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概念 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 , 具有化湿利水 、 通淋泄浊作用 , 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利 , 统称为祛湿剂 。 祛湿剂 分类 化湿和胃剂 :本类方剂具有芳香化湿 , 辟秽祛浊的作用 , 用治湿浊内阻 ,脾胃失和所致的脘腹痞满 , 暖气吞酸 , 呕吐泄泻 , 食少体倦等证 。 清热祛湿剂: 本类方剂具有湿热两清的作用 , 用治湿热外感 , 或湿从热化致湿热内盛 , 湿热下注所致的暑湿 、 湿温 、 黄疸 、 热淋 、 痿痹 、 湿热带下等证 。 利水渗湿剂: 本类方剂具有渗利水湿 , 通利小便 的作用 , 用治水湿壅盛所致的癃闭 、 淋浊 、 泄泻 、 水肿等证 。 温化水湿剂: 本类方剂具有温阳化湿作用 , 用治湿从寒化和阳虚气不化水之水肿 、 痰饮 , 痹证以及寒湿脚气等证 。 祛湿化浊剂: 本类方剂具有祛湿化浊作用 , 用治下焦湿浊不化所致的白浊 、 妇女带下等证 。 使用注意 ( l) 本类方剂多由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 , 每易耗伤阴津 , 故素体阴亏 、 体虚及孕妇应慎用 。 ( 2) 常配伍理气药 , 以达 “ 气化则湿亦化 ” 。 ( 3) 每类方剂运用时 , 应根据邪气性质及所涉脏腑部 位不同而灵活选用 。 一 、 化湿和胃 平胃散 【 组成 】 苍术 厚朴 陈皮 炒甘草 生姜 大枣 【 功用 】 燥湿运脾 , 行气和胃 。 【 主治 】 湿滞脾胃证 。 脘腹胀满 , 不思饮食 , 口淡无 味 , 呕吐恶心 , 暖气吞酸 , 肢体沉重 , 怠惰嗜卧 , 常多自利 , 舌苔白腻而厚 , 脉缓 。 【 方解 】 君:苍术 性味苦温而燥 , 最善燥湿运脾 。 臣:厚朴 性味辛苦而温 , 行气化湿 , 消胀除满 。 君 、 臣相配 , 燥湿以运脾 , 行气以化湿 , 湿化气行则脾得运化 。 佐:陈皮 理气和胃 , 芳香醒脾 , 以助燥湿行气之力 。生姜 、 大枣 调和脾胃 , 以促运化 。 使:炒甘草 和中 , 调药 。 全方重在燥湿运脾 , 兼以行气除满 , 使湿化气行 , 脾健胃和 , 则诸证自除 。 【 重点 、 疑难点分析 】 1 本方治证病机:湿困脾胃 , 中焦气阻 , 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 2 辨证要点:脘腹胀满 , 舌苔厚腻 。 3 方中苍术以米泔水浸渍 , 甘草炒用 , 旨在增强其和中之力 。 4本方以治湿寒困脾者为宜 。 藿香正气散 【 组成 】 藿香 紫苏 白芷 半夏曲 陈皮 白术 茯苓 厚朴 大腹皮 桔梗 生姜 炙甘草 大枣 【 功用 】 解表化湿 , 理气和中 。 【 主治 】 外感风寒 , 内伤湿滞证 。 霍乱吐泻 , 恶寒发热 , 头痛 , 院腹疼痛 , 舌苔白腻 , 以及山岚瘴疟等 。 【 方解 】 君:藿香 辛温发散以外散风寒 , 芳香化湿以内化湿浊 , 且可辟秽和中 , 升清降浊 。 臣:白芷 、 紫苏 辛香发散 , 助君以外散风寒 , 兼可芳化湿浊 半夏曲 、 厚朴 燥湿和胃止呕 , 行气化湿除满行气化湿以 助君内化湿浊 。 佐:陈皮 、 大腹皮 助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 陈皮兼助半夏 降逆和胃止呕 。 桔梗 宣肺宽胸利隔 , 既益于解表 , 又助于化湿 。 白术 、 茯苓 健脾祛湿止泻 。 生姜 、 大枣 调和脾胃 。 使:炙甘草 调和药性 。 全方外散风寒 , 又内化湿浊 , 而重在化湿辟秽 , 升清除浊 , 理气和中 。 【 重点 、 疑难点分析 】 1 本方治证病机:湿浊内阻 , 复感风寒 。 2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 , 吐泻腹痛 , 舌苔白腻 。 3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 , 对于湿滞脾胃而表证不明显 者 , 亦可应用 。 4 方中半夏用半夏曲 , 取其化湿和胃之力优 , 而燥 湿之力不及半夏 。 二 、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 组成 】 茵陈蒿 山桅子 大黄 【 功用 】 清热利湿退黄 。 【 主治 】 湿热黄疸 。 一身面目俱黄 , 黄色鲜明 , 腹微满 , 口中渴 , 小便短赤 , 舌苔黄腻 , 脉沉数 。 【 方解 】 君:茵陈蒿 善能清热利湿退黄 。 