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的时空差异和主导因素的分析-毕业论文_第1页
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的时空差异和主导因素的分析-毕业论文_第2页
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的时空差异和主导因素的分析-毕业论文_第3页
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的时空差异和主导因素的分析-毕业论文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阳师范学院20XX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的时空差异和主导因素的分析 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目,行距固定值26磅目录不要页码目 录“摘”、“引言”与“参考文献”使用四号黑体“目录”两字三号黑体并居中,与摘要之间空一行摘要(1)关键词(1)0引言(1)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 1.1模型的设定(2) 1.2变量的定义 (3) 1.3 样本数据的选择(3)2时空差异分析(4) 2.1粮食产量规模(5) 2.2粮食播种面积(6) 2.3粮食总产量(6)3主导因素分析(7) 3.1粮食播种面积(7) 3.2粮食总产量(8) 3.3其他因素(8)4总结(9)5参考文献(10)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四号Abstract(11) 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的时空差异和主导因素的分析 摘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到2020年这一区域的粮食生产能力要稳定达到1300亿斤。然而国内外对于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我觉得研究此课题对于保障中原经济区乃至于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科学文献资料法、空间模型方法。通过对搜集来的数据进行对比、归纳,我们可以知道中原经济区无论是粮食总产量还是粮食单产都是比较稳定的,且近年来大多数省市都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但在中原经济区内部也有一些差异。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粮食安全 ; 战略 ;保障引言 中原经济区地处黄河中下游 ,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核心发源地。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原经济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我认为中原经济区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把握住当前大好的政策方针来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全省、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安徽西北部和山西东南部共5省30个地级市、10个直管市(县)及3个县区2。(注:山东泰安和安徽淮南因只有少量县区故不作研究)该区位于我国中心地带,全区面积28.90万平方米,2011年末全区人口总数达1.79亿,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其中夏粮占1/2,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别重要。其中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也位居全国首列,不愧为国家的粮仓。中原经济区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突出的粮食区位优势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粮食产量超过1亿吨,占全国的18%以上,其中小麦产量5400万吨,接近全国的50%;棉花、油料、畜禽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8.4%、20.5%、14.8%,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决定了自身的战略定位及其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全区范围内各粮食产区、各地市粮食生产情况差异较大,特别是“秦岭淮河一线”从该区横跨使得该区气候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全区粮食工作问题的考察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局面。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中原经济区地域广阔、人口密集、时空差异显著,情况较为复杂,研究内容较多。本文的参考数据大多来自于中原经济区下辖各省市统计局网站中的统计年鉴,因此选取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才可确保本文的可参考性以及政府、个人制定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分为按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分别从横纵两方面来分析粮食生产的差异。从中找到影响中原经济区粮食产量的各种因素。从而为决策者提出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更好的为该区粮食增产提供理论基础,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跟好的解释该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笔者采取了一下研究方法:1.1模型的设定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很多,有劳动力、物质投入、土地、生产方式、技术进步、生产结构、制度因素、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等因素都影响着粮食产量。为了基本涵盖这些基本因素,本文选择了以农业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成灾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等为解释变量,以粮食产量为被解释变量。对于这些影响因素,我找到了2000到2011年的关于这些因素的数据,借此来分析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和它们是如何来影响粮食产量的,以下是我对所找的数据做的一些说明。1、 粮食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2、 播种面积。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播种面积的减少,粮食产量也会相应的减产,二者成正相关的关系。3、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在一般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应等于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备,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它是反映我国耕地抗旱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与粮食产量成正相关。4、农业机械总动力。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植物保护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等。它的增加也会使粮食产量增加。1.2变量的定义假设粮食产量与农业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成灾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Y表示粮食产量(万吨)X1表示播种面积(万公顷)X2表示农用机械总动力(万千瓦)X3表示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X4化肥施用量(万吨)样本时间从2000年到2011年地区粮食产量Y播种面积X1有效灌溉面积X2农用机械总动力X3化肥施用量X4河南4119.881137.747666076.6673.71山东950171100.816905297山西52312677.21068274安徽18103591372871140.7河北772.3145.3108.21742.1321样本大小:n=12注:上表格所示数据均是2000-2011近二十年间的平均值。