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之 首紧接白诗尾,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地度过了 二十三年之久,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通过 用典,表现出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 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沉舟侧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 自喻,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本联含有新事 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 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 精神。”便乘势而下,表现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 ,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 考点梳理 1、解释加点的字词: 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 到乡翻似烂柯人( ) 二十三年弃置身( ) 暂凭杯酒长精神( ) 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 面,并提示诗句的含义。 4、这首诗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5、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 赠给我的诗 斧柄 指遭贬谪 振作 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大江之上,沉舟侧畔千帆竞发;大 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 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会“千帆”竞过, “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6、写诗人用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付世变,含有新 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7、通过用典,表现诗人十分复杂心情的诗句是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天”指谁? 9、诗的首联与白诗的尾联相应和,表现了什么? 10、颔联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具体指的是 什么? 11、颈联刘禹锡以“ ”和“ ”自喻,固 然无不( ),却也( )。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白居易 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 沉舟 病树 惆怅 豁达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中, 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 14、对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颈联展望未来风光,形象壮丽,显出了慷慨昂扬的气概 。 b诗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变化,蕴含哲 理。 c诗人在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显得十分悲观 。 d诗人借他创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积极 进取的精神。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意是什 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是对23年贬谪经历的感叹与惆怅。但他对朋友同僚“千 帆过”“万木春”般的升迁并未心怀妒意,反而以豁达又振奋的心情激励自己。 c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急春,常用 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赤壁 解读: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 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 为名,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交代兴感之由一支 沉入泥沙中的断戟,虽历经许多岁月,并未完全 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之后,认出这它三国赤壁 大战时的遗物,顿生“思古之幽情”。后两句写的 便是这“幽情”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 败无疑,那么,大乔、小乔就会被曹操掳去,关 押在铜雀台,供曹操享受了。诗歌妙就妙在不直 接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 添了无限的情致,真可谓别出心裁。 考点梳理 1、赤壁是 朝诗人 经过 这个著 名古战场,有感于 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 的。诗以 为名,实则是 之作。 2、 ,自将磨洗认前朝。 3、赤壁中评古论今的句子是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赤壁 中最精彩的久为人们传诵的两名,其中的周郎 指的是 ,这两句诗妙在不直接叙写 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 两个 的命运, 来反映这种变迁,以 见 ,给诗歌增添了无 限的情致。 杜牧 唐 赤壁 三国 怀古咏史 抒怀 折戟沉沙铁未销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瑜 美女 东吴 小 大 5、对赤壁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一开头由一支断戟生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 无限慨叹,交代兴感之由。 b诗句中的“自将”,即自己将要;“认前朝”,字 面上是说认识到前朝的遗物,同时包含着要认识 前朝的经验教训的意思。 c后两句意思是说,假使东风不给周郎方便,胜 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d诗人熟稔兵法,他之所以在诗中把孙、刘联军 的胜利简单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恐怕正是自负 知兵,而又得不到朝廷常识,便借题发挥,生“时 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慨叹。 b 过零丁洋 解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一 写自己靠明经而入仕,二写自己率兵勤王,但局 势艰危;其中一为关系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一 为关系南宋王朝存亡的大事。首联是先写个人后 写国家,那么颔联就是先写国家后写个人。诗人 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 爱国赤诚之心可见一斑。颈联紧承前意,进一步 加以渲染。“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自然对 仗,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 淋漓尽致。以上三联诗人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 到了极致,尾联诗人一笔宕开,为后人留下了一 句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 青。”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 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考点梳理 1、过零丁洋是 (时代)爱国诗人 在 被 俘获经过 时所作。 2、辛苦遭逢起一经, 。 3、 ,零丁洋里叹零丁。 4、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舍生取义”来表 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体现了 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5、过零丁洋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在一起的诗句是 6、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 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 南宋 文天祥 元军 零丁洋 干戈寥落四周星 惶恐滩头说惶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过零丁洋中运用 表现宋朝国势危 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联。 8、诗中的“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层是 ,一层是 。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 人 的思想感情,请举一个 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例子: 。 10、对过零丁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全诗看,诗人生活在南宋行将灭亡的时候。 b作者参加了频繁的抗元斗争,作此诗时,诗人 正率军抗元。 c作者对国家山河破碎和自己身世浮沉感到无奈 和无助。 d诗中表达了诗人不惜以死报国的耿耿忠心。 比喻 颔 两个地方 诗人的惶恐零丁孤苦之感 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 岳飞、邓世昌、朱自清 b 水调歌头 解读: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词前的小序,叙 作词原因,领起一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 和想象。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 思、探求。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点明时间)而外,以下 全属内心独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惟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 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这是对离人的美好祝愿。