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社会心理概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科性质:交叉性学科;理论性的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沿革1、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三个阶段说(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P霍兰德)孕育时期也即社会哲学阶段,这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a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b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时期也即社会经验论阶段。a.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b.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1908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同名教科书。确立时期也即社会分析论阶段。F奥尔波特1924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2、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3、 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三、社会心理的定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可以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四、社会心理的特点1内在性与外现性;2。互动性与冲击性;3。实用性与迎合性。五、社会心理的作用:第一,预告作用:可客观、准确地预告社会气候、中介作用;通过调查后,社会心理可预报整个社会各层次、各群体的个性发展倾向;预报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势和人们的消费趋势。第二,中介作用:社会心理处于社会控制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间地位。在社会控制过程中,社会规范不是直接对社会行为起约束作用,其间必须经过社会心理这个中间环节。第二节 文化与民族性格一、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构成1、定义: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2、文化的构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三者构成。3、文化的社会功能:它作为文化遗产留给历史,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财富。作为传统习惯留在人身上,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性格。二、民族性格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1、 民族性格的深层背景作用2、 民族性格的中介作用3、 民族性格的整合作用第二章 社会化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一、定义及其分析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众中去的基本过程。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1、 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2、 类型: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分为主动的和强制性的再社会化两种)3、 社会化的功能: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形成的发展个性培养合格角色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一、遗传因素:只是人的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二、社会文化的影响即社会性大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历史时代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不同;不同阶级必将对自己的成员打上本阶级的烙印;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成员社会化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通过风俗、习惯、礼仪,时尚等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三、家庭父母的影响1、 父母的教养方式(即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教养方式有四种:宠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2、 家庭气氛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四、学校的影响:其中教师的作用突出1、 教师的威信的作用2、 教师期待的作用:罗森塔尔(美)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五、同辈群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是电视、网络的影响第三节 社会化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1、 弗洛伊德(奥地利)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2、 埃里克森(美)的理论:心理社会发展论二、认知理论1、皮亚杰(瑞士)的理论:人在发展中有一系列普遍的发展阶段形成的。这与人的智力水平有内在联系。人的认知的内在结构与人的知识经验层次有联系。2、科尔伯格(美)的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以班杜拉(美)为代表,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行为再现过程。4、强化动机过程。四、自然成熟理论:由格塞尔(美)提出。认为人的社会化并不单纯是由社会规范、社会压力等外部力量塑造的,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成熟过程。第三章 自我意识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内涵一、何谓自我?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可分成“主体我”和“客体我”两个部分。二、人的独特标志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也即人对自我身心流动现状的认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体验与控制,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觉察。这种觉察包括三部分:物质的我、社会的我和心理(精神)的我。人的自我意识的力量源泉是: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他人即“重要他人”。文化意识,包括道德价值及宗教信仰;物质。三、自我意识的特点1.矛盾性; 2.形象性; 3.独特性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一、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二、自我体验1自尊心与自信心;2。成功感与失败感;3。荣誉感与羞耻感;4。