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冲压模具_第1页
外文翻译-冲压模具_第2页
外文翻译-冲压模具_第3页
外文翻译-冲压模具_第4页
外文翻译-冲压模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冲压模具的 外文翻译 摘 要 冲压模具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 冲压模具的设计充分利用了机械压力机的功用特 点在室温的条件下对坯件进行冲压成形,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冲压模具的 设计充分利用了机械压力机的功用特点,在室温的条件下对坯件进行冲压成形,生产效 率提高,经济效益显著。 本文介绍的模具实例结构简单实用,使用方便可靠,对类似工 件的大批量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工人生产的劳动强度大、 劳动量大,严重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 工业生产中模具的使用已 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 重视,而被大量应用到工业生产中来。冲压模具的自动送料技术也 投入到实际的生产中,冲压模具可以大大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轻工人负担,具有重 要的技术进步意义和经济价值。 1、国内外模具工业的发展与现状 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中国首次建立了冲模车间,该厂于 1958年开始制造汽车覆盖件模具。我国于 20世纪 60年 开 始生产精冲模具。在走过了温长的发展道路之后,目前我国已形成了 300多亿元(未包括港、澳、台的统计数字,下同)各类冲压模具的生产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为瑞士法因托( 冲公司开发成功 精密冲裁级进模 安交通大学开发出多工位弯曲级进模 望国内外模具 世纪的科学技术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变革之中,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并行工程、面向装配、参数化特征建模以及关联设计等一系列与模具工业相关的技术发展之快,学科领域交叉之广前所未见。 目前我国模具年生产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三,其中,冲压模占模具总量的 40%以上,但在整个模具设计制造水平和标准化程度上,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设计制造方法、 手段上已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模具结构功能方面也接近国际水平,在轿车模具国产化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但在制造质量、精度、制造周期和成本方面,以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国外,特别是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地区的模具工业起步较早,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及经验,值得我们国内模具行业学习和借鉴。在欧美,许多模具企业将高新技术应用于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主要体现在:( 1)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带动和提升模具工业的优越性;( 2)高速切削、五轴高速加工技术基本普及,大大缩减制模周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快速成形技术和快速制模 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 4)从事模具行业的人员精简,一专多能,一人多职,精益生产; ( 5)模具产品专业化,市场定位准确;( 6)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集成化管理;( 7)工艺管理先进、标准化程度高。日本模具加工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无人手修模、无放电加工、加工时间缩短、 五轴加工等方面。 模具是机械制造业中技术先进、影响深远的重要工艺装备,具有生产效率高、材料利用率高、制件质量优良、工艺适应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航天、航空、轻工、电子、电器、仪表等行业。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模具行 业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精度差距大、交货周期长等方面,模具寿命也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50左右,大型、精密、技术含量高的轿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和精密冲裁模具,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进口。 近年来,我国冲压模具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大型冲压模具已能生产单套重量达 50 多吨 的模具。为中档轿车配套的覆盖件模具内也能生产了。精度达到 12m,寿命 2 亿次左右的多工位级进模国内已有多家企业能够生产。表面粗糙度达到 尺寸( 300冲模及中厚板精冲模国内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国内外冲压模具技术和材 料应用及专属设备 冲压主要是按工艺分类,可分为分离工序和成形工序两大类。分离工序也称冲裁,其目的是使冲压件沿一定轮廓线从板料上分离,同时保证分离断面的质量要求。成形工序的目的是使板料在不破坯的条件下发生塑性变形,制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在实际生产中 ,常常是多种工序综合应用于一个工件。 冲裁 、 弯曲 、剪切、 拉伸 、胀 形 、 旋压 、矫正是几种主要的冲压工 工艺 。 这些工艺的形成更大程度的展现的冲压技术的优越性。 冲压用板料的表面和内在性能对冲压成品的质量影响很大。对于冲压材料的要求是 : 厚度精确、均匀。 表面光洁 ,无斑、 无疤、无擦伤、无表面裂纹等。 屈服强度均匀 ,无明显方向性。 均匀延伸率高。 屈强比低。 加工硬化性低。 高质量的冲压材料要求影响整个冲压技术的成熟。 除厚板用 水压机 成形外,一般都采用 机械压力机 。以现代高速多工位机械压力机为中心,配置开卷、矫平、成品收集、输送等机械以及模具库和快速换模装置,并利用计算机程序控制,可组成高生产率的自动冲压生产线 。机械压力机的形成高质量工业生产线。 国模具生产向 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模具 发展 标志冲模技术先进水平的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模具,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精密模具品种。