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体验性:英语.ppt_第1页
语言的体验性:英语.ppt_第2页
语言的体验性:英语.ppt_第3页
语言的体验性:英语.ppt_第4页
语言的体验性:英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的体验性:英语“口 语核心词汇”与口语训练 广西师大外国语学院柏敬泽 引 言 语言是认知客观世界和交流思想的利器,这是不争的事 实,毋庸费言论述。掌握英语的重要性亦不必一而再地加 以赘述。从初中算起,中国的大学生到大学本科毕业,非 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了8年英语,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了 10年英语,而能用流利的口语与外国人交谈的大学生为数 不多,比例甚低。“哑巴英语”的情况很受社会舆论诟病, “哑巴英语”也成了社会各界指责大学英语教学的时髦用语 (buzz word)。由于教学资源和入学生源方面的差异,从 总体上说,国内公认的一流名牌大学学生较之地方普通高 校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确实强些,但也仅限于阅读 理解和笔头能力方面。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难于做到差 强人意,似乎已成了人们的共识。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拟就“大学英语”打基础阶段的口语教 学和口语训练问题略陈管窥之见。 一、语言的体验性与英语口语核心词汇 语言交流是通过概念、意义的传达得以实现的; 语言表述是由体验产生的思想的结果。体验即经 验,经验过的事物,我们对它(们)的认知才会 深刻,并通过它(们)孕育出个人的思想。当思 虑所得无法用语言确切表达之时,人们就自然而 然地借助隐喻,以此喻彼或以彼喻此,在交谈双 方对某个事物都有共同体验的前提下,形成某个 概念或意义的可理解性。“隐喻认知”是语言学界 的热门话题,究其实质,其研究问题的核心在于 语言的体验性。 由此衍生出一种语言哲学观点,即,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 提出的语言体验观。Lakoff 和Johnson的语言体验观指出,“概念 是通过身体、大脑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且只有通过它们才能 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embodiment),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 运动能力而得到的。”我国语言学界著名学者王寅教授对Lakoff 和 Johnson的语言体验观作出了比较全面的阐释。王寅教授认为,语 言体验观的基本观点是:“概念和意义基于感知体验,而感知体验 又是基于人的身体构造(包括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大脑),因而人类 能用特殊的、一贯的方法来感知客体、他人、空间,以及其间的种 种关系。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隐喻等认知策略建构出其他概念( 包括抽象概念),并通过词汇化形成了语言,因此,语言也具有体 验性。”(王寅:2005:59) 注 语言的体验观已引入英语教材编写和英语词汇教学。请 参阅语言的体验性与词汇教学一文,原文载中国外语(双 月刊)2007年第3期第44至第48页。 我们的古人对语言的体验性也早有认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 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 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传人类对客 观世界的认知始于自身,通过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感知和认识自身和周边事物。借助移情或隐喻的修辞手段,人们 可以生动地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例如汉语有“寒风刺骨”的说法 ,英语中就有“biting-cold wind”与之对应;汉语中有“令人心碎 的消息”这样的表达,英语中就有“a heart-breaking news”与之 对应,例子俯拾皆是。考察、比照英语和汉语,英语高频词中最活 跃、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与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相同,都跟人 体部位名、器官名和表达人体动作的词汇有关,在口语表达中它们 尤为积极活跃。例如:与汉语的“干”呼应,英语有个“do”;与汉语 的“搞”呼应,英语有个“make”;等等,不胜枚举。篇幅所限,在 此,不一一逐个罗列。由这类字眼与其它词语搭配合成的短语在口 语中极其生动活泼,可信手拈来,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思想,达到交 际目的。我们不妨将英语高频词中那些表达人体部位名、器官名和 表达人体动作的词语以及由这些词语生成的短语称作英语口语中的 核心词汇(为表述上的简便,本文以下简称“口语核心词汇”)。 语言的三种性质 体验性 模糊性 象征性 综合上述,浅见认为,在“大学英语”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应着重 训练学生掌握和运用“口语核心词汇”及其派生短语。此外,教师应 当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掌握的词汇,从中筛选“口 语核心词汇”,有针对性地编写口语练习材料和布置学生的课外自 主学习任务。这也是语言哲学范畴的语言体验观对我们英语口语教 学的启示,我们应该根据语言体验观来更新我们的口语教学理 念,寻找口语训练的突破点,而不是照本宣科(to teach by book) ,围着教材内容打转转,让学生学得索然乏味,找不着练口语的兴 奋点。因此,话题的设计、语料的补充、场景的模拟,等等,都需 要任课教师煞费苦心地加以考虑。 二、英语“口语核心词汇”及其派生 短语 的表意功能特色 浅见认为,就表意功能而言,在口头交际方面, 英语的“口语核心词汇”及其派生的短语有着书面 语用词难以替代的功能。它们的表意功能显示出 如下的特色:1、简单明了;2、生动形象;3、 易于理解;4、语感合格。下面,遵循学界前辈郭 绍虞先生倡导的“不先论法,而先论例,则法从例 出,而便于实践”学术研究方法,通过例句来描 述英语“口语核心词汇”及其派生短语的表意功能 特色。 注 参见 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 1985)第68页。 1、简单明了 以“口语核心词汇”及其派生短语表达的口 语说法,通常都语速较快,语意简明。请看下面的示例: (1)So be it! 就这么着吧! (2)Back off, please! 请退后! (3)Get him on it! 这事(儿)让他来办! (4)Ill play your rules! 我听你的,你说咋办就咋办 ! (5)Lets hit the road! 