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课件(慈)_第1页
艾灸疗法课件(慈)_第2页
艾灸疗法课件(慈)_第3页
艾灸疗法课件(慈)_第4页
艾灸疗法课件(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艾灸疗法 概念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艾灸的选材与制作 艾灸的作用 艾灸的方法 灸感、灸量及灸法补泻 艾灸的治疗原则 艾灸的注意事项 灸法的临床应用举例 “ 灸 ” , 灼烧之意 。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 , 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 , 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 通过经络的传导 , 激发经气 , 起到温通经络 , 益气活血 ,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 , 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 艾灸的概念 艾属草本菊科生本植物 ,我国各地均有生长 , 以蕲州产者为佳 , 故有“ 蕲艾 ” 之称 。 除此之外还有新艾陈艾之分 ,陈艾一般呈淡黄色 , 而新艾一般呈青绿色 。 自古医家用艾来灸百病 ,所以也把艾称作为灸草 ,又有 “ 百草之王 ” 之称 。 艾灸的选材与制作 什么是好的艾条 的紧实,越紧越不易掉灰,软而不结实为劣质。 土黄色没有绿色或夹杂的绿色比较少为好,说明比例高,储存时间长。 气味芳香,不刺鼻,不令人恶心,如夹杂绿色多烧出来会有青草味。 烟少,色淡、白,烟气祥和,烟形飘逸(如祥云),差的艾条烧出烟很冲,呼呼的直冒。 好艾条火力柔和不刚烈,渗透力强,反之则火刚烈,渗透力不强,易有灼痛感。 艾绒的制作 1 农历 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 2 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 3 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艾绒。 粗艾绒:间接灸 细艾绒:直接灸 艾绒的保藏 注意防潮、防霉、防蛀 。 孟子 有“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之说。 艾柱的制作 将纯净的艾绒 ,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 ,艾炷高 1厘米左右,根据临床需要 分大、中、三种规格小燃烧完 1柱为一壮。 艾灸的作用 温经散寒 扶阳固脱 消瘀散结 防病保健 温通经络 美容 (一)温经散寒 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 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所谓 ” 寒邪 ” , 就是引起疼痛或不适的寒气 灸法属于热疗法 , 可以驱散寒邪 , 消解寒冷“ 通则不痛 , 不通则痛 ” 在中医上 , 艾灸常被用来灸治因寒湿邪所致的痹症 、 偏于阳虚的各种病症 ( 如因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 、 久痢 、 久泻 ) 以及因虚寒引起的痛经等症 。 (二)扶阳固脱 扁鹊心书 记载: “ 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 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 通过艾灸的温热驱寒 , 不但可以驱散寒邪 , 而且能够阻止阳气的消散 , 具有回阳固脱之功 。 凡 气虚下陷 或 阳气欲脱之危证 , 皆可用灸法 , 以扶助虚脱之阳气 。 临床常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证和中气不足 、 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 、 脱肛 、 阴挺 、崩漏 、 带下 、 久泄 、 久痢 、 痰饮等 。 (三)消瘀散结 “ 瘀 ” 指瘀积不通 , 多由寒邪而致 , 艾灸能散寒 , 故能消瘀; “ 结 ” 指的是由于气血瘀滞形成的结块 , 一般可以通过温化来消解 灸能使气机通畅 , 营卫调和 , 故瘀结自散 。常用于治疗 气血凝滞 之疾 , 如乳痈 ( 急性乳腺炎 ) 初起 、 瘰疬 ( 颈淋巴结核 ) 、 瘿瘤等疾病 。 无病施灸 , 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 , 增强抗病的能力 ,使人精力充沛 , 长寿不衰 。 可调理亚健康状态 。 (四) 防病保健 扁鹊心书 须识扶阳 说: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 医说 针灸 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免疫调节 常用灸法 艾灸 其他灸法 艾炷灸 艾条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 直接灸 间接灸 悬起灸 实按灸 灯火灸 天灸 白芥子灸 蒜泥灸 瘢痕灸 无瘢痕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 温和灸 雀啄灸 太乙针灸 雷火针天灸 回旋灸 一、基本技术 隔物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附子灸 隔盐灸 (一)隔 物 灸 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 又称间接灸 。 操作方法 1、制作姜片:将鲜姜切片,厚 径约 24厘米 ,中间用针穿数孔; 2、定穴,把姜片放在穴位皮肤与艾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 3、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姜片烧坏时更换姜片; 4、 艾炷燃尽,易炷再灸, 灸 5 7壮至皮肤潮红, 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1、隔姜灸 治疗 因感寒而致 的呕吐 、 腹痛 、 痛经以及风寒痹痛等 。 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操作方法 : 1、病人仰卧屈膝,肚脐凹陷者, 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 。 2、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 , 上置大艾炷施灸 ,点燃灸之。 艾炷燃尽,易炷再灸 3、患者出现灼痛时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5 10壮。 (亡阳脱证不拘壮数,灸至病情 好转,以期脉复、肢温、证候改善为止 ) 2、隔盐灸 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并作、中风脱证、四肢发凉等。 回阳、救逆、固脱 3、 隔蒜灸 操作方法 1、制作蒜片:将独头蒜切片厚 中间用针穿数孔( 捣蒜如泥亦可 ); 2、定穴,把蒜片放在应灸的穴位皮肤或肿块与艾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 3、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蒜片烧坏时更换蒜片; 4、灸 5 7壮至皮肤潮红 ,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 用于治疗淋巴结核 、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 ( 未溃疮疖 、 乳痈 ) 及虫 、 蛇 、 蝎 、蜂蜇咬伤等病证 。 