有 代表性的是集机电一体化的铁芯精密自动阀片多功能模具,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 但总体上和国外多工位级进模相比,在制造精度、使用寿命、模具结构和功能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汽车覆盖件模具制造技术正在不断地提高和完美,高精度、高效益加工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高性能的五轴高速铣床和三轴的高速铣床的应用已越来越多。 以进行倾角加工超精加工。这些都提高了模具面加工精度,提高了模具的质量,缩短了模具的制造周期。 工艺成熟、无污染、 成本适中的离子渗氮技术越来越被认可,碳化物被覆处理( 许多镀(涂)层技术在冲压模具上的应用日益增多。真空处理技术、实型铸造技术、刃口堆焊技术等日趋成熟。激光切割和激光焊技术也得到了应用。 精密、复杂、大型模具的发展,对检测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精密模具的精度已经达到 2前国内厂家使用较多的有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 并具有数字化扫描功能。如东风汽车模具厂不仅拥有意大利三坐标测量机,还拥有数码摄影光学扫描仪,率先在国内采用数码摄影、光学 扫描作为空间三维信息的获得手段,从而实现了从测量实物 建立数学模型 输出工程图纸 模具制造的整个过程,使得逆向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了很大成功。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下,经过几十年努力,现在我国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包括信息工程和虚拟技术等许多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已在很多模具企业得到应用。 虽然如此,我国的冲压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与市场需要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一些主要表现在高档轿车和大中型汽车覆盖件模具及高精度冲模方面,无论在设计还是加工工艺和能力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轿车 覆盖件模具,具有设计和制造难度大,质量和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可代表覆盖件模具的水平。虽然在设计制造方法和手段方面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模具结构周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结论 冲压门扣的水平不断发展。 近年来,我国冲压模具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大型冲压模具已能生产单套重量达 50 多吨的模具。为中档轿车配套的覆盖件模具内也能生产了。精度达到12m,寿命 2 亿次左右的多工位级进模国内已有多家企业能够生产。表面粗糙度达到尺寸( 300冲模及中厚板精冲模国内也已达到相 当高的水平。 我国的门扣冲压技术 向 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模具 发展,与时俱进,使冲压技术达到更高水平。 现代冲压技术的选择,推动推动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工业技术进入更加优秀的阶段! 主要参考资料等: 主编模具设计与制造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2009,4第一版 . 郭光立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10,6第 1版 . 主编 新编机械工程材料冶金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08,9第 1次印刷 . 主编 M.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6(3):42红旗模具设计与制造 2009, 09, 主编 模具制造技术 2008,10, 主编冲压模具典型结构图册与动画演示化学工业出版社第 1版 主编冲压模具设计师速查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 ; 第 1版 2011, 3, 1. 论文 ). 论文 ). 论文 ). 期刊论文 2004(01) 余冠洲金属薄板辊压冲裁的研究与装置设计 期刊论文 2007(05) 1990 1981 忠薄料的金属模冲裁 1997(04) 仇奎强橡胶冲模在薄板冲压中的应用和探讨 期刊论文 2007(12) 期刊论文 2005(07) 18. 上网查资料。冲裁模具设计有关文章或论文 金属工艺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金属工艺基础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2. 朱派龙, 孙永红 .机械制造工艺装配高等教育出版社 3. K. 985 关键词 :冲压、模具、制造 is in of of of to is of of of to is In of is to of a In of of s in of s is to of of 1, of n 1953, 958 In of 0th 0 to at 00, of of AM an AD so on AM at of is of a of to at in in 0% of in of is a On to a in in of is a of to (1) to to of (2) of (3) (4) is in in (5) (6) of (7) of s of is a a is a is in s in is 0% of of to a of to in s of to a of of 0 of of be 2 200 or so of a 1.5 or in 00 mm or in at a 2, at to be as is to be at of is to of of In a of to an of is of a of of on of To of (1) (2) is no no no no (3) no (4) (5) 6. of In to In as be of of of s to of s on of is of on of in is a is of is of of NC is of 2.2 is of is in of is 2.3 is -3 At to of of as a in of as a d so as to of of of of of of a to is a of in no in of a is of in of so 3, he of in s of to a of of 0 of of be 2 200 or so of a 1.5 or in 00 mm or in at a on to to a to of a . s 009, 2. by G 2010, 6 (1). 3. of 00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