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初二下期中考试复习资料1.doc_第1页
虞初二下期中考试复习资料1.doc_第2页
虞初二下期中考试复习资料1.doc_第3页
虞初二下期中考试复习资料1.doc_第4页
虞初二下期中考试复习资料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中复习资料一、 默写每周一诗歌: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二、 元曲鉴赏游子思乡黄鹤楼、天净沙秋思、蝶恋花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黄鹤楼唐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西风”指秋风,“昔人”指仙人,这里指费祎,是典故。B、两首作品都表现了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达的感情相同。D、天净沙秋思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合的手法,黄鹤楼按照了由近景-远景-近景-远景的顺序描写景色7. 崔颢的黄鹤楼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孤村落日残霞,小桥流水人家, 轻烟老树寒鸦,古道西风瘦马。 一点飞鸿影下。夕阳西下, 青山绿水,断肠人在天涯。 百草红叶黄花。7两首诗描写秋景的不同点是 。(2分)8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都描写了秋天景色的衰败。 B都写到了夕阳西下的凄凉。C都写到了老树昏鸦的秋景。 C都抒发了离家游子的愁苦。 天净沙秋 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 两首元曲表现了不同的心境,天净沙秋是_,天净沙秋思则是_。2、对两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首元曲都着力描绘秋天黄昏时的景象。B.开头两句撷取了六个名词来表现秋意。C.“飞鸿”与“西风”都增添了明丽与动感。D.都不着一个“秋”字,却都写尽了秋意。1天净沙秋中“_”和天净沙秋思中“_”,表明两首小令写的都是黄昏之景。2选出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小令是同一曲牌,所以韵脚相同。B两首小令都描写的萧瑟荒凉的秋景。C两首小令写景都由远及近、实虚结合。D两首小令都抒发了游子思归的情怀。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痩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 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颭。爱杀江南!6、这两首元曲中,点明秋天之景的句子分别是:“ ”、“ ”。 (2 分)7、这两首小令都有对江南水乡的描写,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 ,水仙子。咏江南表达 ;天净沙 秋思表达了 。(2 分)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这支小令作者是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 。2这首小令的题目是 ,曲牌名是 。3“一点相思几时绝”中“绝”的意思是 ;“山又遮,人去也”一句中“去”的意思为 。3下列对本曲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相思”,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把一位女子波浪翻滚似的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表现出来。B此曲写送别情人后,凭栏望远相思企盼的无限眷恋和凄惋的情怀。外在自然景物并非主人公心情的寄托,它只是更加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C这支小令感情深挚,构思巧妙。语言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充满诗情画意。D这支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以景衬情,言尽而意不尽,境界浑厚;第二层直抒胸臆,写离别相思之情。4小令中“拂”、“斜”、“遮”三字用得精妙,请选择其中一字作鉴赏。 48、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1这首元曲小令的作者是 2“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两句,描绘了一幅 的图画,营造了一种 的气氛。3、“一点飞鸿影下”中“一点”说明“飞鸿”的 ,“影下”说明 。4、“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两句在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 ;近处是 。这两句好在 49、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的 。2天净沙秋思作者是 ,他与 、 、 被称为“杂剧四大家”。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B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4“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与“断肠人”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请你作一点分析。 50、水仙子咏江南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颭。爱杀江南。1、“两岸人家接画檐”一句中,“画檐”是指南方砖瓦房屋彩绘装饰的屋檐,“接”是“ ”的意思。这一句写出了江南 的特点。2、这首小令以描写客观景物为主,景物都带有江南水乡风光的特点,展现了一幅 的江南水乡图景;而且景中含情,曲中寄托着作者 的感情。3、下列对本曲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曲写秋,曲中景物迭出,各具情态,诗情画意,风格清逸,情调欢快。B本曲七句自然景物描写中没有词人表赞叹的一字,曲尾以此“爱杀江南”句作结,显得突兀。