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王凤华》PPT课件.ppt_第1页
《变态心理学王凤华》PPT课件.ppt_第2页
《变态心理学王凤华》PPT课件.ppt_第3页
《变态心理学王凤华》PPT课件.ppt_第4页
《变态心理学王凤华》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面授班 王凤华 嘉兴学院医学院 嘉兴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六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七节关于健康心理学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学习内容 定义: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 )也称为异常心理学,是以 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 分支学科。 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v临床医学的分支 v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 、治疗、转归和预后 ,以及精神病的预防 与康复等等 干预 v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v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 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 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 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 的影响等等 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异常心理 心理 生物 社会 文化 心理学模式 l心理动力学模式 l行为的模式 l人本-存在主义模式 基本观点:许多行动不是意识选 择的结果,而是受到潜意识的、内 部力量的驱动。这种力量反映了我 们的童年经历和家庭关系。 (潜意识决定论) 异常行为是源于早期的创伤经验 和亲子关系,是对潜意识和无法控 制的冲动的反应。(童年决定论) 性决定论 :合理地度过“性心理 ”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 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现代心理动力治疗师关注病人当 前生活,尤其是病人的人际关系。 本我(Id):生物层面。 自我(Ego) :心理层面。 超我(Superego) : 社会层面。 人格是在企图满足本我欲望和争取符合超我标准间相互作 用中发展和形成的。即“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 协调作用,保持平衡。 “自我” 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 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 心理学模式 l心理动力学模式 l行为的模式 l人本-存在主义模式 行为是从过去的经验中习 得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 件反射或模仿的原理实现 。 心理障碍的症状是习得的 非适应性行为,或者是由 于缺少可以习得的适应行 为。 心理学模式 l心理动力学模式 l行为的模式 l人本-存在主义模式 人本主义认为,人都有达 成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当 这种驱力受到干扰,可能 产生异常的行为。 存在主义认为,心理障碍 是因为一个人逃避人生的 责任所致。 第二节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v一、标准化区分 v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一、标准化的区分 v医学标准:病理变化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可靠 根据。 v统计学标准:远离标准值,“异常”。 v内省经验标准:病人的内省经验;观察者的内省经 验。 v社会适应标准: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 要求和 道德规范行事社会适应性行为。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判断是否有精神病)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同一性)原则 -如: 幻觉、妄想、无自知力、丧失现实检验能力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如无明显外因,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要怀疑此人 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 状 异常心理症状 认知障碍 情感障碍 意志行为障碍 感 知 障 碍 思 维 障 碍 注意 记忆 智能 障碍 精 神 运 动 性 抑 制 精 神 运 动 性 兴 奋 意 志 减 退 意 志 缺 乏 意 志 增 强 程 度 变 化 性 质 改 变 脑器 质性 损害 自知力 障碍 (一)感觉障碍 (二)知觉障碍 (三)感知综合障碍 一、感知障碍 1.感觉过敏: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 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2.感觉减退: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 刺激的感受迟钝。 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 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 (一) 感觉障碍 1.错觉 2.幻觉 3.感知综合障碍 (二)知觉障碍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正常人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 加以纠正。 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1、错觉 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 引起。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v根据感觉器官: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 觉。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幻听,幻视次之。 v根据幻觉体验: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v根据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 幻觉 2、幻觉 (1)幻听: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幻听。言语性幻听又可分为:命令性幻听 、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2)幻视: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做原始性幻觉。如见到闪光, 火花等。幻视也可以同外界事物的形象一样。幻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 质性疾病和高热患者。 (3)幻嗅:患者嗅到的异味感。