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住宅建设志大事记.doc_第1页
上海住宅建设志大事记.doc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住宅建设志大事记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华亭县设上海镇。上海镇是在北宋年间由上海浦附近设立的上海务发展起来的港口市镇。咸淳三年(1267年)是年华亭县设市舶分司,司址大致坐落于今方浜路南的光启路上。首任市舶提举董楷大兴土木,建造拱辰坊、福惠坊、致民坊住宅和益庆桥、文昌宫等,并建有地面铺砖的中心广场。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七月二十四日(8月19日)设上海县。从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两岸分出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五乡组成新县,东西长160里,南北宽90里,户数7.2万,人口约30万。县署设于上海镇市舶分司内。明嘉靖元年(1522年)是年潘恩(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辞官回乡,在安仁里(今南市区内)建大屋深宅,有著名的四志堂、世春堂、慈保堂、宁寿堂、父母其顺堂。以世春堂最为豪华,雕墙峻宇,重轩复道,后楼全部用楠木建成。嘉靖三十三年(1553年)十月上海筑城垣抗倭,年末建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是年潘恩次子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开始建造宅园以奉父,取“豫悦老亲”之意,名“豫园”。万历五年(1577年)落成,占地70余亩。园中楼阁,有玉华堂、乐寿堂、充四斋、醉月楼、征阳楼、玉茵阁、会景堂、容马堂、爱白堂、颐晚轩等,嗣后又添建点春堂等建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是年沈初(乾隆癸未榜眼)在竹素堂街(今天灯弄)77号兴建书隐楼宅第,以砖、木雕艺术著称,历时13年建成。造型为三合院型二层楼建筑,前后五进,共有70多个房间,建筑面积2107.52平方米。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是年上海县城内已有街巷道路63条。沿江商业和居住用房鳞次栉比。道光五年(1825年)是年沙船富商郁泰峰在乔家浜(今乔家路)77号,将原居乐山堂改建成田耕堂住宅。该宅为四合院型,二层走马楼,占地面积1917.33平方米,建筑面积1619平方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九月二十六日(11月17日)上海道台宫慕久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宣布上海开埠,允许英商租地居留。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是年英国胁迫清政府,与上海地方官吏签订所谓上海土地章程,将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外滩)至李家庄(今北京东路外滩)、黄浦江至界路(今河南中路)一带830亩土地划给英国人,供“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是年租界内已开设24家洋行,建成25所住宅。咸丰二年(1852年)元月二十九日(3月19日)道台吴健彰布告,谕知“界内民人如不愿与英人杂居,尽可将房屋让渡外人使用,惟不得强索高价”。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初五日(9月7日)小刀会起义,在刘丽川率领下占领上海县城。十月初十日(11月10日)道台吴健彰督领炮舰30余艘,炮击上海县城东门,登岸劫掠商号,焚烧民房,大火连烧4天,大片房屋被夷为平地。十一月十七日(12月17日)吴健彰又率兵焚烧十六铺一带民房2000余间。咸丰五年(1855年)元月初二日(2月18日)小刀会起义失败,清军进占县城,大肆焚烧房屋。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初七日(9月21日)大马路(今南京东路)发生大火,延烧房屋150余间,繁华地段半数房屋化为灰烬。是年太平军逼近上海四郊,青浦、嘉定等地地主、富商纷纷逃进上海租界,租界人口激增,住房紧缺,外国投机商乘机大批建造简屋,高价出租。是年位于南市区花衣街108120号沈氏住宅建成,为三合院型,三层走马楼,占地面积1611平方米,建筑面积1452平方米。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年位于宽克路(今宁波路)120弄的兴仁里建成。这是英租界建造最早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之一,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57平方米。光绪二年(1876年)是年上海出版的沪游杂记附图记载,在英、法两租界内有以“里”为名的民间居住建筑105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是年在南市十六铺一带建造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落成,其中有大马路新码头街(今中山南路)的敦仁里、棉阳里和吉祥里,以及广东路的公顺里等。是年位于西江路(今淮海中路)1517号的花园住宅建成,为仿德国古典式花园住宅,砖木结构,三层楼,占地面积2424平方米,建筑面积1726.7平方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是年英籍犹太人欧司爱哈同,开始在威海卫路(今威海路)910弄建造住宅,后逐步扩建为上海最大的私人花园爱俪园,占地面积11.4万平方米。园中有日本式和西洋式花园楼房。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年商务印书股份公司在宝山路建造东、西宝兴里住宅落成,供本公司职工和市民租用。