臣:山桅子 清热泻火 , 通利三焦湿热 , 引湿热从小便而出 。 佐:大黄 泻热逐瘀 , 通利大便 , 导瘀热由大便而下 。 全方 , 利湿与泄热并重 , 通利二便 , 使湿热瘀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解 。 【 重点 、 疑难点分析 】 1 本方治证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于肝胆 , 致胆汁排泄不畅 , 外溢肌肤而发为黄疽 。 2辨证要点: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 3 本方为清热与利湿并重之方 , 所治之证为湿热并重之阳黄证 4原方用法后注云: “ 小便当利 , 尿如皂荚汁状 , 色正赤一宿腹减 , 黄从小便去也 。 ” 意指服药后的反应为尿量增多;小便通利 , 湿热瘀诸邪随之而解 , 则三焦通利肝胆不受熏灼 , 故见 “ 一宿腹减 , 黄从小便去也 。 ” 三仁汤 【 组成 】 杏仁 白蔻仁 生薏苡仁 半夏 厚朴 滑石 通草 竹叶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 方解 】 君:杏仁 利上焦肺气 , 气化则湿化 。 臣:白蔻仁 调畅中焦脾气 , 行气化湿 。 生薏苡仁 渗利下焦湿热 , 健脾 。 三仁合用 , 具宣上 、 畅中 、 渗下之功而清利湿热 , 宣畅三焦气机 。 佐:滑石 、 竹叶 、 通草 清热利湿解暑 。 半夏 、 厚朴 行气化湿 , 散结消痞 , 并佐制寒凉之品 , 不致助湿为患 。 全方 , 其配伍有如下特点: 以三仁照顾三焦 。 用杏仁宣上 , 白蔻仁畅中 , 生 薏苡仁渗下 。 以芳香苦辛 、 轻宣淡渗合而为法 。 以杏仁苦辛开于上;白蔻仁 、 半夏 、 厚朴芳香化于中;生薏苡仁 、 滑石 、 通草 、 竹叶淡渗利于下 。 合用则共奏宽畅气机 、 清热利湿之功 。 【 重点 、 疑难点分析 】 1 本方治证病机:湿温初起 , 邪在气分 , 湿热之邪郁遏卫阳 , 致三焦气机不利 。 2 辨证要点:头痛身重 , 午后发热 , 胸闷不饥 , 苔白不渴 , 脉弦细而濡 。 3 本方治证为湿温初起 , 邪在气分 , 湿重于热之证治宜重在宣畅气机 , 淡渗湿热 , 禁用汗法 、 下法及养阴之法 , 即原书所告诫的 “ 三禁 ” 。 八正散 【 组成 】 车前子 滑石 木通 瞿麦 山桅子 扁蓄 大黄 灯心草 炙甘草 【 功用 】 清热泻火 , 利水通淋 。 【 主治 】 湿热淋证 。 尿频急涩痛 , 淋沥不畅 , 尿色浑赤 ,甚则癃闭币通 , 小腹急满 , 口燥咽干 , 舌苔黄腻 , 脉滑数 。 【 方解 】 车前子 滑石 木通 瞿麦 扁蓄 清利湿热 ( 相须为用 ) 。 山栀子 清泻三焦湿热 。 大黄 清热泻火 , 引热下行 山桅子 、 大黄相配 , 通利二便 , 泄下湿热 灯心草 清热利湿 , 导热下行 。 炙甘草 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 全方集大队清热利水通淋之品于一方 , 并配以通利二便 、 导热下行之品 , 意在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 。 【 重点 、 疑难点分析 】 1 本方治证病机:湿热下注 , 蕴结膀味 。 2辨证要点:尿频急涩痛 , 舌苔黄腻 , 脉滑斯阿 3本方清热通淋力强 , 功专清利膀跳湿热 , 为治热淋之常用方 。 又兼能请泻心火 , 导热下行 ,故又可用治心经邪热 , 口舌生疮 , 咽喉肿痛 , 烦躁不宁等证 , 五苓散 【 组成 】 泽泻猪苍茫苍白术桂枝 【 功用 】 利水渗湿 , 温阳化气 。 【 主治 】 蓄水证 。 小便不利 , 头痛微热 , 烦渴欲饮 , 甚则水入即吐 , 舌苔白 , 脉浮 。 水湿内停 。 水肿 , 泄泻 , 小便不利 , 以及霍乱等 。 痰饮 。 脐下动悸 , 吐涎沫而头眩 , 或短气而咳者 。 【 方解 】 君:泽泻 直达膀胱 , 利水渗湿 。 臣:猪苓 、 茯苓 甘淡利水渗湿 。 君 、 臣相配 , 相须为用 , 以增利水渗湿之力 。 佐:白术 健脾而运化水湿 , 合茯苓相使为用 , 以助健脾利湿之力 。 桂枝 既温阳化气以助利水 , 又能辛散表邪以外解风寒 。 综观全方 , 重在利水渗湿健脾 , 佐以化气解表 , 使水行气化 , 脾气健运 , 表邪得解则诸证自除 。 防己黄芪汤 【 组成 】 防己 黄芪 白术 炒甘草生姜 大枣 【 功用 】 益气祛风 , 健脾利水 。 【 主治 】 风水 、 风湿 。 汗出恶风 , 身重 , 小便不利 , 舌淡 ,苔白 , 脉浮 。 