幻嗅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 时也有时可见。 (4)幻味:患者在食物或水中尝到某种特殊的怪味道。幻味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 (5)幻触:患者感到皮肤或黏膜上有虫爬、针刺、电灼常异常感觉。幻触常见 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内脏性幻觉:患者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内脏 性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发作。 2、幻觉_根据感受器官分类 v真性幻觉: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 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出现于客观空间,患者通过感觉器官 能感知到) v假性幻觉: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 它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叙述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感知到的 。 v鉴别要点:幻觉的来源部位、患者感知的途径。 2、幻觉_根据幻觉体验分类 v功能性幻觉: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 功能性幻听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两者互不融 合。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有时见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等。 v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回响或思维化声:是特殊形式的幻觉。表现为患 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思维鸣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v心因性幻觉: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幻觉内容与精神刺激因 素有密切的联系。仅仅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 2、幻觉_根据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类 v视物变形症: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 产生变形。该症状分为“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 v非真实感: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水中月”、“镜中花”,人 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可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 症。 v窥镜症:患者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模样发生了变化,因 而一日之内多次窥镜。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 (二)思维内容障碍 二、思维障碍 1思维奔逸 2思维迟缓 3思维贫乏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 5破裂性思维 6思维不连贯 7思维中断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 9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 10病理性赘述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12语词新作 13逻辑倒错性思维 (一)思维形式障碍 1.妄想 2.强迫观念 3.超价观念 (二)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特点如下: 第一,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 ,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第二,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 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 1妄想 (1)关系妄想 (2)被害妄想 (3)特殊意义妄想 (4)(物理)影响妄想/被控制感 (5)夸大妄想 (6)自罪妄想 (7)疑病妄想 (8)嫉妒妄想 (9)钟情妄想 (10)内心被揭露感 1妄想-按主要内容归类 (1)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 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 a.突发性妄想;b.妄想知觉;c.妄想心境 (2)继发性妄想:是指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 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 一种妄想。 1妄想按妄想起源及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 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包括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 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意向等。强迫观念常伴有强 迫动作。 强迫性思维与强制性思维的区别: -强迫性思维:a.自己的思维;b.有反强迫特点; c.痛苦; d.强迫症. -强制性思维:a.非己的思维;b.无反强迫; c.无痛苦; d.精神分裂症. 2强迫观念 ; (2) (2)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 (3) (3)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 (4) (4)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 (5)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 (6) (6)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 (7)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 (8) 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 (9) (9) 性欲减退。性欲减退。 【严重标准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 2周。周。 