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试卷分析.doc_第1页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试卷分析.doc_第2页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试卷分析.doc_第3页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试卷分析.doc_第4页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试卷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评价及试卷分析(全国一卷)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山西、江西、广西、湖北、河北、河南使用)历史试题着眼于对考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内容分布科学合理,试题科学、规范、准确,无偏题、怪题和超纲现象,既有利于保证科学性、公平性的实现,又有利于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的发展创新。整套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目标立意”的命题发展方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一、试题评价1试题稳中求变。(1)2010年试题稳定性最直观地体现在题型分值分布上。选择题第12至23题,每题4分,共48分。主观题非选择题2题:第37题为历史学科内综合题32分,共3小题,与2009一致。第39题地史政三科大综合,其中第1、4问历史题仍占20分(去年为1、2问)。这一题型分值分布,近几年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2)从试卷的呈现方式看,与去年一样,试题较多地采用了历史材料和图表的方式,注意了试卷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试题的第13、14、15、16、17、18、19、20、21、22、23、37、39题中运用了许多文献材料、历史表格数据等,充分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等历史阐释能力。通过与去年试题的比较,我们还看到,这两年历史试题,选择题的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去年选择题第20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而今年选择题第18题则是考查法国工业革命进程的特征;去年第21题考查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而今年第20题则是考查美国南北战争的著名战争葛底斯堡战役。去年第22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工人状况,而今年第19题则是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效果。去年第23题考查的是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特征,而今年的第23题则是考查经济全球化概念的准确理解。(3)试卷的内容结构作了适当的微调。2009年试题,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所占分值依次为34、30、36分。而今年则调整为36分、34分、30分。 这种调整主要是跟第39题考查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4)地史政三科文科综合考查内容的“拼盘”的味道逐渐淡化,学科间的综合进一步加强。只是去年的试题(尤其是第39题)是历史与政治的综合与交融,而今年则变成了地理与历史的综合与交融。2注意基础,突出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没有出现偏题、怪题现象。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基础的基础,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必须掌握重要历史史实,掌握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今年试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基本上都围绕主干知识和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考查。第13题考查雕版印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折射了当今国家和政府加强对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监督。第14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田赋”、“厘金”、“关税”的准确理解。随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9世纪末清政府财政收入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于国内外贸易的税收逐渐超过传统的封建税赋,开始占据政府收入的主体,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第15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脱离了农村群众,因此出现了老农不知“中华民国为何物”的奇怪现象。第16题主要考查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关系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抗战胜利后的国共重庆谈判,当时尽管国共双方分歧很多,但毕竟有了一个共同协定,全国舆论都为之喝彩。第17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西欧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上世纪60年代,曾经同盟的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大分裂,中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寻找新的外交空间,共同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中国自觉地加强了与西欧的联系。第18题考查了法国工业革命发展道路的特征。第19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取得的成就和积极影响。第20题考查的是美国内战的葛底斯堡战役。第21题考查的是德意志的统一的目的。第22题考查的是珍珠港事件的历史影响。第23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3新史料、新情景成为文综历史试题新的样式。命题专家认为,在命题时,适当增加材料题的比重,或者打破材料题的界限,选择题和论述题也提供材料,更多地设计新的情景,让考生运用平时学习培养出来的能力去分析解答试题。为加强考查学生的能力,应该尽可能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如选择题,题干尽可能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情景。与去年一样,今年的12道选择题,情况材料涉及文字史料、表格、学者观点等,试题中几乎没有一题是对直接发问,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况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作答。4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能力立意是高考永恒不变的考查方向。国家考试中心对历史学科考试能力要求主要有四大方面: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述;文字表达。以后又对3+x考试能力要求作进一步阐释:记忆能力(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科学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现象的规律和意义);理解能力(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和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应用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原因,解决问题)。