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doc_第1页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doc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lx j1-2006q/lx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2006-02-10实施2006-01-23发布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lx j1-2006代替q/lx j1-20051前 言为了提高隆鑫工业集团摩托车产品镀铬件的质量,根据国家及行业的有关标准,并结合本公司对摩托车镀铬件的要求对q/lx j1-2005进行修订而制定的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摩托车镀铬件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试验方法。本标准主要修订内容如下:1) 增加了外观等级示意图见附录a;2) 对表1、表2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3) 增加了钢镀铬件的热震试验检验镀层结合强度方法;4) 增加了通过冷热循环试验检验塑料电镀件镀层结合强度试验方法;5) 增加了孔隙率检验的检验溶液配制及检验方法本标准由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四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四所本标准主要修订人:王桂梅、吕琳。本标准批准人:李兵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q/lx j1-2005。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编 制: 校 核: 标准检查: 审 定: 批 准:重庆隆鑫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提出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主要零部件镀铬前后的质量要求,电镀后的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本标准适用于隆鑫工业集团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金属和塑料零部件防护装饰性镀铬。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4955-1997 金属覆盖层 覆盖层厚度测量 阳极溶解库仑法gb/t 4956-2003 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 覆盖层厚度测量 磁性法gb/t 5270-1985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层和化学层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gb/t 6461-2002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 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样的评级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gb/t 13911-1992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3 电镀件外观类别及镀层体系表示方法3.1 电镀件外观类别3.1.1 a类对成车自然观察十分容易看见,装饰价值很高的部位。包括:方向把管、消声器、后扶手(后货架)、挡泥板、轮圈、前照灯、转向灯、后视镜、仪表、方向柱螺母、装饰头、(骑式车)油箱盖、侧盖、减震器等零部件主视面。3.1.2 b类对成车自然观察容易看见,装饰价值较a级稍低的部位。包括:保险杠、尾灯座、标牌、脚踏(蹬)、制动踏板(拉杆、摇臂)、装饰(盖条)、离合器操纵杆、启动杆、线夹、换档踏板、空滤器盖、曲轴箱盖、汽缸盖、装饰标件等零部件。3.1.3 c类对成车自然观察不容易看见,装饰价值低或无装饰价值的零部件。包括:垫圈、随车工具、弯梁或踏板车的油箱盖等非外观件。