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 计算机局域网实用组网技术 n5.1 局域网组网技术概述 n5.2 典型以太网组网技术 n5.3 高速局域网 n5.4 虚拟局域网 n5.5 局域网与结构化布线 5.1 局域网组网技术概述 局域网是通过传输介质将多个空间内的 各种计算机或其他外部设备(通信节点)连 接起来,并具有相应软件支持的局部网络系 统。 n基本组成硬件: 服务器、工作站、传输介质、网卡、集线 器 n解决网络瓶颈: 网桥、交换机、路由器、网关、通信服务 器 5.1.1 设计局域网的基本原则 1.局域网硬件结构设计时就考虑的因素 n网络拓扑结构 n传输介质 2.设计网络拓扑时应考虑的基本原则 n分段能力 n诊断和故障检测能力 n带宽 n可管理性 n桥接能力 n扩展和维护能力 5.1.2 以太网 1.以太网的发展 由施乐公司创建,后来DEC、Intel和施乐共同 开发,于20世80年代首次出版,称为DIX1.0,并 提交给IEEE委员会,经IEEE成员修改通过,演 变为IEEE的正式标准,编号为802.3,以太网和 IEEE 802.3有些规定不同,但是兼容。 2.以太网的拓扑结构 逻辑拓扑结构是总线型 3.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采用CSMA/CD方式,传输二进制信号时, 采用“曼彻斯特”及“差分曼彻斯特”纺码提高性能 4.低速以太网的产品标准与分类 (1)低速产品的常见标准(速率为10Mb/s ) n10BASE5:标准以太网,即粗缆以太网, 基带传输,曼彻斯特数字信号 n10BASE2:廉价以太网,即细缆以太网, 基带传输,曼彻斯特数字信号 n10BASET:双绞线传输,基带传输 (2)其他以太网变形标准 n10 BASE-FP、10 BASE-FB与10 BASE- FL(光缆) n100 BASE-TX (5类非屏蔽双绞线) n100 BASE-T4(3类非屏蔽双绞线) n100 BASE-FX (光缆) 以太网的标准和主要参数见书P97 (3)10Mb/s以太网小结 n传输速度: 10Mb/s n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 n拓扑结构:逻辑拓扑为总线型物理拓 扑为总线型或星型 n传输类型:帧交换 5.以太网的主要设计特点 n简易性 n低成本 n兼容性 n扩展性 n均等性 5.2 典型以太网组网技术 5.2.1 标准以太网 5.2.2 细缆以太网 5.2.3 双绞线以太网 5.2.1 标准以太网 1.粗缆以太网(标准以太网10BASE 5) 采用RG-11粗同轴电缆为传输介 质,阻抗为50 ,直径0.4英寸,节 点通过网卡(AUI接口,15针)、收 发器电缆( 786对屏蔽双绞线电缆 )、和收发器与总线相连。 2.粗缆以太网小结 n拓扑结构:总线 n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 n网线类型:RG-11型50 粗同轴电缆 n传输速度:10Mb/s n最大网络节点数目:300个 n每段最大节点数目:100个 n最大网段数目:5个,最多使用4个中继器,其中3个 网段可以连接工作节点 n节点最小距离:2.5m n最大网络长度:2500m n最大网段长度:500m 5.2.2 细缆以太网 1.细缆以太网( 10BASE 2)的结构 采用细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 ,是10BASE 5的替代方案,能将 收发器功能移植到网卡上,采用 BNC接口、RG-58A/U型同轴电缆 2.细缆以太网小结 n拓扑结构:总线 n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 n网线类型:RG-58型50 细同轴电缆 n传输速度:10Mb/s n最大网络节点数目:90个 n每段最大节点数目:30个 n最大网段数目:5个,最多使用4个中继器,其中3个 网段可以连接工作节点 n节点最小距离:0.5m n最大网络长度:925m n最大网段长度:185m 5.2.3 双绞线以太网 10BASE T中的T是双绞线电缆(Twisted -pair)的英文缩写, 10BASE T标准使 有星型物理拓扑结构,使用接有RJ-45 头的UTP非屏蔽双绞线电缆作为传输电 缆。 1.双绞线以太网的硬件组成 集线器Hub 集线器是双绞线以太网的中心连接设备, 其物理拓扑结构为星型,逻辑拓扑结构为总线 型,集线器将服务器或其它节点发送的数据信 息转发到所有与之相连的端口,介质访问控制 采用CSMA/CD方式。Hub主要功能: n组网功能 n向上接口的扩展功能 n信号强化功能 n自动检测,并强化“碰撞”信号 n自动判断有故障工作站,不影响其他节点 集线器的分类方法 (1) 按照集线器支持的传输速率,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0 Mbps 集线器;100 Mbps集线器;10/100 Mbps自适应 集线器。 (2) 按照集线器是否能够堆叠,可以分为以下两类:普通集 线器与可堆叠式集线器。 普通集线器不具备堆叠功能,当连网结点数超过单一 集线器的端口数时,只能采用多集线器的级联方法来扩充 ;堆叠式集线器由一个基础集线器与多个扩展集线器组成 ,通过在基础集线器上堆叠多个扩展集线器,可以很方便 地扩充连网的结点数。 (3) 按照集线器是否支持网管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简单集线器; 带网管功能的智能集线器。 简单集线器不支持网管功能,无法从远程工作站进行 管理;带网管功能的智能集线器支持网管功能,可以通过 SNMP协议来远程监控与管理。 非屏蔽双绞线 n10 BASE T网络标准原来规定使用3类4芯UTP, 后来使用3类、5类8芯UTP,目前最常使用的是 超5类双绞线。 做线标准(568B ): UTP使用引脚: n引脚1:接收(Rx+)引脚2:接收(Rx-) n引脚3:发送(Tx+)引脚6:接收(Tx -) 网卡使用引脚: n引脚1:发送(Tx+)引脚2:接收(Tx -) n引脚3:接收(Rx+)引脚6:接收(Rx-) 2.组建单集线器10BASE T 网络 所有节点通过非屏蔽双绞线与集线器连接 ,构成物理上的星型拓扑。从节点到集线器 的非屏蔽双绞线最大长度为100 m。单一集线 器结构适宜于小型工作组规模的局域网,典 型的单一集线器一般支持824个RJ45端口 与一个BNC、AUI或光纤连接端口。如图: (1)组建10 BASE T网络所需工具 n接线钳:RJ-45专用剥线/压线钳, 用于接驳水晶头 n网线测试仪(测线器)或万用表 : n斜口钳 n剥线器 (2)标准线和交叉线制作和使用场合 n标准线(直通线):两头一致,都为 568B标准,用于HUB、交换机、路由 器与计算机节点相连 n交叉线(跳阶线):两头不一致,一头 为568B,一头为568A标准,用于双机 (相同设备)互联 (3)10 BASE T网络的架设步骤 n准备好双绞线 n布线 n制作双绞线 n测试双绞线 n同HUB、计算机相连 n用PING命令测通网络 3.双线以太网的扩展组网方案 当需要连网的结点数超过单一集线器的端口数时,通 常需要采用多集线器的级联结构。普通的集线器一般都提 供两类端口:一类是用于连接结点的RJ45端口;另一类 端口是向上连接端口,包括连接粗缆的AUI端口、连接细 缆的BNC端口或光纤连接端口。级联结构的10 BASE T网络 遵循5-4-3规则,利用集线器向上连接端口级联可以扩大 局域网覆盖范围。 ,在采用多集线器的级联结构时,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n使用双绞线,通过集线器的RJ45端口实现级联。 n使用同轴电缆或光纤,通过集线器提供的向上连接端口实 现级联。 堆叠式集线器(stackable hub)适用于中、小 型企业网环境。堆叠式集线器由一个基础集线器与 多个扩展集线器组成。基础集线器是一种具有网络 管理功能的独立集线器。通过在基础集线器上堆叠 多个扩展集线器,一方面可以增加Ethernet的结点 数,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网中结点的网络管理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常将堆叠式集线器结构与 多集线器结构结合起来,以适应不同网络结构的要 求。 4.10 BASE T双绞线以太网的应用特点 (1)优点 n易检测故障、维护方便 n安装、管理和使用简单 n成本低 n扩展方便 n改变网络布局容易 n构建网络灵活、方便 (2)缺点 n节点增加,冲突增加,网络性能下降 n网络中央节点负荷过重 n双绞线的抗干扰能力弱 n网络通信线路的利用率低 5.3 高速局域网 5.3.1高速局域网概述 5.3.2共享式快速以太网 5.3.3交换式以太网技术特点 5.3.4从共享式以太网升组为交换式以太网的方法 5.3.5共享式以太网与交换式以太网的实用组网方 案 5.3.6千兆位以太网 5.3.7光纤分布式以太网 5.3.1高速局域网概述 n概述 n1.局域网的性能指标 n2.高速局域网的基础知识 概述 n高速局域网发展方向: 高速、模块、交换、虚拟局域网 n流行的高速局域网类型: 共享式快速以太网、交换式高速以太 网、虚拟局域网、千兆位以太网、 FDDI、ATM 1.局域网的性能指标 评价局域网性能的主要指标有三个: n网络响应时间 n网络传输速率 n网络资源利用 2.