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ppt_第1页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ppt_第2页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ppt_第3页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ppt_第4页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理论提出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 许多新的现象: (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2)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1)同类产品间的贸易量大大增 加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 国在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差异(比较优势 理论模型)和资源禀赋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H- O模型),按照这些理论,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 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行业间贸易”,但二战后, 国家间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行业内贸易”大大 增加,这种现象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贸易模 式,因此是对传统贸易理论一个挑战。 表5-1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的ITT ( ) 工业化国家 197 0 198 7 199 9 发展中国家 1970 1987 1999 美 国55.1 61.081.1印 度22.337.088.0 日 本32.8 28.062.3巴 西19.145.578.8 德 国59.7 66.485.4墨西哥29.754.697.3 法 国78.1 83.897.7土耳其16.536.382.2 英 国64.3 80.091.9泰 国 5.230.294.8 意大利61.0 63.386.0韩 国19.442.273.3 加拿大62.4 71.692.8阿根廷22.136.448.7 西班牙41.2 67.486.7新加坡44.271.896.8 平 均56.8 65.385.5平 均22.344.382.5 数据来源:转自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P161,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3。 2、发达工业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资源禀赋论认为,国家间的资源禀赋的 差异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据此,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发达 国家(资本丰裕国)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裕国)之间(即“ 南北贸易”),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国际贸易的确大部分是属于 “南北贸易”,但是60年代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北北贸 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率逐步上升,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 部分。那么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资源禀赋国家(即同类国 家)之间进行呢?这一现象显然是资源禀赋论所不能解释的。 表5-2 工业化国家之间的 贸易量占其总贸易的份额(2000年) 出口到工业化国家的比 例 从工业化国家进口的比例 美 国0.560.51 英 国0.810.76 加拿大0.950.82 日 本0.510.39 德 国0.750.72 意大利0.730.69 法 国0.770.80 全部工业化国 家 0.700.70 数据来源: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季报(2002年3月)计算。 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占制成品贸易总额比重 国家 1988-19911996-2000 美国 63.568.5 英国 70.173.7 德国 67.172.0 日本 37.647.6 墨西哥 62.573.4 韩韩国 41.457.5 匈牙利 54.972.1 波兰兰 56.462.6 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当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中,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 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然而,战后这些产业的领先地 位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生 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的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 要进口。为什么在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而某些制成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 家转移呢?这一问题也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框架内难 以找到答案的。 图5-3 日美韩三国轿车产量相对比重趋势图 数据来源: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P16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 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 易 一、规模经济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 (一)含义 (二)表现形式 (三)产生原因 (一)含义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 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Q 成本 LAC 0 图 企业的长期成本曲线 (二)规模经济的表现形式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单个厂商的规模扩大单 位产出的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即内部规模经 济出现在企业内部,它与整个产业的规模无关 。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整个产业的规模扩大, 各个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的现象。外部规 模经济取决于整个产业的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 规模。 规模报酬变化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 部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 产量变化。企业规模报酬变化分为规模报 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递减三 种情况。 规模报酬 令生产函数Q=f(L,K) 如果f(L,K)f(L,K),规模报酬递增 如果f(L,K)=f(L,K),规模报酬不变 如果f(L,K)0,Q是累计产计产 量 。 当Q=1时时,L=a+b,表示没有 学习习效应时劳动应时劳动 成本;随着Q 上升,bQ- 项项下降,表示发发生 学习习效应应。当Q趋趋向无穷穷大时时 , bQ- 趋趋向零,劳动劳动 成本趋趋 向a。 学习习效应应取决于的大小。 越大,劳动劳动 成本下降速度越快 。 为为零时时, Q-为为1,表示学 习习效果为为零。 0 L Q (三)产生内部规模经济原因 1、产生内部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 专业化分工、协作 技术因素:譬如先进高效设备的充分利用 自然规律 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s),又称之为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2、产生内部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 规模扩大导致管理效率下降 (四)产生外部规模经济的原因 v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 v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逐 渐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v“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 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 次上,即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 加的比例。