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doc_第1页
-2020年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doc_第2页
-2020年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doc_第3页
-2020年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doc_第4页
-2020年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文 本安徽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2009年11月II目 录第一章总 则1第二章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2第一节 发展目标2第二节 功能定位2第三节 发展规模3第三章城镇化发展战略4第四章城镇空间布局体系规划11第一节 城镇空间发展战略11第二节 城镇空间发展结构与总体布局规划13第三节 城市空间发展指引15第四节 城乡统筹发展16第五章区域产业发展与空间组织18第一节 产业发展战略与策略18第二节 产业发展指引26第三节 产业空间组织26第六章城镇空间支撑体系规划30第一节 区域水土资源保护与利用30第二节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32第三节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34第四节 城镇人文环境体系40第七章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安全规划44第八章政策分区与空间管制44第一节 政策分区44第二节 空间管制48第九章近期重大行动计划50第十章规划保障措施61第十一章发展格局构想63第十二章附则64II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规划目的为科学指导合肥经济圈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合肥经济圈的综合竞争力,培育安徽核心增长极,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安徽崛起,依据国家和安徽省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第二条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两型社会”思想为指导,紧扣“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力求在中部争先进位,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这一主题,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走共享共建的发展道路,全面加快合肥经济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带动安徽奋力崛起。第三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所指的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桐城市等周边地区,土地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第四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8-2020年,对远景发展进行了展望。第五条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2)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第36号)(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建设部令第146号)(4) 安徽省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5)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年)(6) 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年)(7) 国家、安徽省和各地市其他相关规划第六条 规划效能 本规划是合肥经济圈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区域内相关专项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第七条 强制性内容 文中“黑体字”条文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第二章 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第一节 发展目标第八条 合肥经济圈总体发展目标 抓住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和中部崛起的黄金机遇期,以合肥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将合肥经济圈发展成为我国泛长三角的重点城镇群、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安徽省的核心增长极和创新极,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区域合作的典范,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第九条 合肥经济圈总体发展策略 强化多元协作,打造合肥经济圈产业集群;整合优势资源,构筑省域经济发展支点;强调共享共建,建立合肥经济圈城市联盟;转变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第二节 功能定位第十条 合肥经济圈总体功能定位 (1)国家层面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能源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2)区域层面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核心区;泛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长三角西向发展的门户,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昌九城镇群、长株潭城市群等竞争合作,实现中部崛起战略。(3)省域层面安徽崛起的战略增长极;安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安徽新型工业化和科学城镇化的重要承载地;安徽创新型建设和区域合作的示范引领区;拥湖临江、依山傍水、宜居宜业、和谐创新的生态型城镇群。