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四川省旅游与经济社会 发展的典型调查 软件六班 2010231060011 项阳 2010231060006 阮鞠楠 2010231060012 徐谦 2010231060016 吴迪 2010231060018 邹杨 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引言: 近年来,四川地区旅游业发展迅猛,而四川的自然与人文景色也是闻名全国,九寨沟,黄龙,峨眉的旅游发展,大力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运转。随着国人对于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高,四川游必将更加热门, 而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是接下来旅游业发展的问题核心。 而 2008 年的大地震使得旅游业遭受打击,震后的重建与振兴,让我们看到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作为来到四川上学的学生,或多或少见识过四川的怡人景色与动人风光,更是感受到了四川独特的巴蜀文化,我们当然希望四川能更加被世人所了解,所认可。 而我们组从横向纵向各方面调查分析了四川旅游 业的情况与发展,横向即比较了成都与其他旅游城市不同的发展状况,省内的乐山,阿坝,外省的北京,重庆,三亚;纵向即从时间上客观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旅游经济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以省 同规模对于旅游的发展状况。 即以重点景区 九寨沟为重点,介绍了相关的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介绍,让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更好的呈现在大家面前,使大家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带动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 四川篇 四川省地处中国大西南腹地,横跨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自然风光雄奇险秀,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巴蜀文化积淀深厚,革命历史遗迹可歌可泣,川菜享誉四方,川酒香飘四海,川剧独具魅力,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把旅游业作为全省支柱产业来重点培育,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作为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作为改变老少边穷地区面貌、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建设生态经济大省、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依托,作为弘扬优 秀文化、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之路,创造的“旅游发展大会”模式和旅游线路统筹方法在全国形成了比较突出的影响,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旅游总收入连续多年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递增。2007 年,四川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大关,达到 1217 亿元,相当于全省 旅游业加上其带动相关行业的增加值为 元,占全省 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全国第八个突破千亿的省份。 截至 2009 年 10 月,四川省有星级饭店 533 家(其中五星级 16 家),旅行社 707 家(其中国际旅行社 家),国家 A 级旅游区(点) 137 个(其中国家5A 级旅游景区 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36 个,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1 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4 座,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和旅游相关从业人员已达到 70余万人,旅游业已成为四川省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加就业、惠民富民的战略性产业。 我们就拿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旅游业正在飞速发展,所以我们做了一个表格,以便比较分析。 年份 总收入(亿元) 游客 (国内) 游客 (国外) 外汇收入(美元) 收入增长 % 游客增长 % 2006 2007 86 亿 2008 2009 2010 2011 2400 160 万 29% 22% 注: 1 后两个增长指 比上年同期增长 率 2 2008 受冰雪灾害、藏区不稳定事件、“ 川特大地震和“ 枝花 凉山会理地震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省旅游业损失较大,未能完整统计 3 部分数据查找不到 囧。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四川省旅游业一直处于飞速发展中,从 2006 年的 979亿元到 2011年的 2400亿,增长率 245%,而 预计 2012年全年将可能实现跨越 3000亿元的新台阶,这个增长率让我们惊叹。一方面表明国人旅游热度正在不断提高且仍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四川省对于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而 2008 年的影响,虽然很大程度影响了当年的旅游业发展,但是 2009 的增长态势表明震后恢复良好,没有本质上影响四川旅游。 2009 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同期 2009 年全年全省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 元,占同期 旅游业实现增加值占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2011年,四川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 ( 12%。 2010 年,四川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 元,同比增长 相当于 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 元,是“十五”时期的 ,年均增长达到 而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必然带动了相关经济产业发展链条的高速运转 ,下表显示了其相关性。 