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v 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v 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 v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v 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 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 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 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封闭条件的均衡 开放后: 消费点变成C点 开放前: 均衡点为E点 开放条件下的均衡 开放后: A国消费点变成 Ca点或Cb点 开放后: B国消费点变成 Ca点或Cb点 国际分工格局的确定:偶然或历史因素。 v “先行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 ) v 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 v 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采用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概述 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产业内贸易的衡量 一、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1、含义: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 相对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 又进口同类型的产品,也常被称为双向贸易或 贸易重叠。 按照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方法的规定,相同 类型的商品是指至少属于同章、同类和同组的 商品同时出现在一国的进出口项目中。 2、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有非常高的相互替代性 进口国和出口国在该商品的生产能力方面 并无大的差别 二、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运输成本和距离 经济合作或因技术因素产生产业内贸易:银行、保险业 大量的转口贸易:统计上的产业内贸易 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 季节性产品贸易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形成的产业内贸易 2、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水平差异 技术差异 垂直差异 三、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行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是用来测量国家间在同一个产业(即同类产品 )间进行贸易程度的指标: 其中:X和M分别为某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 值和进口值。 ITT0,表明无行业内贸易 ITT0,则表明一国有行业内贸易,即一国会同时进口和出口 同一类产品 ITT越大,行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三、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一)巴萨拉指数 (二)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 ) (三)标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一、不完全竞争和差异产品的含义 二、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产 业内贸易 经济分析中的市场结构 市 场 结 构 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 一、不完全竞争和差异产品的含 义 (一)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二)差异产品 (一)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1、垄断竞争市场 (1)含义 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 ,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 场结构。 (2)特征 厂商数量较多 存在产品差别 厂商规模较小,自由进出行业较易 厂商对价格有一定影响力 2、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寡头垄断市场在市场结构上表现为厂商数 目很少(但不止一个)、产品同质或产品 差异的特征。在这种市场上,厂商做决策 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行动会引起竞争对手什 么样的反应。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的行为有两种矛 盾的倾向,一种是敌对,一种是妥协。 (二)差异产品 差异产品由于类似而有一定的替代性,从 而互相竞争;另一方面,这些产品又各有 自己的特征,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从而 使各种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满足顾客偏好的特殊性,获得价格控制权 二、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 上的产业内贸易 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 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 曲线 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 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 (一)基本假设 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 术条件和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 商的数目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1、单个厂商均衡产量的决定 2、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1、单个厂商均衡产量的决定 Q O P R C d(AR) MR LACLMC E Q* P* F (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RC曲线: 均衡时厂商数目与厂 商产量之间所有可能组 合的轨迹。 RC曲线向上倾斜, 曲线上离原点越远的点 表示市场规模M越大, 因而对应的厂商数目与 厂商产量就越大。 开放后的情形 国际分工格局 :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 产品,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 ,我们不能肯定 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种类 。 贸易形态:产业内贸易。 市场扩大产生两种积极效应:一是通过厂商产量的提 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二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贸易的福利效果:一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使消费者可 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二是产品品种的增加,使 得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带来更多的满足。 结 论 比较优势确定产业间贸易模式,差别产品生产中 的规模经济导致产业内贸易 现实世界中两种类型的国际贸易都在同时发生 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 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两国间要素 禀赋的差异越小,贸易应主要由规模经济引起, 贸易形式应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两国的差 异性越大,产业间贸易就会越显著。 产业内贸易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比 较 1、要素禀赋论的贸易基于各国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 的差异;产业内贸易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 。 2、如果在规模经济条件下进行差别产品的生产,贸 易前相对商品价格就不再能准确预测贸易模式。 3、要素禀赋论预测贸易会减低一国稀缺资源的收入 ,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所有要素都 获得收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