第十一条 五市功能定位 为促进合肥经济圈整体发展、形成合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各个城市提出相应功能定位要求。合肥经济圈整体发展对各个城市提出的功能要求城市功能主体功 能 要 求合肥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安徽省省会,国家区域性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旅游会展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发动机、全省加速崛起的增长极和创新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先行区。淮南三基地一门户合肥经济圈的北翼城市,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的国家亿吨煤基地、华东火电基地和安徽省重化工基地,合肥经济圈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门户。六安六基地两门户合肥经济圈的西翼城市,合肥经济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保证,合肥经济圈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农特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人力资源输出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合肥经济圈西向发展门户和陆路交通门户。巢湖五基地两门户合肥经济圈的东翼城市,合肥经济圈重化工基地、建材及新材料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劳务基地,合肥经济圈东向发展门户和水上交通门户。桐城五基地一门户合肥经济圈的南翼城市,合肥经济圈产业配套承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农特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辐射皖西南的门户。第三节 发展规模第十二条 总体发展规模(一) 经济规模到2015年,合肥经济圈的经济规模持续提高,占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36.37%提高到45%以上。到2020年,合肥经济圈国内生产总值预期18000亿(合肥9000亿、六安3000亿、巢湖3000亿、淮南2400亿、桐城600亿),年均增长14%以上。 (二) 人口规模202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400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580万人;203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6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990万人。合肥经济圈人口发展规模预测(单位:万人)年限合肥经济圈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总人口城镇人口市域总人口市域城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市域总人口市域城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市域总人口市域城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市域总人口市域城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市域总人口市域城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2020年2400左右 1580左右780左右 620左右 360290左右235左右165750左右 375左右 80 500左右 300左右 65 80左右50左右35左右2030年2635左右 1990左右900左右 800左右 500-600 320280200左右800左右 480左右 120 530左右 370左右 90 85左右60左右50左右(三) 城镇化水平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65%-68%;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75%-78%。合肥经济圈城镇化水平预测年限合肥经济圈城镇化水平合肥市城镇化水平淮南市城镇化水平六安市城镇化水平巢湖市城镇化水平桐城市城镇化水平2020年 65-68%78-80%80%左右55-60%60%左右60%左右2030年75-78%85-88%90%左右 66-74%70%左右70%左右(四) 用地规模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1600平方公里以内,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2000平方公里以内。第三章 城镇化发展战略第十三条 城镇化发展战略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合肥经济圈建设成为安徽省人口城市化的主要目的地,实现产业和人口双聚集,城市化水平大提升。在空间层面上,优先发展城镇密集地区,推进城镇密集区的城镇化进程;在等级体系上,提升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优先发展具有区位优势和较好发展条件的城镇。(1) 东接西连,北聚南调,构建开放、网络的城镇空间格局加强与江苏、浙江、河南、湖北四省的衔接以及加强与合肥经济圈北部蚌埠、淮北、宿州,东部滁州,南部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城市的联系,构建开放的城镇体系格局,充分利用长三角的产业梯度转移和长江口岸资源,缩短合肥经济圈通江达海的时空距离,加快合肥经济圈区域城镇化进程。(2) 一心四翼,拥湖临江,加快城镇密集区城镇化进程 推进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的协调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近期,进一步加强生产要素向城镇密集地区特别是沿江北岸地区、合淮工业走廊地区、沿淮工业带地区、环巢湖地区、重要产业基地集聚,形成以沿江、沿淮、京福和华东第二通道沿线为重点,点轴结合、梯度推进、扇面拓展的发展格局;远期,依托发达的区域交通网络“内优外拓”,在合肥经济圈内人口空间分布、产业空间协调、城镇空间布局、生态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拓展,全方位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区以及省外区域的合作,形成全省相对均衡、有序、开放的网络化发展格局。