C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着作者向往繁华富庶生活的向往之情。D“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温柔乡的浓郁秋光冲淡了,仿佛有抿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_走:_安:_15课内文言文(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14分)【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乙】生而眇(mi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蔽林间窥之 ( ) (2)稍近益狎 ( ) (3)驴不胜怒,蹄之( ) (4)扪烛而得其形( )14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 (2分)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译文: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译文: 16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答: 2007湖北省随州市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10分)黔之驴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注释】黔(qin):地名。慭慭(yny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遁(dn):逃走。噬(sh):咬。狎(xi):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跳踉(ling):跳跃。(hn):虎怒吼。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异:(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10翻译下列句子。(2分)技止此耳!译文: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成语:启示:(一)8.(1)异,特殊、特别。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1分。(2)去,离开。 1分。 9. C,2 分。 10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意思接近即可,2分。1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启示:示例: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评分标准:只要符合寓言内容,言之成理即可,2分。(2010年福建省宁德市)(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7分)【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注释】阖:关闭。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3)适异国来贡狮猫 适: (4)启扉急视 启: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译文:(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译文:11填空。(6分)(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 ,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4分)(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12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3分)(一)9(1)逃跑(2)用蹄子踢(3)恰好、恰巧(4)打开10(1)有人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却到黔这个地方。(2)这样以后,才明白猫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11(1)甲文:以为神 技止此耳乙文:大与猫等,为害甚剧。(2)心理 动作12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相关文学常识蒲松龄(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写成了此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其故居有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可见其勤奋刻苦。2)内容理解1、这则故事可分为四曾,请在方格内填写恰当的文字,完成层意的概括。第一层(开头缀行甚远):屠夫 狼。第二层(屠惧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夫 狼。第三层(屠大窘眈眈相向):屠夫 狼。第四层(少时盖以诱敌)屠夫杀狼。三、1、如:遇 惧 御2、寓意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3)重点句子翻译二、同步题型巩固(一)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传神地刻画了狼的形象。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句描写了狼的贪婪。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句描写了狼的狡猾。D文章结尾的议论句充满了对狼的蔑视和讽刺。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屠户果断杀死了第一匹狼,是因为他早已明白那狼是以假寐来诱骗他。B屠户之所以能战胜狼,原因之一是他占据了有利的地形。C狼以打洞的方式想从背后攻击屠户,是因为高高的柴堆可以掩护它。D。课文生动地表现了狼的奸诈狡猾,以此反衬山屠户的机智勇敢。1(1)清(1分) 蒲松龄(1分) 2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关键字:倚,其,弛)3C(3分)4. (3分)一匹狼径直离开,另一匹像狗一样地坐在(他)前面。(关键字:去 犬 于)5.