70% 70% 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 2/3的抑郁症病人 表现有自杀观念 10%-15% 的抑郁 症病人自 杀致死 抑郁症与自杀抑郁症与自杀 三、双相障碍 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 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 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 发作形式: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恶劣心境(持 续出现心境低落)、混合状态(躁狂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 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 神经症的描述性定义: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 性病理基础的非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 突,是心理和社会功能受到妨碍。病人对现实社会的检验能力 没有损害,能够觉察到这种冲突并因此而深感痛苦。 第三单元 神经症 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有意识的心理冲突 痛苦 持久性 防碍社会功能 没有器质病变 第三单元 神经症 心理冲突的类型 常形的特点变变形的特点 (1)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 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 (2)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正常的 (1)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 系,或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 神经症性 神经症的量化评分(许又新) 病程 不到个月分 个月年分 年以上分 精神痛苦程 度 自己可以摆摆脱分 须须靠别别人帮助或改变处变处 境才能摆摆脱分 几乎完全无法摆摆脱分 社会功能 轻轻微妨碍分 效率明显显下降,不得不减轻轻工作或改变变 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 分 完全不能工作,病休,或某些社交场场合完 全回避 分 分不能诊诊断神经经症,分可疑, 分可以诊诊断神经经症 注意:至少要考虑虑三个月的情况 神经症的分类: l恐惧症(恐怖症) l焦虑症 l强迫症 l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化障碍 -疑病症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l神经衰弱 l其他神经症 第三单元 神经症 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的共同特点: l精神刺激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l症状表现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 l病程、预后与精神因素的消除有关 急性应激障碍 l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受刺激后数分钟至数 小时发病。 l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有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 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l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史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 全。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称延迟性 心因性反应,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 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在数日至数月后 ,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的精神障碍 ,有些可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时过 境迁后的痛苦体验仍然驱之不去,持续 回避与事件有关的刺激,并长期处于警 觉焦虑状态。 通常是在创伤事件后经过一段无明 显症状的潜伏期才发病。潜伏期大多数 在6个月之内。 创伤后应激障碍 5.12汶川大地震 遇难:69225人失踪:17923人 受伤:374640人受灾:4624万人 患者经历过一次极为严重的精神创伤 ,患者可以是直接受害者,也可以是可怕 场面的目击者或幸存者。 创伤后应激障碍 1轻度到中度的广泛性焦虑 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易产生惊跳反应。个体 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环境中的威胁性信 息(高易感性)。即便是在比较“安全”的情境中 ,个体也做好了随时应对威胁的准备。 过度的警觉性会扰乱个体的正常生活,使人 容易疲劳。同时,个体还会体验到难以入睡、睡 眠不深或者易醒,易激惹或暴怒发作,过分担惊 受怕,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持久。 PTSD临床表现 2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 是PTSD的中心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地 闯入性地出现有关创伤性事件的痛苦回忆。 当患者接触类似创伤性的处境,易触景生情 而引发强烈的心理反应或生理反应。有的不 需要刺激或者相关引发物。有的可在梦中反 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 PTSD临床表现 3情感钝化和回避 患者持续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想法、感受及话 题,或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情境,似已遗忘此事 。有时可表现出一种“麻木”感(情绪迟钝);有的患 者可以部分或完全不能回忆创伤时的经历。 PTSD临床表现 4其他表现: 内疚和自责。常把可怕的结果归结为自己的责任 。 儿童也可发生PTSD,但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常 出现害怕、担心、身体不适、敌意、失眠、带有鬼怪 形象的噩梦;行为变化也较常见。 创伤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其本身当时所造成 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对其成年后的后遗效应。早期创 伤可导致成年期出现性格问题、焦虑、精神病态思维 、分离症状、对自己和别人有暴力倾向、自杀意念和 行为、酗酒以及不良的人际关系等。 PTSD临床表现 适 应 障 碍 是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 ,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 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 一般不超过6个月。 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 一、人格障碍 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 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 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可造成对社会环境 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 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一)症状标准至少符合下述三项一)症状标准至少符合下述三项 1 1、患者有特殊的行为模式,表现在情感、警觉性、感知和思维方式上与众不同的态度、患者有特殊的行为模式,表现在情感、警觉性、感知和思维方式上与众不同的态度 和行为。