(3) 集约发展,统筹城乡,以区域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作为战略重点 加快发展区域龙头城市合肥,区域中心城市淮南、六安、巢湖以及区域副中心城市桐城,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引导产业和人口向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集聚。加快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人口集聚。通过区域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镇,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4) 优势倾斜,着力提升,优先打造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的城镇增长极 择优培育部分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潜力较好的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适当倾斜,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完善社会服务设施,使其成为产业和人口聚集的中心,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第十四条 规模等级规划 (1)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 实施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聚集战略,积极引导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适度增长,继续提升合肥、淮南具有发展潜力的特大城市,快速推进六安、巢湖、桐城等城市以及县城的成长。(3) 实施重点城镇聚集战略,加快发展1万人以上的城镇,充分发挥小城镇优势,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以及特色类型的城镇,提升其规模等级地位。(4) 构建13个农工贸综合发展的县域经济战略支撑点,培育新桥空港城(高刘-炎刘)、袁庄煤化工基地、下塘重型工业基地、郑蒲-二坝港口码头区(大合肥国际港)、冯井钢城、三河-杭埠同大、长临河-忠庙旅游服务区、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双港-新渡包装印刷基地等9个经济增长点。2020年合肥经济圈规模等级规划(单位:万人)城镇规模城镇名称超大城市(人口360万)合肥特大城市(人口165万)淮南大城市(人口60-80万)六安、巢湖中等城市(人口35-40万)桐城中等城市(人口10-35万)上派、店埠、双墩、水湖、撮镇、桃花、寿春、舒城、霍邱、梅山、衡山、叶集、无为、庐江、和县、含山、二坝、凤台、袁庄(潘集区驻地)等19个小城市(镇)(人口10万以下)其余城镇2020年合肥经济圈城镇规模层级规划导向表城镇级别城镇数目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名称(人口,万人)龙头城市1个360万人合肥市“141”范围内500万人(包括肥东店埠镇、肥西上派镇、长丰双墩镇等周边城镇人口),合肥市中心城区(360万)中心城市3个310万人淮南市中心城区(165万人)、六安市中心城区(80万人)、巢湖市中心城区(65万人)副中心城市1个35万人左右桐城市中心城区(35-40万人)优先发展城镇19个430万人合肥(6个)上派镇、店埠镇、双墩镇、水湖镇、桃花镇、撮镇淮南(2个)凤台、袁庄(潘集区驻地)六安(6个)舒城县城、寿春县城、霍邱县城、梅山镇、衡山镇、叶集镇巢湖(5个)无为县城、庐江县城、和县县城、含山县城、二坝镇中心镇73个245万人合肥(21个)严店乡、下塘镇、南岗镇、井岗镇、大杨镇、磨店乡、大兴镇、大圩镇、梁园镇、长临河镇、桥头集镇、古城镇、石塘镇、三河镇、高刘镇、小庙镇、山南镇、紫蓬镇、岗集镇、三十头镇、吴山镇淮南市(7个)毛集镇、曹庵镇、上窑镇、芦集镇、新集镇、朱马店镇、顾桥镇六安(25个)姚李镇、苏埠镇、正阳镇、三十铺镇、马店镇、毛坦厂镇、长集镇、南溪镇、周集镇、孟集镇、安丰镇、佛子岭镇、迎河镇、南港镇、燕子河镇、丁集镇、堰口镇、龙河镇、诸佛庵镇、与儿街镇、青山镇、杭埠镇、木厂镇、张店镇、晓天镇巢湖(14个)柘皋镇、槐林镇、高沟镇、襄安镇、罗河镇、汤池镇、沈巷镇、乌江镇、黄麓镇、石头镇、泥河镇、姚沟镇、运漕镇、林头镇桐城(6个)新渡镇、孔城镇、双港镇、金神镇、大关镇、青草镇一般镇146个200万人合肥(13个)杨庙、白龙、八斗、元疃、牌坊、包公、官亭、花岗、丰乐、柿树岗、朱巷、铭传、庄墓淮南(8个)杨公镇、平圩镇、泥河镇、高皇镇、潘集镇、岳张集镇、关店镇、钱庙镇六安(68个)其余城镇巢湖(51个)昭关镇、清溪镇、栏杆集镇、苏湾镇、坝镇镇、烔炀镇、汤沟镇、仙踪镇、陡沟镇、白茆镇、石涧镇、仓头镇、蜀山镇、开城镇、泉塘镇、泥汊镇、严桥镇、牛埠镇、洪巷镇、同大镇、金牛镇、郭河镇、白山镇、盛桥镇、乐桥镇、柯坦镇、白湖镇、万山镇、冶父山镇、夏阁镇、散兵镇、龙桥镇、矾山镇、郭河镇、香泉镇、仙踪镇、石杨镇、中焊镇、银屏镇、白桥镇、姥桥镇、赫店镇、功桥镇、善厚镇、铜闸镇、陶厂镇、高林镇、福渡镇、刘渡镇、红庙镇、乐桥镇桐城(6个)范港镇、吕亭镇、鲟鱼镇、唐湾镇、黄甲镇、嬉子湖镇合计242个1580万人左右2030年合肥经济圈规模等级规划(单位:万人)城镇规模城镇名称超大城市(人口500-600万)合肥特大城市(人口200万以上)淮南大城市(人口80-120万)六安、巢湖大城市(人口50-60万)桐城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上派、店埠、双墩、水湖、撮镇、桃花、严店、下塘、南岗、冯井、寿春、舒城、霍邱、无为、庐江、和县、含山、二坝、忠庙、凤台、袁庄(潘集区驻地)、毛集等22个小城市(镇)(人口20万以下)其余城镇第十五条 职能结构规划(1) 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合肥、淮南、六安、巢湖以及桐城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强化合肥、淮南、六安、巢湖以及桐城的职能分工与协作。(2) 加快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完善服务业的类型和提升服务业的等级。(3)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接续产业培育,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新型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4) 壮大综合型,培植特色型,增加专业镇,重视区位性。