此处住宅在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战火中,大部分被日军飞机炸毁。是年位于杨树浦路1391弄的三益里建成。该里共有砖木结构二层广式里弄房屋64幢,建筑面积3858平方米。是年位于愚园路1396弄的西园大厦建成,为英国式九层公寓,楼高40米,建筑面积4835平方米。是年英商将制造三酸(硫酸、硝酸、盐酸)的药水厂从江苏迁至上海沪西地区吴淞江(今苏州河)南岸,从外地逃荒流入上海谋生的农民,在该厂附近搭建“滚地龙”和草棚栖身,形成著名的药水弄棚户区。宣统元年(1909年)是年盛宣怀在新闸路、麦特赫司脱路(今泰兴路)口的辛家花园住宅建成,为中西合璧式,有水榭曲廊,宫殿式二层楼房两座,曰游存楼、补读楼,另有平房甚多。1912年后改建为里弄住宅。宣统二年(1910年)是年位于长浜路(今延安中路)1238弄和安源路(今安义路)37弄、55弄的慈厚南里开工兴建,1912年建成,有砖木结构二层石库门里弄住宅203幢,建筑面积21733平方米。该里北侧安义路63号,是毛泽东1920年来沪时的寓所。宣统二年(1911年)是年位于惇信路(今武夷路)466弄的汤山村建成。该村为西班牙式花园里弄住宅,共有三层楼房5幢,布局呈丁字形,栅门及阳台栏杆用铸铁精制,建筑面积4350平方米。是年位于贝勒路(今黄陂南路)374弄及望志路(今兴业路)80弄的树德北里兴建,1919年建成,为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民国9年(1920年)又增建17幢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共有砖木结构二层楼房30幢,建筑面积3898平方米。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该里106号举行。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年)是年位于薛华立路(今建国中路)137弄的和平里建成,有砖混结构三层楼房11幢,是当时新式里弄住宅之一。民国3年(1914年)是年位于新闸路568638弄的斯文里开始建设,民国9年(1920年)建成,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是规模最大的后期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民国4年(1915年)是年位于福开森路(今武康路)393号的黄兴公寓建成,为砖混结构,四层楼,三开间公寓式花园住宅,建筑面积1749平方米。民国6年(1917年)是年 日本内外棉纺织株式会社在赫德路(今常德路)12371259弄、12381270弄兴建北樱花里(今新华北里),民国9年(1920年)建成。有砖木结构二层楼简易工房31幢,368个单元,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供该厂中国工人及家属居住。民国8年(1919年)是年位于大西路(今延安西路)64号的“大理石大厦”开始兴建,民国13年(1924年)建成。建筑设计为仿法国宫廷式高级花园住宅,占地面积14436平方米,建筑面积3478平方米。1953年改作上海市少年宫。民国9年(1920年)是年位于马思南路(今思南路)73号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建成,为砖木结构三层楼,占地面积448平方米,建筑面积625.2平方米。1946年4月以“周恩来将军寓邸”名义租赁,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是年位于宝山路403弄的宝山里建成。东侧有二层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49幢,西侧有广式里弄住宅53幢,合计建筑面积2098平方米,有煤气和小卫生设施。是年位于澳门路660弄及150支弄的日商内外棉纺织厂职员宿舍建成,有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屋28幢,231个单元,建筑面积3.21万平方米。该宿舍有5种不同标准和式样,环境优雅,专供日侨管理人员按职务高低分别居住。民国10年(1921年)是年位于杨树浦路1991弄和2011弄的华忻坊建成,为新广式里弄住宅,有砖木结构二层楼房23幢,平屋3幢,合计建筑面积16172平方米。民国11年(1922年)是年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833弄的人民坊建成,有砖混结构四层楼新式里弄住宅31幢,建筑面积17313平方米。民国12年(1923年)是年位于山刚达路(今定海路)449弄的裕丰工房开始兴建,民国24年(1935年)建成,共有简易工房43幢,304个单元,总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为日商裕丰纱厂建造,专供该厂中国工人及家属居住。是年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453457号的培恩公寓(今培文公寓)建成,为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公寓大厦,高40米,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665平方米。是年位于极司菲而路(今万航渡路)623弄的中国银行职员宿舍“中行别业”开工兴建,先后分三批,至1946年全部建成,为砖混结构四层、五层楼和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形成四合院型建筑群,总建筑面积54263平方米。民国13年(1924年)是年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8361858号的诺曼蒂公寓(今武康大楼)建成,为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楼高30米,是上海最早建造的外廊式公寓,建筑面积9275平方米。是年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927弄的淮海坊建成,有砖木结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199幢,占地面积17333平方米,建筑面积27619平方米。