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绘画美及详细赏析.ppt_第1页
《再别康桥》绘画美及详细赏析.ppt_第2页
《再别康桥》绘画美及详细赏析.ppt_第3页
《再别康桥》绘画美及详细赏析.ppt_第4页
《再别康桥》绘画美及详细赏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志摩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侶。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张幼仪 林徽音陆小曼 徐志摩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 张幼仪 & 徐志摩 徐志摩高中毕业后正计划进入大学的时候, 他父母已将他的婚姻大事定 了下来. 女方张幼仪, 是张润之之女, 是张家璈, 张君幼之幼妹. 张家璈是 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巨子, 张君幼是当时中国政界的显赫人物. 许申如能攀 附这门贵亲, 当然是喜出望外, 而志摩却执直反对. 父子俩因为这件事吵 了好几次嘴. 婚后两个人没有一丝感情, 生活没有一点乐趣. 1922年3月, 志摩与幼仪在柏林离婚. 林徽音 & 徐志摩 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林徽音的. 林徽 音当时十六岁, 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 正是花一般的年龄, 长得又像 花一般娇艳, 文学修养又好. 她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颜, 又有西方女子 落落大方大方的风度. 她与志摩一见钟情, 双双坠入爱河.后来,种种原因 ,徽因和梁思成结婚。志摩虽知徽音不会再回到他身边,却仍苦恋着徽 音,并设法接近徽音。而徽音总在他俩间保持一段距离。后来志摩于小 曼结婚后,他仍暗恋着徽音。 陆小曼 & 徐志摩 1925年,志摩在北京认识了京城美女陆小曼。当时陆小曼恰是志摩的一 位朋友王赓的妻子。志摩与小曼,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 他们的父母,朋友都极力反对俩人交往。俩人却不顾一切阻力寻求属于 他们的爱情。俩人于1926年结婚。婚后在小曼的支持下,志摩的诗歌产 量剧增,先后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 诗集。他俩经常在夜间共谈文学。俩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然而,好 景不长。不久小曼又恢复先前奢侈的作风。她花费无度,甚至吸食鸦片 。志摩虽是两个大学的教授,收入不薄,仍供不应求。为此志摩四处奔 波,诗才枯竭。1931年,志摩在一次飞行中逝世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 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15 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18年夏天 留学美国,1920年去英国剑桥大学 。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 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 的影响。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 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 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茅盾说他 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 。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 散文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 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 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 有诸多遗憾。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他的散文始终充 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 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 奇才”。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 诗,翡冷 翠的 一夜、猛虎集 、云游,散文 集落叶 、巴 黎的鳞爪、自 剖、秋,小 说散文 集轮盘 ,戏剧卞昆冈 (与陆小曼合写) ,日 记爱眉小札 、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 说集等。 再别康桥选自猛虎集,因 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的 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 ”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 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 火,不幸遇难 再别康桥中的 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他真的化作 了一片“云彩”,年仅36岁。一般认 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 归途中所作。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 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 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 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 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 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 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 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荇 衍 溯 朔 xng yn s Shu 篙 嵩 蒿 song hao go 诗文评点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 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 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 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 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 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 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 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 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 “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 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 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 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结构既 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 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 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 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 ,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 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 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 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 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 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 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 的描述。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讲:“诗 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 绘画的美(辞藻),而且还有建筑的 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这就是 著名的新诗格律“三美”论。 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 诗歌流派。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 话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 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 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本诗派以“ 三美”作为诗艺目标,各自又能腾挪变化,斟酌 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双美的诗作 ,对新诗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闻一多 、徐志摩的作用尤为突出。所谓“三美”就是音 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 别/西天的云彩。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 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全诗共七节,先后用了“ai”、“ang”、“ao”、“ong”、 “e”、“ao”、“ai”等韵脚。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 节内部用韵基本相同,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 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这也正是徐志摩乃至整个新月诗歌音 乐美的追求和实践的体现。 、 建筑美,指的是 节的匀称和句的 整齐。再别康 桥共七节,每 节两句,单行和 双行错开一格排 列,无论从排列 上,还是从字数 上看,都于参差 变化中见整齐, 有种建筑的美。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 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多 画面切换,色彩绚丽,意象组 合密度大,但协调一致,动词 的准确运用又使画面具有动态 效果。 2.音乐美 ,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形梦 ;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 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A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 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 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 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 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 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而 且,作者通过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等,使每一幅画都具有流动的美,给人以 立体感。 通过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意通过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意 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 2. 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3. 写康河的水草。 4. 写榆树下的清潭。 5. 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 6. 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7. 呼应开头。 诗人对康桥感受最深的意象有哪些?你喜 欢哪一种意象?能把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 描绘成一幅画吗?