引导有条件的城镇向综合型发展;积极增加专业型和特色型城镇,使每个地域单元形成综合型、专业型和特色型城镇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合肥经济圈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表职能等级职能类型城镇名称数量龙头城市综合型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合肥市中心城区1中心城市综合型淮南市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贸中心,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安徽省重型工业基地,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主要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淮南市中心城区3六安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通讯、科技教育中心,安徽省制造加工业基地之一。主要发展商贸商业综合服务、汽车零部件加工、医药化工、旅游服务业等。六安市中心城区巢湖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旅游服务中心,安徽省重化工基地之一。主要发展以临港重化工业、建材及新材料和休闲旅游业等。巢湖市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综合型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辐射皖西南的门户,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工贸综合型的山水园林城市。主要发展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建材化工以及文化旅游业等。桐城市中心城区1优先发展城镇综合型合肥市店埠、上派、水湖、双墩25工业型撮镇、桃花、下塘、严店、南岗商贸型(撮镇)、(桃花)、(南岗)综合型淮南市凤台、毛集工业型袁庄综合型六安市舒城镇、寿春镇、霍邱城关镇、梅山镇、衡山镇商贸型叶集镇旅游型(寿春镇)、(梅山镇)工业型冯井综合型巢湖市无为县城、庐江县城、和县县城、含山县城旅游型忠庙镇工业型二坝镇中心镇综合型合肥市井岗镇、大杨镇、磨店镇、大兴镇、大圩镇、三十头镇、岗集镇、小庙镇、山南镇、梁园镇、石塘镇、古城镇26淮南市曹庵镇、芦集镇、新集镇、朱马店镇、顾桥镇六安市苏埠镇、马店镇、南溪镇 巢湖市柘皋镇、襄安镇、泥河镇桐城市新渡镇、双港镇、孔城镇工业型合肥市桥头集镇16淮南市(芦集镇)、(新集镇)六安市落儿岭、但家庙、与儿街、周集巢湖市高沟镇、沈巷镇、乌江镇、罗河镇、姚沟镇、运漕镇、林头镇、石头镇桐城市青草镇、金神镇、大关镇交通型合肥市高刘镇、石塘镇7淮南市(曹庵镇)六安市三十铺镇、姚李镇、杭埠镇、分路口镇巢湖市槐林镇桐城市(新渡镇)旅游型合肥市长临河镇、紫蓬镇、吴山镇、三河镇13淮南市上窑镇六安市佛子岭镇、燕子河镇、毛坦厂镇、龙河镇、正阳镇巢湖市汤池镇、黄麓镇桐城市(孔城镇)、(青草镇)一般镇综合型合肥市白龙、八斗、元疃、牌坊、包公、官亭、花岗、丰乐、柿树岗、朱巷、杨庙141淮南市杨公镇、平圩镇、泥河镇、高皇镇、潘集镇、岳张集镇、关店镇(规划建镇)、钱庙镇(规划建镇)六安市其余城镇巢湖市烔炀镇、栏杆集镇、苏湾镇、坝镇镇、严桥镇、牛埠镇、襄安镇、汤沟镇、陡沟镇、白茆镇、石涧镇、蜀山镇、开城镇、泉塘镇、泥汊镇、郭河镇、同大镇、白山镇、盛桥镇、乐桥镇、柯坦镇、白湖镇、龙桥镇、矾山镇、白桥镇、姥桥镇、功桥镇、善厚镇、铜闸镇、陶厂镇桐城市范港镇、吕亭镇、鲟鱼镇、唐湾镇、黄甲镇旅游型合肥市古城镇、铭传镇9六安市漫水河镇、安丰塘镇、响洪甸镇、天堂寨镇巢湖市昭关镇、香泉镇桐城市嬉子湖镇注:括号内为城镇第二职能。第四章 城镇空间布局体系规划第一节 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第十六条 城镇空间发展总体策略总体策略是“强化中心、构筑极点、内引外移、内优外拓、区域联动、合理分工”。战略一:强化中心打造城镇密集区,培育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强化以东西发展轴沿江城镇发展轴、南北发展轴京福高铁-华东第二通道-合徐高速公路-合巢芜高速-皖赣铁路等组成的城镇发展轴为载体的安徽省中部地区区域聚集功能,打造安徽省中部地区“十”字型城镇经济发展带。积极引导区域内农业剩余人口优先向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及确定的副中心城市、优先发展城镇集聚,增强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实力,使之成为区域整合发展的有力基础。强化合肥经济圈各种生产要素聚合于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层级聚集功能,培育合肥经济圈区域经济中心体系。构筑以合肥为核心,淮南、六安、巢湖为中心、桐城为副中心的城镇空间结构,推进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二:构造支点提升门户,发展极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合肥经济圈西部、东部、北部、南部门户地区,构筑开放的城镇空间格局。强化主要节点枢纽城市,打造合肥和淮南高铁站周边地区,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性增长中心。提升东部二坝镇功能,加强与沿江城镇群的经济通道联系;提升西部叶集镇功能,加强与武汉城镇群、中原城镇群的经济通道联系;提升北部上窑镇功能,加强与沿淮城镇群的经济通道联系;提升南部双港镇、新渡镇功能,加强与安庆等沿江地区的经济通道联系,形成合肥经济圈对外经济联系的支点。建设合肥新桥空港城、三河-杭埠同大一体化发展区、冯井钢城、下塘重工业基地、袁庄煤电化基地、长临河-忠庙镇旅游型城镇等。战略三:内引外移外部承接、内部置换,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引导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置换产业向区域内其它中小城镇转移,并在区域范围内逐渐培育起各优势行业的产业链条,产业链以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为总部基地和主要装配中心,在区域范围内配置各种生产服务机构,实现中心城区产业向高端化和新型产业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合肥中央商务区和总部基地,增强对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主动承接产业,通过产业融入和对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提升整体经济实力。战略四:内优外拓紧凑开发、集约增长、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在人口空间分布、产业空间协调、城镇空间布局、生态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拓展,全方位加强与合肥经济圈以外区域的合作。