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中植物文化含义差异浅析.doc_第1页
汉英语言中植物文化含义差异浅析.doc_第2页
汉英语言中植物文化含义差异浅析.doc_第3页
汉英语言中植物文化含义差异浅析.doc_第4页
汉英语言中植物文化含义差异浅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英语言中植物文化含义差异浅析外国语学院FW 摘要:汉英语言都具有丰富的植物词汇,但由于文化传统、生活环境和社会习俗等的不同,同一植物引起的联想意义往往存在差别,因此形成了汉英不同的植物文化。本文主要阐述了汉英植物联想意义的异同,探讨汉英植物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关键词:汉英植物文化,植物词汇,联想意义,差异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又受制于文化,它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和使用,也不能脱离一个民族的传统而流传下来。在语言的各种要素中,词汇是其最基本、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必然有所体现,对词汇的解释也必然能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词汇具有概念意义也有联想意义。概念意义是客观对象本质特征的反映,一般已被固定下来,也是文化交际中首先必须掌握的基本意义。联想意义则是词语被附加的或隐含的意义 ,它的产生是由于语言使用者受其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而产生的审美想象 ,脱离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 ,这种联想可能就不复存在或产生变异。有些词甚至由于其深刻的联想意义而失去或淡化了其概念意义。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民族在表达同一概念的词时,必然会产生受各自独特民族文化影响的不同的联想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词汇联想意义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准确的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从而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植物与人类生活环境休戚相关,并且两者日渐和谐。植物不仅对人类具有实用价值,还以其独特的形态特点和习性引起人们的遐想,并进一步借植物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情和抒发理想。于是,植物就具有了高度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人们对于植物的的看法态度和各种植物具有的特殊意义就构成了该民族植物文化的基本内容。因此,植物文化的差异就体现了民族文化中有关历史文化、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不同。要恰当确切地探究汉英植物词汇的差异就有必要将两种民族文化联系起来,找出同一个植物在不同文化中所引起的联想意义的异同及其形成根源,从而掌握其变化规律。为更好地了解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及其文化差异,在此可以把与植物有关的词汇异同概括为以下几类。一、汉英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植物词汇马克思说过,语言就其形态而言是意识的,而就其内容而言却是物质的,归根究底语言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同一植物引起的汉英联想意义相同或部分相同就并非偶然情况,而是由汉英文化的共通性以及人类生活的客观环境的相似性和认知规律的趋同性决定的。古老的中华大地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以松、竹、梅、牡丹等为代表的植物文化,而英语民族以玫瑰、百合、栎树为代表的植物文化则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以及西方宗教文化影响的结果。在汉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中,有些植物词汇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他方面也会引起不同的联想。桂树(laurel),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人们都把它和出类拔萃与荣誉联系在一起。桂树四季常青,又因其香气清可荡涤、浓可致远,有“九里香”的美称,一直深得人们喜爱,诗人刘禹锡曾说“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还有李清照也在鹧鸪天桂花中赞叹“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另外,古人用桂枝编冠戴饰,叫“桂冠”。在中国封建社会举人若考中状元,便被人们形容为“蟾宫折桂”,喻指夺得第一名。在现代汉语中,“折桂”一词仍在使用,表示在考试或比赛中夺得冠军。古希腊人用月桂树枝编成冠冕,授予竞赛的优胜者,称为桂冠(laureate) 。英美人也喜欢用桂枝编成花环(laurel wreath)戴在勇士和诗人的头上,后来桂树渐渐成了荣誉和成功的象征。英文中win ones laurels表示赢到荣誉,look to ones laurels 表示小心翼翼地保持荣誉,rest on ones laurels则指满足已有的成绩。这种联想意义相同的词语不会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不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不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玫瑰(rose)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在中国人们还常用“带刺的玫瑰”形容容貌美但不易接近的姑娘。