君药:防已 黄芪 且能行水消肿 两药相配 , 益气祛风行水 , 臣 、 使药:白术 、 甘草 、 生姜 、 大枣 以助君药之力 。 【 重点疑难点分析 】 1 病机:表虚不固 , 外受风邪 , 水湿郁于肌表经络之间 。 2 辨证要点:汗出恶风 , 小便不利 , 苔白脉浮 。 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 【 组成 】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 功用 】 温阳化饮 , 健脾利湿 。 【 主治 】 痰饮 。 胸胁支满 , 目眩心悸 , 或短气而咳 , 舌苔白滑 , 脉弦滑 。 【 方解 】 君:茯苓 健脾渗湿 , 利水化饮 。 臣:桂枝 温阳化气以助化饮 。 茯苓 、 桂枝相伍 , 体现了温化痰饮的治则 。 佐:白术 健脾燥湿 , 以杜痰饮滋生之源 。 并助茯苓渗利水饮之力 。 佐 、 使:甘草 益气和中 , 调和药性 。 综观全方 , 药仅四味 , 配伍严谨 , 温而不热 , 利而不峻 ,体现了 “ 温药和之 ” 之痰饮病治疗大法 。 【 重点 、 疑难点分析 】 1 病机:中阳不足 , 饮停心下 。 2 辨证要点:胸胁支满 , 目眩心悸 , 舌苔白滑 3 本方为温阳化饮的代表方剂 , 体现了张仲景之 “ 病痰饮者 , 当以温药和之 ” 的治疗大法疗大法 。 所谓温者 , 振奋阳气 , 开发腠理 , 通行水道也;所谓和者 ,指温之不可太过 , 太过则热 , 热则耗气伤阴 。 故方选甘淡平之茯苓配辛甘温之桂枝 、 甘苦温之白术及甘平之甘草共奏温化痰饮 , 培土制水之功 , 体现了 “ 温药和之 ” 之痰饮病治疗大法 。 真武汤 【 组成 】 炮附子 茯苓 生姜 白术 白芍 【 功用 】 温阳利水 。 【 主治 】 脾肾阳虚 , 水气内停证 。 小便不利 , 四肢沉重疼痛 , 腹痛下利 , 或肢体浮肿 , 苔白不渴 , 脉沉 。 太阳病发汗太过 , 阳虚水泛 。 汗出不解 , 其人仍发热 , 心下悸 , 头眩 , 身润动 , 振振欲僻地 。 【 方解 】 君:炮附子 温肾暖脾 , 化气主水 。 臣:茯苓 、 白术 健脾利湿 , 培土制水 。 君 、 臣相配 , 以达温阳利水之效 。 佐:生姜 辛温发散 , 既助君药以温阳祛寒 , 又助臣药以辛散水湿 。 白芍 利小便以行水气;柔肝缓急以止腹痛; 敛阴舒筋以止筋惕肉润;制约附子之辛热燥烈 。 综观全方 , 温 、 散 、 利三者结合 , 共奏温肾暖脾 。 利水消肿之功 。 制附子之辛热燥烈 。 本方配伍有如下特点: 温 、 散 、 利三者结合 。 方中既用炮附子之辛热以温壮 肾阳而主水 , 白术之甘苦温以健脾燥湿而制水 , 又用茯苓之甘淡而利水 , 于制水中有利水之用 , 更用生姜之辛温发散而助炮附子之助阳 , 是于主水中有散水之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团餐绩效管理办法
- 园区车辆管理办法
- 国企纪委管理办法
- 国库业务管理办法
- 国网收据管理办法
- 穴位敷贴技术试题及答案
- 高端婚礼策划服务费合同
- 2025至2030钒钛合金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生物保存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电信应用的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AltiumDesigner课件教程-原理图、pcb设计
- (完整版)笔录模板
- 如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课件
- 芜湖中电环保发电有限公司芜湖中电环保发电垃圾焚烧线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模板)
- 工程施工会计科目
- JJF 1251-2010坐标定位测量系统校准规范
- GB/T 7384-1996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氧基化衍生物羟值的测定乙酐法
- GB/T 4835.1-2012辐射防护仪器β、X和γ辐射周围和/或定向剂量当量(率)仪和/或监测仪第1部分:便携式工作场所和环境测量仪与监测仪
- GB/T 35538-2017工业用酶制剂测定技术导则
- GB/T 24405.2-201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2部分:实践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