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八单元单元盘点验收.ppt_第1页
必修二第八单元单元盘点验收.ppt_第2页
必修二第八单元单元盘点验收.ppt_第3页
必修二第八单元单元盘点验收.ppt_第4页
必修二第八单元单元盘点验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 二第 八单 古代 中国 经济 的基 本结 构与 特点 1条历史发展主线 2个知识归纳整合 单 元 盘 点 验 收 2个图解热门考点 一、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大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 市”“夜市”“晓市”等形成并发展。 (3)商业交通发达,水上和陆上商运十分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了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会。 (5)商人群体活跃。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 的人群之一,到明清时期,则出现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 体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 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 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活学活用 1.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区为了用中 国古代城市的一个先进案例呈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 题,把清明上河图由静态的图画变成了动态的3D电 影大片。下列有关古代城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城市遭到破坏 B唐朝后期扬州有繁华的夜市 C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为清明上河图提供了素材 D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解析: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汴河沿岸的 繁荣景象,因此C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C。 答案:C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 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 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 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 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活学活用 2. 右图的八卦田是宋高宗赵构为祭祀社稷 和祈祷丰年而开辟的籍田。对此说法不 正确的是 ( ) A体现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B封建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 C是维护统治的一种举措 D体现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中国古代皇帝开辟的籍田,目的是表明对农业的重 视,不会代表农民的利益,因此答案为D。 答案:D 热门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图说历史 图片解读 图1是我国传统的年画。根据图1中的“五谷丰登”和“六 畜兴旺”等信息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以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图2反映了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是距今七八千年的 先民使用的松土农具骨耜,是战国时期的铁犁,是汉代 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是唐代发明的曲辕犁。生产工具的 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揭秘高考 典例 (2010天津高考)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 业生产中 (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 图1是汉代二牛抬杠的耕作图,使用的是直犁;图2 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曲辕犁相对于直犁具 有深耕、易碎土等优点,因此反映了犁耕技术的进步。铁犁 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B 1(2012鹰潭检测)“虎跃前程去,兔携好运来”这是2011年 春节朋友间的短信祝福。其中的“虎”和“兔”与农历纪年 相配,这源自于中国古代 ( ) A神话传说 B图腾崇拜 C农业文明 D原始自然崇拜 解析:“虎”和“兔”分别属于十二生肖,生肖纪年是中国农 耕文明发展的表现之一,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答案为C。 答案:C 2(2012惠州期末)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 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 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这一农具应是( ) A犁具 B灌溉工具 C播种工具 D除草工具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农具是耧车,属于播种工具。 答案:C 3(2012聊城模拟)“翻倒,翻倒,喝得 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 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 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 笑令描写的是 ( ) A筒车 B耧车 C曲辕犁 D水排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对唐朝时筒车的描写,故得出答 案为A。 答案:A 4(2012滨州期中)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神农之教曰:“士 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 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 民利也。”在此神农指出了 (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废除井田制的必要性 D自然经济的优越性 解析:材料指出了“不耕”“不绩”的危害,强调了男耕女织的 重要性,答案为B。 答案:B 5(2012苏州期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 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 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 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 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 重 视农业的观念 安土重迁的思想 ( ) A B C D 解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体现的是;“邀我至田 家”体现的是;“把酒话桑麻”体现的是。“安土重迁”的 思想在材料中则没有体现,故答案为A。 答案:A 通关锦囊 以文明史观看待农耕经济 文明史观是研穷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这种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 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经济内涵是物质文明发展;从纵向看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包括新石 器时期、青铜器时期、铁器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工场手工 业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复习古代农耕 经济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 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如 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发展和完善 了中华文明。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外文明的联系,使中 华文明兼收并蓄、博大精深。三要注意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 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的财政来源,在封建 社会小农经济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 热门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城市 图说历史 图片解读 图1反映了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展示的是我国古代 唐朝长安城的布局,其特点是坊市整齐划一,城市的政治功 能强于经济功能。展示的是北宋东京(汴梁)的城市布局, 这一时期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街市),经营时间的限制也 被打破(出现夜市、晓市),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图2反映了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 响。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封建自 然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则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 图3反映了明清之际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当时经济的发展起 到了推动作用,但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其发展受 到多方面的制约,成长缓慢。 揭秘高考 典例 (2011福建高考)汉书食货志 记载:“今法律贱商 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 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解析 本题所引材料的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 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 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 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因此,A、B、C 三项表述都错误,只有D项是对材料意思的准确概括。 答案 D 6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 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 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 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材料主要说明了秦 汉时期 ( ) A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 B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解析:材料说明秦汉至唐初的城市发展主要依附于政治统治 区域发展起来,其政治功能占主导地位,商业职能依附于政 治职能,故B项符合题意。A项虽有所体现,但不是主要目 的;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B 7(2012泰安检测)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 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 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 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 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解析:诗经记录的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材料反 映出当时的耕作情景,私田、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均不符 合题意,答案为C。 答案:C 8(2012宁波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 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了“大户张机为生”,工匠“趁织为活 ”的现象。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 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 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1)根据材料1,指出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基础。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2所反映的这种新型生产关系在 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归纳即可得出特点,从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上得出其基础;第(2)问分析材料内容 可知应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从政治、经济政策等方面 加以分析。 答案:(1)特点:政府设立了市场的专门管理机构市署; 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邸店;商业中行业分类明确;市场繁荣 。(答出三点即可)基础:农业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特点:发展缓慢。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 的影响;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并 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等。 通关锦囊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商品经济日 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地区,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