高速局域网的基础知识 n高速局域网:数据传输速率在100Mb/s以 上的局域网 n改善网络性能的手段: 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采用网络分段的方法 用交换机替代集线器,将共享式局域 网升级为交换式局域网 采用更先进技术 常见标准局域网的标准和主要参数 5.3.2共享式快速以太网 根据网络传输介质的不同,制定以下三个标准: n100 BASE TX使用两对5类UTP或STP双绞线( 网段长度100m) n100 BASE T4使用四对35类UTP (网段长度 100m) n100 BASE FX使用S/MMF(单、多模)型光纤( 网段长度4002000m,全双工时的传输速率 达200Mb/s) 1.100 BASE快速以太网技术标准 n1995年7月获得IEEE认证,称为 IEEE802.3u n采用物理的星型拓扑结构 n支持全双工方式 n数据传输速率100Mb/s,实际达到200Mb/s 与10BASE的相同之处 n采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n采用相同数据传输帧格式 n相同的组网方式法 n同样的低成本、易扩展性能强 与10BASE的相同之处 n快速以太网将每个比特的发送时间由10BASE T时的100ns降到10ns n工作频率不同, 10BASE T为25MHz, 100BASE TX和100BASE FX为125MHz n物理层传输介质和信号编码不同, 10BASE T采用曼彻斯特编码、 100BASE TX采用 4B/5B n快速局域网采用介质独立接口(MII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也称介质无关接口 2.100 BASE TX组网的技术特点 n100 BASE TX可以看成是10BASE T的直接升 级 nMAC子层与物理层之间采用了与介质无关 MII接口 n编码方法4B/5B n介质访问控制为CSMA/CD 3. 100 BASE T4组网的技术特点 100 BASE T4使用4对3类或3类以上的UTP作为 传输介质,其中的3对线用来同时传输数据,第4对 线作为冲突检测时的接收信道,没有专用的发送和 接信道,不能实现全双工通信,组建此类网络应遵 循以下规则: n使用RJ45连接器 n使用8B/6T编码方式 n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 n最多使用两个中继器或集线器,两个设备间 距离不超过5M 4. 100 BASE FX组网的技术特点 n使用多模/单模光纤做为传输介质 n多模光纤连接距离为400m,单模光纤连 接距离为2000m n编码方法为4B/5B-NRZI的编码方案 n与100 BASE TX 网络工作原理相同 5.3.3交换式以太网技术特点 1.“共享介质”式传统高速局域网 2.“共享式以太网”与“交换式”局域网的主 要区别 3.交换式以太网的特点 1.“共享介质”式传统高速局域网 n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Token -Ring、Token-BUS n平分可用带宽 n在计算机数目较少时有很好的响应和性 能,反之导致带宽减少,传输数据的速 率和质量下降 2.“共享式以太网”与“交换式”局域网的主 要区别 共享与交换的概念区别 n传输数据带宽计算方法: 共享:除法或减法 交换:乘法或加法 n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 共享:同一时刻,一个节点独占共享信 道 交换:同一时刻,多个节点并发通信 核心设备的区别 共享式:共享式集线器 交换式:交换式集线器或交换机 核心设备的区别 共享式:共享模式,所有节点都能收到共享式:共享模式,所有节点都能收到 发送信息发送信息 交换式:并发式通信方式,允许全双工交换式:并发式通信方式,允许全双工 通信模式通信模式 3.交换式以太网的特点 n充分保护原有10Mb/s 的投资 n可以实现多对用户之间的点对点通信 ,每对用户可以独占带宽 n可对原超载网络进行分割,并扩展新 主干网 n可以提高网络的性能 n可以支持广泛的传输介质 5.3.4 从共享式以太网升级为交换式以 太网的方法 1.设计交换式以太网的主要步骤 2.共享式网络提升为交换式网络应做好的 硬件条件: 核心设备、网卡、传输介质 3.消除原来的网络瓶颈 速度、带宽、容量 5.3.5 共享式与交换式以太网的实 用组网方案 步骤: n根据网络应用需求,做好组网规划 n兼容原有网络的基础上采购设备 n网络综合布线 n主干网络的实施 n各节点网卡的调整、安装与设置 n各网络服务器的设置与调试 n各节点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装与调试 5.3.6千兆位以太网 1.千兆位以太网标准的推出 2.千兆位以太网的应用与技术特点 3.千兆位以太网的组网特点 4.千兆位以太网的应用领域 1.千兆位以太网标准的推出 经历了10Mb/s传统共享以太网、 100Mb/s快速以太网、 100Mb/s高速以太网 多个发展阶段后,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1998年6月IEEE正式推出了1000Mb/s以 太网的解决方案,是现有IEEE802.3 标准 的扩展,采用IEEE802.3 z标准。 