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本质的文献综述.doc_第1页
关于教育本质的文献综述.doc_第2页
关于教育本质的文献综述.doc_第3页
关于教育本质的文献综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教育本质的文献综述摘要 文章从三大方面,即教育本质研究的历史谱系、典型教育本质观评述和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误区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梳理与综述。其中典型教育本质观评述列举了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重属性说、培养人说、社会实践活动说五个学说。 关键词 教育本质 上层建筑 生产力 社会实践 教育是一种与人类共始终的社会现象,距今已有数万年的历史。然而,在教育理论研究史上,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却一直存在着争议。教育的本质问题,涉及的是对教育的根本认识,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因此,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不仅对教育实践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教育本质研究的历史谱系有了教育就有了对教育的思考,有了对教育是什么的不同回答,比如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教育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教育即生活等等,但把教育与本质联系起来却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如杨贤江教育文集中指出教育本质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教育本质的探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1976年):这个时期深受苏联影响,几乎全盘接受关于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的争论总结中的观点,认为教育即上层建筑。第二阶段(1977 年至1988 年):教育本质步入了“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种属性说”、“社会实践活动说”、“培养人说”等教育本质说的纷争。第三阶段(1989年至今):对教育本质开始重新反思,并拉开了持续十余年之久的教育本质问题争论得序幕。二、几种典型教育本质观评述笔者欲将30年来的教育本质研究观点进行汇总梳理,但无奈能力有限,只能列举几种典型观点进行简单评述。(一)上层建筑说这种观点被称为传统的本质观。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依据,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1李放在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提到,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是一种专事培养思想品德、传递知识技能的工作, 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活动。2柳海明在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认为,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间接的、有条件的, 而生产关系是教育的直接决定力量。3贾晓波在如何认识教育及教育劳动的生产性认为, 虽然教育的直接生产结果是发展的人, 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 但是这样的人在同生产资料结合从而进入生产过程之前, 还只是作为一种预备劳动力而存在。笔者认为,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也有不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将其完全归结为上层建筑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二)生产力说1. 杨国杰在教育也是生产斗争的工具中指出,教育工作本身是物质运动过程, 与物质生产有着密切联系;教育是生产斗争的工具,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速度。2于光远在关于建立和发展教育经济学的几个问题中认为,教育是培养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的人, 提高他们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水平, 教育成为直接的生产力。3胡德海在关于教育本质属性问题中认为,教育中上层建筑的因素最终是要由生产力因素决定的, 教育应被视为生产事业, 这是教育本质属性的表现。笔者认为,尽管不能把全部教育看作上层建筑,可至少有一部分是上层建筑,因此不能将其笼统的归结为生产力。对此,笔者比较赞同瞿葆奎在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中的观点,称教育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可以的,而认为教育就是生产力则是不科学的。(三)多重属性说这是一种折中的本质观。所谓多质说,就是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也应是多质的、多层次的。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教育简单归结为上层建筑,或生产力,或生产性的活动都有失片面。教育的本质是其多种属性的统一。张焕庭在谈谈教育本质问题中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 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也在不断增殖和更新它的形态, 形成教育的多质的、多层次的、多水平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无论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教育总要由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指导,不同的指导思想是不同时期教育事业的灵魂,影响并决定着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从此意义上说,教育确实是上层建筑。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对于科技传播、创新具有非常意义的教育,也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重要的因素。从这一角度看,教育又属于生产力。然而,本质是事物的 内在的稳定的特征,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又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该事物也就不能称之为该事物,而演变成了某种另外的事物了。(四)培养人说1. 陈信泰在关于“教育是社会生产力”观点的几点质疑中认为,教育的专门特点或它的本质可归结为为社会培育人才。2吴黛舒在本质回归: 教育“产业化”的反论中认为,教育最根本、最终极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3凌娟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认为,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培养人的社会过程,“促使个体社会化”是对教育本质的科学认识。 笔者认为胡德海在教育学原理中的观点较为正确。他认为,培养人的活动说是学校教育本质属性则可,说是全人类自古至今的一切教育的本质属性则不可。因为,在人类教育漫长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教育活动都以人为对象,但应该说,在其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里,教育活动却从来都是目中无“人”的。“培养人的活动”这种反映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完全有计划、有目的的能动态度和行为绝不可能在原始时代出现,而只有在阶级出现以后的学校教育中才有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五)社会实践活动说1刘伦钊在教育本质研究的若干方法中认为,教育是以知识的传受为途径, 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2邹光威在教育是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中认为,教育是由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笔者认为教育确实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但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多样,若将此作为教育本质, 就混淆了教育与文化、医疗等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正因为如此, 持此观点的学者在作教育本质结论时, 都离不开“培养人”、“ 知识传授”、“传承文化”等一系列的修饰语, 没有这些关键的修饰语,“社会实践活动”一词是难以概括出教育本质属性的。