民国14年(1925年)是年位于愚园路1376弄的亨昌里建成,为砖混结构,假三层,新式里弄住宅,共25幢,建筑面积3584平方米。1927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曾设在该里48号(今34号)。是年公共租界当局因取缔棚户不成,竟纵火焚毁杨浦区平凉路一带的草棚千余间,造成这批居民流离失所,死伤数十人。是年位于马浪路(今马当路)306、318弄的普庆里建成,为砖木结构,三层楼,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计75幢,占地面积9.04亩,建筑面积9322平方米。该里4号于1926年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办公处。民国15年(1926年)是年位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519弄的润康村开工兴建,民国17年(1928年)建成,有四层砖混结构的新式里弄住宅63幢,建筑面积18157平方米。是年位于威海卫路(今威海路)651号的太阳公寓建成,为砖混结构,四层楼,呈“回”字形,中间有300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园,环境幽静,住户大多为外侨。是年位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025弄的静安别墅开工兴建,民国21年(1932年)建成,有砖混结构三层楼房193幢,建筑面积74634平方米。是年位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418号的郭氏花园住宅建成,为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式花园住宅,建筑面积1664平方米,现为上海市外事办公室。民国16年(1927年)是年位于巨福路(今乌鲁木齐南路)151号的朱敏堂住宅建成,为美国殖民地式花园住宅,有砖混结构、假三层楼房3幢,建筑面积749平方米。是年位于贾尔业爱路(今东平路)9号的爱庐(蒋介石在沪寓所)建成。该宅占地面积4179平方米,建筑面积1156平方米,为一座法国式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专科学校。民国17年(1928年)10月8日上海特别市政府第90次市政会议决定,成立平民住所委员会,筹建平民住所,先后建成全家庵路(今临平北路)第一所100余间,斜土路、鲁班路第二所400余间,交通路第三所300余间。是年位于贝当路(今衡山路)303、305号的华盛顿公寓(今西湖公寓)建成,大楼呈直角平面,周边型布局,为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8825平方米。是年位于福煦路(今延安中路)913弄的四明村开始兴建。民国20年(1931年)建成。有砖混结构、三层楼房118幢,建筑面积29150平方米。室内有成套卫生设施,为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民国18年(1929年)是年位于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59号的峻岭公寓(今锦江饭店中楼)兴建,民国23年(1934年)建成。外形仿当时流行的摩天大楼,主楼二十一层,楼高78米,建筑面积23985平方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公寓。民国19年(1930年)是年位于北苏州路20号的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开工兴建,民国23年(1934年)建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十一层公寓,楼高78.33米,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596平方米。是年位于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30号的马勒别墅开工兴建,民国25年(1936年)建成,为砖混结构三层楼花园住宅,共有大小房间106间,其建筑形式以怪著名,融英国式、法国式和西班牙式等多国建筑艺术于一体,占地面积5266.66平方米,建筑面积3223平方米。是年位于海格路(今华山路)699731号的枕流公寓建成,为七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八字型,建筑面积7908平方米。是年位于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151187号的亚尔培公寓(今陕南村)建成。为独立式里弄公寓,有砖混结构四层楼点状公寓16幢,砖木结构楼房37幢,占地1666.65平方米,建筑面积2317平方米。是年位于裕通路85弄的四安里建成,有砖混结构三层楼房43幢,建筑面积5092平方米,是当时闸北西南部唯一的三层楼房群。民国20年(1931年)10月位于江西路(今江西中路)170号的汉弥尔登大楼(今福州大楼)开工兴建,民国22年(1933年)落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周边型的公寓,主楼十四层,楼高57米,建筑面积12294平方米。11月 位于北苏州路400号的河滨大厦(今河滨大楼)开工兴建,民国24年(1935年)建成。楼高八层,40米,外形呈型,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公寓大楼,建筑面积54180平方米。是年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3001326号的恩派亚公寓(今淮海大楼)建成,建筑平面呈周边型,中间的主楼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两端副楼二层是砖混结构,合计建筑面积9447平方米。是年位于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05弄的万宜坊建成,有三层砖混结构的新式里弄住宅101幢,建筑面积17063平方米。弄内53、54号住宅,30年代为邹韬奋寓所,现为邹韬奋纪念馆。