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状中短语.doc_第1页
文言文状中短语.doc_第2页
文言文状中短语.doc_第3页
文言文状中短语.doc_第4页
文言文状中短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状中短语目 录:1、实词性状语:1)形容词作状语;2)数词作状语;3)时间词语作状语;4)名词作状语;5)其它实词性 词语作状语。 1 2、介宾性状语:1)工具状语、偕从状语;2)其它介词状语。 5 状中短语时常充当状语的,有实词性词语,还有介宾短语和副词注意:这里明确了状语的基本构成。关于副词做状语的情况可以参考第四章第一节副词部分,这一节主要介绍实词和介宾短语做状语。一、实词性状语在实词性词语中,经常用做状语的是形容词、数词、时间词语、方位词,此外名词、疑问代词和动词也可以做状语注意:这里明确了实词性词语做状语的基本构成是:形容词、数词、时间词语、方位词、以及名词、疑问代词和动词。关于方位词做状语的情况,请参考第三章第五节方位词,这里不再介绍,以下介绍其他实词性词语做状语。1、形容词做状语形态形容词、事态形容词注意:形容词分为:性质、形态、事态三类,除性质形容词外,其余二类均可以作状语。其中:形态形容词主要表示人、物、事的形态、数量特征。可以做谓语、状语和定语。事态形容词主要表示对行为、事态的评价,可以做谓语、状语,很少做定语。常做状语,主要说明形态、数量方面的特征。注意1:形容词做状语时,很少加“而”注意:这里是古汉语中形容词作状语,与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作状语,是大的不同点。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作状语通常要加“而”。例如:论证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父母健在,就不要出远门;如果要出门,就要去父母知道的地方。)本例中的形容词“远”是形态形容词,做动词“游”的状语。战国策赵策一:楚人久伐而中山亡。本例中的形容词“久”是事态形容词。注意2:在复音形容词中,有后缀“然”的最常用做状语,有后缀“焉”、“尔”的,较常做状语。有后缀“尔”的形容词做状语时,一般要有“而”。以上这些状语一般都有一定的描写性。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油然:盛兴貌。作云,沛然沛然:充盛貌;盛大貌。下雨,则苗浡然浡然:旺盛兴起的样子。兴之矣。(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本例中复音形容词“油然”、“沛然”、“浡然”分别作动词“作”、“下”、“兴”的状语。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谆谆:反复告诫、再三丁宁貌。焉如八九十者,不能不能:不可能、不可以。久矣。(而且年纪还没满五十,就絮絮叨叨好象八九十岁的人,不可能活得长久。)本例中的复音形容词“谆谆焉”作动词“如”的状语。论证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轻快地回答说。)本例中的复音形容词“率尔”后加“而”作连谓短语“对曰”的状语。2、数词做状语数词常做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次数。例如:吕氏春秋察今:病万变,药亦万变。本例中的数词“万”作动词“变”的状语。战国策齐策四: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梁:魏国的简称;使:使者;反:通“返”,即往返的意思;固辞:古礼以再次礼让为固辞,后以坚决推辞和谦让为固辞。(魏国使者多次往返,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本例中的数词“三”作动词“反”的状语。注意:数词的“一”(有时写作“壹”)做状语时,除了表示次数之外,还有下述四种意义,与一般数词又有不同。1)“一”可以有“皆”、“完全”、“实在”、“竟然”等意思。例如:礼记三年问: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足以:完全可以;够得上。成文理,则释之矣。 (壹:皆)(所以先王对此确立折中折中:取正,用为判断事物的准则。、制定限制,皆使大家完全可以做到合乎情理,然后再除去丧服。)本例中的数词“壹”作动词“使”的状语,具有“皆”的意思。史记吕太后本纪:元年,号令一出太后。 (一:完全)(少帝元年,朝廷号令完全出自太后。)本例中的数词“一”作动词“出”的状语,具有“完全”的意思。庄子大宗师:固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一怪之。 (一:实在)(原来真有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情况呀?颜回实在觉得奇怪。)本例中的数词“一”作动词“怪”的状语,具有“实在”的意思。吕氏春秋知士:靖郭君之于寡人注意:“于寡人”:“于”宾短语作补语,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句中“之”是指代前面所说的事情,这里好象差一个谓词,是不是省略了?,一至此乎? (一:竟然)(静郭君对我,竟然爱到了这个地步呀?)