3.2 镀层体系分类及表示方法3.2.1 常用镀层的种类及简化表示的含义见表1。表1基体材料外观等级镀层种类分层厚度 m一般表示方法简化表示方法钢铁a三层镍+普通铬镍层总厚度25底层半光亮镍1215高硫镍 12光亮镍 1215普通铬 0.150.30fe/epni25dcr0.15fe/ep(cr)25四层镍+微孔铬镍层总厚度18m底层半光亮镍89高硫镍 12光亮镍 89镍封 11.5微孔铬 0.250.50fe/epni18dcr0.25mpfe/ep(cr)18mp三层镍+微裂纹铬镍层总厚度18m底层半光亮镍89高应力镍 24光亮镍 89微裂纹铬 0.250.50fe/epni18dcr0.25mcfe/ep(cr)18mc二层镍+硬铬1)镍层总厚度18m底层半光亮镍1012光亮镍 810硬铬1520fe/epni18dcr15hdfe/ep(cr)18hd三层镍+普通铬镍层总厚度18m底层半光亮镍1012高硫镍 12光亮镍 710普通铬 0.150.30fe/epni18dcr0.15rfe/ep(cr)18b二层镍+普通铬镍层总厚度15m底层半光亮镍810光亮镍 710普通铬 0.150.30fe/epni15dcr0.15rfe/ep(cr)15c二层镍+普通铬镍层总厚度10m底层半光亮镍58光亮镍 58普通铬 0.150.20fe/epni10dcr0.15rfe/ep(cr)10铝及铝合金a铜+二层镍+普通铬镀层总厚度28m锌35光亮铜 810半光亮镍 1012光亮镍 710普通铬 0.150.30al/epcu8bni17dcr0.15ral/ep(cr)28b铜+镍+普通铬镀层总厚度22m锌35光亮铜 810光亮镍 1113普通铬 0.150.30al/epcu8bni11dcr0.15ral/ep(cr)22塑料a铜+二层镍+普通铬镀层总厚度25m底层光亮铜 1215半光亮镍 810光亮镍 510普通铬0.25pl/epcu12bni13dcr0.25rpl/ep(cr)25b铜+镍+普通铬镀层总厚度20m底层光亮铜 15光亮镍 510普通铬0.25pl/epcu15bni5dcr0.25rpl/ep(cr)20注1) 镀硬铬的镀层硬度为维氏硬度(hv)750。3.2.2 标注方法摩托车零部件按其使用条件在表1中选用镀层类型,在图样中以简化表示方法标注。如果超出表1所表示类型,应按一般表示方法标注。标注的顺序及符号应符合gb/t 13911-1992的规定。基体材料/镀覆方法镀覆层名称镀覆层厚度镀覆层特征q/lx j1-2006示例1: lx125-a手把管,材料钢铁类,要求镀三层镍普通铬,简化表示为:fe/ep(cr)18q/lx j1-2006示例2: lx 200-5前照灯壳,abs塑料,要求电镀铜二层镍普通铬,简化表示为:pl/ep(cr)25q/lx j1-20063.2.3 外观等级示意图见附录a。4 零部件电镀前的质量要求4.1 金属零件电镀前的质量要求4.1.1 有配合公差要求的零件,应留有适当的加工余量。4.1.2 零件表面不允许有经电镀前处理和进行抛磨都无法除去的缺陷,如明显的凹坑,难以抛磨掉的腐蚀点,砂轮打磨伤痕及模具拉伤痕迹等。4.1.3 焊接件的焊点、焊缝要求饱满、圆滑,不允许有焊瘤、锯齿、飞溅物、未熔合、焊穿、焊接熔渣、氧化皮等。4.1.4 电镀前要进行机械抛光的零部件,抛光面的表面粗糙度应达到,抛光后主视面应无擦花、划伤、碰凹等缺陷,不带磁性。4.2 塑料零件电镀前的要求4.2.1 应尽可能选用优质的电镀级的塑料制作零件,零件成型后应放置24小时才能进行电镀。4.2.2 零件表面应平整、光滑,颜色均匀一致。不允许有收缩痕迹、气泡、气丝、裂纹。4.2.3 在清除零件浇口飞皮时,不允许有明显的修锉痕迹和划伤痕迹遗留在主视面上。5 零件电镀后的质量要求5.1 零件电镀后的质量要求在符合第6章规定的试验方法条件下进行检测。5.2 镀层耐腐蚀性及孔隙率应符合表2中的规定。表2镀层种类电镀要求耐腐蚀性孔隙率三层镍+普通铬fe/ep(cr)25经24小时cass试验 8级2点/cm2四层镍+微孔铬fe/ep(cr)18mp经24小时cass试验 8级2点/cm2三层镍+微裂纹铬fe/ep(cr)18mc经24小时cass试验 8级2点/cm2二层镍+硬铬fe/ep(cr)18hd经24小时cass试验 8级2点/cm2三层镍+普通铬fe/ep(cr)18经24小时cass试验 7级2点/cm2二层镍+普通铬fe/ep(cr)15经24小时cass试验 7级2点/cm2表2(续)镀层种类电镀要求耐腐蚀性孔隙率二层镍+普通铬fe/ep(cr)10经24小时cass试验 6级2点/cm2铜+二层镍+普通铬al/ep(cr)28经24小时cass试验 8级-铜+镍+普通铬al/ep(cr)22经24小时cass试验 7级-铜+二层镍+普通铬pl/ep(cr)25经24小时cass试验 7级-铜+镍+普通铬pl/ep(cr)20经24小时cass试验 6级-注:表中耐腐蚀性级别为gb/t 6461的保护等级级别,外观等级省略。