这首 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 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 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人 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 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 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 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 考点梳理 1、“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 , 。 2、词中寄寓离情,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 千古名句是 (词中写出了普天下离人心愿的语句) 3、词人用让步法宽解愁思,跳脱原境,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的 生活态度的诗句是 4、这首词中,表达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5、表达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6、“水调歌头”是 ,词前小序的作用是 。 7、词的上片问 ,下片问 ,归根结底是问 。 8、词中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是 。 9、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 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词的上片借明月 ,抒发自己 的感慨;下片用圆月 ,抒发 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词牌名 交代作词原因, 领起全篇。 天 月 人生 转朱阁,低绮户 对政治 衬托离别 对兄弟的怀念 自喻清高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10、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 露出词人 的情绪。 11、下列是对“无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词人在幻想如何超凡脱俗。 b词人对出世还是入世举棋不定,所以辗转难眠。 c词人还在回忆刚才的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的美妙感觉。 d月光带出了因离别愁苦的月下人,写出了月下离人离情正 浓。 1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 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 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 ,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 怀和乐观的情致。 乐观旷达 d b 山坡羊潼关怀古 解读:“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 关路”,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壮观。后几句作 者触景生情,过去雄伟的秦宫汉殿,如今 都成了一片废墟;朝代不断更迭,而惟独 不见改变的是百姓的生活,他们自古至今 从未过过安乐的日子。作者“踌蹰”、思考 ,对人民的苦难表现了深刻的同情,但他 却不能提出切实的解决办法。 1、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 ,作者是 代 的 家 。“山坡羊”是 。 2、 , ,山河表里潼关路。 3、伤心秦汉经行处, 。 4、望西都, 。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 面写出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 。 6、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大胆提示历史真相, 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警句是 。 7、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带给 人民的总是痛苦和灾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 到的“ 。”就是这种历史的 真实写照。 散曲 散曲 元 曲牌名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意踌躇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三句写出了潼关的 , 后几句作者 ,对人民的苦难表现了深刻的 ,但他不可能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法。 9、对山坡羊潼关怀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流之 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 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 子。“西都”即长安,曾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 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 ,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 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与同情,立意 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险要壮观 触景生情 同情 a 饮酒 解读: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从 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这四句诗刻画 出作者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他不像一般隐士标榜 “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人置身“人境”却能做到 “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直言 “心远地自偏”。正所谓心静,境自静。无求名逐利 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 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深刻的道理。 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 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诗人在东篱旁采摘盛 开的菊花,无意中望见那郁郁葱葱的庐山,这时夕 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适恬而动,面对这 一自然和谐的景色,诗人不禁心旷神怡,若有所悟 ,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考点梳理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 2、解释加点的词 结庐( ) 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 ( ) 相与( )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 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 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能使人恬淡舒适 。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 、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4、本诗中的“飞鸟相马还”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昏鸦”都写飞 禽,诗人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心远 c “飞鸟”句表达了诗人厌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的安适恬静,悠然自 得的喜悦心情“昏鸦”句抒发了诗人漂泊沦落的游子思乡恋家之情。 构筑房舍 美好相伴 悠闲自得的样子 行路难 解读: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 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李白被召入京,玄宗不过是常识他文学上 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终被“赐 金放还”。于是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 及仍然执著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诗起首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斗十 千”“直万钱”,手法高度夸张。李白却一反常态:“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 顾心茫然。”透露出内心深沉的苦闷和迷惘,“停”“投”“拔”“顾”四个动词, 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接着从“ 茫然”引出行路难。冰塞黄河,雪满太行,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 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情的气势。 然而追求理想的执著和强烈的信念使之不甘自弃,他的思绪一下子飞到遥远 的上古,“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个典故运用十分灵活,一 隐一仕,互为补充,以上四句用四个意象提示人生遭遇的变幻莫测、意象之 间的跳跃,生动表现了诗人心情的变化,也造成结构上的跌宕起伏。但诗人 不可以永远停留在虚无缥渺的幻想之中,一旦回到现实,即刻从希望的高天 跌入失望的深谷。“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迸发出的反复咏叹,显示出诗 人内心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莫在所从,心情万分沉 重。但积极用世毕竟是李白人生观的主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诗人是那么信心满怀,在他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生命之舟正乘风破 浪扬帆远航的辉煌图景。