城市空间发展紧缺的中心城市可以在区域范围,尤其是区域内邻近的城市组团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容纳空间,建立中心城市与这些城市之间便捷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并可适当考虑在这一空间范围内调整行政区划或者撤县并区的可能。另外,这些城市组团之间通过绿色空间相互隔开,以形成中心城市开敞式空间布局。战略五:区域联动保育东西、强联南北,构筑区域和谐空间体系保障东部巢湖综合治理、西部大别山保育工程的实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开发行为限制区等空间规划调控手段,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底线”。对于局部生态恶化地区,实施强制性的生态移民策略,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对于生态人地矛盾较为缓和的地区,适度强化劳务就业需求导向,实现东部环巢湖地区、西部大别山地区的人口的适度外迁。加快推进京福高铁、华东第二通道建设。积极推进合淮城际快速联络线建设、合淮城市轻轨交通系统对接、合桐安城际轨道建设和六合宁城际轨道建设。战略六: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合理协调区域内各类园区功能,明确各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和招商引资重点,引导错位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跨区域设立“共建园”,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补、特色各具、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统筹区域内中小城市的发展,促进区域内中小城市在产业布局上的合理分工、以及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上的统一安排,以形成中小城市发展良好的空间秩序和紧密的空间联系。 第二节 城镇空间发展结构与总体布局规划第十七条 空间布局体系至2020年,合肥经济圈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远景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1) “一区”:聚合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心脏”“一区”是指由合肥市中心城区、淮南市中心城区、六安市中心城区、巢湖市中心城区、桐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2) “五轴”:构筑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骨架”“五轴”是指东西向合巢芜发展轴、合宁发展轴、合六发展轴三条,南北向合桐安发展轴、合淮蚌发展轴两条。(3) “三带”:形成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动力”“两带”是指沿江发展带、沿淮发展带和环巢湖发展带。(4) “多组团”:建设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支点”“多组团”是指支撑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功能组团。一是以强化城镇组团联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城镇功能提升、形成精品城镇为目标,大力推进三河-杭埠-同大、水湖-曹庵-杨公、谢集-八公山风景区-寿春、凤台-毛集-袁庄、霍邱-冯井、寿春正阳、梅山叶集姚李、含山、和县、庐江、高沟-姚沟、罗河-泥河、双港-新渡等城镇组团建设;二是以支撑快速交通系统、加快城镇经济发展为目标,推动建设新桥机场、合肥高铁站、淮南高铁站、五市轨道换乘站、合肥新港综合码头、巢湖港巢城港区、巢湖郑蒲港区、六安周集港区、六安临岗港区、淮南新集港区、淮南花家湖港区、淮南泥河港区、桐城孔城港区、桐城鲟鱼港区等交通枢纽性组团;三是以提升泛巢湖旅游知名度、增强旅游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强紫莲山、四顶山、岱山湖、瓦埠湖、忠庙、姥山岛、半汤、汤池、银屏山、天堂寨、石笋、皖西大裂谷、万佛湖、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龙眠山、孔城、嬉子湖等旅游组团建设。第十八条 中心等级体系至2020年,合肥经济圈形成“一心、四翼、多极、九点”的中心等级体系。(1) “一心”:龙头城市“一心”是指合肥市“141”范围,包括合肥市中心城区、肥东店埠镇、肥西上派镇、肥东双墩镇等。(2) “四翼”: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四翼”是指淮南市中心城区、六安市中心城区、巢湖市中心城区、桐城市中心城区。(3) “多极”:优先发展城市“多极”是指包括肥东、肥西、长丰、舒城、寿春、霍邱、霍山、金寨、无为、庐江、和县、含山、凤台等13个县域性的城关镇,建成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4) “九点”:重要活力点“九点”是指新桥空港城发展活力点(高刘-炎刘)、三河-杭埠同大发展活力点、长临河-忠庙发展活力点、郑蒲-二坝发展活力点、叶集发展活力点、冯井钢城发展活力点、下塘(合肥重工业基地)发展活力点、袁庄(安徽淮南煤化工基地)发展活力点和双港-新渡(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发展活力点。第十九条 旅游空间体系至2020年,合肥经济圈形成“一圈、三城、一山、一水”的旅游发展空间体系。(1) “一圈”指泛巢湖旅游圈;(2) “三城”指合肥、桐城、寿春古城;(3) “一山”指大别山;(4) “一水”指巢湖。第三节 城市空间发展指引第二十条 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保持中心城区紧凑发展格局,大力推进“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空间格局。加快推进滨湖新区建设,打造合肥经济圈的中央商务区。联手巢湖共同开发和保护滨湖地区。继续强化中心城区与肥东城区、肥西城区、长丰双墩地区以及周边其他乡镇的联系和分工协作,优化用地布局,加强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衔接,引导城市各项功能向周边地区扩散和辐射。第二十一条 淮南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积极实施合淮同城化战略,按照“东进、南扩、西调、北联”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淮南市中心城区主要向南发展,在舜耕山以南形成新城区,拉近与合肥市的距离。其他次要发展方向为西部城区向东南方向发展,东部城区向东发展。借助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打造淮南高铁站周边地区,形成城市策略性增长中心。