内疚三、自我控制第四章 社会动机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一、涵义及其分析1、涵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它由多种心理形式共同构成。2、动机与目的的关系:一个动机可产生多种目的,反之亦然。3、动机与活动的关系:动机对活动具有推动、强化和定向作用。奥格登(美)的关于警觉性的实验组别实验条件判错次数(平均)比较A对照组(不加任何激励)24次最差B个人期待组(个人间竞赛)8次最好C团体比赛组14次较差D奖励与惩罚组11次较好此结果说明:激发动机与否对其成绩的影响很大;激发动机的方式不同,对其成绩有不同的影响。二、社会动机的种类(分类)1、从动机的来源来划分:(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布鲁纳(美)认为人的内部动机是由好奇心;好胜心;自尊心这三种内驱力引起的。(2)自然动机和社会动机;(3)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2、从个体社会性的引发划分:(1)权力动机:就是对权力的欲求。(2)亲和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内心欲求。(3)成就动机第二节 动机理论一、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潜能学说:以马斯洛为代表三、动机系统论彼得罗夫斯基(苏):动机是一个系统;动机是个性的核心。第三节 成就动机一、关于成就动机的概念通俗地说,成就动机就是指求得成功、求得尽善尽美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即把事情做好的动机。二、成就动机有个别差异测量成就动机强度的大小有两种方法(1)投射测量法 (2)量表法(自我报告测量)三、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1)自尊心强;(2)应变能力强;(3)有创造性和冒险性;(4)责任心很强四、成就动机与社会经济发展1、成就动机有利于心理健康2、成就动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成就动机的社会制约性五、如何培养成就动机1、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及为其制定的成就标准对孩子的成就动机有很大影响2、对孩子独立性的训练有助于成就动机的形成3、社会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也是影响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第五章 心理挫折第一节 挫折概述一、挫折的定义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各种障碍和干扰而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被延搁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二、挫折的情境即产生挫折的原因1、 客观原因环境障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 主观原因:自身的局限即生理上的因素;心理因素心理冲突主要有四种模式,即:双趋冲突:指一个人的面前同时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必须从中选择时发生的心理冲突。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上可能对个人具威胁性的不利的事情发生,两者都想躲避,但条件所限,只能避开一件,接受另一件,由此而表现出的心理冲突。趋避冲突:指对同一个目标来说,可能满足某些需要,同时也构成某些威胁,由此产生既想去做又想回避的矛盾心理情境。双重趋避冲突:即当个体面临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时,便发生这类冲突情境。三、挫折的分类: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折四、大学生活中常见的挫折源1、校园人文环境2、大学生活中常见的生活事件第二节 挫折理论一、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人受挫以后必然导致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是一种攻击行为。二、本能理论:认为人受挫后产生攻击是人的本能麦独孤(美);弗洛伊德(奥);康拉德洛伦兹。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攻击行为是在生活中(周围的人群、家庭)学习来的。四、生物学理论1、 雄性荷尔蒙的作用2、 遗传基因的影响第三节 受挫后的反应种种一、 受挫后的生理反应二、受挫后的心理及行为反应1、 直接反应(1) 攻击:可以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外攻击和内攻击等(2) 冷漠:人受挫后表现出的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的态度,以及失去喜、怒、哀、乐的表情。(3) 焦虑:人遇到挫折时最普遍的心理反应,它通常是指不是真的遇到危险,而是担心可能会遇到某种危险时的紧张、惶惶不安的情绪状态。其主要特征是恐惧和担心(4) 退化:这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会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动(5) 固执:个体在受挫后,以不变应万变,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行为(和动作),这种现象称为固执。2、 间接反应(1) 文饰(2) 代替:生活中的“升华”、“补偿”。(3) 投射(也称推诿):个体把自己行为的失误归于客观、他人,从而减少自己失误受挫后带来的心理的不平衡。(4) 表同:个体受挫后,一个问题连连受挫,心理不平衡,反过来总结经验教训,不论对什么都说好,好,好。”(5) 反向:如“此地无银三百两”(6) 压抑:个体把自己由于受挫折而产生的不愉快和痛苦体验、烦闷情绪等竭力从意识和记忆中排除出去,不再想起,不再回忆,从而解除焦虑。第四节 挫折对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一、挫折对心理的影响1、有益的影响:a.挫折可以增强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能力。b挫折可以增强个体的容忍能力。c挫折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2、有害的影响:a挫折会降低你的奋斗目标。b连连受挫后,本人的创造思维能力有所下降。二、心理挫折的消除与应对影响一个人的挫折承受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生理条件;生活经历;个性特征;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观是耐挫力的核心。挫折准备;社会支持。1、 对受挫折者要宽容2、 寻求社会帮助3、 创造条件,改变情境4、 采用精神发泄法5、 勇于面对,重视内部问题的应对6、 优化人格品质,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第六章 社会认知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及其分析社会性认知是社会中的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二、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1面部表情;2。眼神;3。言语表情;4。身段表情三、对他人性格的认知长期、认真的交往是实现性格认知的基本条件。但在短期内达到对人的性格的某些方面的认知也有规律可寻。四、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这种认知包括认知者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对他人关系的认知。第二节 印象的形成一、第一印象的信息来源1、外表;2、才华;3、间接材料二、第一印象(材料)的特征1表面性;2。片面性;3。