民国21年(1932年)是年位于西摩路(今陕西北路)173号的华业公寓(又名华业大楼)开工兴建,民国23年(1934年)建成。楼高十层,140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仿西班牙式公寓,建筑面积18965平方米。是年位于虹桥路2419号的沙逊别墅建成,为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民国22年(1933年)是年位于安和寺路(今新华路)593弄的梅泉别墅建成,有二层、三层砖木结构,西班牙式及中西合璧等造型的花园里弄住宅20幢,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是年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273弄122号、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380弄14号的新康花园建成,系高级里弄公寓,有砖木结构二层楼西班牙式公寓11幢,砖混结构五层楼点状公寓4幢,共计建筑面积9318平方米。是年位于施高塔路(今山阴路)41弄的紫苑庄建成,为二层楼砖木结构日本式公寓,建筑面积894平方米。是年位于福煦路(今延安中路)876号的严同春住宅建成,为中西合壁花园住宅,砖木结构,三层楼,建筑面积5393.62平方米。民国23年(1934年)是年位于海格路(今华山路)738号的“望庐”花园住宅建成,外形为中国庙宇式,内部是西洋装饰,建筑面积872平方米。是年位于海格路(今华山路)14201434弄的幸福村建成,为二层楼砖木结构,中西合壁造型的花园里弄住宅,计17幢,建筑面积6482平方米。是年位于哈同路(今铜仁路)333号的吴同文住宅开工兴建,民国26年(1937年)建成,为四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个建筑造型似一只船。是年位于贝当路(今衡山路)534号的毕卡地公寓(今衡山宾馆)开工兴建,民国25年(1936年)建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十六层高级公寓,楼高62.1米,有居室87套,建筑面积26524平方米。当时专供外侨居住。是年位于愚园路395弄的涌泉坊兴建,民国25年(1936年)建成,为三层楼西班牙建筑风格的新式里弄住宅,计16幢,建筑面积6233平方米。民国24年(1935年)4月1日上海市平民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成立,筹建其美路(今四平路)、普善路、大木桥路、中山路4个平民村,共建造瓦平房165幢。是年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2021220号的戤司康公寓(今淮海公寓)建成,主楼十三层,楼高53米,共有居室86套,建筑面积13138平方米。是年位于祁齐路(今岳阳路)145号的宋子文宅邸建成。该宅占地面积7656平方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为德国式建筑风格独院式的花园住宅。该宅“文革”期间曾被林彪、江青所占用,现为上海市老干部学校。民国25年(1936年)3月7日市政当局勒令逼迁长安路、裕通路、通济路一带棚户未成,下令将这一地带的棚户焚毁。是年位于福开森路(今武康路)99号的哈同别墅建成,造型为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占地面积5022.66平方米,建筑面积1076平方米。民国26年(1937年)8月闸北姚家石桥的全部房屋毁于日军炮火。嗣后,从苏北等地逃荒逃难来上海的农民,在这废墟上搭建“滚地龙”、草棚栖身,形成大棚户区,取名蕃瓜弄。民国27年(1938年)是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记载:1938年,在公共租界范围内强行拆除棚户3000余户。是年位于巨籁达路(今巨鹿路)620号的景华新村建成,为新式里弄住宅,有砖混结构三层楼房67幢,建筑面积19692平方米。民国28年(1939年)是年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1541170号的亨雷公寓(今淮中大楼)建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八层楼高级公寓,楼高32米,建筑面积5373平方米。民国30年(1941年)是年位于古拔路(今富民路)182弄的裕华新村建成,造型为后期新式里弄住宅,有砖混结构,四坡顶,三层楼房36幢,建筑面积3434平方米。是年上海特别市政府社会局在中华新路租用民地建造平民村,共建茅屋1000间。是年位于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506弄的懿园建成,为后期新式里弄住宅,共有砖混结构三层楼房61幢,其中有41幢的底层设有汽车间,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民国31年(1942年)是年位于贝当路(今衡山路)311331号的斯乐公寓(今集雅公寓)建成,造型呈“凸”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七层楼,建筑面积6542平方米。民国35年(1946年)5月上海市政府决定,筹拨35007.3万元(法币),在大木桥路301弄平民村旧址,由兴业信托社新建房屋154幢,分幢出售,每幢300万元(法币),共售出24幢,其余130幢租与市府所属公教人员。民国36年(1947年)12月4日上海市政府第103次市政会议决定,由市冬令救济委员会筹募委员会设立房屋义卖部,发行1000亿元(法币)房屋义卖券,在中正西路(今延安西路)、林森西路(今淮海西路)、武夷路建造义卖房屋100幢。其中甲式50幢,为双开间;乙式50幢,为单开间,共计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1948年1月7日开工,4月30日建成。民国37年(1948年)是年位于爱克路(今淮阴路)200号的姚氏住宅建成,为高级花园住宅,曾称“石头房子”。居室内有小桥流水,顶棚可以滑动启闭,有小型游泳池,现为西郊宾馆4号楼。