第二十二条 六安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按照“向东积极推进,向南逐步完善,向西着力展开,向北积极延伸”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构建未来六安中心城区的整体空间结构,将城市的发展重心向东、向北转移,从空间结构上保障城市布局的合理性,从而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第二十三条 巢湖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按照滨湖山水城市的基本定位和“一腹两翼、拥湖发展”的发展思路,建成东、西、南各组团均衡发展的现代中等城市,积极跨越合巢芜高速公路向东向北发展,建设巢湖新城。加强滨湖组团建设,打造巢湖新的城市亮点,建成圈内知名的旅游度假中心。规划建设一批环湖人居、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组团,支撑和带动滨湖地区开发。第二十四条 桐城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兼顾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构筑“一城三片”的组团式城市结构。充分发挥“桐城文化”优势,建设文化环境,突显桐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加强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突出桐城的生态品牌。城市主要向东、向南发展,发展重点为民营经济开发区沿龙腾路向东发展至沪蓉高速公路;城西组团沿文昌大道向西南发展;城中组团沿盛唐路向北、向南发展。第四节 城乡统筹发展第二十五条 分类型城乡统筹策略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引领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依据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差异性特征,原则将本区域划分为以城市及近郊地区、重要工矿地区为主的相对发达地区,以县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发展中地区和以广大农村、集镇为主体的欠发达地区的三类划分,并提出相应的统筹策略。(1) 相对发达地区城乡统筹策略 大力推进城乡功能融合的进程。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制定城乡一体的空间发展规划,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供水、供电、环境保护、防洪减灾等重要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实现社会服务设施的城乡共享。 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环境;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立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实现被征用土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的全覆盖,不断提高社会救济水平。 全面开展城中村整治改造。按照城市统一规划,尊重村民生活习惯,打破行政村界线建设新社区;搞好城中村农民转移就业,实现“村改居”,处理好村级集体资产,改革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将城中村管理全面纳入城市的轨道。(2) 发展中地区城乡统筹策略 提高县城、中心镇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的水平。制定县城、镇总体规划,促进新的工业项目和居民住宅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加大对开发活动空间布局和时序的引导,调控农村、城镇的建设行为,防止低水平盲目建设现象蔓延。 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依托区位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转化能力;创新农业经营形式,积极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同时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形成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3) 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策略 进一步夯实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基础。从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新的生产力。 大力整治空心村,加快建设中心村;对部分自然村进行萎缩性管理,限制在原村新批建房并就近安排到中心村建房。 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减免各类费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鼓励欠发达地区人口通过多种方式承包相对发达地区的土地。第二十六条 城乡统筹实施途径和推进模式(1) 先行试验区与重点推进相结合 在“一心、四翼、一个城镇密集区”的区县中,按照基础条件有选择地进行先行试验示范。合肥“一小时经济圈”、淮南“一小时经济圈”、六安“半小时经济圈”、巢湖“半小时经济圈”的范围内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行区,全面进行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先行试验。其余地区可采取“重点试验、单项突破、带动全局”的方式加快推进。 重点推进县域重点产业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项目进程。结合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和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扩大“整村推进、连片整治”规模,推进农村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逐步改善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的农村地区环境,力争三年内彻底解决脏、乱、差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城乡结合部、高速公路出入口的景观形象。