和行为。 2 2、特殊行为模式是长期、持续性的。、特殊行为模式是长期、持续性的。 3 3、这种特殊行为模式使得患者社交适应不良。、这种特殊行为模式使得患者社交适应不良。 (二)严重程度标准需符合下述两项之一(二)严重程度标准需符合下述两项之一 1 1、患者社交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患者社交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 2 2、患者主观上感到痛苦。、患者主观上感到痛苦。 (三)病程要求(三)病程要求 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现年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现年1818岁以上。岁以上。 (四)排除标准(四)排除标准 人格障碍不是躯体、精神疾病或精神刺激因素引起。人格障碍不是躯体、精神疾病或精神刺激因素引起。 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 v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v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 陷为特点. v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 情为特点。 v冲动性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感暴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性 人格障碍。 v表演性人格障碍:又称为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 他人注意为特点. v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 v焦虑性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 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 ,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v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 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犯罪目的犯罪动动机作案手法后果 人格障碍冲动动性模糊简单简单 粗暴害己为为甚 一般犯罪获获利性明显显隐隐蔽狡诈诈害人为为著 人格障碍与一般犯罪的区别 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 。 一、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 二、睡眠障碍 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睡行症、 夜惊、梦魇等) 少女因饥饿而死,少女因饥饿而死,为瘦身患上厌食症 l l 一名少女在北京世纪坛医院里死去。医生说,她的死因是饥饿过度一名少女在北京世纪坛医院里死去。医生说,她的死因是饥饿过度 导致身体各脏器衰竭。女孩的大腿只有成人的小臂粗,手臂只有两导致身体各脏器衰竭。女孩的大腿只有成人的小臂粗,手臂只有两 根手指并在一起那么粗。根手指并在一起那么粗。 l l 这名少女是从湖南岳阳离家出走后流落到北京的。她的父母说,她这名少女是从湖南岳阳离家出走后流落到北京的。她的父母说,她 曾因不满意自己的身材而节食,并患上厌食症,之后离家出走。曾因不满意自己的身材而节食,并患上厌食症,之后离家出走。 l l “ “饿死饿死” ”的女孩名叫曾依,的女孩名叫曾依,1515岁,湖南岳阳人,岳阳四中的学生,曾岁,湖南岳阳人,岳阳四中的学生,曾 是班长兼学习委员,成绩优异。是班长兼学习委员,成绩优异。 l l 曾依从小就能歌善舞,还曾获岳阳市三好学生。她喜欢唱歌,经常曾依从小就能歌善舞,还曾获岳阳市三好学生。她喜欢唱歌,经常 在家里唱卡拉在家里唱卡拉OKOK。去年,她迷上了湖南卫视的。去年,她迷上了湖南卫视的“ “超级女声超级女声” ”节目,每节目,每 场必看。今年场必看。今年6 6月间,她还曾向父母表示,自己要参加明年的月间,她还曾向父母表示,自己要参加明年的“ “超级超级 女声女声” ”节目。节目。 l l 此后,曾依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那时,身高此后,曾依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那时,身高1.551.55米的她体重米的她体重4444公公 斤,可曾依认为斤,可曾依认为“ “不符合标准不符合标准” ”。曾依开始控制食量。曾依开始控制食量。 l l 曾依决定减肥后,食量越来越少,到最后干脆不吃东西,即使吃了曾依决定减肥后,食量越来越少,到最后干脆不吃东西,即使吃了 也会马上到厕所用手抠喉咙将食物吐出。很快,她就骨瘦如柴。也会马上到厕所用手抠喉咙将食物吐出。很快,她就骨瘦如柴。 l l 4 4月月1111日,曾依的父亲曾勇带着女儿从岳阳赶到长沙求医。经专家日,曾依的父亲曾勇带着女儿从岳阳赶到长沙求医。经专家 会诊,确定曾依患有神经性厌食症。随后,曾依住进了医院精神科会诊,确定曾依患有神经性厌食症。随后,曾依住进了医院精神科 。经过治疗,她的病情有所好转,又被父母接回家中。经过治疗,她的病情有所好转,又被父母接回家中。 睡眠健康教育(WHO推荐): 1)有规律的睡眠 2)有良好的睡眠环境:饥饿、过饱食、太热太冷 、光线、声音、疼痛等均可影响。 3)睡前有一段过渡时间 4)不想睡时不要在床上 5)仅在睡时再上床 6)处理好担心、焦虑的状态 睡眠健康教育(WHO推荐): 7)白天避免打盹 8)不饮咖啡因 9)避免尼古丁 10)避免饮酒过量 11)避免用催眠药 12)晚上可用些小点心 实际上,自己应摸索一些生活习惯。 第七单元 癔症 l癔症的定义:癔症,旧称歇斯底里,是一类由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 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而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分离和转换两类症状 。 l癔症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紧接着心理社会因素而起病,症状的形成是无意识的; -症状可因暗示而发生、加重或减轻、消失; -症状的出现或持续与摆脱困境或“继发性获益”有关。 -个性因素:情感体验迅速、强烈而肤浅;过分寻求别人关注; 以自我为中心;暗示性高。 第七单元 癔症 l癔症的临床表现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性障碍) 情感爆发 癔症性遗忘 癔症性身份障碍 癔症性假性痴呆 癔症性多重人格 三、癔症的集体发作 又称流行性癔症。起初有一人出现癔症发作,周围目睹者精神受到影响,相 继发生类似症状。