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doc_第1页
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doc_第2页
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doc_第3页
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摘要:合理健康的饮食是形成良好的体魄、拥有健康的身体的保证。在人民的生活质量日渐提高的同时,我们应该更重视平时的饮食健康,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健康快乐的享受生活。关键词:食品营养,科学饮食,饮食习惯,健康。(正文如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人类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食物(包括饮食方式、饮食习惯和食物营养)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食不果腹的年代,人们追求的是食物的数量;在温饱基本上解决了之后,人们又开始追求吃得好。吃得好的含义不应仅仅是满足口福,而应该理解为从营养的角度进食,从健康的角度调配饮食。在诸多的环境因素中,食品营养是关系到人类长寿的重要因素。要吃得合理、科学,就必须懂得人体对营养的需求,了解一些与化学有关的饮食常识,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美食家。(一)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大概分为5类:1、 碳水化合物: 实质上就是一些糖类,这不仅仅是我们平时吃的糖类,按类分有多糖、双糖和单糖。多糖就是我们平时吃了不饿的米、面、淀粉之类的主食;双糖是指庶糖、白糖和麦芽糖等;单糖是葡萄糖和果糖之类,葡萄糖大家最熟悉了,人生病了不吃饭输些葡萄糖,因为它是人体最容易吸收,直接起作用。2、 蛋白质: 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蛋白质是人体肌肉、血液、内脏、神经、骨骼、韧带、毛发、指甲和皮肤等组织的主要成分,人体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活性物质,如酶、抗体、激素等,都是由蛋白质或蛋白质的衍生物构成。脂肪: 确切的说是是脂类。日常生活中吃的是中性脂肪,又称甘油三脂,如油等。油脂是人类所必需的高能量物质。单位质量氧化产生的能量是糖类或蛋白质的2.25倍。当人体的能量消耗多于摄入时,就动用贮存的脂肪来补充热量。3、 脂肪:确切的说是是脂类。日常生活中吃的是中性脂肪,又称甘油三脂,如油等。脂肪是由1个分子的甘油和3个分子的脂肪酸结合而成的。脂肪酸是一个很长的碳链,其中连接的化学键有单键和双键之分。脂肪内含的脂肪酸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茶油含80%以上的单不饱和酸,玉米油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酸对人体健康最有益,能降低血管硬化,减少冠心病发生,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以上三种营养素是人体所需的三个宏观营养素,在供给人体能量中三种比例:碳水化合物占55%,蛋白质占15%,脂肪占20-25%,不起过30%,过多则易发慢性病。4、 微量营养素: 即无机盐和微量元素。通过几次全国营养调查,我国人民在以下几种元素上容易出问题:钙、铁、锌、碘、硒。这些微量元素都存在不足和过量问题,因为微量元素需要量很低,微量元素过量了就会出危险,我们国家就发生过碘中毒的现象。5、 维生素: 维生素是一些低分子的有机化合物,在天然的食物中含量很少,在人体中也含量甚微,但却是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所必须的。人体缺少了维生素,代谢就会发生紊乱,故维生素既是营养品又是药品。维生素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通过食物摄取,但是人体对维生素的要求不是很大,所以要注意平衡膳食,不要过多摄入也不要缺乏。(二)食品中的营养一、 动物性食物:(1)、肉类:肉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较植物性食物少,不含植物纤维素。肉的组分变化不仅取决于肥肉与瘦肉的相对数量,也因动物种类、年龄、育肥程度及所取部位等不同而呈显著差异。含有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无机盐。其优点就是人体很容易吸收;缺点是所含脂肪为饱和脂肪酸。(2)、蛋:是很好的蛋白质,但蛋黄中含胆固醇较高,还含有卵鳞脂,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老年人一天一个应是没有问题的。常见的蛋类有鸡蛋、鸭蛋、鹅蛋等,各种禽蛋的营养成分大致相同。鸡蛋蛋清中的蛋白质含量为1113,水分含量为8589;蛋黄中仅含有50的水分,其余大部分是蛋白质和脂肪,二者的比例为1:2。此外,鸡蛋还含有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色素等。(3)、水产品:鱼肉的固形物中蛋白质为主要成分;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酸含量较多。鱼肉还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特别是海产咸水鱼含有一定量的碘盐和钾盐等;含优质蛋白质17%以上,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4)、奶类:奶类是一种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食用价值很高的食物,不仅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而且含有乳糖、维生素和无机盐等。