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求新求变,历史材料丰富多样,充分考查考生的阅读文字材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进行人文理解等能力。除个别题目较偏、选项抽象外,大部分的题目是创设情境,贴近生活,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从新角度、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要求把历史事件、事物、人物等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认识,很多问题不能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上找到原封不动的答案,而要通过内化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如第13题,考查考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4题则是考查考生通过表格数据变化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5题考查考生正确理解材料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非常有限。第17题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破裂,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调整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第37题以全球史观、现代史观、文明史观为命题范式,以经济文明发展为主线,选取中外古近代史料与论述,综合考查学生正确获取材料信息、分析概括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5.文明史观贯穿全卷,成为全卷的灵魂。这是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一大特点。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文明史的内容看,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纵向看,文明史可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横向看,文明的扩散如建立文化圈、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等,也是文明的重要内容。今年试题的第14、15、17、18、37题等,反映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6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以高考引领课改。以文明史重构历史体系,重视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和人文综合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历史的具体问题,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在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试题形式上突出了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12道选择题和两个主观题都是通过文字、表格、地图等图片材料创设情境,突出了对信息释读能力的考察。考试大纲在“考试目标和要求”中,对信息能力的考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试题尤其考查了对信息处理能力,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以材料的形式向考生提供信息,要求学生阅读信息,更重要的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处理这些信息,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考查目标上,试题突出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考查。新课改提倡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衡量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生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精神的提高。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整套试题创设了全新的情景材料和鲜活的背景,试题的整体设计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如第17题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西欧外交政策的变化,一方面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了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思想。第37题第(2)问,考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也受到一次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忧国爱国教育,实现爱国情感的升华。7.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隐性介入时政热点。高考历史试题一贯关注热点,都不回避热点,大多通过一种隐性的方式介入。如第15题辛亥革命,明年是辛亥革命发生100周年。第16题国共关系反映了当前的国共关系的发展。第37题涉及现在很热的世界市场问题。第37、39题隐性的方式介入现在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问题”。今年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试题为此设计了第22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导致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在规模的联合。二、试卷分析高考试卷评卷期间,我们文科综合测试历史学科质量分析组对全区120811名考生(去年120343人)的答卷随机抽取了4869份第卷(非选择题)样本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今年文综历史卷平均分38.2935分(2009年为45.4281分,2008年为47.5399分),难度0.3829,标准差11.8451,区分度0.2873。全区最高分83分(2009年全区最高分86分,2008年为92分)。具体详见表1、表2。表1: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历史、政治三科平均分、难度比较表考生数平均分难度12081一卷二卷全卷一卷二卷全卷小计64.203065.4031129.85080.45860.40880.4328地理20.261924.151844.41370.46050.43130.4441历史19.551318.742238.29350.40730.36040.3829政治24.389822.509246.89890.50810.43290.4690表2: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历史、政治三科标准差、区分度、最高分比较表考生数标准差区分度最高分12081一卷二卷全卷一卷二卷全卷小计16.893322.652535.96810.28830.34810.2904244地理7.340510.947715.52820.39940.48720.382593历史7.51356.711711.84510.37580.31510.287383政治7.80838.197313.99570.39030.38730.340485表3:2010年文综历史科各分数段考生分布表分数段0-910-1920-2930-3940-4950-5960-6970-7980-89分布人数1593421720089381703522717360385629811.