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 癔症性运动障碍 -癔症大发作 -癔症性瘫痪 癔症性的感觉障碍 -癔症性失明 -癔症性失聪 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一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二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三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v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有幸福感; 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v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 、 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 人 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许又新 一、体验标准 是指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 二、操作标准 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 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学习 三、发展标准 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郭念峰 (一)心理活动强度 (二) 心理活动耐受力 (三) 周期节律性 (四) 意识水平 (五) 暗示性 (六)康复能力 (七) 心理自控力 (八) 自信心 (九) 社会交往 (十) 环境适应能力 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一单元 概述 一、用途 二、效度 (一)症状学效度 (二)预测效度 (三)结构效度 1人口学因素; 2个性心理特征; 3身体健康水平; 4社会变迁 第二单元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一、一般心理问题 二、严重心理问题 三、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 (一般) 心理问题问题 严严重 心理问题问题 刺激不强烈较为较为 强烈 时间时间 持续续一个月,间间断 持续续两个月 两个月以上,半年 以下 程度 理智控制,不失常态态 ,基本维维持正常生活 、学习习、社会交往 会短暂暂失去理智控制 ,对对生活、工作和人 际际交往有一定程度影 响 泛化不泛化泛化 1、精神病:三原则: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人格相对稳定。 2、神经症与正常心理区分:心理冲突;量化评分。 A.心理冲突类型:神经症变形;正常心理常形。 B.量化评分 ()病程不到3月为短程评1分;3月到1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 ()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外界2分,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帮忙也无济 于事3分。 ()社会功能:轻微妨碍1分,显著下降2分,完全回避3分。 (神经症病程至少要三个月) 总分为3分,不够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 总分不小于6分,神经症诊断成立。 3、可疑神经症:接近神经症的早期阶段,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的求助者 4、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刺激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靠自然发展和非专业干预难以 解脱)、持续时间长久(2月以上,半年/1年以下)、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 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一般心理问题:符合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2月以内)、情绪反应仍在理智控制之下( 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效率下降)、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状态。 常见问题鉴别要点 工作领域: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 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心身医学 伤伤害身体健康的 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动 侧侧重于心身疾病 的诊诊断和治疗疗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二)患者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三)情绪低落 (四)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五)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v心身相关,心身疾病 v考虑到病人的精神状态与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消除精神紧张和 关系冲突给治疗造成的负面影响 v治疗不能限于生物学方面,须深入心理和社会学层面 v对疾病治愈的理解,必须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这三个 层面着眼,使患者在这三方面同时好转 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压力定义 o压力(stress)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 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我不能也不应该消灭我 的压力,而仅可以教会自 己去享受它。 -汉斯.塞利(Hans Selye ) 1.生物性压力源 2.精神性压力源 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三种压力源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压力源的种类 压力性质 压力源的测评 o社会再适应量表 o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 o知觉压力量表 压力的内省体验 心理冲突的类型: 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趋避冲突:即喜欢又害怕 双避冲突:前怕狼,后怕虎 双重趋避冲突:双重选择。 压力强度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2.叠加性压力 -同时性叠加压力:四面楚歌 -继时性叠加压力:祸不行 3.破坏性压力 PTSD、灾难症候群 压力的适应 v“一般适应症候群(GAS)”塞利 v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警觉阶段 -搏斗阶段 -衰竭阶段 压力的适应 危机水平 生理压力反应 压力事件 正常恢复 压力事件 平衡水平 正常/健康的压力循环 Dr. T. Whiteman, Dr. S. Verghese, & R. Peterson: The Complete Stress Management Workbook 危机水平 生理压力反应 压力事件 缓慢恢复 压力事件 平衡水平 不健康的压力循环 Dr. T. Whiteman, Dr. S. Verghese, & R. Peterson: The Complete Stress Management Workbook 中介系统一:认知系统的具体作中介系统一:认知系统的具体作 o认知评估作用 -拉扎鲁斯提出三级认知评价模型。 o调节控制作用 -局面的控制类型:行为、认知、环境的自我控制 -认为不可控制、不可预测则易产生压力 o人格的影响作用 -外控型、内控性 -压力型人格特质:焦虑型、完美型、负向思考型、A型 三级认知评价模式三级认知评价模式 (Lazarus RS,1993) 认知性评价 (对威胁、 挑战性的判 断) (应对能力 的评价) 潜在 压力源 初级评价 + 次级评价 认知性再评价 应 激 (威胁、 危害、丧 失、挑战 )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 o具有“时间紧迫感、过分的竞争性和敌意”两个核心成分。 o“A型人不断地挣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