本例中的数词“一”作动词“至”的状语,具有“竟然”的意思。2)两个“一”呼应使用,可以对举两种交替出现的现象。例如: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本例中的数词“一”作状语,动词“治”、“乱”受“一”的修饰后表示交替出现。左传昭公十六年:一共共:通“供”,供给的意思。一否注意:这里省略了“共”,应该是“否共”,即“不共”的意思,为罪为罪:“为”宾短语构成的目的状语,可译为:“因为罪过”。滋滋: 表程度,可译为:更加、愈益。大。(一次给了,一次不给,因为罪过会更大。)本例中的数词“一”作状语,动词“共”受“一”的修饰后表示交替出现。3)“一”重叠后做状语,表示逐一或依次而无例外,常有“一个一个地”的意思。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本例中的数词“一一”重叠后,作动词“听”的状语,表示“逐一”。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摇树的人如果逐一地掀动树叶,即使很劳累,也不能把叶子全部揭遍)本例中的数词“一一”重叠后,作动词“摄”的状语,表示“一个一个地”。4)“一”用在复句或连谓结构的前一部分,表示后一部分所述的事实,是紧接着前边出现的;或表假设,或表时间短促,有“刚一”、“一旦”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二年:君子曰:“位其其: 表反问,可译为:难道不可不慎乎?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死于诸侯“于诸侯”:于宾短语作处所补语,“于”可译为:在中。,况其下乎?” (一:一旦)(君子说:“身份难道不可以不谨慎对待吗?蔡、许两国的国君,一旦失掉了他们的国君身份,就不能列在诸侯之中,何况在他们之下的人呢?”)本例中的数词“一”作动词“失”的状语,用在复句的前一部分,复句后部分表假设。史记平原君列传: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于九鼎大吕”“于”宾短语,在形容词“重”之后,属比较补语结构,可理解为:“而使赵比九鼎大吕重。”。 (一:刚一)(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的传国之宝还尊贵。)本例中的数词“一”作动词“至”的状语,用在复句的前一部分,复句后部分表时间短促。注意:在表示两次或第二次时,通常用“再”,而不用“二”。例如:战国策齐策一: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再战而再胜秦:再次交战,再次胜秦国。)庄子山木: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于是:连词,表示承接。三呼邪?(再呼:第二次呼喊)3、时间词语做状语这里的时间词语是指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包括时间量词时间量词:用来说明与行为变化有关的时间的量词。常用的有:日、月、年、旬、岁、世、朝、夕、夜、宿等。时间量词常做状语,还可以做谓语、定语、宾语。和时间词时间词:表示时间的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历法时间词和相对时间词。等。时间词语做状语常见下述三种形式。1)加有定语的时间量词做状语。这种状语说明比较确定的时段,常表示其后的行为、变化延续的时间,有时也表示经过某段时间之后,才发生某事。例如:史记项羽本纪: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本例中加有定语“火”的时间量词“三月”做动词“灭”的状语,表示大火燃烧延续的时间。史记陈丞相世家:陵怒,谢疾免疾免:因病免官。例如:史记儒林列传: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杜门杜门:.闭门,堵门。竟不朝请朝请:汉律,诸侯春天朝见皇帝叫朝,秋天朝见皇帝叫请。泛称朝见皇帝。,七年而卒。(王陵发怒,称病辞官,闭门不出,始终不朝见皇帝,七年后去世)本例中的时间量词“七年”做动词“卒”的状语,表示经过七年之后,才去世。2)相对时间词常用做状语。例如:韩非子难三:郑子产晨出。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晨”作动词“出”的状语。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循表而夜涉:连谓短语作谓语。(淮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按照标志夜里渡河。)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夜”作动词“涉”的状语。注意1:“今”做状语时,有时有“很快”的意思。例如:战国策燕策一:天下以王为能市马“以王为能市马”:“以为”句结构,主语和谓语分别在“为”前后,可译为:认为。,马今至矣。(今:很快)(天下人一定认为大王要买良马,千里马很快就会到的。)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今”作动词“至”的状语,有很快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竖子竖子:对人的鄙称。