清热解毒、杀虫 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 , 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 。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 ,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 , 约距皮肤 3 5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 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 一般施灸10 15分钟 。 (二)悬 灸 艾条灸 悬 灸 回旋灸 雀啄灸 温和灸 操作方法 1、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 距皮肤 2 3厘米左右 ,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 灸10 15分钟 ,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温和灸 促进混合痔术后组织修复的临床研究 温和灸 法治未病 适应症:慢性病、虚证。 1、温和灸 2、雀啄灸 操作方法 1、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 , 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 , 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 一般施灸 10 15分钟 。 雀啄灸 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雀啄灸 治疗术后腹胀 雀啄灸 治疗足跟痛 38例 适应症:急性病 、 实证 。 操作方法 1、 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 定的距离 , 但不固定 , 而是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 左右回旋熏烤施灸 。 适应症:筋脉痹阻 、 风湿痹痛 。 3、回旋灸 以上诸法(悬灸)对 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 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 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 灸治急性病。 操作方法 1、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 2030分钟,一次可 灸数穴,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 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适应证:痹痛、麻木、痿证,以及妇女、儿童、畏灸者。 4、温 盒 灸 灸感、灸量及灸法补泻 一、 灸感 概念 灸感指灸疗时患者的自我感觉。 一般灸法:局部温热舒畅,温度经久不消,微微灼痛。可由浅达深,亦可循经传导。 化脓灸法:灸时灼痛难忍,灸后化脓留瘢。 二、灸量 概念 1、指施灸数量的多少。通过艾炷的大小、壮数来计算。 2、灸量原则 火足气至,适度而止 。 运用时结合患者体质、年龄、病情、施灸部位等因素考虑。一般直接灸用小炷或中炷,间接灸用中炷或大炷。 灸量不足,火候不到,就达不到治疗目的。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施灸部位、病情等因素确定灸量。 灸量选择一览表 灸量 项目 小炷少灸 大炷多灸 性别 年龄 体质 女性、 儿童、老人 久病、体虚者 男性 青壮年 新病、体壮实者 施灸 部位 头面、四肢、胸背、肌肉浅薄处 腰腹、肌肉丰厚处 病情 风寒袭表、上实下虚 沉寒痼冷、脾肾阳虚、中风脱证、亡阳(亡阳者灸之不计壮数,直至阳气恢复为止) 三、灸法补泻 1 灸法补泻的原则 : “ 气盛则泻之 , 虚则补之 ” 。 2 操作方法 补法: 点燃艾炷 , 不吹其火 , 待其自灭 。 艾灸火力温和 , 持续时间长 , 渗透力强 , 使真气聚而不散 。 泻法: 点燃艾炷 , 口吹其火 , 使其快燃速灭 , 促使邪气消散 。 灸法治疗原则 1、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3、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4、凡病在上部者,肩隅、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 5、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 6、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妙。 7、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施灸前的准备 作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施瘢痕灸时,先征 得患者同意。体位宜舒适平正,便于准确定穴利于安放艾炷和施灸。 二、施灸顺序 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小后大,先少后多。 三、灸法宜忌 阴虚阳亢、邪实内闭、热毒炽盛等证 , 应慎用灸法; 颜面五官、大血管处、心脏、阴部、重要筋腱等部 位不宜直接灸,孕妇小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 。 四、灸后的处理 1水泡 小水泡不要擦破,任其自然吸收;大水泡用消 毒针刺破后放出水液,涂甲紫药水。 2灸后调摄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 五、施灸注意点 1诊室环境 ,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减少烟雾过浓污染。 2施灸时注意安全,防止艾火脱落,烧损皮肤、衣物。 3灸疗中若发生晕厥要及时处理,方法同晕针。 4对于过饥、过饱、过劳、酒醉、情绪不稳定者,不宜立即施灸。 其幼儿患者更应该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 六、艾灸的去病反应 1、艾灸后常常会有疾病加重的反应,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 2、失眠:艾灸后常常会有失眠的症状,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此时的失眠,多很疲乏无力,或嗜睡。 3、 艾灸的走窜现象, 有时候我们艾灸中脘,会有肝区不适,或会有胃脘部不适,这很有可能你的肝有隐患或你的胃有疾病,艾灸就会主动帮助你去调整,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 4、艾灸的上火现象,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 5、艾灸后身体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现很多红疹的现象,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 6、艾灸后皮肤表面会有汗液渗出,表明体内寒湿外排。 7、艾灸期间:少食辛辣油腻,刺激。 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表现也大有不同,此时应多加观察。 二、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一)感冒 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通感冒。 治则: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泽。 2、配穴:风寒加风门、肺俞、列缺;气虚加足三里;身痛加大杼;腹痛、腹泻加神阙。