选择题在文综卷中,历史学科选择题为第12-23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考生平均得分19.5513分(2009年为23.3115分),难度0.4073(2009年为0.4857),标准差7.5135(2009年7.1154),区分度0.3758(2009年0.3499)。其中满分(48分)考生7人(2009年为4人,2008年146人,2007年81人)。表4:2010年文综历史科选择题得分情况表得分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人数1718 2359 7600 15621 23234 25614 21233 13721 6582 2419 613 90 7 表5:2010年、2009年高考文综卷历史题难度比较分布表难度分布2010年题号2009年题号0.10-0.2018、2220、210.21-0.301313、140.31-0.4012、14、17、20190.41-0.5016、230.51-0.602112、16、18、220.61-0.7019170.71-0.80150.81-0.9015、23通过表5的统计、比较,我们看到,今年历史学科选择题的难度比去年有较大增加,难度值由去年的0.4857,提高到0.4073,平均分由23.3115分,降到了19.5513分,下降了3.7602分。去年试题难度值在0.50-0.90的题目有7小题,而今年难度值大于0.50的仅有3小题,而难度值介于0.10-0.40的竟达到7小题之多。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伍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位的西晋应为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本题属常规文史常识题,考查学生源于五行理论五德之说。五行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存在着金、木、土、水、火五种属性,称之为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在王莽篡汉之前,一般采用五行相克说,交替顺序为:黄帝(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汉(土)。王莽篡汉后至元代,一般采用五行相生说,交替顺序为:黄帝(土)夏(金)商(水)周(木)汉(火)曹魏(土)晋(金),后依次类推;自元之后,又变为相克说: 元(金)明(火)清(水)。这道题虽然考查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但更深层次是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中传统常识的了解,考查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历史综合素养,要求学生有比较广泛的知识。结果,考生这题的答对率仅有37.56%,有33.62%的考生错选了B项“木德”,有14.47%的考生错选了C项“水德”,有13.18%的考生错选了D项“火德”。考生之所以错选,关键是对我国古代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不了解所致的。表6:2010年高考文综卷历史题考生(120811名)12题答卷情况统计表题号ABCD答案正确率1245379406171747415922A37.56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项;再由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项亦可排除。B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D项为正确选项。这题的答对率仅为24.68%,竟有48.17%的考生选择了B项“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表7:2010年高考文综卷历史题考生(120811名)13题答卷情况统计表题号ABCD答案正确率1317213581881420429811D24.6814 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年份总额(千两)田赋(%)厘金(%)关税(%617.918.818878578736.419.624.318898618735.517.425.718919539433.417.125.118928881635.217.226.0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本题考查学生通过表格数据变化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时间信息是19世纪末期,当时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说清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不符合史实,故A排除;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说“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不合史实,C项亦排除;中法战争后的1885至1892间,中国政局相对稳定,说“连年战争” 亦不合史实,故B也不正确;表格中田赋、厘金在清政府年收入中所占比例下降,而关税所占百分比却逐年增加,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对清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表8:2010年高考文综卷历史题考生(120811名)14题答卷情况统计表题号ABCD答案正确率145503796351083643794D36.2515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和“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虽然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却非常有限,故C项正确;革命党人身着日式服装不能体现中国民众强烈的反日情绪,题干也没有体现老农和革命党人的地位不合法,故A、B均不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农民,脱离人民群众,并不是农民不支持革命,故D亦错误。表9:2010年高考文综卷历史题考生(120811名)15题答卷情况统计表题号ABCD答案正确率151343883218716810463C72.1516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材料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其目的不是为了避免内战发生,而是为了北伐,故A排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是国民党内部是否愿意抗日的问题,不是国共双方之间避免内战,故B项亦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这一结果有确实的保障”和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题意;1949年国共和谈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因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字而破产,谈不上“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故D也不正确。表10:2010年高考文综卷历史题考生(120811名)16题答卷情况统计表题号ABCD答案正确率165399338375449625675C45.11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三个世界”理论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A项可排除;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逐渐破裂,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故B项题意;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也没有变化本质变化,D项亦不正确。