四川旅游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 据介绍, 2011 年,旅游资源大省四川掀起了建设旅游精品的新一轮高潮。一是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速度加快。四川对已建成的产品提档 升级,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1 年,乐山大佛成功创建国家 5A 级景区,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广元曾家山等 21 家成功创建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二是旅游产品结构转型加快升级,推进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促进休闲度假多样化发展。各地加快了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红色经典、康体养生、地质科普等产品开发,加快发展城市公园、文化广场、商务会展、体育娱乐、特色商业街区等城市休闲和乡村旅游产品。三是旅游要素建设和藏区等重点区域发展加速。去年强化和推进了藏区旅游业发展,重点推出了精品村寨 100 等 15 大示范项目,实施智力支持、宣传促销、人才帮扶和标准化建设 4 项计划,促进藏区旅游快速发展。 “会展旅游”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在“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会展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成都市已成为全国五大会展城市之一。 “乡村游”成为震后四川旅游的新特色。震后,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牧家乐”、“藏家乐”、“彝家乐”,鼓励从分散粗放的传统“农家乐”向集约精细的乡村度假型转变,从单纯的农户经营向多元化投资经营模式转变,从单一的乡村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积极支持各地组织有特色、有市场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吸引力。 对于四川旅游的全面恢复,突出形象,鼓舞信心,强化产品,对路营销仍是首要前提,促销方式必须要有大的突破,安全 意识必须深入人心,旅行社的整合将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仍将继续发挥在旅游产业中的“龙头”作用。“九环线”、“地震遗址”乃是新产品推出的“重头戏”。只要我们思路清晰,打破惯例,勇于尝试,“动作”到位,局势没有大的起落,就一定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 成都篇 作为四川的省会城市,成都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都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并且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产业做为支柱来培育。因此成都市的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不可忽略。 一、 成都市旅游产业体系结构的逐步形成 ( 1)旅游业各方面协调发展 旅游业由“食、住、行、游、娱、购”等几大要素构成,成都市拥有众多 的旅游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旅游不愁没去处。交通也极为便利,铁路、航空、公路及地铁、公交线路四通八达,能满足游客众多的需求。成都更被称为美食之都,各种著名的小吃数不胜数,相信一定能满足各地游客的口腹之欲。全市拥有众多的星级宾馆和国际、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由此可见成都市的旅游业正逐步形成一支庞大的产业链。 ( 2)旅游经济效益明显,产业地位日益突出 随着时间推移 ,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逐步上升,收入也不断提高(见表一),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尤为明显(见表二)。目前成都市旅游产业的产业体 系结构逐步形成,旅游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良好表现。 表一 成都市接待游客状况及旅游收入 国内游客 国外游客 年份 (年) 人数( 万人次 ) 收入(亿元) 人数( 万人次 ) 收入(亿 美元 ) 2011 010 009 008 007 006 005 004 003 002 001 000 999 998 二 成都市历年第三产业占 重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09 2010 比重( %) 、 成都市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 1) 旅游开发创造了投资市场 旅游开发的社会影响面宽 , 对国家、集体、个人和外商都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在当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时期 , 旅游业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 拉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了作用。 ( 2) 旅游业促进了招商引资 旅游项目的投资价值大 , 附加值高 , 对国内和国外开发商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同时 , 在旅游项目招商活动和其它旅游中 , 使其它投资者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及条件 , 从而增强开发商的投资意识 , 产生投资欲望。 从而进行投资,促进了地区的发展。 ( 3) 旅游发展为社会劳动就业提供了机会 成都市从事 旅游业的管理、服务、导游等工作的直接与间接 工作的人数数不胜数,旅游业为成都市乃至周边城市的劳动力提供里广大的就业机会,为城市就业减轻了负担。 旅游业可以直接 带动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商贸加工、等产业的发展 ,并 间接推动 了 城镇 及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旅游是适应人 们 精神生活需求的 一种 生活方式 , 旅游业对经济兴 起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拥有的资源与产品 , 必须依托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 , 才能 形成规模化 旅游产业。 本 世纪将形成以成都为中心支点 , 向 周边 地区扩展的旅游网络 , 成都必将 发挥集散、输送国内外游客的桥梁纽带作用 , 进而推动 本市及 周边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而成都作为四川省会以及旅游名城,更应该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杜甫草堂雅然于世,武侯祠千古流芳,锦里宽窄巷子等体现了成都人民独特的文化特色。