刻木传说、张清丰孝道故事、王祥卧冰传说、杞人忧天传说、夸父神话、木兰传说、盘古神话、邵原神话群唢呐艺术、板头曲、小咚鼓艺术、啸乐、杨韩村乡唱秧歌、桐柏山歌、淅川锣鼓曲、锣鼓十八番、沙河船工号子、丹江号子、信阳民歌、西坪民歌、江河号子(黄河号子)、笙管乐(超化吹歌)、锣鼓艺术(大铜器)、佛教音乐(大相国寺梵乐)卧拐秧歌、九连灯、曹屯排鼓、鱼灯花社舞、吕村战鼓舞、金龟舞、马皮舞、独脚舞、踢棒槌、小冀背桩、小宋佛高跷、虎舞、哼小车、莲花灯舞、双狮舞、王家热锣鼓、云彩灯、庆丰花鼓舞、扑蝶舞、项城肘阁、西平鱼灯、龙舞、九莲灯、麒麟舞、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跑帷子、官会响锣太平调、豫剧、宛梆、怀梆、越调、目连戏(南乐目连戏)四平调、曲剧、道情戏(太康道情戏)、大弦戏、木偶戏、大辫戏、南乐五腔调、枣梆、汉剧、花鼓戏、商城花篮戏、二夹弦、罗卷戏、二股弦河洛大鼓、河南坠子、大鼓书、永城大铙、豫东琴书、三弦书(南阳三弦书)、大调曲子少林功夫、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石锁、黄派查拳、通背拳(通臂拳)、梅花拳、猴艺、圣门莲花拳、六道大方低棋、两仪拳、余家杂技、八极拳(月山八极拳)、心意六合拳、苌家拳、东北庄杂技朱仙镇木板年画、泥塑(浚县泥咕咕)、猴加官、香包、 面塑、苏奇灯笼画、内黄李新张木板年画、黄河古陶、淮阳泥泥狗、顺店刺绣、聂氏麦杆画、清丰彩灯、石雕(方城石猴)、玉雕(镇平玉雕)、木版年画(滑县木版年画)、汴绣柿树栽培柿饼制作技艺、麻纸制作技艺(手工造纸)、葛记焖饼制作技艺、义兴牌匾制作技艺、秋油腐乳制作技艺、制鼓技艺、小街锅贴制作技艺、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柏山缸制作技艺、清化竹器制作技艺、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钧瓷烧制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刘陈铺齐氏骨科、象庄秦氏妇科、传统膏药黄氏膏药、黄塔膏药、柳位同裕堂陈氏传统骨病疗法(柳位陈钞骨科)、黑虎丸、合水张氏正骨太昊伏羲祭典、马街书会、新密溱洧婚俗、摸摸会、中原古荥汉族丧葬习俗、道口正月古庙会、伦掌孟村九曲黄河灯展会、高王庙会、二仙庙会、灵山庙会、青龙宫庙会及祈雨习俗、民间信俗(关公信俗)、打铁花、洛阳牡丹花会1.2 河南非物质文化资源质量等级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品位很高,等级优良,遗产价值突出。河南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7项。具有代表性的朱仙镇木板年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绘画技巧具有构图饱满、人物无媚态、久不退色的特点,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年画乡土气息浓郁,美感强烈,具有很高的社会美、文化美学价值被视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此外还有民间流传广泛的“董永传说”,传承久远、蕴含着民众智慧和创造力的“汴绣”,见证历史、凸显人类图腾崇拜的浚县“泥咕咕”,传播海外的“少林功夫”和“太极拳”,以及历史悠久、千姿百态的豫剧、大平调、宛梆、怀梆、二夹弦、罗卷戏、曲剧、越调等戏曲艺术。1.3 河南非物质文化资源亟待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由于多种原因,我省的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面临着濒危状况,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如罗戏等。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音乐等能有创收的项目,保护和传承情况较好;民间文学、民间知识等有一批忠实的爱好者,传承情况也比较好;传统曲艺、舞蹈等由于和现代社会脱节,年轻人普遍表现出不喜欢,同时也不能自养,如小腰鼓舞、大头舞、狮子舞等,传承情况较差。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迫在眉睫,而进行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中国非物质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中部悠久的历史为依托,充分挖掘河南非物质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文明接轨1。2. 河南非物质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追求新颖、独特的心理需求大增。这刺激了各地旅游产业不断升温,人文景观愈受青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被开发利用的趋势日益增加,在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旅游观光活动和开发过程中,虽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流失和变异。长此以往,旅游活动自然丧失原有的吸引力从而使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加上不正确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也会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有效传承和保护,造成这些活态文化的濒危和消失,导致它不能可持续发展2。影响上述的现象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2.1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调查不充分我省未充分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旅游资源调查是进行旅游开发、规划的基础工作之一,在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开发者调查旅游资源,以往只是注重对有形的旅游资源的收集,而轻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别是隐藏在民间的绝密之类非物文化,使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便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是粗浅的、失真的。这就必然影响到人们更好地认识到它的价值和珍贵,不利于在开发过程中更好地保护。2.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重视不够、保护不足政府和旅游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传承人严重缺乏。众所周知,文化旅游能成为当今游客首选目标,就是由于有许多的民间传承人参与到旅游活动中,这样游客来此旅游就会留下很深的记忆,为以后的重游并带动他人旅游打好基础。但是有的旅游地为了满足旅客的猎奇的心理,在旅游开发中一些民族风俗被改造,被夸张,甚至野蛮、低俗、过度的市场化商业气息严重破坏了文化的内涵和意义。2.3非物质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滥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成为旅游开发的特色和重点。许多地方为繁荣旅游事业,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破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甚至引入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这些做法严重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地域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变质甚至消失的危险。2.4非物质文化资源碎片式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离不开孕育它的特定环境,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广大民众。但是在保护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面,忽视了孕育它的环境和民众,这种缺乏整体观的碎片式保护方式实际上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风貌和价值3。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已失去相应的传承环境,成为碎片,在保护中如果没有对缺失部分进行修复和完善而直接传承,就会造成另一种形式的碎片式保护。3. 河南非物质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构想河南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此丰富而独特,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但其在国内的知名度却并不高,与其他相比,开发度更是落后。而如何开发好河南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我认为在遵循“持续发展,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政府主导”的原则下4,做好以下几点。3.1 河南非物质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原则3.1.1旅游开发应遵循可续持发展的原则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身来讲,保护工作重于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对非物质进行开发时只有先整理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保护和抢救的时机稍纵即逝,但是开发利用却可以长久地进行,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1.2科学规划、统筹布局的原则非物质文化有着不同的类别,在旅游开发中必须将有价值的原始状态、不可再生、不能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以复制并能够规模经营的非物质文化准确区分开来。对于前者要严格保护,确保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完整和生存环境的优化;而对于后者,则可以在正确指导和科学规划与管理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利用。