表11:2010年高考文综卷历史题考生(120811名)17题答卷情况统计表题号ABCD答案正确率1736394371842372722011B30.7818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C项有较强的迷惑性,看似农村家庭在进行加工,似乎农业经济在转型,实则不然,因为题中并未涉及当时法国农村小农经济的发展情况。反而,通过题中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法国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是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将企业生产化整为零,在为各个家庭提供生计的同时,逐渐推动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故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法国农村小农经济盛行,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束缚在土地上,题中也并没体现农村的劳动力过剩,故亦不正确。这题的答对率仅为19.43%,错选C项的考生竟达46.73%。表12:2010年高考文综卷历史题考生(120811名)18题答卷情况统计表题号ABCD答案正确率1823478143555645625048A19.431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国际局势平稳发展是外因,不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历史背景,故排除;1830年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总体上快速发展,国家变得越来越富,故符合题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及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B、D均不正确。表13:2010年高考文综卷历史题考生(120811名)19题答卷情况统计表题号ABCD答案正确率194000240207631215015C63.1720.“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在上帝的福佑下,让我们的国家获得自由的新生;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上述演说发表于一次著名战役之后,该战役是A.纳西比战役 B.葛底斯堡战役C.瓦尔密战役 D.萨拉托加大捷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1645年6月纳西比战役前英国是查理一世统治时期,1792年9月瓦尔密战役前法国是君主立宪制时期,1777年10月萨拉托加大捷时美国还未独立,因此三战役发生时均没有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故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美国内战中,林肯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最终打败了南方分裂势力,并“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故B项符合题意。这题的答对率仅为31.49%,有42.71%的考生错选了D项“萨拉托加大捷”。表14:2010年高考文综卷历史题考生(120811名)20题答卷情况统计表题号ABCD答案正确率2017405380401201151599B31.4921.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统一之前,四分五裂的政治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最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政治状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故B项正确;A、C不是主要目的,德意志统一时德法两国是敌对关系,故三项均不合题意。表15:2010年高考文综卷历史题考生(120811名)21题答卷情况统计表题号ABCD答案正确率211852172752216676449B60.2222.图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A.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本题考查学生识别历史地图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主要海军基地,位于夏威夷群岛瓦胡岛南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故D项正确;二战爆发后,美国修改中立法,开始改变中立政策,加强对英国等国的援助,排除A项;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爆发,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故B项错误;日军袭击珍珠港,给美国太平洋舰队以重创,从而在太平洋上掌握了制海制空权,故C项错误。这题的答对率仅18.24%,为选择题中得分率最低的,反映了考生对历史地图掌握的严重欠缺。表16:2010年高考文综卷历史题考生(120811名)22题答卷情况统计表题号ABCD答案正确率225311737516666722031D18.242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理解。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新秩序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趋势进一步加剧,故排除A项;所谓“民族企业”,也就是原料、市场、人员、技术等要素基本上来自本国,这样的企业很难适应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金、人员、市场、资源跨国界流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所以B项符合题意。说跨国公司的民族属性 “消失”明显不正确,故C可排除;D项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最迟应该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经济全球化时间不吻,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故D亦可排除。表17:2010年高考文综卷历史题考生(120811名)23题答卷情况统计表题号ABCD答案正确率2321526601681694320659B49.80总的来说,今年高考文综历史学科选择题的命题有如下特点:一是继续加大选择题能力考查的力度,特别是侧重于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二是每道选择题都提供了全新的情景材料,整个题干没有一例是教材原文的照搬,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2.非选择题在文综的非选择题中,属于历史学科考查内容的有第37题和第39题的第(1)、(4)问,总赋分是52分,考生平均分为18.7422分(2009年为22.1166分,2008年为24.1444分),难度0.3604(2009年为0.4253,2008年为0.4643)。其中,第37题(赋分32分)平均分11.7065分,难度0.3658,标准差4.7053,区分度0.3608。第39题第(1)、(4)问(赋分20分)平均分为7.0358分,难度为0.3518。第37题(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赋分8分,考生平均得分2.3448分,难度0.2931,标准差1.1651,区分度0.2768,满分考生264人。具体详见表六。表18:第37题(1)得分情况分布表得分012345678人数76396886701020772234480264这一题要求考生概括明朝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主要强调材料处理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阅读材料,考生至少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当时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很繁衍盛,如“徽商遍及全国”,福建商品在江浙畅销,多个地区的产品行销日本和东南亚等。