我们有理由期待,成都旅游的明天会更好! 三 省内其他城市(乐山 都江堰 阿坝) 四川除了成都,仍拥有许多优秀的旅游城市,而乐山,都江堰,阿坝的旅游也发展更是具有代表性,值得我们研究。 乐山: 乐 山是 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和 中国优秀旅游 城市。 乐 山旅遊之 “ 名山(峨眉山)、名佛( 乐 山大佛)、名城(嘉州古城)、名人(郭沫若) ” 四大旅遊精品 荟萃 , 享誉 海 内 外,已成 为国内 外著名的 旅游 遊目的地。 旅遊 资源丰富 全市現有世界文化 与 自然 遗产 1 处 (峨眉山 大佛);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 处 ; 国家级旅游区(点) 9 处 ; 国家级旅游示范点 3 处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 个 ; 国家级森林公园 2 处 ;全 国 重 点 文物 保护单位 4 处 。 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6 处 ;省 级 重 点 文物 保护单 位 24 处 。 旅遊 产业 初具 规 模 全市共有 旅游星级饭店 28 家;旅行社 40 家。 旅游企业 130多家,其中,峨眉山 旅游 股份有限公司 为 上市公司。旅 游 直 接从业人员达 3 万 人,间接从业人员达 13 万 人。 2004 年,全市接待中外 游 客 1087 万 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达 元。全市 旅游综合收入从 2000 年起一直保持 两位数增长 ,平均每年增 长 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 比重由 2000 年的 升到 2004 年的 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总值的重要支柱产业 。 景区设施不断 完善 2003 年,省委、省政府站在 建设旅游经济 強省的高度,提出了用三年 时间将闻 名中外的峨眉山 景区建设成为 ” 中 国 第一山 ” 的 宏伟目标 。 经省委、省政府 批复 的中 国 第一山 国际旅游区规划建设 方案包括 23 個 重点建设项目 , 总投资达 48 亿元 。截止 2004 年底,已完成 投资 21 亿 元。核心 景区 峨眉山 投资 2 亿 多元,完成了峨眉山 灵秀温泉 一期工程、 迎宾广场 、零公里至小楔头 公路、博物 管 改造、 旅游咨询网路建设 、 绿色 通道建 设 、 万佛阁景点 等 7 個建设 项目, 金顶 ”3802” 工程等重 点 项目 进展 順利。核心景 区乐 山大佛景 区 投入近1 亿 元 。 旅游发 展思路 与 主要 经济指标 2006 年, 乐 山市 将继续 以推進 ” 中 国 第一山 ” 国际旅游区 建 设为 突破 点 , 发挥乐 山大佛、峨眉山 两 大 旅游景区 的 龙头 作用,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 。加大招商 引资 , 积极鼓励 和 引导外资 和民 营资 本 进 入 旅游业 ;在深度開 开发与 提高 乐 山大佛、峨眉山 两 大景 区基础 上,五通 桥区 民俗 旅游 、沙湾 沫若文化 旅游 、峨 边 黑竹 沟 和馬 边 大 风 頂 生态旅游 ;加快 旅游产品 名牌化及 旅游企业集团 化 发 展;推 进旅游形态 由 单 一 观 光旅遊向 观 光 与 休 休、闲 、度假、 会议 、 会 展等特色 旅游转变 。全市 2005 年接待中外 游客总量将 突破 1200 万 人次,旅游综合 收入 将达 到 60 亿 元以上。以 旅游为龙头 的第三 产业 增加值相 当于当 年 40%以上。到 2010 年, 旅游总 收入 达 到 90 亿 元,以 旅游业为龙头 的第三产业 增加值占 当 年全市 45%以上。 都江堰: 都江堰市起步早,发展迅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地,旅游经济是当地经济的主流。1999 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411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 元,占全市 21%左右。现有宾馆、饭店、旅馆 223 家,旅行社 8 家,直接、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从业人员 人,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 接待的旅游者几年来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但由于其区位地位太好,使都江堰长期以来处于九环线的过境地地位,游客的平均产出值不高。 1999 年,都江市政府为了使旅游业更上一层楼,耗资 元对青城山 都江堰风景区进行了环境整治,申报了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阿坝: 1984 年阿坝州开始以九寨沟为突破口发展旅游业,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果,同时国内外旅游业和旅游需求快速发展也为阿坝州旅游业扩张提供了社会大舞台,阿坝州逐年加大对境内各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力度,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设施日益完善,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使阿坝州旅游业快速崛起。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餐饮、住宿、零售贸易、旅游商品经营、邮电通讯、金融、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2000 年以后 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开始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尤其是 2003 年 9 月底九黄机场通航以后,阿坝州的高端消费游客大量增加,游客数量井喷式增长,刺激了阿坝州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第三产业的地位日益突出。 旅游业的兴旺使得 以前以林、矿产品开采加工为主的传统第二产业也逐渐转变为围绕旅游业进行旅游工艺品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和房地产业等新型产业;第一产业生产的粮食、蔬菜、中草药、菌类以及牦牛肉、奶产品等也主要销售给旅游服务单位供游客食用,或销售给特色食品加工企业制作牦牛肉干、青稞酒等,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改变了传统农牧业的结构。 这种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的产业结构 日趋合理 优化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带动了阿坝州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自 1999 年开始,旅游业对 贡献率每年均超过了 10%。 