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探析.doc_第1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探析.doc_第2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探析.doc_第3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探析.doc_第4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探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和例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国维认为这首散曲“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人间词话)。你是否也这样认为?为什么?答:是。唐人绝句非常讲究借景抒情。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清平乐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分析这首词运用了什么写法?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词运用了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写法。全词用简洁直白的语言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实情描写,从表面上来,作者没表示态度,没抒发感情,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中,却寄有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悠闲安适的生活的热爱。对比反衬、铺垫烘托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花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1、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的是什么内容?写这些内容对于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在“仓皇辞庙日”落得一个“垂泪对宫娥”的伤心结局?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答:1.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表现手法有对比、铺陈、夸张、比喻等。前两句写建国前后四十年,拥地纵横三千里,国势鼎盛,雄冠当时;后两句写凤阁龙楼、玉树琼花,足见国力殷实,财物丰饶。上片前四句描述了一派浩荡壮阔的国运形势;这样写与最后“仓皇辞庙”的亡国形成强烈的反差,为最后抒写亡国之恨作铺垫,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表现了中心思想。 2在亡国的危难之际,因为大臣们都已经逃跑得没有了踪影,所以国君只能落得一个人面对教坊宫娥垂泪的结局。通过用逃跑的大臣与镇定自若地演奏哀乐宫娥的对比,意在突出表现亡国之君“树倒猢狲散”的凄凉处境和亡国的悔恨伤心。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试对这首词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答:这首词,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愁”字,“愁”是全词的线索,上片的“愁”是附庸风雅,故作多情;下片的“愁”才是真正的“愁”,即忧国伤时、报国无门之愁,通过少年算不上“愁”的“愁”和现在深重的忧愁的对比,表现了自己备受打击、饱经折磨之后的痛苦心情。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答: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暮春归故山草堂中,诗人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幽竹的什么形象的?答: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幽竹的形象,用春残、黄鸟稀少、各种花(包括杏花)都凋谢和幽竹不改初衷、依然青翠形成对比。诗中的幽竹具有翠绿葱茏、不改初衷、不为俗世所屈、待人始终如一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幽竹的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夜雨寄北 刘禹锡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实结合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试对这一手法进行分析。答:夜雨寄北开头在一问一答中实写不得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秋雨,羁旅之愁充溢在字里行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独辟新境,不再诉苦写愁,却写心中美愿,可谓出人意料。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含蓄永,余韵无穷,不愧为绝句中的精品。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最后两句采用什么抒情方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借代的修辞方法。 2、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试对这一手法作出分析。 答:首联采用实写的写法,先交代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中间两联采用虚写的写法,想象军队离开京城奔赴边疆的情景,反映军威、战况;尾联采用实写的写法,表达了从军赴边、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全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以小见大、以点代面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请问这首诗究竟妙在何处?答:元稹的小诗行宫,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它的妙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喝叹有情”(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以之为谈资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就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止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以声衬静、动静结合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本诗运用动静结合,远景近景结合的手法,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答:诗中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一、二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三、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忽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本诗写景中寄寓着身世之叹,表现了诗人抑郁沉闷,惆怅、忧思的思想感情。化用典故、象征双关踏莎行 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词一题“郴州旅舍”,是宋哲宗绍圣四年秦观在郴州贬所时所作。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为谁:为什么。1。有人认为这首词的开头三句具有象征意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2。善于用典是这首词的特点之一。“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这两个典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答:1。同意。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雾气弥漫,月色朦胧,让人看不清楼台,望不到津渡,更找不到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或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绕,无处可寻),实际上这里的“楼台”“津渡”“桃源”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的是词人被贬官后感到美好的生活已经消失,内心具有一种无所适从、找不到出路的惆怅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2 两个典故起到反衬愁苦和使愁苦之情变成具体形象的作用。本来收到朋友寄赠的礼物和慰藉的书信,应是高兴之事,但由于词人遭遇贬官,精神至感痛苦,所以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不仅没让他感到高兴,反而更引发了他思乡怀旧的离愁别绪;而且这种离愁别绪就像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一样越积越多,越积越厚,从而使离愁别绪这一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形象。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1“悲歌击筑”这一典故在词中有什么作用?答:“悲歌击筑”这一典故写的是荆柯准备去行刺秦王,燕太子丹在易水送别时的情景,那情那景那声充满着慷慨悲壮的气氛,这首词运用这一典故,使上面写到的哀角声也变成了慷慨悲壮的旋律,使整首词都充满了高亢昂扬的情调,从而也写出了词人对收复中原充满希望的高兴之情。2“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一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答:用拟人手法,通过写灞桥、曲江的风景等待南宋军队的到来,写出了中原人民正准备迎接收复失地的南宋军队到来的情景(或:表面上写的是灞桥的烟柳,曲江的池馆在等待南宋军队的到来,实际上写的是中原人民在等待南宋军队胜利收复失地),暗示着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胜利前景。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你认为“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苏轼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追求仕途腾达,不需要豪华的物质享受,只以超然、达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哪怕过隐士一样的贫困生活。2。有人说“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语含双关,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答:这里的“风雨”和“晴”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和晴,也指政治上的风雨和晴。由于苏轼历经官场的风风雨雨,对风雨的袭击或雨过天晴的遭际已习以为常,所以他觉得无风无雨最好,无风无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要了,从而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比较阅读、综合鉴赏鹳鹊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鹊楼 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王之涣的鹳鹊楼比畅当的鹳鹊楼显然要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鹳鹊楼比畅当的好在哪里?答:王之涣的鹳鹊楼不仅写了在鹳鹊楼上看到的壮阔景象,更表达了“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更加高远;而畅当的鹳鹊楼只是描绘了鹳鹊楼的特点和在楼上见到的自然景象。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苏辙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苏轼和苏辙在写江上看山时所用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不同?答:苏轼诗重在动态描写,以静写动,节奏急促、迅捷;苏轼诗中还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苏辙诗注重静态描写,层层铺垫,色彩丰富,节奏舒缓从容;语言平实,没有采用什么修辞手法。鉴赏例文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传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可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余地。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需要剪裁。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象和心理,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滔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菩萨蛮温庭筠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昼罗金翡翠。香烛消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这首词写怀人。首句用“相忆”通领全篇,用“长”表明相忆之切。每当玉楼有月之时,总念及远人不归,今见柳丝,更添伤感。以人之思极无力,故觉柳丝摇漾亦无力也。“门外”两句,忆及当时分别之情景,宛然在目。下阕,又入今情。绣帏深掩,香烛成泪,较相忆无力,更深更苦。最后,以相忆难成梦作结。窗外残春景象,不堪视听;窗内残梦迷离,尤难排遣。通体景真情真,浑厚流转。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的秋思,运用细节描写,更是平中见奇,有点铁成金之妙。秋思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得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