给人带来“类化”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偏见一、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者因素:原有经验、价值观念、情感状态、认知偏见2、认知对象因素: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3、认知情境因素:空间距离、背景参考二、认知偏见1、 偏见的特征:是先入为主而又有个人的情感渗透其中,以致即使得到了确实可靠的信息,仍旧固执己见。2、 个人的偏见:有意偏见;无意偏见:形成的心理因素有:首因或近因效应、光环效应、相关偏见(隐含型人格效应理论)、宽大作用、相似假定。3、 社会偏见:产生原因有阶级或群体的意识的影响;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第四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一、F海德理论(1957年):素朴心理学二、B维纳的归因理论控制位置稳定性内因外因稳定能力任务的难易不稳定努力机遇三、H凯利(美)理论:也叫三度理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三种形式:客观的刺激物、行为者本人、行为者所处的客观环境包括情境及条件等。第七章 社会态度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一、定义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或行为倾向)三个要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二、社会态度的特性(特征)1社会历史性;2。社会的价值性;3。相对稳定性;4。行为的倾向性;5。年龄的差异性三、社会态度的功能1顺应功能即适用功能;2。认知功能;3。调节功能;4。保卫功能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形成一、态度的形成过程凯尔曼(1961年)的三阶段理论:服从、同化即认同、内化二、态度的形成受环境的影响1社会环境的影响;2。家庭的影响;3。同伴的影响;4。团体的影响三、社会态度形成的条件1作为社会个体的活动范围和目的;2。交往的对象和性质;3。自我意识的水平与倾向四、社会态度与活动的关系社会态度与活动是相关的,但不是一致的。因为社会态度有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对行为活动的调节作用不同;一个人的行为除受态度的影响外,还受其它因素特别是当时情境的影响,可以说,态度与行为不一致主要决定于当时的情境。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改变一、社会态度改变的种类及过程1质变;2。量变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态度本身的特性;2。个体的心理特征;3。参加群体的性质三、社会态度改变的方法1劝说宣传法(说服宣传);2。活动参与法;3。团体影响法;4。角色扮演法第八章 相符行为第一节 从众行为一、定义及其分析从众行为即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顺从行为与从众行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迫于外界、群体的压力。这种群体压力主要指社会舆论、集体心理气氛和群体意识,而不是群体的明文规定;都属于相符行为。不同之处在于是否出于内心的自愿。二、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从个体方面来说有:(1)个体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2)不愿意被他人视为越轨者;(3)性别与个性差异2 从群体方面来说有:(1)群体规模的大小;(2)群体的凝聚力;(3)群体成员的身份,即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4)群体的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差距。三、研究从众行为的意义: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第二节 众从行为一、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1、少数派内部应具备的特征(1)应具有一致性;(2)独立性;(3)权威性2、多数派内部应具备的条件(1)内部意见分岐很大;(2)内部群体的凝聚力较差;(3)多数人对事实的真相不很明确二、阻碍众从行为产生的因素1少数派内部意见不一致、不统一2多数派内部意见一致,齐心协力第三节 服从行为有两种表现:1、 对群体规范的服从2、 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第九章 人际关系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一、定义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的直接的、接触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二、人际关系的类型1、 按人们结合的纽带来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2、 从人们交往的性质,可分为:(1)首属关系和次属关系;(2)组织关系和私人关系;(3)利害关系和非利害关系3、 从人们之间的和谐程度,可分为:(1)协调关系; (2)不协调关系三、人际关系的特点1个人性;2。直接性、可感性;3。情感性四、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1、 舒兹(美)的研究行为倾向需要主动性被动性包容主动与别人交往期待他人接纳自己控制支配他人希望他人引导感情主动表示友爱,对别人表示亲热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2、 霍尼(美)的研究(1)谦让型(2)进取型(3)分离型第二节 人际吸引一、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1邻近、熟悉;2。相似性;3。互补性;4。外貌即仪表;5。报酬;6。能力与特长二、阻碍人际吸引的个人因素第三节 利他、侵犯行为一、利他行为1定义及种类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待任何报酬、报答而完全出天自觉自愿的行为,它以助人为目的。类型:干预犯罪、节制自己的行为、偿还行为2。利他行为的特点(1)完全出于自觉自愿(2)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的(3)不期望任何的报答(4)利他者本人有所损失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 利他者即助人者的个人因素主观因素反映在男女性身上在年龄上利他者个人品质利他者心境的作用(2) 情境因素即客观因素(3) 从接受利他行为者角度分析即求助者的特点二、侵犯行为1、 定义及特点侵犯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的行为。特点有:(1)外显的行为;(2)有意识的行为;(3)一定是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的2、侵犯行为的种类(1)敌意性的攻击性的侵犯(2)工具性的侵犯3、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1)人的需要未被满足(2)从小没有规范好,已形成了习惯(3)报复第十章 群体心理第一节 群体的分类与规范一、群体的含义群体,在社会心理学中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二、群体的分类1、 按规模大小,可分为(1)小群体:一般为250人左右; (2)大群体:50人以上2、 按正式非正式来划分,可分为(1)正式群体;(2)非正式群体3、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三、群体规范1、 定义:在群体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有一种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就是群体规范。2、 分类(1)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2)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反社会的规范3、 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