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分析-毕业论文_第1页
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分析-毕业论文_第2页
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分析-毕业论文_第3页
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分析-毕业论文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阳师范学院20XX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分析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地理科学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 录摘要:(1)0引言(1)1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和需要注意的问题(2)1.1 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2)1.1.1位序规模法则(2)1.1.2 城市首位律(3)1.2 需要注意的问题(3)1.2.1理论的使用范围(3)1.2.2 相关系数(3)2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现状分析(3)3城市规模结构演变分析(4)3.1 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的特征分析(4)3.2 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计量分析(5)3.2.1 城市位序规模的双对数回归分析(5)3.2.2 城市体系首位指数动态变化分析(6)3.3 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的空间分析(7)4结论与建议(7)参 考 文 献(8)Abstract:(9)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分析城市规模演变的理论,如:位序规模法则和城市首位律,接着分析了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现状。通过对2011年河南省的城市非农业人口进行分析,发现:河南省的城市首位度有待提高,首位城市没有起到应有的首位作用。然后文章又利用河南省近年来,城市非农业人口数据和这两种理论,分析了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本文在对河南省的的城市规模结构演变进行计量分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河南省的城市集聚作用增强,但首位城市对较偏远城市的的首位作用不够强。最后,结合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现状和演变分析,本文对河南省以后的城市发展提出以下建议:河南省在以后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既要继续重视首位城市郑州的发展,增强其对周边中小城市的带动作用,又要注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重视河南省周边城市的发展,减小区域差异。关键词:城市非农业人口;城市规模结构;位序规模法则;城市首位律0 引言城市规模分布定量研究是城市规划和城镇化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准确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及合理确定城镇体系结构具有重要意义1。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撑点,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快速增长,但城市化水平较低,并且城市化和工业化严重背离,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仅影响了农业产业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第二、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河南省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所以,分析河南省的城市规模演变对河南省的城市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河南省有17个地级市,21个县级市。在本文中,本文以河南省38个城市,从1997年至2011年的城市非农业人口数据为依据,来分析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然后,总结我省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河南省今后对城市发展提出建议。1 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和需要注意的问题1.1 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城市规模主要有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种表达方法。因前者资料比较容易获得而更为常用。城市规模分布模型是和用什么方法、指标来衡量城市规模结构联系在一起的,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理论。1.1.1位序规模法则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的规模分布。捷夫提出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Pr=P1/R (1)式中;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P1是最大城市的人口;R是Pr城市的位序。这样的位序-规模分布的图节点,表示在双对数坐标图上时,就成为一条斜率为-1的直线2。捷夫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理想的均衡状态。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上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Pi=P1/Riq 或 Pi=P*Ri-q (2) 式中;Pi是第i位城市的人口;P1是规模最大城市的人口;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q是常数。 捷夫模式是q=1时的特例。对(2)作对数变换LgPi =LgP1-qLgRi (3)(2)式和(3)式对概括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实际研究中有广泛的用处。当你把一个城市体系中的每个城市按位序和规模落到双对数坐标图上时,你就已经对这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有了初步的概念。通过散点图可以对城市的规模等级做客观的划分,然后进行Y=a+bX形式的回归分析。a值的大小在坐标图上是回归线的截距,反映了第一位城市的规模。b值是回归线的斜率,b值接近于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说明规模b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b200超大城市1100-200特大城市150-100大城市920-50中等城市12200万100万200万50万100万20万50万20万199701682319980251021199902510212000027821200102782120020378202003027821200402981920050279202007117101920081171217200911714152010118131520111191215资料来源:根据1998年至2012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统计出3.2 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计量分析3.2.1 城市位序规模的双对数回归分析 设Y=LgPi,X=LgRi,则LgPi =LgP1-qLgRi 就可转化成双对数回归方程Y=a+bX.从表2位序-规模回归分析图中可以发现:1997年至2011的相关系数R2大于0.9,说明这段时间的回归分析是有效的。观察表3中的城市回归斜率b:(1)1998年至2002年b逐年增大;(2)2002至2004年b先增后减,波动较大;(3)2004年至2008年,b逐渐减小;(4)2008年至2011年,b逐年增大。所以,1998年至2002年,河南省城市集聚的趋势大于分散的趋势;2004年至2008年,城市分散的趋势大于集聚的趋势;2008年至2011年,城市集聚的趋势大于扩散的趋势。