不同地区的商品各具特色,呈现明显的区域化和规模化,如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漳州的纱、松江的棉等。对外贸易中,中国的产品明显占优势,并长期保持其影响力,如“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皆“好中国绫缎杂缯”等;对外贸易还带来了丰厚的利润。通过材料的阅读与分析,可以归纳出其特征:国内外贸易繁盛,商品经济发达;商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化和规模化;对外贸易占据优势并获利丰厚。分析其影响时,要以文明史观为基本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方面打开思路,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立体分析和综合研究。如“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反映的就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观念的冲击;湖州一斤丝“值白银一两”,反映的就是经济领域货币经济的发展。还有一点是政治上的,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最终会推动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剧烈的冲突;这点对考生来讲属于很高的史识要求。这一问考生大部分得分为2分,占考生总数的73.40%,在非选择题中是得分率最低的。考生丢分主要表现在:离开中国、世界大背景去谈影响。许多考生都答了“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着影响力。大量商品行销日本,大抵日本所需,皆产自中国,对外贸易促使自然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特点方面,第一个得分点“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第二个得分点“对外贸易出超”失分普遍。第一个得分点,一般考生只能得出“商品发展规模大,品种多,商品出口地多”结论,很少有能概括出“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的。材料中“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和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这句话给考生以极大的误导,因而很多考生便只就这句话展开来评价其影响。如有答“促进明朝与日本、东南亚等地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各取所需,促进经济发展,友好往来”。甚至只照搬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中国手工业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的影响较大”。不会提取材料观点,概括能力欠缺。第3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赋分12分,考生平均得分4.3607分,难度0.3634,标准差2.1006,区分度0.4289,满分考生43人。具体详见表七。表19:第37题(2)得分情况分布表得分0123456789101112人数57541802209394638391706719270994607796998197411643这一问考查早期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业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原因,主要强调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能力。考生回答观点主张可以通过材料信息进行提炼和整理,如“工商立国”,“工为体,商为用”,“可富可强,可大可久”,“抵百工”,“劝百工”,“破科举”等,都是支持本题答案较显性的材料信息,归纳起来,可以得出三点:学习西方成功经验,以工商立国;发奋图强,振兴工商,反对外国侵略;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大力培养新型人才。分析观点主张产生的背景,同样需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综合分析和阐释,因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必然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政治上,明清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腐朽上层建筑的阻碍和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并没有推动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相反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遭遇到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沦落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上,西方的侵略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对中国传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先进的封建士大夫愤而惊醒,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主张,并迈出了“自强、求富”的近代化艰难步伐洋务运动。以上这些都应该是早期维新派“工商为本”思想产生的重要背景。这一问考生大多在2-6分之间,占考生总数的81.59%。考生丢分主要表现在:一般考生都能答出“工商立国”、发展工商业这个得分点。但绝大多数考生答不出“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而这个则是课文中指出的早期维新派的一个重要观点,反映了考生没有做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要求。在分析背景时,绝大部分考生也答不出“洋务运动”这个得分点,反映了考生整体史观的欠缺。离开早期维新关于发展工商业的思想去谈背景,结果只能泛泛而谈,不得要领。如有答“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有识之士掀起实业救国高潮”。没有准确把握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时间和具体年代,从而错误理解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观点产生的背景。如答“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寻找强国御侮之道”。离开材料去谈论薛福成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如有的考生答“中国要发奋图强,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命运,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思想,要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全国人民应该端正态度,走向市场,面向世界”。第37(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赋分12分,考生平均得分为5.0009分,难度0.4167,标准差2.8165,区分度0.5916,满分考生12人。具体详见表八。表20:第37题(3)得分情况分布表得分0123456789101112人数633178619970116581456913585152621167010179146283163192012本题考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强调综合分析和论证能力。共产党宣言发表之时,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世界工业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应该是双重的。