只有科学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区分,实施分类保护与开发,才有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可以与知名非物质文化研究机构、规划开发专家组、大专院校学者相合作,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具有河南非物质文化特色、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优质旅游规划方案5。3.1.3发挥政府主导性原则政府通过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法令法规,设置必要的执法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开发实行法制化管理,有效地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低档次、盲目、急功近利行为以及滥开乱编的破坏行为,从法律层面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政府也能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税务、价格、工商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手段,引导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鼓励、资助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良好环境。因此,充分发挥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特殊作用,是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责,同时政府的主导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管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可能随着现代化的步伐逐渐消亡。3.2河南非物质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3.2.1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行普查。 因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就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对所在地的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详细普查,并建立非物质文化名录体系。这样能更好地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6。从而有效地保护其历史、科考、教育、文化、审美旅游价值。3.2.2要突出原生态性,精心设计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个性,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开发有据、开发有序的原则,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7。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载体形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民俗文化村、民族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和实景舞台剧等,其中以河南开封梦回东京为代表的以展示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实景舞台剧日渐盛行。这种新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模式,具有显著的市场效应。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生态基因,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原生态性加以创新来设计旅游产品。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规划与开发时,要突出它最具特色的重点开发,注重合理开发与保护。 3.2.3.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牵涉面很广,任务量很重,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尽快落实组织实施的机构,并对其工作任务、职能做出明确的规定。二是要抓好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建设。要组织一批熟悉非物质文化保护业务专职队伍;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方面的专家,作为工作的兼职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在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一支业务素质好、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特别是要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的搜集者、记录整理者和研究者、传播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保护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保护工作的效果和结果。3.2.4非物质文化资源要整体性开发即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其它旅游资源中捆绑在一起共同开发。这是目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开发往往依托于全省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使那些尘封于一隅的人类遗产得见天日,短时间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于是当地政府借此知名度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促销活动,尤其是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进行捆绑来发展文化和遗产旅游。3.2.5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宣传促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推介机制,做到政府整体旅游形象宣传和企业旅游产品推介相结合,集合营销力量、资金,形成整体合力,提升规模宣传效应。发挥群众的参与作用,因为一个地区的文化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是由该地区全体民众共同构建的8,民众的旅游意识、生态意识、旅游文化意识和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发挥河南报纸、电视台、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媒介)进行全方位宣传,做到宣传促销有广度;利用中央、各省媒体(媒介)进行重点宣传,做到宣传促销有力度;媒体进行专家(学者)访谈、研究,做到宣传促销有深度。巧用各种活动,积极利用河南大型节庆活动、各企业成立周年等活动、各高校校庆、各团体年会、展会、老乡会等9,进行对内、对外宣传促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本文作者知识和时间所限,论文中尚存许多不足之处,河南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本文主要探讨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总体研究还十分粗浅,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有:河南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具体的旅游线路的规划、非物质文化旅游市场等。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河南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贡献微薄之力,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参 考 文 献1 徐惠蓉、王岚,经营城市:21世纪经营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6-7.2 刘茜,试用科学发展观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5,(2):180-184.3 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123-124.4 陈蔚德、王宝玉,河南旅游基础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100-104.5 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Z.豫政200662号.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18号)EB/OL./zwgk/2005-08/15/conten_21681.htm,2005-08-15.7 黄萍,数字化管理协同功效实证研究以“数字九寨”为例J.旅游学刊,2007,(8):21-288 David G.Simmons,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A .Tourism Management, 1994, 15(2) : 98-108.9 田孝蓉,旅游经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32-33.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Henan Province Abstract: Th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has increasingly becomethe focus of attention, andall over the countrybo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