犹今言“小子”。不足与谋,吾属吾属:我等,我们这些人。属:类今为之为之:“为”宾短语组成的被动句。虏矣!(今:很快)(小子不值得共商大计,我们这些人很快就会被他俘虏的!)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今”作动词“虏”的状语,有很快的意思。注意2:相对时间词常组合在一起做状语。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意义与单用时常不完全相同。例如:左传昭公十三年:邾人、莒人愬于晋曰:“鲁朝夕亡我,几亡矣。” (朝夕:不时)(邾人、莒人向晋国控诉说:“鲁国不时进攻我们,我们几乎就要灭亡了)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朝夕”组合一起,作动词“亡”的状语,表示“不时”。史记项羽本纪:日夜望将军至注意:这里的动词“至”作补语。,岂敢反乎? (日夜:时时刻刻)本例中的相对时间词“日夜”组合一起,作动词“望”的状语,表示“时时刻刻”。3)“岁”、“月”、“日”、“时”等可以单独做状语,它们主要表示“经常”、“总是”、相当于“岁岁”(每年、年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时时”(不时)的意思;有时还可以表示按照一定的规律;“日”有时还可以表示“一天天地”。例如: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族庖:众庖。指一般的厨师。月更刀,折也。 (岁:每年。月:每月)(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本例中的时间词“岁”、“月”作动词“更”的状语,分别表示“每年”、“每月”。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 (日:每天)本例中的时间词“日”作动词“闻”的状语,表示“每天”。礼记月令:季春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行冬令冬令:冬季施行的政令,后世指冬季的气候。也指冬天。如:俗话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则寒气时发。 (时:不时)本例中的时间词“时”作动词“发”的状语,表示“不时”。国语周语下:于是乎于是乎:连词。于是。表承接。气无滞阴,亦无散阳散阳:谓冬季阳气外散。古人以阴阳之说解释天气变化。认为冬季阳气应藏而不散,如阳气仍外散,就出现冬温现象。,阴阳序次,风雨时至。(时:按照一定的时令。)本例中的时间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表示“按照一定的时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事日急急: 着急、使焦虑。,诸公莫敢复明言明言:犹明辩,明白辩说。例如:庄子大宗师:“汝必躬行仁义而明言是非。”于上注意:“于上”:“于”宾短语作补语,引出交际对象。“上”:皇上。 (日:一天天地)(情况一天比一天紧急,大臣们谁也不敢再向皇帝说明这件事。)本例中的时间词“日”作动词“急”的状语,表示“一天天地”。4、名词做状语名词做状语在先秦并不常见,到史记中增多。名词做状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比喻性的,另一种是实在性的。1)比喻性的状语是用名词作比喻来说明有关的行为或人、物。这种状语如果用人、物的外形作比喻,常说明某种形态;如果用人、物的内在关系作比喻,常表示完成某个行为时所持的态度注意:名词作状语,可用于比喻性的状语,其又分为,人、物的外形比喻状语和人、物的内在关系比喻状语两种。例如:左传庄公八年:豕人立而啼。(人立:像人一样站立。)本例中的名词“人”作状语修饰动词“立”,是说“豕(猪)”站立起来像人,这是用人的外形来作比喻。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儿啼:像孩子那样啼哭。)本例中的名词“儿”作状语修饰动词“啼”,是说老人象小儿一样哭泣,也是用小儿的外形来作比喻。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师事之:像对老师那样去侍奉他。)本例中的名词“师”作动词“事”的状语,“师事之”并不是侍奉外表像老师的人,而是说像对老师一样,即像对老师那样去侍奉他,这是用人之间的内在关系作比喻。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为我”:为字短语作目的状语,表示服务对象,可译为:替。,吾得兄事之。(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兄弟那样去侍奉他。)本例中的名词“兄”作动词“事”的状语,“兄事之”并不是侍奉外表像兄弟,而是说像对待兄弟一样,即像对兄弟那样去侍奉他,这是用人之间的内在关系作比喻。2)实在性的状语不是比喻,而是某种事体确实与行为有关。事体可以是工具、准则、处所等注意:名词作状语,可用于工具、准则和处所等事体状语。例如:汉书霍光传: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剑斩之:用剑斩杀他们。)本例中的名词“剑”作动词“斩”的事体状语,与“斩”的行为有关,表示行为的工具。