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解决农民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2) 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两种模式推进 “城乡一体化”模式实施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户籍管理一体化。合肥“一小时经济圈”、淮南“一小时经济圈”、六安“半小时经济圈”、巢湖“半小时经济圈”的范围内可先期全面推进试验示范。 “城乡统筹”模式对农业人口多,人均GDP水平低,二元结构突出,较长时期不具备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的地区,可按照“城乡统筹”模式,有选择地、分领域、分阶段有序推进。大力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第五章 区域产业发展与空间组织第一节 产业发展战略与策略第二十七条 产业发展战略(1) 产业升级战略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证,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以全面实施安徽省“861”行动计划为契机,加速推进合肥经济圈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2) 产业布局战略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产业集聚,促进分工协作,发展产业配套,发展特色产业带和产业密集区,发挥集群经济优势。(3) 产业集群战略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吸引大、中型企业集聚,形成产业有效集聚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类型产业集群。(4) 产业协调战略 依托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将合肥经济圈作为一个整体单元参与泛长三角、全国和全球的合作与竞争,实现圈内产业综合布局,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加强合肥经济圈与外围地区合作,充分利用与泛长三角在资源方面互补的优势,把握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西移的机遇,实施产业互补开发。第二十八条 产业发展策略(1) 促进工业集聚升级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在合淮蚌、合巢芜、合六叶、合桐安、合庐铜经济密集带和沿江工业带、沿淮工业带、环巢湖综合开发带地区,依托中心镇、交通干道,布局建设一批优势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支持合淮工业走廊建设;支持合肥和六安共同规划建设合肥新桥机场空港产业园;积极推进合巢、合六工业集中区建设,支持淮南、六安、巢湖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合肥国家级开发区合作共建。 打造区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乘用车、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及其它消费类的高中端产品,加快发展工程机械、成套装备、检测检验设备、新能源、新环保、新型材料及其它投资类的高中端产品。努力将汽车及其零部件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家用电器工业、机械装备制造工业、化学及橡塑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包装印刷工业培育为合肥经济圈的优势支柱工业。充分发挥各市自身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煤电及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公共安全、量子通信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若干个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产业体系。优势支柱工业发展重点产业类型发展措施汽车及其零部件工业支持合肥江汽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轿车、商务车、客车及底盘、运动型多功能车,积极参与国内外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投资合作,发展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运营能力,建设以自主品牌为主导的汽车产业基地;鼓励淮南、六安、巢湖、桐城相关企业与整车厂加强协作配套,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提高整车本地配套率。煤炭工业逐步转停“淮南老区”矿区的部分矿井,通过整合与技术改造延续剩余矿井服务期限。分批开发“潘谢新区”矿区的煤炭资源,新增矿井逐步向淮南西北地区扩展。近期续建淮南顾桥、丁集、潘四(东)、顾北、望峰岗、杨村矿井及选煤厂,重点新建朱集矿井、顾桥深部井以及张集、顾桥矿井配套工程,远期把煤炭资源的接续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做精做细,通过接续产业发展来承接上游产业与产品,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电力工业加快建设“火电三峡”,精心打造“千万千瓦”火电基地,大力实施“皖电东送”的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沿淮河电力工业走廊建设,近期重点建设淮南平圩电厂二期、潘集电厂一期、田集电厂二期、凤台电厂二期、平圩电厂三期和淮南1000KV变电站和500kv开关站。围绕电力工业,吸引一批利用电力生产为主的项目,把电力转化为工业产品,实现电力产品就近增值的目的。按照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的发展思路,积极鼓励泛长三角地区投资深度开发利用电厂粉煤灰和节能环保技术开发领域。家用电器工业鼓励引进知名品牌家电企业,承接发展绿色环保型、高效节能型、信息智能型和个性化家电产品;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家电产业基地及骨干企业对接,重点承接发展家电关键配套产品,提升主机配套零部件本地化率。发展各类知名品牌小家电产品。鼓励家电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联合开展产品研发、原材料零部件采购、物流配送、国际市场开拓等。加快合肥、滁州等家电产业基地建设。