据相关标准,旅游业对 贡献率达到 8以上就可以称为支柱产业,所以阿坝州的旅游业自 1999 年以来一直处于支柱产业的地位。 2007 年旅游业对全州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 比 1997 年提高了近 33 个百分点。从产出效益看,旅游业已成为全州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成为拉动 阿坝州地方经济 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经济发展 的重要支柱 ,旅游业对全州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是其它行业无法替代的。 正是在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强大拉动作用下,阿坝州已经成为全国民族自治州中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雄厚的民族自治地区之一。 2005 年,阿坝州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 30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居第 17 位,其增长率在全国30 个民族自治州中居第二位。 正如我们所见,各地的旅游业都处于飞速发展期间,旅游业已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 九寨沟篇 九寨沟县发展旅游业以前和旅游业发展初期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的农、牧、林业为主;第二产业主要集中于林、矿产品加工;第三产业仅为极不发达的日用商品、农牧业生产资料贸易以及餐饮、邮电、教育等产业。由表 1 可以看出 : 九寨沟县 1984 年旅游业发展前和 1985 年旅游业发展初期经济结构以一、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占了半壁江山,第三产业比重很低。这反映出九寨沟县旅游业发展以前和旅游业发展初期产业结构不平衡,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大。 1 旅游业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九寨沟发展旅游业以前是省定贫困县,国民经济在整个四川大经济区中处于落后地位,当地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农业、牧业、林业和财政拨款。发展旅游业以后 , 九寨沟县旅游业飞速发展 , 而传统经济支柱产业 林业、牧业、采矿业却受到国家环境资源保护政策的限制而急剧萎缩,这些产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也不得不让位于快速崛起的旅游业。旅游业逐渐成为九寨沟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带动全县经济跨越式飞速发展。 2 旅游业成为九寨沟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从表 2 可知,旅游业发展初期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微不足道。随着旅游业日渐兴旺,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强。 1997 年旅游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旅游业对 贡献率)已经达到 尤其是 1998 年以后,随着交通条件和各项设施的改善,逐年剧增的游客量带来倍增的旅游收入,并且自 1998 年全县全面推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农牧业经济收入大量减少,旅游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1998年旅游业对 贡献率猛然提升到 2003 年 9 月,九黄机场通航带来游客“井喷式 ”增长,大量消费能力强的高端游客空降九寨沟,使旅游业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旅游业直接收入由 2002年的 22995 万元增加到 2004 年的 45837万元,几乎翻了一番( 2003 年旅游业受“非典”影响,没有可比性,所以用 2002年与 2004 年的数据对比分析)。 2004 年、 2005 年旅游业对九寨沟县 贡献率均达到 55,较 2002 年增加了近 13 个百分点,比 2004 年四川省旅游收入对四川省 贡献率 出约 46 个百分点。据相关标准,旅游业对 以上就可以称为支柱产业,九寨沟的旅游业 1997 年以来一直处于支柱产业的地位。 3 旅游业成为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从表 3 可以看出, 1985 年九寨沟县旅游业发展初期,县级财政收入的总量很低,主要来自农牧业、原木销售和商业零售,旅游业实现的财政收入仅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 1992 年旅游业开始步入发展期后,旅游业对县级财政收入的贡献占县级财政收入的比例(即旅游业对县级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从 1991 年的 4提升到 1992 年的 1998 年是旅游业飞跃发展的转折年代,也是旅游业对县级财政收入贡献地位大力提升的转折年代,当年旅游业提供县级财政收入 1061 万元,占全部县级财政收入 1613 万元的 自此以后,旅游业对九寨沟县财政增收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除 2003 年受“非典”影响以外, 1999 年以来旅游业对县级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 70以上,旅游业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旅游业提供的大量财政收入使得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基础建设、各产业扩张和科教卫生事业中,对提高地方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4 旅游业对景区居民 收入增加的拉动作用强于九寨沟县其他地区 由图 1 可以看出, 1998 年以来九寨沟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一直低于四川省农民人均年收入和九寨沟景区内居民人均年收入,而且九寨沟全县农民的收入没有表现出与旅游业一致的快速增长趋势,这说明旅游业对九寨沟全县农民的收入增加并没有起到强大的带动作用;然而九寨沟景区内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却表现出与旅游业一样有明显转折阶段的快速涨落势头,这说明景区内居民的收入与旅游业密切相关。九寨沟景区内部的居民旅游业发展前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是牧业、 伐木和挖野生药材。 1984 年景区内居民的人均年收入 仅有 200 元。 