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 24穴,每穴每次艾灸 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至治愈。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 3厘米 4厘米,厚约 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 57壮。每次选取 34穴,每日 1次,至痊愈。 特别提示: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在感冒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治疗一周。 (二)面瘫病 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 治法:疏风通络,行气活血。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 2、配穴:风邪胜者加灸太阳、风池;气虚者加灸足三里。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 24穴,每穴每次艾灸 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 12次, 710次为 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 3厘米 4厘米,厚约 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 57壮。每次选取 34穴,每日 1次, 5次为 1疗程。 特别提示:面瘫早期,应重灸翳风穴,悬灸时间在 30分钟以上为佳。面瘫恢复期,可增加悬灸神阙穴以补益正气。面部皮肤娇嫩,应避免灼伤皮肤。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风寒。 (三)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泄泻亦称腹泻,常有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而致,以致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为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治则:健脾化湿。常用悬灸法、隔盐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天枢、足三里。 2、配穴: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湿盛者加上巨虚、阴陵泉;脾胃虚弱者加脾俞、公孙、气海;命火虚弱者加命门、肾俞、关元、神阙;肝木乘脾者加脾俞、太冲。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 24穴,每穴每次艾灸 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 1次, 10次为 1疗程。 4、隔盐灸法:取神阙穴,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次艾灸710壮。每日 1次, 57次为 1疗程。 特别提示: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时时刻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 (四)痛经 痛经多因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冲任失调,胞宫失养,复因情志失调、或经期受寒饮冷,以致经血滞于胞宫而成。以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原发性痛经 治则:温养冲任,通经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中极、气海、三阴交。 2、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肝俞、太冲。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 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 1次,每个月经周期,以月经前 34天开始治疗, 5次为 1疗程,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 3厘米 4厘米,厚约 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 710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 1次,以每个月经周期的月经前 34天开始治疗, 5次为 1疗程,共治疗 3个月经周期。 特别提示:灸法具有温肾暖宫、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月经前后及行经期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忌劳累。 (五)膝痹病 膝痹常因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肝肾不足、外邪痹阻经脉所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活动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常反复发作。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则:通痹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局部压痛点。 2、配穴:血海、梁丘、犊鼻、膝眼,阴寒重者加阴陵泉、足三里。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 24穴,每穴每次艾灸 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10次为 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 3厘米 4厘米,厚约 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 710壮。每次选取 34穴,每日 1次, 10次为 1疗程。 特别提示:注意膝关节的防寒保暖,增强体质,肥胖者应适当减轻体重,避免久行、久立。 (六)项痹病 项痹常因督脉劳损、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痹阻,以项部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颈部活动受限,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颈椎病。 治则:活血通经。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温盒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颈部压痛点、颈夹脊、大椎、肩井。 2、配穴:督脉劳损者加命门、腰阳关;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神阙;风寒胜者加风门、肺俞;气滞血瘀者加膈俞。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 24穴,每穴每次艾灸 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 1次, 710次为 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 3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