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与测量》试题.pdf_第1页
《教学评价与测量》试题.pdf_第2页
《教学评价与测量》试题.pdf_第3页
《教学评价与测量》试题.pdf_第4页
《教学评价与测量》试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方法一、方法一:利用列联表检验我班男生和女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检验男生女生数 学学习情况的差异。 成 性别 男生女生总数 及格人数181533 不及格人数111728 总数293261 假设 0 H:我班数学学习情况与性别无关 备选假设 1 H:我班数学学习情况与性别有关 计算 n nn E ji ij 其中17,11,15,18,61,28,33,32,29 22211211 1121 nnnnnnnnn 61 3329 11 E 61 2829 12 E 61 3332 21 E 61 2832 22 E 计算统计量: 2 1 2 1 2 2 )5 . 0( ij ij ijij E En 455. 2 61 2832 5 . 0 61 2832 17 61 3332 5 . 0 61 3332 11 61 2829 5 . 0 61 2829 15 61 3329 5 . 0 61 3329 18 2222 自由度1) 12)(12(k, 在临界值查表84. 3) 1 (05. 0 2 , 因为84. 3455. 2 2 , 所以应该接受原假设 0 H,即认为在概率为)05. 0%(95的情况下,本班数学学 2 习情况与男女性别无关; 论述论述: 利用列联表这种方式, 过程简单, 且可以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大小, 通过查表就可以知道有多少的概率这两个变量是相关的, 不足之处在于计算比较 大,公式也比较复杂,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数学方法去评价,而不是考复杂的数 学知识,因此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计算量大,评价起来比较费时; 方法二方法二:除了列联表检验,还可以采用独立性检验,即检验性别与成绩两者是否 相互独立 成 性别 男生女生总数 及格人数181533 不及格人数111728 总数293261 设)61,17,11,15,18(ndcba 计算相关841. 3414. 1 32292833 )11151718(61 )()()( )( 22 2 dbcadcba bcadn k 故可以认为性别与数学成绩无关; 论述论述:采用独立性检验这种方法,是高中选修里面的知识,即高中生就可以 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调研, 简单易操作, 结论也比较清楚, 而且可以计算相关系数, 即不仅知道这两个变量是否相关,还直到这两个变量的相关性有多大; 点评点评:得出来的结论比较出乎意料,因为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自身明显感 觉男生比女生的接受能力要好一些, 然后得出来的接结论是我们班男生女生的数 学学习情况不存在差异。探讨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我班男女生数学学习情况不存在差异是一个好现象,说明老师讲课可以 3 被男生,女生同样接受,而不存在侧重的一方; 2:数据分析只是分析了一次的考试成绩,是否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还有待商 榷; 3:数据得出来的结果之所以出乎教学者意料,是因为评价角度不同,这次 是以是否及格作为标准,若是以是否优秀作为标准,可能结果会不一样; 4:教学者之所以认为男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比女生好,很多情况下是以高分 层或者前几名作为参考,而没有纵观全局,因此容易犯经验性的评价错误; 5:本次评价选取的概率为 95%,并不能说明本班的数学学习情况完全与性 别无关,若是将概率调整为 99%,结果可能会改变,不过 99%的概率太过于精 确也不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2、例 1:从岳阳市一中高一年级 896 个学生随机抽取 20 个学生来计算数学期末 考试 17 题的区分度: 利用随即数表选取相应学号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制作成下表: 学生12345678910 小题分77991000868 总分11711899112122835413691111 学生12345678910 小题分67451107596 总分1188989813796114699398 说明:17 题满分 10 分,6分记为p类,6分记为q类 4 n 项目分总分xtp类q类 171171170 271181180 3999990 491121120 5101221220 6083083 7054054 881361360 9691910 1081111110 1161181180 13789890 13489089 14581081 15137037 161096960 1771141140 18569069 5 方法一:用二列相关系数计算区分度方法一:用二列相关系数计算区分度 通过查表可得7580. 0y(y为正态分布中7 . 0所对应的高) 计算 7580. 0 3 . 07 . 0 989. 9 83.6814.108 y qp xx t qp 得090. 1 计算074. 8 20 3 . 07 . 0 7580. 0 1 090. 1 1 n pq y Z 由于 2 05. 0 96. 1074. 8|ZZ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第 17 题区分度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论述论述:利用二列相关系数来计算区分度,可以直接由最后的数据得到直接的 结论,其中各项数据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软件进行计算,操作比较简单,但是公 式太过于复杂,各项数据也必须通过查表得到,验证的过程太过于机械; 点评:点评:17 题为第一道大题,原则上来说不应该有太大的区分度,可是通过 计算表明区分度超过 95%,这说明命题者没有把握好学情。一方面,本次命题者 19993930 20698980 x 12419271514413 2 x 94218367115325430417 x 6.296.35108.1468.83 2.9439.98927.34118.219 i n 2020146 n ni 110.70.3 6 由高三老师负责出题,该老师并不了解高一学情;其次 17 题虽考察的是集合方 面的知识,但是却要用到解不等式的知识,这些知识根据进度来看,高一学生还 未学,因此部分学生会感到吃力。因此区分度就此拉开。 例 2:从岳阳市一中高一年级 896 名学生当中随机抽取 40 名学生,并按总成绩 由高到低进行排列,利用这 40 名学生 18,19 题的小题分来计算 18,19 题的区 分度. 学生18 题19 题总分学生18 题19 题总分 1117121216690 21131202210089 3861162311689 41201152411188 5412111258785 686111268285 78111027111284 8861082881284 986106298683 1087105308182 11122104316079 1250103328174 13821033312173 142099344070 158697355065 7 168697362063 1712197378062 18101295382659 1912893391056 2051291406251 上表中,满分为 150 分,18 题和 19 题的满分都为 12 分; 方法一:用高低分组区分度指数计算这两个题的区分度方法一:用高低分组区分度指数计算这两个题的区分度 分别计算总数 25%的高分端低分段平均得分率, 其中HX为总数 25%的高分端得 分率,LX25%为总数的低分段得分率; 计算第 18 题的区分度: 4 . 5 1211122 112215141122826 , 6 . 8 1162 1411268211 L H X X 267. 0 12 4 . 56 . 8 D 计算第 19 题的区分度: 1 1126 12162160 , 4 . 5 111412 1111210461327 L H X X 367. 0 12 14 . 5 D 参考高低分组区分度指数的临界值表 区分度指数值0.40 以上0.300.390.200.290.19 以下 判断优良合适尚可,需修改应淘汰 综合以上的计算,我们有理由相信第 19 题的区分度比第 18 题的区分度要好,而 8 18 题的命题应该修改; 论述论述:采用高低分组区分度指数来计算 17 题,18 题区分度,可以很快计算 出这两题的区分度,从而反映命题者对学情的把握情况,计算量小,操作简单, 结果清晰明了;但是却没办法计算两道题的难度,难度与区分度显然不是一个概 念; 评价评价:按照临界值表,第 18 题的区分度太小,应该修改,按照高低分组区 分度指数来计算的话,可以计算区分度,但是判断不一定必须参考表格,应按照 实际情况来定。第 18 题为解答题的第二道大题,旨在考察基础,而非在这一道 提上拉开差距。而且作为一个命题者,不单单只是命一道题,而应该把握整张试 卷的区分度,因此,单看一道题或者两道题并不能反映整张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