1985 年开放旅游后,为了保护景观和生态环境,九寨沟内居民不能再种地,景区内居民原来的收入来源几乎完全被截断,在景区内部经营旅游饭店、旅馆、旅游商品或进行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成为景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此外,景区管理局还将门票收入中的一部分按 22 元 /人次的标准返还给提供游客住宿的个体旅馆。 2001年,景区提出“沟内游、沟外住”的发展战略,虽关闭了沟内所有宾(旅)馆,但阿坝州政府和九寨沟景区管理局每年拨专款 800 万元用以补偿沟内居民损失,同时局里还安排了 600 多名沟内居民从事保护和服务工作,此外景区 管理局还以参股的方式让当地居民加入到景区的建设、营运和收益分配中,居民可以从景区收益中获得 77的股份收益。 通过多途径地获取旅游业直接或间接收益,九寨沟景区社区居民收入开始急剧增长, 1998 年达到人均 4000 元, 2001 年达到人均 1 万元, 2005 年九寨沟景区范围内 1007 名当地居民的人均旅游收入 元,另有景区建设集资收入、退耕还林补助等合计达 2 万元,远远超过同时期四川省、九寨沟县、农村人均收入,家产上 100 万的家庭也 很多。九寨沟景区的社区居民和周边乡镇群众已成为景区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五 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部分地区经济收入重心逐渐转入第三产业,旅游业在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无论是祖国的心脏 北京,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名城 重庆还是新兴的海滨旅游胜地 三亚,其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无不令我们关注。我们不妨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热门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入手,窥斑见豹,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1 北京、重庆、三亚三地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调查数据 京: 近年来,随着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政治外 交活动的平稳展开,外国投资和商务往来的增加,以及中国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等各种利好因素的影响,北京的旅游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使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于旅游产业的高度关联性,所以它在北京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突出的角色,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进入 21 世纪以来,北京的旅游总收入呈现明显的递增态势,旅游人数也一路攀升。除了 2003 年因为 产生的旅游人数大幅度下降外,北京的旅游发展一直处于良好状态。三大旅游核心产业的表现也逐渐好转。 下图为 2000北京市旅游业总收入(资料来源: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下图为2000北京市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次和外汇收入(资料来源: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下图为 2000北京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次和收入(资料来源: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同时,大量的海内外游客进入北京,给北京带来充足的客源,极大地刺激了北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促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 促进作用、对就业的刺激以及对城市建设的促进。 首先,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 2003 年北京有星级饭店 617 家,房间数为100,148 间,营业收入达到人民币 元。旅行社 554 家,营业收入为 2004 年,北京的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 19%,已超过占全市社会总产出 10%的支柱产业标准,在全国大城市中名列第一。 其次,北京旅游业带来的就业效应也非常明显。据统计, 2003 年旅游核心产业的从业人员 345,503 人,其中住宿行业的从业人员为 28 万人,旅行社 它部门 人。这些数据还不包括受到旅游产业刺激而产生的社会其它产业的需求,从而产生的连带就业效应。此外,旅游产业的连带效应还包括旅游产 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旅游产业可以形成对其它服务行业的技术和技能辐射,可以带动这些服务行业的发展和进化,从而提高相关服务行业的技能水平。 最后,旅游产业对北京城市建设的促进也是非常强烈的。北京城市建设方面的交通、环保、大气污染问题突出,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一直是推动北京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景区的环境改善、酒店的设施和服务水平提高、公共交通的不断完善、空气质量的控制等等问题,无一不受到旅游产业的巨大推动。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机试验考试题目及答案
- 导游考试题集及答案详解
- 年产xx万吨钢结构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
- 大学会展考试题及答案
- 大连保安考试题目及答案
- 检验三严考试试题及答案
- 苹果公司协议书价
- 2025年万辆双向自行车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汇报
- 基层干部考试试题及答案
- 火车驾驶考试试题及答案
- 食品抽检不合格行政复议申请书合集3篇
- (2024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考试命题趋势分析
- 2024年海南省成考(专升本)大学政治考试真题含解析
- 米其林餐厅服务流程
- 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检修检查与处理规范
- 英语FCE语用词汇-必备词缀
- 写字楼物业服务投标方案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 组团儿上春晚《八戒返乡》小品台词
- 河津市兴耿福利煤化有限公司煤焦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湖北省荆州市《公共基础知识》国考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