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7月4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人民政府公用处在沪东、闸北、南市和沪西棚户区,装置了给水站300多处,解决数十万棚户居民用水问题。8月华东建筑工程公司在沪成立。同年,吸收陆根记、陶馥记两个营造厂及其职工加入该公司。1950年6月1日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公营建筑工程公司成立(1952年5月1日与市公共房屋管理处营建厂合并,成立上海市公营建筑公司)。10月1624日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作出关于改善工人居住环境卫生的决议。10月平望新村动工。这是由市长陈毅亲自批准的第一个拆除危房改建的新村,共建造二层及二层半楼房12幢,建筑面积2122平方米,有厨房、厕所等生活设施。11月改善药水弄棚户区环境工程开工。该棚户区内居住2万多人,弄内没有一条阴沟,没有一条好路。经过一年努力,埋设1800多公尺沟管,修筑路面11300多公尺,基本改善了臭气冲天、泥泞满地的恶劣状况。是年重点改善沪东虹镇、沪南小木桥和沪北全家庵等4个棚户简屋区的市政公用设施,埋设沟管,铺设路面,设置垃圾箱,建造公厕、蓄粪池,增设自来水站,开辟火巷。是年全市新建职工住宅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1951年1月12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议讨论1951年上半年工作方针。市委第二书记刘晓提出要改善工人居住条件。3月19日市人民政府党组第七十三次会议决定,派工作组到普陀区调查研究,决定在中山北路曹杨路西侧建设工人宿舍。6月26日成立“普陀区市政工程建设执行委员会”,由赵祖康任主任委员。9月18日,曹杨路1002户住宅开工兴建,1952年5月全部建成,共新建住宅48幢,167个单元,建筑面积32366平方米,定名为曹杨一村。4月1118日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提出“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市政建设方针。要求“有重点的修理和建设工人住宅,修建工厂区域的道路、桥梁,改善下水道,饮水供给及环境卫生,以改进工厂区及工人居住区的条件”。9月19日市人民政府市政建设委员会成立,主任黎玉、副主任赵祖康、叶进明。同日举行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讨论通过了黎玉的上海市政建设情况与今后努力的方向报告。1953年7月,市政建设委员会主任由刘季平担任、副主任为李广、叶进明、李研吾(1954年任)。10月13日市政建设委员会召开“工人居住问题座谈会”,研究国营企业建造工人宿舍问题。11月14日市政建设委员会召开“工人住宅问题座谈会”,研究在曹杨路继续建造工人住宅的规划。11月30日市政建设委员会根据上海市公共房屋管理处建议,计划在沪东新建控江新村。12月20日中共上海市委呈报中共中央华东局并请报中共中央关于中共上海市委1952年工作大纲的决定。提出:“再建筑一批规模更大的工人住宅”。12月26日市政建设委员会第九次全体委员会议研究决定,除曹杨新村二期、控江新村一期外,再进行基地勘察,作建筑二万户住宅之准备。12月市政建设委员会对工人居住情况进行调查,全市共有530万人,市区为450万人。其中300万劳动人民的居住情况是:一类产业工人集中居住,人口密度大,人均3平方,最挤的1人1平方;二类非产业工人(三轮车工、清洁工、码头工人)居住在棚户区,环境卫生差;三类失业、半失业的贫苦人民(小贩、拾荒者)居住在破船、芦棚内。1952年2月19日市政建设委员会函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就全国政协委员陈嘉庚提出的有关曹杨新村工人住宅工房建筑设计中有待改进的问题,如室内生活设施尚不完善、通风透光、空间距离等问题分别作了说明。同时还说明,因受经费限制,建筑标准不宜再高,待以后条件许可逐步改进。4月11日市人民政府召开办公会议,副市长方毅提出1952年在上海建筑两万户工房的计划,华东军政委员会指示成立“上海市工人住宅建筑委员会”,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曾山,市委第三书记、市总工会主席刘长胜,副市长方毅任正、副主任委员,下设办公室。“二万户”住宅分布在沪东、沪西、沪南工业区附近的9个基地,共有2000个单元住宅,每个单元居住10户居民。8月15日开工,1953年9月全部落成。共投资5677万元,建筑面积60.76万平方米,其中居住面积为55.53万平方米。有10万户职工家庭迁入新居。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长白一村、长白二村、控江一村、控江二村、甘泉二村、甘泉三村、曹杨二村、曹杨三村、曹杨四村、曹杨五村、天山新村(一村)、日晖新村(一村)。在这期间,有些单位自行投资建造住宅,套用“二万户”设计,建成183个单元。4月市政建设委员会拟订了本市工业、住宅、港埠、铁路、文教、绿地等“发展方向草图”,作为市政建设各局、处执行业务时的参考依据。6月30日市工务局上报三年工作总结,三年共建造房屋27.7万平方米(不包括2万户工房);发放营造执照3700件。7月8日副市长潘汉年视察宝兴路等几处棚户区。9日,市人民政府第四十一次扩大行政例会,潘汉年要求各区长“要为劳动者有计划的做一些工作,将那些可以填的臭河浜一定要填没”。7月30日位于法华路的劳工新村开工,11月22日竣工,12月房地局会同财政局验收。该新村通过拆除棚户,新建48个单元住宅,建筑面积870平方米。11月初市政建设委员会与市工务局、工商局、公安局、公用局、房地局等单位讨论,制订了本市“市中心区划图及规划草案”。上海市政府批复:“住宅区为市民居住之区域,以营造住宅、宿舍、文教卫生及日常生活问题必需的服务设施为主,一般不得设立工厂”。11月16日市人民政府核准市工务局公布试行上海市简单建筑暂行规定。规定简单砖木结构住宅一般以10年为限,如养护得宜,使用谨慎,到期经工务局查勘认可,可酌情准予延期。是年市政建设委员会年终统计:全市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4059万元,其中用于两万户住宅建设2786万元。