2.千兆位以太网的应用与技术特点 千兆位以太网的重点应用 发展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的高速网络,单 模最大传输距离为3000米,多模最大传输距 离为550米,UTP连接网络设备最大25米 千兆位以太网的典型应用结构 校园网或企业网,其应用结构:企业级 采用速率为1000Mb/s千兆(万兆)以太网做 为主干,部门采用100Mb/s到桌面 3.千兆位以太网的组网特点 与10/100 BASE T的相同之处 n采用CSMA/CD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n相同的组网方法 n低成本、易扩展性强 与10/100 BASE T的不同之处 n每个比特发送时间为1ns n采用GMII(千兆位介质专用)接口 n使用的物理层标准不同 千兆以太网标准传输介质类型 传输距离 (m) 1000 BASE-LX (802.3z) 62.5m多模光纤 50m多模光纤 10m单模光纤 550 550 5000 1000 BASE-SX (802.3z) 62.5m多模光纤 50m多模光纤 275 550 1000 BASE-CX (802.3z) 屏蔽铜缆25 1000 BASE-T (802.3ab) 4对5类UTP100 千兆位以太网中使用的主要网络产品 n千兆位以太网交换机:吞吐率、延迟、丢包率、 VLAN、多层交换技术、背板带宽 n千兆位以太网网卡:具有智能处理器、全双工、即 插即用、2GB/S(全双工)传输速率、符合千兆位以 太网标准 n千兆位中使用的传输介质: 光纤、铜缆、UTP n千兆位以太网支持802.1Q VLAN,提供灵活的网络 分段功能,提高网络性能、效率、安全性能 4.千兆位以太网的应用领域 n多媒体通信 n视频应用 n电子商务 n教育和考试 n数据仓库 5.3.7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网络 1.FDDI网络的主要标准和应用特点 2. FDDI网络的主要应用场合 3. FDDI网络的站点连接方式与站点类型 4. FDDI网络中使用的主要网络产品 5.FDDI网络的典型应用 1.FDDI网络的主要标准和应用特点 n上层使用IEEE802.2协议,与符合IEEE802标准的局域 网兼容 n使用的IEEE802.8标准基于IEEE802.5的令牌环的介 质访问控制方式和物理层规范 n利用光纤做为传输介质 n高速率 n多节点:连网节点=1000个 n长距离:最大站间距离为2KM,环路最大为100KM n高可靠性:采用双环结构和自动光纤旁路开关技术 n具有动态分配带宽的能力,支持同步和异步传输 2. FDDI网络的主要应用场合 主要用于对可靠性、传输速度、系 统容错技术要求较高的场合: n后端网络数据中心环境:站点数目不超 50 n前端网络中的单连站 n校园网主干网 n多个校园网主干网:最大距离60m 3. FDDI网络的站点连接方式与站点类型 在FDDI网络中,工作站、集中器、FDDI互联设备 都称为站点,连接站点的类型:DAS和SAS,相应的集中 器类型:DAC(双连集中器)和SAC(单连集中器) n双连站点(dual attachment station DAS) 可同时连接到两个环上的站点,这类站点可以是计算 机,也可以是具有双环接入功能的DAC。双环具有两个 方向相反的旋转环,正常情况只有一个方向的环路工作 ,此环路叫主环,当网络出现故障,原来的双环可以自 动配置,启动次环,使网络按单环方式工作 n单连站点(single attachment station SAS) 只能连到一个环上的站点,需要集中器,一但环路出 现故障,该类站点只能通过旁路功能将其从网中旁路掉 ,以保证网络继续工作,SAS一般通过集中器接入FDDI 中。 4. FDDI网络中使用的主要网络产品 FDDI网卡:主要类型有32位PCI或 ESIA总 线类型,单连网卡和双连网 卡 FDDI集中器:主要作用是站点的接入 与拆除、站点旁路和网络管理 5.FDDI网络的典型应用 n可靠性高、速度快、成本高,多作为园 区主干网 n对靠性高要求极高的网络,如ISP n 与快以太网混合使用 5.4 虚拟局域网 5.4.1 虚拟局域网概述 5.4.2 虚拟局域网实现的基本原则 5.4.3 虚拟局域网划分的基本方法 5.4.1 虚拟局域网概述 1.虚拟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2.虚拟局域网的功能特点 1.虚拟局域网(VLAN)的基本概念 n定义:是建立在交换式局域网基础上,通过网络管理软件构 建的、可以跨越不同网段、不同网络的逻辑网络。 nVLAN使用的技术标准:1996年3月发布的IEEE802.1Q标 准就是VLAN的标准。 