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 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 主义的特色,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考点梳理 1、金樽美酒斗十千, 。 2、用比喻写诗人失意不得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的诗句是: 3、用典表明自己虽遭权贵排挤,但总有一天会被朝 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诗句 4、诗中表明自己的理想总有一天能实现的诗句是: 5、这是一首 ,属 。作者 , 号 , 代大诗人。 6、行路难原为民间歌谣,后采入乐府。李白用 这个古乐府为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但风格是 的。 玉盘珍羞直万钱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古体诗 长言歌行 李白 青莲居士 唐 豪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突出 了诗人的什么精神? 答: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 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 答: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在全诗中 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10、句极力描绘盛宴的高贵来反衬,诗人内心 的 ; 句而连 用 四个动词表达了这种情感。 突出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 。 引用了姜太翁渭水河边垂钓的典故。 引用了商朝伊尹梦见自己 乘船经过日月旁边的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 贵的排济,但总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信心。 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 概和乐观精神。这两句赋予全体积极豪迈的感情色彩。 苦闷、抑郁、愤怒和茫然 停 投 拔 顾 1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比 喻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12、对行路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斗十千”、“直万钱”是夸张手法,极言宴度的 华美,欲抑先扬。 b“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地刻 画了诗人既想愤郁闷,又尽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 的形象。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对偶 的修辞,是实写,照应诗歌“行路难”。 d“行路难”反复咏叹,语气急促,显示诗人内心 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显示出诗人前 途渺茫,心情深重。 写出了诗人失意,又得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 c 已亥杂诗 解读:“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京师, 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涯的家乡。“落红 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打 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 为社会尽点责任,句中“落红”实际上是诗 人自况。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 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 考点梳理 1、已亥杂诗的作者是 代著名 家 家 。 2、浩荡离愁白日斜, 。 3、已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名句是 4、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之乐而乐”的政治报负;生命就是文天祥“ , ”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笔下的 “ , ”的奉献精神。 5、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 ,正如已亥杂诗中所说 6、已亥杂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 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 清 思想 文学 龚自珍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先天下之忧而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 7、已亥杂诗后两句表现作者虽辞官家居,但仍关 心国家前途命运。句中“落红”实际上是 。诗人 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 、对 的 眷恋深情。 8、对已亥杂诗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 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 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 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诗人自况 社会 生活 b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读:“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的杜甫到了成都,在西郊浣 花溪搭了几间茅屋遮身度日。然而茅屋难抵狂风大雨的袭 击,草被风吹走、屋漏难以入睡,因有此作。第一段写茅 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号、卷、飞、洒、挂罥、飘转,一 系列动词突出风大、害大,也隐隐看到了诗人愁苦、无奈 的神情。第二段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一老一 少的行为表现构成一幅画面,顽童只是好玩而已,诗人则 是苦不堪言,这也说明了当时生活的穷困。第三段,写大 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少睡眠”表达了诗人不仅由于自己 生活的困顿,也是因为战乱给国家带来的损伤,给百姓带 来的痛苦。忧国忧民,何能入睡?所以感叹“长夜沾湿何由 彻”!这表明诗人既痛惜于长期战乱,又对未来抱有希望。 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安 得广厦千万间”以下三句,表达了这种胸怀和理想。“何时” 两句,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并非是为了 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 考点梳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我国古代最伟大 的 主义诗人,后人尊为 的 ,他一生写了大量 诗歌,这些诗篇具体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变衰,“ 万方多难”的时代,因而被称为 。 2、茅飞渡江洒江郊, , 。 3、 ,归来倚杖自叹息。 4、自经丧乱少睡眠, 。 5、诗中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一种暗淡阴 冷的氛围的诗句是 6、诗中写诗人在成都的生活境遇,也是他多年来 贫困生活的写照的诗句是 7、诗中“ , ”两句,追昔抚今,既心 情地反映了颠沛穷困辛酸的生活,又反映了战乱给 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8、诗中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的诗句是 9、诗中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愿为理想而献身 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 10、诗的第一节用了一系列词 、 、 、 、 、 ,来突出风 大、害大,也隐隐让我们看到了诗人 、 的神情。 11、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言风之 大,“卷”和“三重茅”写受害之重。首句切入主题,直抒叙 事。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欺”“盗贼 ”等词表现了诗人对顽童的恼怒愤恨。 c“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诗人不仅由于自己生活的困顿, 也是因为战乱给国家带来的损伤,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d忧国忧民,何能入睡?所以感叹“长夜沾温何由彻”,这表 明诗人既痛惜于长期战乱,又对未来抱有希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读:诗词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汉字诵读课件
- 汉字易错字课件
- Unit 2 Home Sweet Home 单元测试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英语上册
- 3S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知到智慧树答案
- 《红楼梦》赏析知到智慧树答案
- 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楷书面
- 2025汽车销售的中介合同样本
- DBJ41-T 137-2014 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
- 求诸己课件教学课件
-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 2024年“泰山杯”山东省网络安全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试题库(含答案)
-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4年下半年试题及答案解析
- 工地受伤赔偿协议书
- NB-T10859-2021水电工程金属结构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技术条件
- 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磁悬浮型与普通型离心冷水机组的性能及能耗比较
- 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
- 口腔种植一期手术
- 严重精神障碍社区随访经验
- 员工团队意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