史记陈涉世家:失期失期:耽误规定的期限;没按照约定的日期。,法皆斩。(法皆斩:依据法令都要斩首。)本例中的名词“法”作动词“斩”的事体状语,与“斩”的行为有关,表示行为的准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夫以秦王之威以秦王之威:“以”宾短语作工具状语。,而相如廷叱之。(按秦王的威势,而我(蔺相如)却敢在朝庭上呵叱秦王。)本例中的名词“廷”作动词“叱”的事体状语,与“叱”的行为有关,表示行为的处所注意:当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翻译时,名词之前可加译“用”或“拿”;当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准则,翻译时,名词之前可加译“依据”、“凭借”;当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翻译时,名词之前可加译“在”。 。5、其他实词性词语做状语注意1:疑问代词做状语时一般构成疑问句。注意:疑问代词作状语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形式上相似,但二者最大的不同点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述语不另带其它宾语。而疑问代词作状语时,则述语带有其它宾语。例如:战国策赵策三:胜也何敢言事?(赵胜我怎么敢谈论这件事情呢?)本例中的疑问代词“何”作动词“言”的状语,并构成疑问句。战国策赵策三:梁王安得晏然宴然:平安、愉乐貌。而已乎?注意:疑问代词作状语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区别。(魏王哪里能够得到平安快乐呢?)本例中的疑问代词“安”作动词“得”的状语,并构成疑问句。注意2:动词与动词性词语连用时,通常构成连谓短语,所以做状语比较少见注意:这里讲明了连谓短语与动词做状语的基本形式差不多,要从语义来分析其做状语,还是连谓。例如:史记田叔传褚补: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本例中的动词“坐”作动词性词语“观成败”的状语。汉书李广传:破败广军,生得广。(打败了李广的军队,活捉了李广。)本例中的动词“生”作动词性词语“得广”的状语。二、介宾性状语介宾短语做状语时,最常见的有两种:工具状语、偕从状语,此外还有目的、与事、与物状语,以及时间、处所状语等这里明确指出:介宾性状语有七种。介宾状语中最常用的介词是“以”和“为”、“与”,此外还有“自”、“于”、“由”、“从”注意:这里明确指出:构成介宾性状语的介词有七个,其中常用的有三个。同时可以看出,由介词“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原本是最常用的,但多用于介宾补语。而次于“于”的介词“以”却多用于介宾状语。等。1、工具状语、偕从状语1)工具状语这里所所说的工具,是广义的。工具状语主要由“以”宾短语充当,在这种状语中,“以”可以理解为“用”、“拿”、“凭借(着)”、“根据”、“占有”以及“按照”等意义。除了“以”之外,“由”、“自”、“从”有时也可以构成工具状语。在这种状语中给介词做宾语的,通常是无生名词,即使有时是使用有生名词,时常也并不表示人,而是表示抽象事物。注意1:在表示“用”、“拿”时,“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通常是具体的,有时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例如: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例句中的“子之矛”和“子之楯”都是定中短语。其中:中心语都是无生名词。(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状语,“以”可理解为“用”或“拿”,所引出的事物比较具体。左传定公四年:王孙由于以背受之。(王孙由于用背去挡)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状语,“以”可理解为“用”或“拿”,所引出的事物比较具体。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例句中的“神”和“目”都是有生名词,但在例句中都是泛指而表示抽象的事物。(我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状语,“以”可理解为“用”,“以”所引出的事物都比较抽象。注意2:当“以”表示“凭借(着)”、“根据”时,它的宾语经常表示抽象事物。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注意:“闻于诸侯”:述补短语,介词“于”引出的是交际对象。(廉颇凭借勇气在诸侯中闻名。)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状语,“以”可理解为“凭借”,所引出的事物“勇气”表示抽象。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注意:例句中所指出的“言”和“人”都不是具体的人或事,而是泛指,是抽象的人和事。(君子不能凭言的好坏来提拔人,不能凭人的亲疏去废止言。)