走,上路!(指开车上路。) 2、形象生动 以“口语核心词汇”及其派生的短语表达 的口语说法,通常有幽默感,生动形象。请看下面的示例 : (1)Well, empty it in one go! 来,一口干了!(餐桌 上的话语。) (2)Put a tail to him / Pin a tail on him! 盯住他!或 ,跟住他!或,监视他! (3)Where should your stuff go? 你的东西该放哪儿 ? (4)Im here to pick your brain about some legal issues. 我是来向你讨教几个法律问题的。 (5)You dont have to chew my head off! 你别对我 那么凶! 3、易于理解 以“口语核心词汇”及其派生短语表 达的口语说法比文绉绉的书面语容易理解得多,这 一特色是从上述两点产生的。 正因为简单明了, 形象生动,才有易于理解的效果。请比较以下两种 对相同的一件事情的表述: “Take an egg,” she said, “and make a perforation in the base and a corresponding one in the apex. Then apply the lips to the aperture, and by forcibly inhaling the breath the shell is entirely discharged of its contents.”这是一位女 中学生教老奶奶如何才能把鸡蛋里边的蛋黄蛋白吮吸出来说的话。 “It fair beats all how folks do things nowadays. When I was a girl they made a hole in each end and sucked.”这是 老奶奶听了女中学生文绉绉的话后,生气时说的话 。 对比、琢磨一下她俩各自的措辞,就会感觉其中的妙趣。原来 口语可以是如此的生动形象、明白晓畅,而书面语有时却可以是如 此的别扭难懂、迂腐不堪! 注 转引自 王宗炎:语言问题探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第179页。 让我们再看几个示例: (1)We hit your wallet hard, though. 我们让你破费了! (2)The pictures are really an eye-opener. 这些图片真让人大开眼界。 (3)There must be something wrong going on in it. 这事其中必有猫腻。 (4)He was caught with his pants down. 他行为不端,被逮个正着。 (5)There / Here you go, enjoy it. 这份是您的,慢用! 4、语感合格 “语感”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 商务印书 馆,1998)对该词条的释义是:“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 、使用习惯等的反映。”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感”是一个民族 在其漫长的历时经验和广泛的共时运用基础上形成的对某种“说法” 的共识和使用习惯;它是语言优化机制的反映,基于感性或习惯而 不斤斤于、或不执着于逻辑方面的考虑。汉语中,“吃食堂”、“扯 是非”、“幽他一默”之类的表述虽不具备逻辑上的严谨,却属于地 道的“说法”。英语中,“Ill play your rules.” or, “to vote with ones feet”之类的表述,亦属于“the idiomatic way of saying things in English”。我们都有这样的语言体验,异地见老乡,用 家乡话交谈会倍感亲切。这其中有个语言生态问题。自然语言的存 在决定了语言生态是难以破坏的。限于篇幅,对此不作细论。 关于“语感”和“语感机制”问题,可进一步参阅刘宓庆的著作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里第74 页至第77页上的论述。 以“口语核心词汇”及其派生的短语表达的口语说法,多为地道 的说法,属语感合格句。这是其又一特色。在此,我们特别要指出 的是,语法合格句不一定就是语感合格句。为什么呢?其中道理十 分浅显,几乎是种常识:表达同样的意思(idea),英语和汉语各有 其地道的说法,同时这些地道的说法与书面语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同样一个意思,在交际效果方面,以地道的说法(即,语感合格句 )表达,自然要比用语法合格句(即,生硬的但又是符合语法规则 的翻译式的句子)表达好得多。语感合格句可免去语言交际中的对 方(听者或读者)为了理解所做出的意义推理努力,实现语言交际 的最佳关联性和语言表达的优化机制。请看如下示例: 我们得给他点颜色看看。 We should take him down a peg or two. 试比较:We must give him some color to see see. 站着说话不腰疼。 Light is the burden on the shoulder of others. 试比较:When you speak standing, you will not feel your back aches. 这下你可把我难住了。 Youve got me here! 试比较:Youve made me feel it difficult to deal with your problem at once. 我只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不认识他。人和名我对不上号。 I dont know him, though Ive heard of his name. I cannot put his name onto his face. 试比较:I dont know him, though Ive heard of his name. I am not able to match his name with his physical appearance. 保护现场,别让现场遭到破坏。 Secure the scene. Dont let it get contaminated. 试比较:Protect the scene. Dont let it be damaged. 以上的5个示例中,第一句是地道的口语表达。 三、意念框架与英语“口语核心词汇”的运用 “意念”即“念头”或“想法”,这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 汉语词典赋予该词条的释义。至于“意念框架”,我们不 妨将其视为表达思想的语言架构,即通常所说的句型或句 式结构。在同一个“意念框架”之下,可以生成无数的句子 。因此,又可把“意念框架”视为人们将内心所思所想付诸 于语言时所依托的物化后的外显语言形式,它可以通过听 觉或视觉感知。立足于汉语来考察英语,我们发现,汉语 中有的“意念框架”在英语中都能找到与之呼应的“意念框 架”,例如,我们说“与其倒不如”,英美人则说 “better than ”or“more than ”,例子不胜枚举,限于篇幅,兹不一一 罗列。按照西方现代语言学界先驱索绪尔(F.D.Saussure) 的观点,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符号系统。使用任何一个语言 符号系统都能表达人类的思想,只不过思想被物化为言语 或文字时有表达形式上的不同罢了。使用汉语表达的“意 念”同样也能使用英语表达。 