是年新建职工住宅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1953年1月2日市人民政府五十一次行政例会通过关于成立市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和允许一部分营造厂商参加国营建筑机构工作的决定。1月5日市政建设委员会根据本市发展方向草图,拟定20万户工人居住分布图,并提出5年内发展方向,为工务、公用两局进行设计之依据。1月9日市政建设委员会三十四次扩大会议决定:一、对17个单位申请建造11536户工人住宅的金额控制在350万元之内;二、由城市建筑处负责与市工务、公用、房地、电业等局联合组成设计小组进行勘察设计;三、由综合计划处负责编制工程设计预算和施工程序。2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同意市人民政府建立上海市建筑工程局,局长罗白桦,副局长杨兆熊。4月6日搬运新村开工,7月16日竣工,建造二层楼房62幢,是上海第一个自建公助新村。6月1日浦东地区崂山新村开工,第一期工程于1954年4月竣工。建筑面积17810平方米。8月15日市政建设委员会针对上海人口密集的状况,制订了市政建设规划。规划提出,今后20年,在真如、江湾、七宝、梅陇、杨思、北蔡、高行7个地区建设住宅区;在漕河泾、董家渡、江湾3个地区建设文教区。12月16日中共上海市政建设工作委员会成立,由刘季平任书记,李子成、李研吾为第一、第二副书记。1955年2月中共上海市政建设工作委员会撤销。1954年2月11日市国民经济计划编制委员会呈报关于上海市五年计划纲要建设数字的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人住宅投资:工业局400亿元;工务局300亿元;交通运输管理局1.252亿元。水产公司219亿元。房地局建造市区机关办公房屋及干部宿舍为4.814亿元(均为旧币)。3月12日4月22日中共上海市政建设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指出,继曹杨新村1002户之后,又继续投资兴建了2万户工人住宅。1953年各公、私营企业也投资建造了4986户住宅。这3批工人住宅,共占地4670余亩,分布在10个基地内,建筑面积近716677平方米,约可容纳11.1万余人。4月12日市人民政府同意市政建设委员会关于划定本市供市民建筑用的简单房屋地区的报告。5月18日市政建设委员会制定简单住宅建筑暂行管理办法,规定由工务局统一规划,由市房地产管理局统一征用、统一核拨土地。8月1627日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市财经委员会关于上海市1953年度决算和195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指出,1953年,市、区二级机关建造干部宿舍1642户,建筑面积58321平方米。1o月8日市人民政府决定整治肇嘉浜,拆除两岸棚屋1704户,计2.3万平方米,在漕河泾东北部诸家宅和龙华两处兴建住宅,安排拆迁户居住。10月28日市政建设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统筹建造工人住宅。同日,市房地产管理局根据“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本市今后建造工人住宅办法的批复”精神,制定上海市统一建造工人住宅暂行办法修正(草案),报市财政经济委员会核准。是年各县拨款在该县集镇建造居民住宅。南汇县惠南镇投资5.1万元,在南北大街东侧沿街建造二层楼住宅,建筑面积638平方米,底层开商店,二层住居民,这是上海郊区由地方财政投资建造住宅的首例。是年经市政建设委员会统计,全市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3048万元,其中住宅建设投资3856万元。1955年2月512日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8日,副市长潘汉年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充分合理地利用原有基础,有重点地进行建设,进一步改善环境卫生和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2月市第一届人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并报国务院批准撤销市人民政府市政建设委员会,成立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建设办公室,由李干成任主任,李广任副主任。1956年6月,市市政建设办公室和交通运输办公室合并,成立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建设交通办公室。4月市规划建筑管理局成立,负责办理统一建造职工住宅。局长赵祖康,副局长蔡叔厚、陈植、后奕斋。5月3日,该局制定1956年度统一建造住宅暂行办法草案,规定建造住宅工程范围包括:房屋建筑及水电安装,征地拆迁,填土(包括便道),道路、沟渠、桥涵,供电杆线及路灯,接水接电,公共建筑,垃圾箱,门牌和其他有关工程。6月中共中央发出坚决降低非生产性建筑标准的指示,要求基本建设战线厉行节约,“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应做到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8月2日市人民委员会鉴于住宅建设由各单位分散建造,造成人力、物力严重浪费,决定实行“统一建造住宅的方式,并责成规划建筑管理局担任统一建造住宅的总甲方”。11月1日市计划委员会开会讨论工房区内公共建筑配套问题,会议决定:“今后各单位在某一基地单独建造住宅时,附属工程由该单位自行办理”。是年在统一提供基地建造的新村有:凤城二村、鞍山三村、广灵一村、宜川三村、真如一村、崂山新村。全市新建职工住宅建筑面积15.67万平方米。1956年1月下旬市市政建设办公室报请市人委批准,对全市住宅建设实行分别投资、统一建造的办法。并对市规划局任总甲方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1.负责办理建房单位的申请、登记、委托、签订合同、分期付款和竣工验收等手续;2.负责统一规划用地、委托设计、施工;3.邀请有关部门统一验收,统一分配。2月1日市市政建设办公室拟订1956年工作纲要,要求完成建造住宅14万平米。