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状语,“以”可理解为“凭借”,所引出的事物都表示抽象。史记滑稽列传: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以人民往观之者:凭借百姓的身份去看的人。)本例中的“以”宾短语做状语,“以”可理解为“凭借”,所引出的事物“人民”比较抽象。这是因为“人民”不表示人,而是表示某种身份。注意3:在表示“按照”时,“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一方面为施事所用,另一方面又对施事是一种约束或限制。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子皮以子展之命例句中的“子展之命”是定中短语作宾语。“饩”是状中短语的中心语。,饩饩:本义:赠送人的谷物。国人粟,户一钟。(子皮按照子展的遗命,把粮食赠送给国人,每户一钟。)本例中介词“以”可理解为“按照”,例中的子皮按照子展的命令去办事时,一方面子展的命令是子皮办事时的依据,为子皮所用;另一方面子皮办事又受了展命令的约束,不得任意而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司空:负责建筑的官。司空以时平易平易:修理、整修。道路。(司空按时整修道路。)本例中的介词“以”可理解为“按照”,例中的时是按照司空的命令去平易道路。注意4:有时,有生名词如果代表了某种抽象事物,也可以作为行为的标准。例如:左传定公四年: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 (先王:指的是先王的标准。)(用先王的标准来看,却是尊重德行的)本例中的介词“以”可理解为“用”,而引出的事物是行为标准,是抽象事物。左传文公十七年:以臣观之,将不能。 (臣:指的是我的眼光。)(用我的眼光来看,恐怕做不到)本例中的介词“以”可理解为“用”,而引出的事物是行为标准,是抽象事物。注意5:“由”、“自”、“从”、“用”带代词“是”、“此”做宾语后,常与“观之”组合在一起,表示根据什么来看某事。注意:“由”、“自”、“从”、“用”在古汉语中均可为介词,而在介词中都有“凭”、“拿”、“用”的意思。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相去:相距;相差。远矣。(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本例中的介词“由”带代词“是”,组成“由”宾短语,作动词“观”的状语。庄子让王: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由此看来,两只手臂比天下更为重要,而自身又比两只手臂重要。)本例中的介词“自”带代词“是”,组成“自”宾短语,作动词“观”的状语。韩非子奸劫弑臣:从是观之,父之爱子也,犹可以毁而害也。(由此看来,父亲爱子,尚且会因诽谤而加害。)本例中的介词“从”带代词“此”,组成“自”宾短语,作动词“观”的状语,荀子性恶:用此观之,然则然则:连词。连接句子,表示连贯关系。犹言“如此,那么”或“那么”。人之性恶明矣。(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本例中的介词“用”带代词“此”,组成“用”宾短语,作动词“观”的状语。2)偕从偕从:一起或共同参与其事。状语偕从状语主要表示率领、操纵、携带的对象等,这种状语大多由“以”带有生名词来充当。当“以”宾短语表示率领的对象时,全句主语所表示的施事,支配“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人,一起完成述语所表示的行为注意:这里说明了两点,一是“以”宾短语带有生名词,为偕从状语中的大多数;二是全句的主语所表示的施事,是通过支配“以”的宾语,一起完成述语所表示的行为的。所例举的例句是介词“以”表示率领时的例句。例如: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侵”的偕从状语,介词“以”可理解为率领或带领,例句中的主语和“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人,一起完成述语“侵”所表示的行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注意:动词“夹”是动词性词语“攻子西”的动词状语。夹攻:从两方面同时进攻。(狐毛、狐偃带领上军从两方面同时攻击子西)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攻”的偕从状语,“以”可理解为率领或带领,例句中的主语和“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人,一起完成述语“攻”所表示的行为。注意1:在表示操纵时,如果施事自己并不直接参与其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变化,而只让“以”的宾语去完成该行为、变化,那么,此时的“以”与“使”的作用有些相近注意:在偕从状语中,介词“以”表示操纵时,可译为“使”。同时,这里讲明了构成操纵状语的基本条件。例如:孟子公孙丑上: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中心词“霸”的偕从状语。