但是,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的是,英语汉语相 比,同样一个思想,英语的表达形式要多于汉语。仅以在“一 就”这个“意念框架”下表达的思想为例便可说明问题。 请看下面这个示例: “我一走进这间教室就想起了我们当年在一起学习的日子”用英语 说出来有多少种说法呢? 我一走进这间教室就想起了我们当年在一起学习的日 子。 As soon as I came into this classroom I thought of those days when we studied together. The moment I came into this classroom I thought of those days when we studied together. The instant I came into this classroom I thought of those days when we studied together. Soon after (/ Shortly after / Immediately after ) I came into this classroom I thought of those days when we studied together. I thought of those days when we studied together directly I stepped into this classroom. Entering this classroom, I thought of those days when we studied together. Scarcely had I stepped into this classroom before I thought of those days when studied together. I never came into this classroom without thinking of those days when we studied together. 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带来的启示是,同样一个 意思用英语不仅可以这么说,还可以那么说;因此,口语教学要十 分重视句型操练以及一个意思、多种表达方面的知识传授。 英语表意依托5个基本句型和在5个基本句型基础 上延生扩展出来的25个常用句型。 英语的5个基本句型是: SV型 SVP型 SVO型 SVO1O2型 SVOC型 如果把英语复杂的长句比作枝叶繁茂的大树,那么,其主 干必定是上面五个基本句型中的某一个句型。从这五个基 本句型可以看出,英语的主语提挈机制非常突出。此外, 英语是种黏着语,有很强的“随举随释” 的表意功能,举 凡句中出现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处,就可在其后添加附带 解释说明的话语或文字。如果我们仔细体察英美人的口语 表达,就会发现,英美人说话、交谈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或看法,都在这五个基本句型里周旋,同时又能根据表意 的需要,“随举随释” ,附上解释说明的话语。 见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基于以上分析,浅见认为,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 加强对学生在使用定语从句方面的训练,这是因为英语的定语从句 能帮助说话人在言犹未尽之时把想说的话说完,在尚未把话说明白 的情况下把话说清楚。请看下面的示例: 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professor, who is now talking with those graduate students in his office? Id like to buy that bag, which is black and which is this big. Can you show me where the bookstore is, in which the book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at I badly need are available? 英语的“意念框架”,其实质也是五个基本句型延伸或扩展。 鉴于此,笔者认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教”与“学”双方都应 增强句型意识或“意念框架”意识。下面,请让我们来看看用英语“ 口语核心词汇”及其派生短语生成的英语地道说法与句型之间的关 系: My spirit is willing, but my flesh is weak. (SVP) 我心有余而力不足。 I was muddle-headed and I took the wrong bus. (SVP+SVO) 我稀里糊涂,上错了公交车。 Come on in! Ill give you a ride! (SV+SVO 注: “Come on in!”可视为“Will you come on in?”的省略式) 上车!我搭(送)你一程! The father browbeat his son into doing homework. (SVO) 当父亲的狠狠瞪了儿子一眼,吓得他赶快做作业。 I call life a battlefield. Where is the place without fist-fighting? (SVOC+SVP) 在我看来,人生如战场。哪有不争不斗的地方呢? 结束语 本文针对地方普通院校“大学英语”这门课 的教学实际,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里对大学生英语 口语表达能力的“一般要求”,从语言体验 观的角度来探讨“大学英语”的口语教学问 题,笔者试图以个人管窥之见来引发对“大 学英语”口语教学更多的思考。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可供借鉴的教学理论和教 学方法很多,但关键所在是如何按照本校实际、学生实际 ,摸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以图恵及学子。“大学英语” 教改,尤其是英语口语教改,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将语 言体验观引入口语教学,以之作为一种指导教学的理念, 可望激活我们的教改思路,拓宽我们的眼界,找到口语教 学改革的突破点。拙见以为,如下问题仍有深入研究的余 地: “听”与“说”的互动关系研究 校本(地方)大学英语听说教材的编写理念和 编写体例研究:教材大战时代 广西要开发东盟方向的教材 提高学生英语语感的教学策略研究 写话与作文:提高学生英语口头、笔头表达能 力和口译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黄龙,南京大学,不能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课外口语训练活动方面的研究 教师自身英语口语能力提高研究 “空中课堂”与“听、说”训练方面的研究 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评价机制研究 当然,可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