表3双对数回归分析年份位序规模方程表达式城市回归斜率绝对值|b|相关系数R21997Y=-0.8953X+6.32140.89530.95681998Y=-0.8896X+6.32480.88960.94921999Y=-0.8935X+6.350.89350.95542000Y=-0.9026X+6.3740.90260.95022001Y=-0.9214X+6.41330.92140.95282002Y=-0.9984X+6.53640.99840.94452003Y=-0.9257X+6.4480.92570.94082004Y=-0.9493X+6.53040.94930.91592005Y=-0.9017X+6.4640.90170.92472007Y=-0.8961X+6.47540.89610.92952008Y=-0.894X+6.4820.8940.9292009Y=-0.902X+6.4950.9020.9302010Y=-0.921X+6.5170.9210.9252011Y=-0.924X+6.5270.9240.923资料来源:根据1998年至2012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3.2.2 城市体系首位指数动态变化分析引入城市首位度指数来反映河南省城市体系中城市非农业人口在首位城市中的集聚程度,对19972011年河南省的城市非农业人口数据进行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计算(如表4)。计算结果显示: (1)2002年河南省各城市指数都明显低于理论值,城市首位度最低,首位城市没有起到应有的集聚作用。(2)河南省2003年以前的2城市指数较低,除了2002年与往年有较大不同,明显低于理论值外,其余各年的2城市指数基本上符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1年达到最大值1.922674,与理论值2非常接近。(3)1997年至2001年,4城市指数变化不大,略有增长;2002年至2011年,4城市指数虽有波动,但总趋势是增加。(4)2002年和2004年的11城市指数明显低于各年,小于0.5,其余各年保持增长趋势,但不明显。(5)和4城市指数相比,11城市指数明显低于理论值1。 除2002年外,从2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来看,河南省的城市首位律在增加,首位城市的集聚作用呈增强的趋势。但11城市指数与理论值1差别较大,大部分的11城市指数小于0.6。分析原因有两种可能:(1)近年来,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非农业人口在50万100万的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增长迅速,经济发展势头强,对城市非农业人口在5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强,相对来说,削弱了首位城市郑州的集聚作用。(2)城市指数的理论值本来是用来分析国家、地区首位城市的首位作用的,这里用于分析河南省的首位分布,“2城市指数为2,4、11城市指数为1”对于河南省可能并不适用。表4河南省城市指数年份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19971.4634340.6657510.56106482119981.4618850.6643460.55217611219991.4927310.6774740.56245384820001.5359110.6928120.55925522720011.6186840.6763170.55470665920021.1622150.523350.44497984620031.6696240.6849820.54886752120041.7411170.6253730.494822620051.7680660.7130050.56156070220071.8199260.7293430.5862901220081.8244570.7343230.59421632820091.8609840.8435110.60380281420101.9037180.7606610.6138966220111.9226740.7720870.618433796资料来源:根据1998年至2012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3.3 河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的空间分析根据2012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的数据可知:2011年河南省城市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是郑州;城市非农业人口在100万200万的特大城市为洛阳;城市非农业人口在50万100万的大城市依次为商丘、平顶山、新乡、安阳、焦作、开封、南阳、漯河和信阳。在上述城市中,除了南阳位于豫西南,信阳位于豫南,商丘位于豫东以外,其余城市基本上以郑州为中心,使得河南省的人口规模分布呈现“中间密,外围疏”的格局8。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城市;洛阳、开封和南阳又是多年老城,有较长的工业发展历史;焦作和平顶山是靠煤炭发展起来的基础城市。由此分析,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并没有发挥它对周边偏远城市应有的辐射作用。4 结论与建议总体而言,1997年以来,河南省2城市指数逐渐增大,并不断接近于理想值2。根据城市首位律,河南省的城市首位率逐渐增大。2008年至2011年,城市回归斜率b变大,表明河南省城市规模集中的趋势大于分散的趋势。综上所述,河南省的首位城市的集聚作用逐渐增强,但对河南省目前的城市发展现状而言,还有待增强。 通过对河南省人口规模演变的分析发现,河南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也随经济发展表现出地区差异。总体而言,以郑州为中心的洛阳、开封等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和郑州的集聚作用,城市化水平较高,而距离郑州较远,有没有城市赖以发展的矿产资源的信阳、驻马店等城市因缺乏工业基础,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不高。针对河南省城市规模现状及演变特征,河南省在以后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既要继续重视首位城市郑州的发展,增强其对周边中小城市的带动作用,又要注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减小区域差异。参 考 文 献1张虹鸥,叶玉瑶,陈绍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变化及其空间特征J.经济地理,2006,26(5):806 - 809.2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6.3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6167.4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3.5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4.6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58-271.7 叶玉瑶,张虹鸥.城市规模分布模型的应用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人文地理,2008,(03):42.8 丁志伟,徐晓霞,张改素.1949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及城镇密集区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评价,2011,(27):911.The Urban Scale Structure Evolution Analysis of Henan Province Abstract: First,this paper has introduced the theorie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urban scale structure ,such as: the RankSize Rule and the Law of the Primate City.Then it has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the urban scale structure of Henan province . Based on the urban nonagriculture populations of Henan province in 2011 ,it has found :the first degree of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should be raised and the first city does not play its du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Then it has used the urban nonagriculture population datas of Henan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two theorie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urban scale structure of Henan province.After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about the evolution,the paper has come to this conclusio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Henan province has been enhanced , but the first effect to remote cities is not strong enough.Finally, combining the analysis about the evolution with the present satua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