5月1718日中共上海市委开会讨论住房问题。市委第二书记陈丕显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指出,必须照顾到90的劳动人民的住房问题。要每年新建一部分,否则不能达到(人均)4.5平方米。工人居住情况要与生产发展相适应,远景规划与眼前的利益要结合起来。5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强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建设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要求在建设新工业区和新的工业城市选址时,应该同时确定住宅区的位置。6月18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讨论市房地局关于职工自建公助住宅的初步意见。会议提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内,通过群众自建公助、国家投资建造等办法来解决100万人的居住房屋。7月7日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制定关于7年内解决100万劳动人民居住拥挤的方案(初稿)。7月1126日中共上海市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副市长曹荻秋在报告中说,上海解放后七年,新建了161万平方米工房,修理了近7万幢危险房屋,群众自建简屋也有100万余平方米。但由于人口增加,住房仍供不应求。并进一步明确提出,“一五”后两年和“二五”的七年住宅建设计划和解决100万人居住困难的目标。8月5日市人民委员会要求年内建造住宅28万平方米。8月17日市总工会成立生活住宅部。8月25日市人民委员会召开第十八次会议,决定成立上海市建设委员会,主任牛树才,副主任罗白桦、罗代周,协助市长掌管规划、建工、市政工程等局和城建、民用两个设计院及园林管理处工作。8月市人民委员会交通运输办公室和市政建设办公室合并为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建设交通办公室。10月23日市人民委员会召开第二十一次市长办公会议,讨论1957年职工住宅建设初步方案(草稿)。会议决定,职工住宅一般建造三层楼,并有卫生设备。12月31日据统计,1956年上海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6704万元,住宅建设投资为1890万元,新建职工住宅建筑面积29161万平方米。1957年1月4日副市长曹荻秋在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上海市人民委员会两年来的工作和1957年的任务报告。提出1957年采取多种方法,努力争取新建更多的房屋,以求逐步解决职工的居住问题。2月15日市人民委员会二届二次会议决定,撤销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其业务工作并入上海市建设委员会。6月14日市人民委员会二届五次会议决定成立市建筑管理局,负责管理征用土地,核发建筑执照及原属市房地局主管的房屋拆迁工作。6月27日市房地产管理局报送“自建公助”暂行办法修正草案。其时具备自建公助条件的单位向各区联系登记建造住宅,由市房地产管理局和各区人民委员会核准建造。当年建造79万平方米。7月16日市人民委员会第十九次市长会议讨论决定,颁发关于限制搭建简屋、棚屋的原则。12月20日1958年1月10日中共上海市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在上海周围建立卫星城镇,分散一部分小型企业”。是年东安新村开工,由市统一建设,1958年11月建成。建造砖木结构三、四层楼住宅214幢,建筑面积153425万平方米,命名为东安一村、二村、三村。是年新建职工住宅建筑面积115.6万平方米。至此,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期间,建造职工住宅建筑面积330万平方米,加上私营企业及居民投资,共建造住宅建筑面积473万平方米,先后解决70万人居住问题。是年市人民委员会加速辟建桃浦、彭浦等工业区,还对吴淞、漕河泾、高桥等地区进行扩建。1958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嘉定、宝山、上海三县划归上海市。1月22日市建设委员会批准上海市统一建造住宅暂行办法。规定统一建造的住宅基地,由市建筑管理局根据城市规划要求,结合本市工厂企业等分布情况,统一勘定,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的住宅,采用中央颁发的或市基本建设委员会核准的设计图纸。2月根据市人民委员会指示,市建设委员会组织力量开展卫星城镇选点调查工作。8月,编制了闵行、吴泾、安亭等卫星城初步规划。10月22日市人民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市公用事业办公室。1960年,市人民委员会公用事业办公室撤销,其工作并入市基本建设委员会。11月17日市人民委员会决定,以市建设委员会为基础,成立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市委书记处书记陈丕显兼主任,副主任牛树才、罗白桦、罗代周、苏民、张甦平、李干成(1960年任)、张文韬(1961年任)、杨兆熊(1961年任)。市基本建设委员会管理市建筑工程局、市城市建设局。(注:当时上海住宅建设和旧区住宅改造隶属这两个系统)同日市三届人民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市长柯庆施在报告上海建设和改造的方针任务中说:“在居住条件方面,我们要逐步地新建住宅和改建旧住宅,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阁楼、棚户彻底加以改变。这些新建的住宅不仅是三层、四层楼,还要考虑到适合男女老少、一家团聚居住的需要。宅前都留有休息的场地,使上海成为美丽的花园城市。”11月2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八十二次会议通过将江苏省的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崇明七个县划归上海市。