nVLAN的分类与技术基础:根据交换技术不同的分为基 于LAN交换机的帧交换和基于异步传输模式(ATM)机 的信元交换 nVLAN适合的场合:对私有性和安全性有要求的网络, 对大中型(几百、上千)的网络,可以有效地隔离广播 风暴 n建立VLAN的技术条件: 硬件条件:具有VLAN功能的局域网交换机 软件条件:交换机应具有相应的管理软件支持。 2.虚拟局域网的功能特点 使用VLAN技术的优点 n能够简化网络管理,使网络管理简单直观 n能够控制广播风暴 n能够提高网络的整体安全性 使用VLAN技术的缺点 n在使用MAC地址定义VLAN技术中,必须进行初始 配置 n使用交换端口划分VLAN,当用户从端口转移时,必 须重新配置 n需要有专业管理员和技术支持 5.4.2 虚拟局域网实现的基本原则 n考虚网络设备的兼容性 n为实现网络统一管理,尽量使用交换机 n尽量使用三层交换机,即也实现路由功 能,又可实现VLAN管理 n网络树型结构,保证网络的层次性,及 VLAN的物理连通性 n根据应用的需要选择交换机 5.4.3 虚拟局域网划分的基本方法 1.基于交换机端口划分VLAN 2.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 3.基于网络层协议或地址划分VLAN 4.基于IP广播组划分VLAN 5.基于策略划分VLAN 1.基于交换机端口划分VLAN n第一代端口VLAN技术:不能使广播域 跨越多个交换机 n第二代端口VLAN技术:能使广播域跨 越多个交换机,但交换机必须连通 n优点:最简单、最有效的的划分方法 n缺点:不允许多个VLAN共享一个物理 网段或交换机端口 2.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 nMAC地址:使网卡的标识符,12位16 进制数表,前8位为厂商标识,后4位为 网卡标识,固化在网卡的ROM里。 n优点:允许用从一个物理位置移动到另 一个物理位置,并自动保留其所属虚拟 网段的成员身份,独立于网络的高层协 议,是一种基于用户的网络划分方法。 n缺点:初始工作比较困难 3.基于网络层协议或地址划分VLAN n优点: 可以按传输协议划分网段;用户可以在网内自 由移动,而不用重新配置;减少由于协议转换而造 成的网络延迟;既允许一个VLAN跨越多个交换机, 也允许一个端口位于多个VLAN中;适合TCP/IP用户 群 n缺点: 分析各种协议格式,网速较慢;不适合IPX、 DECnet、Apple Talk n注意: 网络层定义的VLAN与网络层路由不等同;交 换机不参与路由器工作,并没有路由计算产生;交 换机只作为一个高速网桥,利用扩展树算法将包转 发给下一个节点上的交换机。 4.基于IP广播组划分VLAN n以动态方式建立多点广播来确定虚拟网 n每个站点通过对不同虚拟网的广播信息来确 认是否加入 n利用代理的设备对虚拟网络的成员进行管理 n具有巨大的灵活性、良好的扩充性和面向应 用的特点 n安全性降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劳动关系协调员》考试模拟练习题与答案
- 跨国公司汇率套期保值-第1篇-洞察与解读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真题模拟试卷:财务管理与审计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专业能力测试试卷(艺术设计类)真题模拟考前押题卷解析及答案
- 红学分班考试试卷及答案
- 鹤壁电工证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无压轮胎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线控底盘知识培训总结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三章位置与坐标第3节轴对称与坐标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 2025国考本溪市司法行政岗位申论预测卷及答案
-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力学导论(浙江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校园安全和食品安全教育
- 坏死性筋膜炎
- 中学生宪法知识竞赛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4-01-04-01 鉴定估价师 劳社厅发200314号
-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规范
- 专题10相似综合篇(原卷版+解析)
- 食品安全制度和公示栏
- (正式版)QB∕T 8049-2024 家用和类似用途微压富氧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