三、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误区自1978 年教育界掀起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以来, 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一直持续到今天尚未偃旗息鼓,也未得出一致认同的结论。笔者认为,这场争论的实际进程表明,引起争议的对象并不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必然具有并与同类社会现象区别开来的属性,而是教育的关系属性,生产力、上层建筑抑或是多重理论说,都竭力在将其归属到某一名目下,然而归属问题并不等于本质问题。对于这场“离题”讨论中所存在的误区,笔者简单进行了以下梳理。1. 对“什么是本质”的误解 郑金洲在教育本质研究十七年中指出,本质是指事物固有的、一般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所构成,从而也制约着事物的整个特殊属性。张淑清在教育基本理论认为,什么是本质? 事物的本质就是关于该事物 的质的规定性,是决定此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 即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 笔者认为, 本质与本质属性不同, 它们是“实在与表征”、“存在根据与存在状态”的关系。因此,“本质”是事物所以“是” ( being,存在) 的根据, 而不是指事物具有哪些本质特性。本质属性是对事物存在状态和表现特征的描述, 而本质是对事物本身是什么的回答。 因此,笔者比较赞同罗明东在教育学当代教育一般性问题概论中的观点“本质就是事物的特殊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规定性的属性。研究教育的本质,就是揭示教育之所以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知教育上层建筑说,教育生产力说,包括教育的多质说等都只是从教育的某些方面揭示了教育的某个或某些属性,并没有揭示教育之所以是教育的规定性。教育确实具有上层建筑、生产力的某些属性,但它并不是上层建筑、生产力。归属问题并不等于本质问题。2. 将教育的科学定义与教育的本质规定相混淆。在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对教育是这样定义的:“教育”这一名词有广义, 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 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专门组织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通过学校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系统地对年轻一代施以影响, 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 陶冶他们的思想和品德, 使人们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 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贾宁超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认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哲学范畴, 是指教育之所以是的内在规定性(根据)。 教育的科学定义的任务是区分或界定教育与其他非教育的现象, 以便界定其研究对象的范围, 并进一步通过分析综合, 揭示教育具有什么规律或哪些本质特征。而教育的本质所要揭示的是教育自身存在的根据, 追问教育的终极价值, 并以此作为一切教育研究的预设前提。3教育本质的表述选择李建萍在教育学导论认为,所谓教育的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胡德海在教育学原理中认为,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所要回答的就是“教育 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本质是事物的基本规定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规定性。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疑难症。按照以上不同学者的观点, 我们可以知道这一疑难症无法根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将教育本质变成“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这样在定义教育本质时就出现了两个本质:一类为真实存在的、客观的东西,即“实然”的教育本质;另一类为应当存在的、带有规范性、价值性的、主观的东西,即“应然”的教育本质。出现“实然的”与“应然的”两个本质,违背了唯物辩证法本质是客观的原理。 笔者认为“实然的”与“应然的”教育本质是统一的,共同构成教育的本质。不管人们怎么界定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这是不可否认的。在原始社会,教育的产生来源于上下代之间有意识的生产、生活经验以及原始的宗教文化意识的口耳相传,这体现原始的“教育是什么”的“实然”的教育本质。同时,这种广义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它必须适应或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要求,否则人类便不能走向文明。这说明“人才的培养”是要符合社会的标准,这种人才的规格就体现了人们最初的价值选择。教育的初始阶段就体现了“教育应当是什么”的“应然”的本质。因此,无论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对它的研究,不仅要立足于教育本身相对独立性(“实然”的教育本质),还要立足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应然”的教育本质),从这两方面来把握教育的本质。四、小结 对教育本质的探讨,由于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但是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育固有的基本属性,是一切教育中都存在的普遍特点,它不仅是教育区别于艺术、哲学、宗教、科学以及物质生产的根据,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对此,笔者比较赞同罗明东在教育学当代教育一般性问题概论中的观点,他认为,从教育质的规定性来看,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过程,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才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所在。 教育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过,对于一定历史时期来说,它毕竟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形式,认识的可变性并不能推翻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正确认识教育本质是理解教育理论中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和规律的基础,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对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的基本特性,高效地开展教育实践都将具有积极意义。参考文献: 1杨贤江. 杨贤江教育文集.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2关于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的争论总结. 人民教育. 1952 3李放. 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J . 教育研究, 1979, ( 1) . 4柳海明. 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J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79, ( 4) . 5贾晓波. 如何认识教育及教育劳动的生产性 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82, (4) . 6杨国杰. 教育也是生产斗争的工具 J . 山西教育, 1979, (3) . 7于光远. 关于建立和发展教育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J . 经济研究, 1980, ( 8) . 8胡德海. 关于教育本质属性问题 J . 教育研究, 1981, ( 3) . 9瞿葆奎. 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63192.10张焕庭. 谈谈教育本质问题 J . 教育研究, 1980, ( 6) . 11陈信泰. 关于“教育是社会生产力”观点的几点质疑 J . 齐鲁学刊, 1984, ( 2) .12吴黛舒. 本质回归: 教育“产业化”的反论. 中国教育学刊,2000, ( 6) . 13凌娟在.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研究, 198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