1.3 样本数据的选择以中原经济区内各省市统计局网站公布的统计年鉴为资料来源,使用了2000年到2011年的中国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成灾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化肥施用量的数据,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2时空差异分析中原经济区地域广大,东起安徽蚌埠,西达山西运城,南至河南信阳,北抵河北邢台。区内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处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以及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山地、盆地。该区大部分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年温差大,降水较少且不稳定,该区南部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因此所跨地区各地的气象条件差异较大。因而导致了该区的粮食生产条件各异,兼有利弊的局面。正因为中原经济区空间差异大,因此,我把占中原经济区大部分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河南省与其他省市(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的部分地区)拿出来单独对比,如下(图1)我们不难看出:近十二年内,河南省粮食播种面积一直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相比之下其他省市波动较大,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河南省的农业生产能力对于中原经济区乃至整个全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巨大保障。 图1:河南省与中原其他省市粮食播种面积的比较2000-2011年,中原经济区粮食播种面积大致呈现出数量稳中有升、年际增长率整体企稳的局面(图1)。粮食播种面积由2000年的1 622. 09万公顷增至2011年的1 836. 15万公顷,占全国比重由21世纪初的不足15%提高到16. 5%左右(其他研究结果可参见刘怀廉的2011年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3。粮食播种面积除2001年、2003年分别较上年下降3. 21%和1. 88%之外,其余年份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年均增长1. 16%,年增长率最大为2005年的5. 23 %,最小为2001年的一3. 21 %;分地区来看,河南省由2000年的902. 96万公顷增至2011年的985. 99万公顷,占中原经济区和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比重则分别保持在1/2以上和8. 9%左右,年际增长率则在一2. 29 % ( 2001年)一3. 3 % ( 2006年),年均增长0. 81 %;全区其余地市(县)则由21世纪初的700万公顷规模增至2011年的850万公顷以上,占全国比重达到7. 6%左右,年际增长率在一4.37%(2001年)一9. 41 % ( 2005年),年均增长1. 60% 。2001年和2003年,河南省与该区其余市(县)粮食播种面积均有所减少,分别下降2. 29%和0. 58% ,4. 37%和3. 56%,且后者在2008年亦略有减少,下降0. 71%。2.1粮食产量规模至2011年中原经济区己实现粮食产量8连增,且连续两年突破亿吨规模,达到10 422. 33万t,较2000年产量增长41. 86%,占全国比重则由21世纪初的16%左右提高到18%以上(受数据可获得性限制,本文所用数据口径较实际范围偏大);其中,河南省也实现粮食产量8连增,2011年达到5 542. 5万t,区域内其他市(县)总计4 880. 33万t,分别较2000年水平增长35. 13%和50. 35 %,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期初的9%和7%左右提高到10%左右和8%以上。 图2:中原经济区粮食产量增长率变化趋势 图3:中原经济区粮食产量(2000-2011)2.2粮食播种面积该区各地市差距较大。全部32个地级市中,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00万公顷的有5个,50万公顷以上的有16个,不足30万公顷的有9个,低于20万公顷的仅有3个。排名前10位和后10位地市(2009年以来中原经济区各市播种面积排名变化基本不大,2011年排名前10的为驻马店、周口、南阳、菏泽、阜阳、商丘、毫州、信阳、宿州和聊城,排名后10位的为郑州、焦作、淮北、漯河、长治、淮南、晋城、鹤壁、三门峡和济源,其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为972. 34万公顷和221. 21万公顷,分别占全区的53. 0%和12.0%,相差近3. 4倍;其中,驻马店最多,为117. 41万公顷,济源最少,为4. 17万公顷,二者相差27. 16倍。2.3粮食总产量各地市差距较大,高产地市主要集中于海河平原、淮河平原及南阳盆地等传统优势产区。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总产和单产,各地市均差距较大,尤其是单产水平,呈现出典型的梯级分布。河南周口、驻马店、商丘、南阳、信阳,山东菏泽、聊城,安徽阜阳、毫州、宿州,河北邯郸、邢台等地市的粮食生产规模位居前列,而河南鹤壁、三门峡、济源,山西晋城等地则受其耕地面积和地理位置限制,粮食生产能力相对较弱。全区32个地市中,2011年,粮食产量在500万t以上的有9个,200万一500万t的有13个,低于100万t的有3个。排名前10和后10位地市的粮食产量分别为587. 30万t和123. 87万t,占全区的56. 3%和11.9%;其中,产量最多的是周口,达747. 20万t,最少的是济源,仅21. 55万t,二者相差近33. 7倍(图3 ) 。 图4:近年中原经济区各省市粮食产量前十名3主导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的图表及文字不难看出,影响中原经济区粮食产量时空差异的主导因素无非是:3.1粮食播种面积工业建设用地增加、粮食比较效益降低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带来的压力,造成了中原经济区粮食耕地紧张,粮食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长期趋于降低的局面。一方面,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包括河南省在内的整个中原经济区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受经济增长欲望的刺激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促动,工业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增加,农业耕地尤其是粮食耕地则因其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而亚需保护,这使得工业建设用地和农业耕地之间存在矛盾,造成了粮食耕地面临极为紧张的局面。2012年末的河南省周口市“强制平坟”事件便是鲜活例证。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种粮比较收益持续偏低的情况下,受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政策等的驱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再次受挫,这直接导致了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长期处于下降趋势。以河南省为例,1978年以来,上述比重从最初83. 19%的高位持续下降到2004年64. 97%的最低值,直到近几年此下降趋势才逐步得到遏制,至2011年又恢复到69. 15 %,但仍低于1978-2003年75. 55%的平均水平。中原经济区整体情况也大致如此。3.2粮食总产量从该区粮食产量波动的成因来看,在影响粮食产量的诸多因素中,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品种结构、农业政策、农业科技推广以及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和自然灾害被普遍认为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两大主要因素4。一方面,中原经济区粮食耕地能够保持数量上稳中有升、质量上逐步改善的态势,且有不断加强的物质投入力度、不断优化的粮食品种结构、不断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的农业科技水平和政策支持水平予以保障,使该区粮食生产在保持足够规模的基础上,主要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来增加产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该区粮食的高产增产。