但英语中有关rose的成语如under the rose 则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在西方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就意味着与会人员都必须保守秘密。这一习惯源于希腊神话:Cupid 给了沉默之神Harpocrates一枝玫瑰以防止他泄露Venus的不检点行为。所以,两种文化赋予了玫瑰(rose)部分相同的联想意义。桃子(peach)是一种常见的水果,白里透红,柔嫩多汁,人们很容易透过它联想到粉面桃腮的少女,于是汉英文化中都有用桃花来指代皮肤细洁、白里透红的妙龄少女的现象。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红花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诗中“桃花”一语双关,桃花春意,美人姿色。又如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处的“桃花”也喻指意外邂逅的美貌女子。无独有偶,在英语中,She is really a peach也常常用来形容漂亮有魅力的女子。另外桃花(peach)也可用来形容女性白里透红的肤色,尤指少女。例如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家刻画少女饮酒后脸上出现的红晕时常用“一杯竹叶穿肠过,两朵桃花脸上来”。汉语中把女子的脸庞成为“桃腮”,英文中对应的说法是peachy cheeks。正因为桃花在汉语中常常与女性联想起来,所以桃花有爱情的联想。中国人常把艳遇称为“桃花运”,把风流韵事称为“桃色事件”。宋代诗人陆游曾在沈园墙上题词钗头凤,下阕为“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叙述自己与表妹唐婉爱情无果的离愁别绪。诗中用桃花象征他们之间过去的夫妻恩爱之情,只是在封建礼教的摧残压迫下,劳燕分飞一场空。而英语文化中只是将桃色新闻称为love affair,没有汉语中的联想意义。所以,桃花与peach在联想意义上也只是部分相同。二、汉英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植物词汇某些植物在汉英文化中都可能引起联想,但是其联想意义可能不同或者截然相反。在中国古代及现在由柳树(willow)引起的联想意义就有许多。例如柳树因通“留”,通常被赋予“离别、挽留、思念”的联想意义;传说柳树为古代四大鬼树之一,有聚集阴魂的迷信之说;柳树有对女子阴柔赞美之说;柳树为阳性树种,民间多用于避邪及招风水;柳树在泉城,树、泉、人和谐相伴,素有“家家清泉,户户垂柳”之胜境。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有兼具独特联想意义的柳的各种形象,像斜柳、垂柳、翠柳、烟柳、高柳、古柳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树多被用来抒发离别思念之情,折柳赠别的习惯更是广为流传。其中以柳刻画离别的莫过于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和“唯有相思似春色”把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柳树之所以有这样的文化内涵,是由中国汉字文化中的谐音造成的。在长期的文字使用过程中,将“挽留、离别、思念”的含义赋予柳树也是自然的,这与中国人喜欢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崇尚自然的文化心理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在英语中,willow常常引起悲哀和忧愁的联想,具有失落和死亡的象征意义,比如wear the willow就表示“失恋”或“悼念心爱的人”。莎士比亚在悲剧奥赛罗中,描写苔丝德蒙娜遭到丈夫怀疑与人私通时忧伤得唱了一首歌:可怜的她坐在枫树下哭泣 / 歌唱那青青杨柳/她手扶胸膛,她低头靠膝 / 唱杨柳,杨柳,杨柳 / 她的热泪融化了顽石的心唱柳树,柳树,柳树。另外在威尼斯商人中,Lorenzo提到女王Dido所爱的人Aeneas遗弃了她时,莎士比亚用柳树象征悲哀,女王因过度悲哀而自杀。所以柳树在汉英文化中的联想意义是不同的。红豆(read bean)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讨喜的植物,又叫相思豆,象征着爱情和思念,最为典型的便是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另外,红楼梦中“红豆词”云:“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花春柳满画楼”,以红豆比喻别离情人相思之泪。但是在英语文化中,red bean是贬义的,象征着为了眼前微小的利益牺牲重大利益,圣经中Esau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长子的故事便是佐证。在中国,荷花(lotus flower)是清廉正直、超凡脱俗、高洁的君子形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它最高的赞赏。但是在西方,lotus 却是忘忧果的意思。这点源于欧亨利的忘忧果与玻璃瓶:在从特洛伊返回路途中,奥德修斯和他的随从来到一个岛上,岛上的居民只以忘忧树的果实和花为食物,这种神奇的植物拥有魔力,谁只要吃了它就会忘记往事,而陷入恍恍惚惚的昏睡状态,然后失去回家的动力。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把一种文化所接受的植物词的联想意义简单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而应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掌握其内涵,准确把握含义,合理运用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三、汉英文化中彼此存在联想意义空缺的植物词汇所谓联想意义空缺就是一个词汇在汉语中有其独特的联想意义,但在英语中不具有,而只是单纯的作为了一个语言符号,反之亦然。