5.3 电镀外观要求及检验基准见表3。表3项 目外观等级检 验 基 准颜色a、b、c呈略带蓝色调的银白色光亮度a、b镜面光亮c接近镜面光亮麻点a主视面不允许有b直径不大于0.3mm,考核面积上2点/100mm2c不允许存在密集区针孔a不允许b2个/100mm2c3个/100mm2发花、气泡、起皮龟裂、露底、毛刺颗粒、条纹、烧焦a、b、c 不允许有划痕a主视面不允许b轻微可见,长度3mm非连续划痕,3处c手感有阻力,长度5mm非连续划痕,3处,不露镍碰凹a、b在300lx光照下距离0.5m远观察不明显,且考核面不连续出现c在300lx光照下距离1m远观察不明显镍层露出a只允许工艺孔周围2mm范围内b只允许工艺孔周围3mm范围内c允许指定部位小面积内挂具印痕a、b、c主视面不允许有,只在指定部位轻微存在锈迹、铬酐迹a、b、c不允许有焊接部位a、b、c主视面不允许补漆5.4 镀层结合强度5.4.1 金属零件的镀层结合强度镀层与镀层之间,镀层与基体金属之间应结合牢固,各层之间不得有起皮、起泡、龟裂等现象。5.4.2 塑料零件的镀层结合强度进行高低温循环试验后,镀层不允许出现目视可见的缺陷。如起泡、起皮、裂纹或脱落等。6 零件电镀后的检验规则和试验方法 6.1 抽样按各公司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6.2 外观质量在300lx光照下(或自然光下),距离0.5m,目视镀层表面检查外观质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6.3 结合强度6.3.1 在外观合格的零件中抽样,选取下列方法12种进行结合强度检查。6.3.2 金属零件镀层结合强度试验方法6.3.2.1 划线、划格法用一刃口磨成30锐角的硬质钢划刀,划两条相距为2mm的平行线或1mm2的正方形格子。划线时,应施以足够的,使划刀一次就能划破覆盖层达到基体金属。观察划线之间的覆盖层是否有任何部分脱离基体金属。如果有,则结合强度不合格,加倍抽取复检,复检后仍有一件不合格,则该批不合格。本方法适用于薄镀层。6.3.2.2 锉刀法根据gb/t 5270-1985中规定的锉刀试验方法进行:用一粗齿扁锉(只有一排齿)锉其断面。锉动方向是从基体金属到覆盖层,锉刀与覆盖层表面约为45。试验中覆盖层不出现剥离现象为合格。本方法只适用于较厚的和较硬的镀层。6.3.2.3 热震试验利用覆盖层和基体金属之间膨胀系数不同,将镀件先加热,然后骤冷的方法来检验镀层的结合强度。a) 钢镀铬件的热震试验将试件放入设备中加热到300c10c后,把试件放入室温水中骤冷,不出现起泡、片状剥落等与基体分离的现象为合格。b) 铝及铝合金镀铬零件的热震试验将试件放入设备中加热到220c10c后,把试件放入室温水中骤冷,不出现起泡、片状剥落等与基体分离的现象为合格。6.3.3 塑料电镀件镀层结合强度试验方法塑料电镀件通过冷热循环试验,来评价镀层的结合强度。塑料电镀件经过二个冷热循环试验后表面不出现起泡、起皱、裂纹或脱落等现象为合格。冷热循环试验条件:a)在温度为-202的低温箱内放置1h;b) 在温度为205的干净环境中放置1h;c) 在温度为752的干燥箱内放置1h;d) 在温度为205的干净环境中放置1h。6.4 镀层厚度6.4.1 用测厚仪测厚按gb/t 4956-2003的规定进行测量,符合表1规定为合格。镀层厚度测量的部位应选择在零部件主视面上,在每一测量面积内取35个读数计算出镀层厚度平均值,但最小厚度不能比规定镀层厚度小5m。6.4.2 电解测厚按gb/t 4955-1997的要求和方法进行。从镀层厚度、镀层间电位变化曲线判定镀层属几镍铬、厚度。镀层厚度测量的部位应选择在零部件主视面上相对中间的任意点。6.5 孔隙率6.5.1 在外观、结合强度、厚度合格的批中,抽取产品作孔隙率检测,不合格加倍复检,复检仍有一件不合格,则该批不合格。6.5.2贴滤纸法6.5.2.1 检验溶液贴滤纸法使用的检验溶液成分见表4。表4镀层种类基体金属试液成分贴置时间min斑点特征成分名称成分含量(g/l)多层镍铬镀层钢铁铁氰化钾(cp级)10101.蓝色斑点:孔隙直至钢铁基体2黄色斑点:孔隙直至镀镍层3.红褐色斑点:孔隙直至铜镀层氯化铵(cp级)30氯化钠(cp级)606.5.2.2 检验方法将浸透检验溶液的滤纸,紧贴在受检零件主视表面上,滤纸(滤纸面积原则上在10cm2以上,如零件小,可缩小面积)与镀层表面不应有气泡。同时不断补加检验溶液,使滤纸保持湿润,在滤纸贴至10分钟后,揭下印有孔隙斑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