(3分)A(二)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交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狼节选自 中的狼三则,作者是_代著名文学家 (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目似瞑,意暇甚 意: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 久之 之: (2) 亦毙之 之: _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之: 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联系上下文,“一狼径去”是为了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是为了 ,表现了狼的 5选文中最能够表现屠户当机立断杀狼的语句是 (用原文回答)【参考答案】1聊斋志异 清 蒲松龄 2(1)神情 打算(2)助词,没实在意义 代词,代狼 助词,相当于“的” 3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着他。 4攻其后诱敌(松懈其戒备之心) 阴险狡猾 5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阅读理解:段落间顺序不可颠倒此类题型也会涉及到层次结构的问题。一般从两个角度回答,一是逻辑关系(比如问段之间为什么不能颠倒顺序,可以看段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看和或和之间的关系);二是呼应关系(段落与总领句或总结句之间的呼应关系)。 培植同情心我很喜欢小品演员蔡明,这倒不是因为她的演技和容貌,说老实话,这两点她也就是平平而已。让我感动的是她的一件小事,蔡明每见到街上有人乞讨,总要给钱。朋友劝她说,这些乞丐看着可怜,其实有不少都是假的,人家就是靠这发财的,家里的小洋楼都盖起来了,比你住得还宽敞。蔡明点点头,若有所悟。可是下次碰见乞丐,她还照样掏钱。朋友问:你怎么还傻呢?她解释说,万一这个是真乞丐,他家里没盖楼呢?一个富于同情心的演员,也许无法成为表演大师艺术巨匠,但可贵的同情心,却会使他的人格大放异彩,受到人们的敬重和热爱。在19世纪末的西伯利亚,富于同情心的小镇居民,常常在深夜房外的窗台上放着酸奶、面包和旧衣服,以供那些从流亡地逃跑的十二月党人食用,一些著名的十二月党人,就是靠着这些食物和衣服才逃出了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小镇居民的名字至今谁也不知道,更不见经传史册,可他们的善举,不仅温暖了冻饿至极的十二月党人,也至今还温暖着我们的心田。培根说:“同情在一切内在的道德和尊严中为最高的美德。”孟德斯鸠也说过:“同情是善良心所启发的一种情感之反映。”所以,人不可无同情心,同情心可以使人变得可亲可敬,变得伟大崇高。诗人杜甫,只有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样滚烫的诗句,才能戴上人民诗人的桂冠;大师龚自珍,发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肺腑心声,表现了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面似冷峻的鲁迅先生,则因“ ”的拳拳之心,更益显其思想之深sui,道德之高尚;而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到遇难矿工家里慰问吊唁,潸然落泪,温家宝总理用满腔真情告诉我们什么叫“情为民所系”。同情心还可以让世界充满爱。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世界各国人民纷纷解囊相助,中国人也不甘落后,短短几天就捐赠了数十亿元的现金与物资,这也是对地球村居民同情心的一次大检阅、大洗礼。还有一件事也使我们很感动,今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为悼念海啸遇难者,在演奏中取消了最欢快的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中断了,主持人走上台,悲壮地讲到海啸灾难,讲到此刻要向灾民捐款,为此,今晚将不再演奏拉德斯基进行曲。可以说,这是历年来一次最人性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是冷酷残忍的人;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世界,是冷漠可怕的世界。但同情心不会自发产生,同情心也要靠精心培植和维护,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才能长成同情之花;全社会都为同情心叫好呐喊,才能形成一个充满同情心的环境。16、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深sui ( )17、第三段划线内容采用 论证的方法,有力的证明了 。结合语境,该段横线处可填上的鲁迅诗句是“ ”(7分)18、选文第3、4段的顺序不宜颠倒,理由是(6分)(1) (2) 19、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蔡明事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演员,人格重于演技。B.孟德斯鸠的话的意思是:同情心是善良心的源泉。C.文章第3、4两段主要阐述了培植同情心的重要意义。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培植同情心。20、简述小巷深处或窃读记中人物具有同情心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意义。(提示:文中的人物分别为“盲人英姨”和“书店店员”)(4分)情节简述 意义 答案:16.(2分)邃 17(2+3+2分)举例 同情心可以使人变得可亲可敬,变得伟大崇高。 俯首甘为孺子牛 18(3+3分)(1)第段阐述了同情心对个人的意义,第段阐述了对世界的意义,两者是递进的关系。(2)这两段话与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中的两个方面相互照应。 19(3分)B 20(2+2分)示例: 情节:窃读记中的书店店员对没钱买书可又热爱读书的“我”充满同情,他刻意留下“我”未看完的书,好让“我”继续阅读。 意义:他的同情心不仅满足了“我”的阅读欲望,还让“我”滋生了感恩之心。公益是展示悲苦的代名词么(有删改)顾远前不久我去了趟韩国进行访问。五天的行程里被安排去了很多地方参观,其中有一个村庄尤其有特色。