由于施事主语“管仲”并没有直接参与事物的行为、变化,而是“以”的宾语“其君”去完成该事物的行为、变化。所以介词“以”可理解为“使”。战国策秦策一:冷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注意:动词“使”后省略了宾语“齐”,是承前省。”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事”的偕从状语。由于主语“冷向”并没有直接参与事物的行为、变化,而是“以”的宾语“齐”去完成该事物的行为、变化,所以介词“以”可理解为“使”。注意2:有时,“以”所表示的操纵意义比较轻微,只是表示主语所表示的施事是主导一方,而“以”的宾语所表示的是协同完成的另一方。这样的“以”跟“与”的作用已经比较接近注意:在偕从状语中,介词“以”表示操纵时,可译为“与”。例如:左传昭公十二年:晋侯以齐侯宴。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宴”的偕从状语,由于“晋侯与齐侯宴”表示在这次饮宴中,晋侯是主导,而齐侯是协同,所以介词“以”可理解为“与”。战国策秦策一: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天下一有祸乱,大王你就割让汉中与楚国求和。)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和”的偕从状语。由于“王割汉中以楚和”表示在这次割地的事件中,“秦王”是主导,而“楚国”是协同,所以介词“以”可理解为“与”。注意3:表示“携带”时,“以”的宾语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没有自主权的人,动词经常用运动动词注意:在偕从状语中,介词“以”表示携带时,既可带人,也可带物,可译为“携带”、“带着”。例如:左传定公十年:吾以剑过朝注意:此例句中“以”宾短语作工具状语和偕从状语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用”或“拿”工具,而后者却是“携带”工具。(我携带剑经过朝廷)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过”的偕从状语,介词“以”可理解为“携带”或“带着”,而“以”的宾语是无生名词“剑”。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息妫(gu):亦称息夫人,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陈国人。本系息侯夫人,楚文王灭掉息国后掠其为宠妾。因为相貌美好,也被称为“桃花夫人”。归。(楚子灭亡了息国,带着息妫回归楚国)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作动词“归”的偕从状语,介词“以”可理解为“携带”或“带着”,而“以”的宾语虽然是是有生名词,但“息妫”并没有自主权。2、其他介宾状语除了以上两种状语之外,其他介宾状语还有目的状语、与事状语、与物状语以及时间状语、处所状语、关涉关涉:关联;牵涉。状语等。1)目的状语目的状语主要表示行为的目的、原因、服务的对象,最常用介词“为”构成注意:目的状语包含有目的、原因、服务对象等构成内容,其常用的介词是“为”。介词“为”表示原因和目的时,可译为:因为、为了。而表示服务对象时,则可译为:给、替。例如: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本例中的“为”宾短语作动词“来”的目的状语,介词“为”可理解为“为了”,而“为利”是“来”的目的。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而辍广。(上天并不因为人们厌恶严寒就废止冬天,大地并不因为人们厌恶遥远而不再宽广。)本例中的“为”宾短语作动词“恶”的目的状语,介词“为”可理解为“因为”,而“人之恶寒也”和“人之恶辽也”表示原因。墨子公输:公输为我造云梯,必取宋。本例中的“为”宾短语作动词“造”的目的状语,介词“为”可理解为“替”,而“我”表示服务的对象。2)与事状语与事表示与施事一起参与某种行为、活动的人,与事在参加该种行为活动时,有较大的主动性,并不直接受施事支配注意:这里讲明了两点,一是“与事”是指与施事一起参与某种行为或活动的人;二是与事在参与的行为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不一定受施事的支配。同时,指明了介词“与”是构成与事状语的大多数。通常可译为:跟、和、及。常见的与事有两种,第一种是与事是与施事一起才能完成动词所表述的行为,另一种与事则跟施事都可以单独完成该行为。与事状语最常用“与”。例如:韩非子难一:吾将与楚人战。本例中的“与”宾短语作动词“战”的与事状语,介词“与”可理解为“和”、“跟”、“同”,而本例句中的施事“吾”和表示与事的“楚人”一起才能完成“战”的行为。战国策楚策一:虎以为然,故遂与之同行。(老虎认为对,所以就跟它(狐狸)同行。)本例中的“与”宾短语作动词“行”的与事状语,介词“与”可理解为“和”、“跟”、“同”,而本例句中的施事“虎”和表示与事的“狐(之)”的任何一方都能独立完成。3)与物状语与物与物:宾语表示祈使、告之的内容,其大多数为动词性词语充当,我们称这些内容为“与物”。(在第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