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金柳 软泥 青荇 柔波 光影 榆阴 潭水 浮藻 夏虫 描幽静宁谧之景描幽静宁谧之景 状依恋不舍之情状依恋不舍之情 意意 象象 意意 境境 与与 指诗歌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 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 景的和谐统一的结果。 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具体物象。 意 象 是 体 现 意 境 的 基 础 意意 境境意意 象象 意境意境 意象意象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只身告别,缓步飘然,难舍之情 连用3个“( )” 向西天的云彩作别 ,显得节奏轻快、 旋律柔和,既抒发 了诗人对康桥依依 不舍的淡淡忧愁, 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又定下了全诗的感 情基调。 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第一诗节第一诗节 表达了作表达了作 者何种情者何种情 怀?怀? 比喻 拟人 金柳 诗歌赏析诗歌赏析 着重写( )是 夕阳下柳树生动色 彩的描绘,好象“ ”,写出其形态的美 好,也传达出诗人 的( )之 情、“艳影、荡漾”在 “我的心头”,物我合 一,情景交融。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欢喜与喜爱 新娘 侧重写( )康河的水草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棵水草。 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 中摇荡,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 呼之意。“ ”,不仅体现物我 合一,还表达诗人 对康河永久的( )情怀,愿意永远 留在康河。 眷恋 诗人为什么诗人为什么“ “ 甘心做一条甘心做一条 水草水草” ”?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里,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写榆树下的清潭, 清泉倒映着(“ ”),五彩斑斓, 浮藻间好像沉淀着 ( )做的梦境。 这里融情入景,将 人带进梦一般的意 境中。 清泉浮藻 留恋之情 诗歌赏析诗歌赏析 彩虹 天上的彩虹 作品简析 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 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 留恋。“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 ,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 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 缠绵。“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 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 作品简析 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 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 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 梦来了。 (“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 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 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感情达到高 潮。在流连忘返的 观景过程中,似乎 已忘了他即将要离 开,撑着长篙去寻 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 水波与星光交相辉 映,诗人情不自禁 地想要“ ” ,快乐情绪达到顶 点。 诗歌赏析诗歌赏析 放歌 二五节二五节 表达了诗表达了诗 人的何种人的何种 情感?情感? 作品简析4 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 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 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 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 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 了的。 (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 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 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 四、五、六段的首句和尾句之间暗用顶真手 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气呵成的效果。)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物极必反,乐极( ) 诗歌赏析诗歌赏析 诗人由( )回到 现实,情绪( )。于是不能“放歌 ”,只能“悄悄”吹 起离别的笙箫,诗境 回复寂然。连夏虫也 体会到离别之情,保 持沉默。“ ”, 充满无法化解的离愁 别绪,将诗人沉思默 想的心境推到极致。 梦境 开始低落 生悲 诗人为什诗人为什 么么“ “不能不能 放歌放歌” ”? 作品简析 5 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 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 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 。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 种种复杂感情。 笙箫别离 夏虫沉默 惆怅之情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只身告别 悄声飘然 与开头( )诗 人是那样舍不得离去 ,却“不带走一片云 彩”,不愿惊动心爱 的康桥,不舍得让康 河与我一同伤感。这 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 单重复,而是更加( ),更加( )。 同时也有一种( )的韵味。 诗歌赏析诗歌赏析 回环呼应 深情 眷恋 洒脱 第七节又第七节又 表达了诗表达了诗 人的何种人的何种 情感?情感? 作品简析 6 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 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 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 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 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 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 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 ,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 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缓步飘然离去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放歌 不得不离去 惆怅 热爱、依恋 沉默中惆怅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 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 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在诗 中,诗人将自已年对母校的 感情,浓缩在凝炼的诗句中 ,溶化到一个个可以画得出 的画面中。 夏虫沉默 总结 1难舍难分 2欢喜和眷恋 3更加欢喜和眷恋 4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5感情达到高潮 6情绪低落 7难舍难分 感受诗歌情感的波澜: 诗歌感情从离别的惆怅到对康桥的 欣喜和眷念,再到热爱以至欢歌而达到 高潮,在第六节又陡然低落,归于沉寂 ,满怀苍凉与无奈,最后只能带着无限 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 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是柔情,是一种 热烈的柔情。 河畔金柳 康河水草 榆阴清潭 星辉寻梦 飘然离去 难分难舍 欢喜 留恋 迷恋 凄婉哀伤 寻梦 入 梦 出梦 眷恋 飘然离去 无限依恋 百般珍惜 苦闷彷徨 思考: 1、这是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诗跟古代的 离别诗词,在离别的对象上有何差别? 2、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 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请思考每一 节中感情的变化。 离别诗: 王勃:“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 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 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 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离别的对象与众不同: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 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 跳出了“伤别离”或寒暄叮咛的俗套 ,给人清新婉约之感。 营造的气氛轻松飘逸: “多情自古伤离别。 ”或悲壮有加,或感伤无 限,或依依不舍,或同病相怜,或执手叮咛 ,或牵衣顿足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 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 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 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 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选择的意象新颖独特: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 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 、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 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 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 ”“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 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思考: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下面 我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 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 新颖之处? 例1: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 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 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 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 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 新飘逸之感。 例 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 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营造的气氛轻松。自古以来,离别总是 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 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 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 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 了飘逸的成分。 比较赏析比较赏析 试与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 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 郎 注:沙场娜拉 日语“再见”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 羞,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沙场娜拉! 赏析提示: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 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 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 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