鲜奶一般含水分8789,蛋白质34,脂肪35,乳糖45,矿物质06078,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牛奶是人类最普遍食用的奶类,与母乳相比,牛奶含蛋白质较多,而所含乳糖不及母乳,故以牛奶替代母乳时应适当调配,使其化学成分接近母乳。二、 植物性食物(1)、大豆类:指的是黄豆、绿豆还有黑豆等,主要是黄豆,像豆腐、干子、千张等都是黄豆做的。含有的蛋白质是优质蛋白质,含量很高比肉类还高,高达30%以上(瘦肉也只含20%以上),在植物食物中只有大豆含优质蛋白质。如果和粮食配合吃还可起到蛋白质互补的作用。黄豆还含有无机盐等营养物质。(2)、蔬菜水果:主要是供给人体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特别是维生素C的唯一来源,维生素C很容易被氧化和被破坏,所以必须是新鲜的蔬菜才行,不新鲜的被破坏了含量很低,再就是与烹调方法有关,如为了保持蔬菜的绿色,加碱或先用水捞一下再炒,维生素C被破坏或都到水里面去了。-胡萝卜素在有色蔬菜中含达到34毫克,那就是400微克,就是在体内的转换率是1/6,也不少了。(3)、杂粮:含维生素B,特别是小米,豆类含量很高,锌主除了存在于粗粮的表皮(粮食越精细损失越大),还有含有量最高的是贝壳类,如牡蛎。 (4)、植物性脂肪:为多不饱和脂肪酸,除了豆油等植物油外,还有干果、坚果类,如花生、核桃等。(5)、除此之外,药食两用的植物中,从营养角度看,很多营养价值很高。如枸杞子、五味子、车前子、甘草这些药物在中医可能有更好的解释,从营养的角度来看中草药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都是很高的,符合营养学观点的。(三)科学、合理的饮食饮食的要点就是:合理偏食为健康充电,缺啥补啥;少食肉类食品和动物性脂肪,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鲜蔬菜及水果,注意蛋白质摄取均衡,减少不良的饮食习惯,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食物。总的来说,就是要平衡自己的营养。俗语“病从口入”原本是指不洁食物通过饮食传播疾病,在现代生活中它又有了新的涵义。无论某种营养素摄入是过多还是过少,都会造成营养失调,以致打乱体内平衡,造成机体失调,诱发多种疾病。很多专家与学者的共识是:营养紊乱和营养过剩已成为诱发危及生命的原因。例如:锌过高可能影响铁的吸收;维生素A、维生素D过多也会中毒;适量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E或锌会促进免疫功能的提高,而过高反而抑制免疫功能。为了帮助国人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我国政府于1989年首次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在1997年4月,再次发布了修改后的新的膳食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三、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四、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五、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六、吃清淡少盐膳食; 七、饮酒要适量; 八、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同时重庆市政府提出的“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粮要吃够”的口号,在一定意义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膳食平衡的思想。对于一日三餐的问题上,大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和学习需求或者工作需求决定,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这肯定大家都知道。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对于初中高中及大学的处于成长期的学生们,由于对于营养的需求量很大,当然晚餐吃好一点也无可厚非。健康的吃法并不单单是讲究吃什么、喝什么,进食的顺序也很有学问。饭前半小时喝水12杯。这样可加速营养物质的代谢吸收,避免大分子食物堵塞血管,防止血栓形成。同时,由于与吃饭相隔半小时,水已经离开肠胃进入血液,因而又不会冲淡消化液而影响消化。先吃生食,后吃熟食。生食中如果有水果,先吃水果。因为水果消化最快,可以率先通过胃肠完成代谢。如果先吃饭,后吃水果,水果可能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等混合发酵,产生胀气。另外,水果通常含水85%以上,饭后大量吃水果,可冲淡胃酸和消化液,影响消化,形成胀气。人在吃熟食后,血液和肠道中的白细胞迅速增加,因而会感到疲倦,而吃生食后则没有这种反应。如果先吃一半熟食再吃生食,再接着吃熟食,同样的反应也会出现。这首先是因为生食可保存食物中大量的酶,包括各种消化酶,有利于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体内酶活性降低或不足时,会出现亚健康症状,易导致多种慢性病。因此,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在选择健康一书中称,酶存活的最适宜温度在3540摄氏度之间,60摄氏度以上失去活性。正因为这样,生的食物更易于消化,并且可以帮助消化熟食。同时,生的食物如蔬菜,体积往往很大,因而利于控制过多进食。(四)总结当前我国国民的健康情况不容乐观,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造成国民健康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希望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