是年全市建成住宅建筑面积138.04万平方米(包括企业建造和自建公助在内)。约有20多万职工和家属迁入新居。1959年2月2日中共上海市委召开会议,讨论市基本建设委员会提出的新建工房方案和标准。确定1959年新建工房100万平方米,新建工房的造价标准,由每平方米45元提高到55元。2月28日市政工作发表市城市建设局建筑管理处关于1959年住宅建设的安排意见,首先满足新工业区职工的迫切需要,建造地点分布在闵行、彭浦、大上海路、周家渡、吴淞、漕河泾、高桥、庆宁寺、桃浦、北新泾、吴泾、安亭等地区。同时有重点地改造旧区。4月12日闸北区新平民村棚户区改建试点工程动工。该村共有棚户简屋550间(绝大部分为草顶),全部改建为瓦屋,并增建公共设施500平方米。区建设局和街道组成改建小组,50天完成。4月位于吴淞工业区以住宅为主体的“张庙一条街”工程开工兴建,街长700米,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沿街住房底层为商店,楼上为住宅。1959年12月建成。1960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宋庆龄前往视察。5月7日市基本建设委员会颁发近郊工业区及卫星城镇居住区规划原则。内容:1.住宅区的规划布局,以居住小区为基层组成单位,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同时注意节约用地;2.根据我国居民的生活特点,住宅必须成街成坊,创造丰富多彩热闹便利的街景;3.合理布置各项文化福利设施、各种商业供应与服务性机构,为居民提供生活方便。5月28日6月5日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牛树才报告说,1959年计划新建住宅100万平方米,除部分作为旧区改建外,主要是分布在各工业区附近和各卫星城,以减少职工上下班往返时间,有利于生产。同时也可紧缩市区人口,改善市内居住条件。7月3日以住宅为主体的“闵行一条街”开工兴建,街长550米(后延伸至1700米),9月底沿街建成11幢四六层房屋,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楼下商店,楼上住宅,沿街住宅的进门都面向街坊内,以保持居住的安宁。8月15日、23日宝山县彭浦乡白遗桥新村、嘉定县长征乡农民新村分别开工兴建。白遗桥新村为两层楼房,共13幢,建筑面积9856平方米,其中住宅6922平方米。长征乡农民新村为混合结构两层楼房,共27幢,建筑面积11426平方米,另有食堂、幼儿园、托儿所、商店等配套设施。10月1日市人民委员会举办上海市10年建设成就展览会。展出内容有建国10年来上海在基本建设、住宅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10月28日市公用事业办公室根据市委关于改造棚户简屋居住条件的指示,召开棚户简屋较多的闸北、普陀、杨浦等8个区负责人会议,检查棚户简屋的情况,讨论改造工作的方针、做法和若干具体问题。11月4日市公用事业办公室向市人民委员会呈送关于改善本市简屋棚户居住条件的报告,提出必须坚决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今后一方面必须加强维修、保养和充分利用现有较好的房屋,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棚户简屋进行必要的适当改善,为此必须采取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适当迁建改建,加强维修改善和分期进行的方针。是年全市建成住宅建筑面积94.96万平方米。这些住宅的室内设备比较齐全,建筑体形和建筑物的组合,开始创造了一些新的风格,生活服务设施也比较齐全。1960年2月217日市人民委员会召开基本建设会议,讨论通过1960年上海市基本建设工作纲要。纲要要求闸北区首先改造天目西路、西藏北路、共和新路两侧棚户简屋,以改变城市面貌。要求各县建设一个农村居住点。4月20日中共上海市委确定在张庙建造泗塘新村、武宁路中山北路建造八层大楼等工程项目,并要求西藏路住宅建设同马路改造结合。4月22日5月3日国家建筑工程部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部长刘秀峰号召全国城市参照上海统一建造住宅的办法,组织成街成坊建设。5月1016日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举行。会议确定,1960年将新建住宅15万平方米。是年华侨公寓落成,这是上海解放后建造的第一幢高层住宅,房屋出售给华侨、侨眷及港澳同胞。“华侨公寓”四字是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是年建成住宅建筑面积67.04万平方米。从19581960年共建成住宅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其中部分分布在卫星城和近郊工业区。1961年4月5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张文韬任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建工局党委书记);杨兆熊任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市房地局党委书记、第一副局长;陈去非任建工局局长。是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上海市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非生产性建设投资71.3。全市住宅建设投资2208万元,竣工面积43.95万平方米。1962年1月28日市人民委员会颁发“市基本建设征用土地暂行管理办法”和“市基本建设拆迁房屋暂行管理办法”。8月市人民委员会公用事业办公室恢复成立,撤销市基本建设委员会。任命赵祖康为市公用事业办公室主任,罗白桦、杨兆熊为副主任。9月25日市房地产管理局、城市建设局呈报关于职工群众自建住房问题的报告。报告中根据调查的情况说明,“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职工愿意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