位于完州的Bibi-Hill村据说曾经是个“穷得活不下去”的地方,全村有四十多户、八十几口人,其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前任村长眼看着村庄凋敝村民又纷争不断,因而愧ji自杀。公益组织“希望制作所”受政府委托,前来实施乡村发展计划。他们一心想发动村民,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来改变家乡面貌,然而村民们已是“哀莫大于心死”。“希望制作所”没有灰心。他们召集了一批专业摄影师来到村庄拍下许多风景照,再做成图片展出。村民们突然发现,村子里那些早已熟视无睹的事物原来可以是这样美的。村民们的信心开始恢复,村子里的那些从未被重视的“资源”也被一一发掘利用。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村头的田地上,一群前“不良奶奶”们(这是以前外人对她们的称呼)正在开心地劳作。田地被用石块精心地围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块区域,既方便老人边做农活边聊天,也给这片土地平添了许多生趣。在完州的“乡村发展中心”,一楼的墙壁上全都是当地孩子绘制的图案,斑驳绚烂;而二楼的墙壁上张贴的是当地村民绘制的几幅乡村规划图。他们没有学过专业的工程绘制技术,却用最形象最质朴的方式描绘出了自己心目中家乡的未来图景。遍布韩国各地的公益机构不少都拥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名字也许最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机构的“精气神儿”来。知道“给自然大地做针线活儿”是家什么机构吗?他们是一家社会企业,用废旧衣服上的材料制作婚礼上用的婚纱和礼服,又别致又环保,同时还倡导了节约型婚礼的理念。照片、图画、名字,这些点滴细节看起来好像只是些小技巧小情趣,然而透露出的却是一种对“美”的习惯性追求。用“美”来激励公益的参与者不管你是助人还是受助,公益活动的过程也成为一个不断发现“美”的过程,而更美好的生活、更美丽的世界不正是所有公益组织与公益事业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可是我们很多时候似乎忘记了这一点。公益于是变得苦情、悲情、滥情,好像只有痛苦才最打动人,只有沉重才最真诚,只有苦难才最民间。我相信如果换另一群人来帮助那个叫做Bibi-Hill的村子,他们可能会选择拍下村民们满是皱纹的愁苦面容与干涸荒芜的土地,来唤起外界的同情心和援助。就像我刚刚收到的一段来自某爱心捐助机构的宣传短片,其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不少孩子的故事,他们居住在偏远的农村,个个家境贫寒又自强不息,只要有爱心人士一点点捐助,他们就能吃饱穿暖,从此过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日子我相信会有人被打动,但我也知道同情心来得快去得也快,过多地面对苦难,爱心也会变得日渐麻木和枯竭。如果一味地用渲染苦难来博得同情,最终只会使公益变成一场展示“谁比谁更苦”的竞赛,当真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几年前,我曾去过藏区做过一次助学调查,拍下了很多照片。尽管我接触的那些孩子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或是孤儿,我还是选择拍下了他们的笑容而不是满是冻疮的手。在一张照片里,这群孩子在尘土飞扬的一小片空地上追逐着一只抛向天空的篮球。我给照片起的标题是:我们不懂篮球,可我们懂得快乐。很多时候,打动人的,正是这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16、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加点字注音。(2分)(1)愧ji ( ) (2)召( )集17、本文第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5分) 18、第段中的“这一点”所指的是 这一观点。(3分)19、(1)请阅读第段,从画面和标题两方面分析一下这张照片“美”在何处?(3分) (2)前文已经有了第段的一组事实论据,那么第段的这则事实论据是否有些重复?为什么?(4分) 20、本文采用的论证结构是(2分)( )A.总分式 B.并列式 C.层进式 D.对照式21、以上对本文观点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呈现悲苦不应成为公益宣传的方式。B.公益就应该用“美”来激励人们的参与。C.打动人的往往是平凡日子里一点点对“美”的追求。D.公益同样可以用“美”来吸引公众的视线。答案:16(1)疚 (2)zho(2分)17不能(1分)。首先这几段依次运用了有关照片、图画、名字的事实论据,和第段开头这几个词语的顺序相符;其次,这几段从位于完州的Bibi Hill村写到全州再写到韩国各地,地域范围在不断扩大。(4分,写到一点给3分,写到两点给4分,大意对即可)18更美好的生活、更美丽的世界是所有公益组织与公益事业努力的最终目标(摘录准确并能转换句式得3分;摘录准确但未转换句式2分;涉及答案但摘录过多且未转换句式1分)。19(1)从画面看,在简陋的条件下,这群孩子追逐篮球的身影充满生命力活力;从标题看,重点落在“我们懂得快乐”,这里有一种乐观自信坦然(3分,写到一点给2分,写到两点给3分,大意对即可)(2)否(1分)。-段的事实论据是关于韩国的,而第段则是关于中国的;-段的事实论据是讲别人的所为,第段则是以作者本人的亲历亲为作事实论据(两点中写到任意一点即给1分,写到两点给2分)。这样可以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这样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加以论证(1分)20D (2分) 21D(4分) B(2分)朱桐 曹嗣诣 曹野 余一帆多点“求异”思维在“同”与“异”的关系上,人们习惯讲的是“求同存异”。应当说,在处理国与国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上,作这样的强调是对的。只有“求同存异”,才有互相合作与信赖的基础。如果反过来,“求异存同”,专“求”不一致的地方,那么,就会把关系搞得很紧张,在国际有害于和平,在人际不利于和谐。但是,在学术研究上倒是要反过来,像季先生所说,“求异存同”。因为,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而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否则,不过是雷同重复,谈不上有什么意义。自然,“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不过,“异”却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