这种现象就是汉英社会文化的差异在文化空缺上的直接反映。汉英民族重视的花木不同,这便是汉英植物文化最基本的区别。众所周知,在汉语文化里,松、竹、梅、牡丹、荷花、菊花、兰花、柳树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关于他们的比喻和象征等联想意义也很丰富。例如牡丹,凭借雍容华贵和千娇百媚的姿态在众多花木中脱颖而出,成为从唐代到清代的“国花”,至今仍有很高的评价,其中,洛阳牡丹更是闻名中外。被成为“世外佳人”的梅花,也因其耐寒,不趋时附势,开在百花之先的特性有“花魁”之美誉。在中国文化中,“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其中菊花是供观赏的花卉,因重阳节赏菊花、喝花茶是重要的风俗,所以菊花又成为“友谊”的象征和“君子”的典范。我国古代诗歌更是不乏对菊花的赞美,陶渊明曾赞它“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也因此菊花被称为“霜杰”。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郑所南也曾吟“宁可枝头抱香杀,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些诗都称赞了菊花毅然挺立、忠贞不屈的傲骨。而英语民族对汉民族所重视的花木却不见得有特殊的感情,因此在汉语文化中有特殊联系意义的植物词汇,在英语文化中却无任何附加意义。例如,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特质亦被用来象征人的高贵品质:松树象征坚定,竹象征正直、坚贞的气节,梅花象征坚毅、容忍、不屈的精神。这在古诗词中也有明显体现,李白曾在赠韦御黄裳二首中说“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表露对松树的赞赏之情。另外,“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也象征长寿,并常与“鹤”连用,“松鹤延年”尤为典型。竹,因其高直挺拔、四季常青、中空有节、质地坚硬等特点,也颇被文人雅士喜爱,赏竹、画竹、咏竹的现象更是常见,因此流传下来许多关于竹的字画。清朝郑板桥题画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他的咏竹名句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西南北风。”有关竹子作为喻体的成语也有很多:势如破竹、罄竹难书、竹篮打水一场空等。李白有首诗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青梅竹马”比喻男孩女孩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如果翻译为英语the game of childhood则索然无味,完全丧失了汉语喻意的美好。关于梅花的名句有宋朝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此来赞叹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另有“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来告诉世人发愤图强方能成就大业。在汉语文化里,花木已被人格化,借花木以咏人亦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对英语文化来讲,松、竹、梅仅仅是三种普通的植物,没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反观英语中,也有许多植物词有独特的联想意义,而汉语中却没有。例如,常见的clover(苜蓿)长有三片叶子,不过也有些是由四片、六片或更多组成,但并不常见。于是英美人相信四叶苜蓿能给人好运,live in clover就表示生活舒适。Daffodil在汉语里是水仙花,但也仅仅是一种花,但在英语里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这在英国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莎翁在冬之歌中写到:“When daffodils begin to peer / with height , the doxy over the dale ! ”诗人华兹华斯在“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中对这种花的最典型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当时愉悦的心情。Apple也是备受西方人青睐的植物,比较有代表性的是“An apple a day keeps a doctor away”这句话,圣经中也有有关苹果的成语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出现。the Big Apple则是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的别名。还有palm(棕树)在英语文化中也是颇有含义的,复活节前的星期日就被称为Palm Sunday,是为纪念耶稣受难前进入耶路撒冷时人们手持棕榈树欢迎他而命名的。在英美人心目中,palm是荣誉、胜利、优越的象征,例如习语bear the palm汉语意义便是“获胜、夺冠、居首位”。此外还有cabbage(卷心菜)象征胸无大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tomato(西红柿)表示漂亮的女人,而onion(洋葱)、lemon(柠檬)则可喻指令人讨厌的家伙。除上述之外,有必要提及的还有汉语中植物词还可构成并列式的复合名词并具有比喻意义,而这在英语中里并不多见。例如,“松竹”“松菊”都可象征坚贞的节操,“椿松”以及前文提及的“松鹤”则象征长寿,“桑梓”可代表故乡或父老乡亲,而“桑榆”则表示日暮、事情发展的最后阶段、晚年或隐居的田园。4、 植物词的联想意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汉英民族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