相关研究显示,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尤其是农业支出政策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粮食产量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等农业物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使得粮食种植成本持续升高,种粮收益持续偏低,打击了粮农种粮积极性,且受农业结构调整影响,油料、棉花及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粮食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不断降低,加之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结构恶化,粮食生产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限制了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3.3其他因素此外,旱涝等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稳定性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中原经济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且危害严重,尤其是以河南省为中心的黄淮海平原地带饱受洪涝、干旱灾害困扰,其粮食生产受到较大影响,且受水灾影响尤为显著。通常受灾严重的年份,粮食减产严重5。以2003年为例,全区粮食产量普遍减产15%以上,秋粮减产更是达35%以上,正是受当年大部分地区旱涝并重的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的结果。在秋粮播种期间的严重干旱与秋收时节持续阴雨洪涝的双重作用下,仅河南省受灾和成灾面积就高达496. 5万公顷和273. 9万公顷,均创30年来新高,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分别高达36. 28%和20. 02 %。事实上,2000年以来,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在受灾严重的2000年、2003年都超过1/3,其余大部分年份也都接近或超过1/5,而成灾面积占比在2000年、2003年超过1/5,其余年份在1/10左右。 4结论中原经济区的粮食生产在近10余年取得了不俗成绩,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仍存在一定不利因素和波动风险。从粮食播种面积来看,该区保持数量稳中有升、增长率整体企稳局面的同时,其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持续下降转而得到逐步恢复,但仍承受着来自工业建设用地增加、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使粮食耕地面临极为紧张的形势,粮食播种面积存在增加受限乃至减少的风险。从粮食产量来看,受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物质投入、农业科技和政策支持水平不断提高等的综合作用,该区取得了粮食产量稳步提高,产量占全国比重在波动中有所提升,且产量年增长率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等成绩,但其粮食生产受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显著,产量年际增长率波动较大,且受种粮比较收益偏低、粮农种粮积极性降低、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等一系列负面因素影响,使得粮食生产稳定性受到威肋、粮食增产能力受到限制。从粮食单产来看,该区得天独厚的农业种植条件和突出的粮食区位优势奠定了粮食高产的基础,而物质投入、农业科技水平的稳定提高和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强,使其粮食单产得以保持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但该区粮食单产受自然灾害影响仍然较大,且随着物质投入对单产提高的带动效应趋于减弱,加之先进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力度有限、相关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等负面影响,单产面临着短期增长波动较大和长期提高颇具难度的双重压力。从种植结构来看,粮食作物则呈现出夏粮和秋粮并重,以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规模上夏粮大于秋粮、小麦一枝独秀、玉米紧随其后等特征。其中,小麦和玉米广泛分布在淮河平原、北部海河平原地带以及南阳盆地,稻谷则集中分布于河南信阳和安徽阜阳、蚌埠等地,豆类和薯类也零星分布于安徽北部、河南中东部及南阳盆地。在此,我个人就研究这个问题发表一些建议。 一是在坚持推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合理分配,调和工业及城镇建设用地与粮食耕地之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用地冲突,确保粮食耕地规模,并加强高产稳产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等基本农田工程建设力度,切实提高粮食耕地质量。二是要稳定和提高物质投入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和政策支持水平,继续依靠良种良方、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农业科技拉动单产水平的提高,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粮食奖励、补贴及监督机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促进全区粮食稳产增产;三是积极探索,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行适度规模化经营,支持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三夯实基拙,重点突破,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与优势作物区域布局一方面要继续夯实黄淮海平原地区优质小麦、玉米的生产基础,稳定和扩大播种面积,着重提高单产水平,以河南南部、安徽北部适宜地区的水稻种植为突破,辅以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的玉米优势带和安徽北部的豆类种植区,形成优势作物集中连片、次优作物带状分布、劣势作物适度缩减的粮食种植格局;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各产区、各地市农业生产条件与粮食区位优势方面的差异,既要巩固淮河平原产区的规模优势与海河平原产区的单产优势,着力提高淮河平原产区的单产水平,又要注重对西部黄泛平原产区的投入和扶持,形成规模上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布局上有所先后、梯级分布,单产上无明显短板,增产上分工合理的粮食生产态势。参 考 文 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 意见J.河南日报,2011 -10 - 09.2 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J.2012 -113 刘怀廉2011年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 -4.4 马九杰,崔卫杰,朱信凯,等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J.2005 (4) : 14一17.5王亚伟,韩坷,苏克勤,等自然灾害对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5(6):720一730.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grain production area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y and dominant factors Abstract: as the core area of grain production,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Area to the develo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