机械装备制造工业加快发展输变电设备、挖掘机、叉车、大型液压机、大型潜水泵和石化成套设备等优势产品;重点承接发展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推进发电设备重大突破;提升电线电缆集群化发展水平;开发城市垃圾焚烧发电、粉尘及污水处理等环保设备和数控机床等精密设备,支持发展船舶、航天航空等大型制造企业的配套装备产品;承接发展新型农机和新农村建设设备;承接发展数控机床、高水平的关键基础件,积极发展汽车行业制造检测设备,加快发展大型铸锻件。化学及橡塑工业基础化工,加快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提高离子膜烧碱、氮铵、磷铵、硫酸、硫基复合肥等产品的生产能力。煤化工,扩大煤化工和电石化工生产能力。精细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学工业和医药工业。橡塑化工,大力发展子午胎、工程塑料、型材、管材、薄膜、车用橡塑制品等产品,鼓励发展塑料合金材料等新型功能产品。扩大淮南煤化工和重化工生产能力,打造重化工业基地,近期重点完成合成氨老系统改造、50万吨浓硝酸扩建等工程,新建年产100万吨纯碱、100万吨卤水制盐、170万吨甲醇转化烯烃、1万吨碳酸二甲酯、5000吨对氨基苯酚等化工项目。发挥岸线资源优势,谋划大型石化基地。积极发展煤气化、煤焦化、煤液化和盐化工,推进煤化盐化一体化发展,突破地产煤气化关键技术;建设无为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基地,建设淮南、定远、合肥等煤化工盐化工基地。积极承接发展化肥、硫磷化工、精细化工、橡塑制品及原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行业;推进氮肥原料路线和动力结构调整,打造淮南煤化工基地、合肥循环经济产业园、庐南硫基化工园、和县精细化工有机合成基地。食品工业大力发展各类有机酸、氨基酸、淀粉糖以及各类功能食品、方便食品,积极开展粮油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冷鲜肉、熟肉精制品、乳制品等畜牧加工业。推广应用水果保鲜技术和“汁化”技术,大力发展水果深加工制品等。重点发展粮油加工、肉制品、乳制品、果蔬加工、水产品加工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食品行业;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管理体系和现代食品物流配送体系。建材工业推动水泥企业跨部门、跨地区重组联合,建成一批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继续淘汰一批落后的小水泥企业。重点发展碳素超细粉、硬性石膏、金刚石等新材料。着力提高膨胀剂、速凝剂等混凝土添加剂的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空心砌砖、粉煤灰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逐步淘汰空心粘土砖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PVC管、型材、塑钢门窗、中空玻璃、钢化玻璃产品、多功能轻质吊顶、高档建筑防水材料、重型钢结构和钢网架等新型产品。冶金工业发挥庐江、霍邱的铁矿石资源优势和马钢合肥公司的生产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低品位矿、深井矿采选技术,提高选矿回收率,发展钢铁制品,提高附加值。发挥资源优势,谋划建设特种钢基地。引进国内电解铝骨干企业与地方电力企业联合发展大型电解铝。包装印刷工业发挥桐城作为全国四大包装印刷基地的优势,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以组织专业化大生产为基地,逐步形成以纸张、塑料、金属薄板(箔)等为基材的三大专业生产体系,力争在包装印刷物资材料供应领域有重大突破。在书刊、文化用品、酒类包装、宣传材料等印刷的基础上,发展各类包装品印刷制作,提高活化劳动的附加值。适应国家环保政策要求,依托大专院校等科研机构,尽快引进生物、物理相结合的降解塑料膜技术,积极开发高级装饰膜和国际认可的绿色环保包装品。努力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在推进自主创新中加快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和新兴产业培育打造。提升支柱产业创新能力,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等,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纺织服装、建材、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培育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围绕电子信息(京东方)、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领域,形成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产业类型发展措施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提升信息家电、基础电子材料及元器件、汽车电子、软件及信息服务等产业。争取在数字化音视频、网络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的发展上实现重点突破。积极开发动漫产业,打造“卡通制作多媒休线上游戏制作动漫改造”产业链。重点承接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数字音视频、移动通信产品,特种功能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电子陶瓷,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和车载应用电子,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产品;加速突破智能语音、动漫创意等新兴信息服务业。突破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封装、专业设备制造、材料以及测试,延伸产业链。积极打造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基础电子材料及元器件、汽车电子、微电子产业和软件外包等产业集聚区。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多肽类生物源药物,化学合成新药、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现代中药制品等生物医药产品,形成的一批自主创新类药物,提升发展等大品种药物,加强现代中药的开发深度。发展特色良种繁育、动物基因工程、饲料酶制剂、生物化肥和生物农药等生物农业。发展非粮原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可降解生物基材料、工业酶制剂等生物质产业。发展生物酶节能降耗、修复污染环境、治理藻类等生物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