一方面,它破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使中国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另一方面,它也在客观上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和农业文明,西方的先进文明诱导和刺激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从而推动经济、政治、思想变革,开始艰难的社会转型。这一问考生大多得分在3-7分之间,占考生总数的55.25%。考生丢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所答非所问,史实混乱。如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以独立的姿态融合于世界市场当中,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有答“苏联解体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经济日益发展”。照搬原文,不按题目要求回答问题。如答“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新的工业取代了”。有答“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产生和消费都成为了世界性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离开题目要求谈影响,即调开近代世界市场格局主要变化来谈影响。如有答“有利影响: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扩大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加强了各国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利于中国商品的出口等。不利影响:遭到发达国家的各种贸易保护,加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异”。概念混淆,史实混乱。题目问的是世界市场格局的变化,而许多考生则理解为经济形态的变化。如答“由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或答“使得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商品经济开始在中国出现”。第39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赋分6分,考生平均得分1.9331分,难度0.3222,标准差1.5270%,区分度0.6431,满分考生265人。具体详见表九。表21:第39题(1)得分情况分布表得分0123456人数3528837624351917492137556730265这一问考生大多得分在0-2之间,占考生总数的68.35%。考生丢分主要表现在:离开题目要求谈原因,只谈唐定都长安的消极因素而丢分。如答“长期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严重,地区发展薄弱”或答“因长期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定都于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因史实混乱,胡乱分析而丢分的。如答“经济发展,粮食丰富;运河从长安出发,运粮交通便利”。地理概念模糊混乱而丢分。如答“关中地区经济衰退,所以定都长安”。有答“关中经济衰退,长安经济发展繁荣”。部分考生不按题目要求去分析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原因,而倒是花大量的笔墨去谈论洛阳对长安的支持。如答“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其江南财赋的支持;东都洛阳的修建;南方粮食的供应”。理解材料出现偏差,把秦汉时期的关中盛况当成隋唐时间的关中。如答“土地肥沃,人口少;经济发达,人民富裕” “长安属于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然量于富,十居其六”。史实混乱,从自然地理因素谈原因。如答“水源充足一,地形平坦开阔,矿产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等。第39题(4)“概括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赋分14分,考生平均得分5.1027分,难度0.3645,标准差2.2153,区分度0.3785。具体详见表十。表22:第39题(4)得分情况分布表得分01234567891011121314人数7099106049638796167262353819898219891100631511550767233332这一问考生大多在4-7分之间,占考生总数的68%。考生丢分主要表现在:脱离题目要求去大谈长安的不利因素。如答“长安、关中地区长期战乱,自然灾害频发,不利于经济发展;长安地区交通交通不便,粮食运转耗费大”。因地理概念混乱、史实混乱而丢分的。如有答“洛阳乃关中之地,交通便利,易守难攻”,有答“洛阳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快。江南地区地大物博,能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很多考生仅从交通方面去谈原因。如有答“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量大,为缓解长安及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所以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有仅从自然地区因素去谈原因而丢分的。如有答“洛阳地区位置优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靠近黄河,灌溉方便,农业发展条件好;洛阳交通发达,商业发展,市场广阔,原料物质丰富”。有的考生就干脆答道“洛阳是接近长安的一个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绿色宜居城市”。三、2010年文综历史试题给我们的启示1.必须高度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高考命题已经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重在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能力是以知识作为载体的,离开了历史基础知识,历史学科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以今年历史试题为例,第15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考生必须要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脱离人民群众,不敢放手发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所以尽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确实非常有限。第16题考查了20世纪20-40年代国共关系的4个史实。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实现,目的不是为了避免内战发生,而是为了北伐。西安事件的和平解决的是国民党内部能否愿意抗战的问题,不是国共双方避免内战。1949年4月初的国共和谈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最终的修正案最后因国民党拒绝签字而破产。第17题考查1960年起,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把事件放在1960年的国际大背景(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去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第20题考查世界史上著名的四个战役。解好这题,必须抓住题中材料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这是一个民主政体的政府。再看选项,纳西比战役发生于1645年,英国处在查理一世统治时期;互尔密战役发生于1792年9月,法国下处在君主立宪制时期,而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发生时,美国联邦政府还未成立,1787年宪法才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2.必须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参照新课程树立强烈的专题意识。主要原因:一是新课程新教材的编写体例是以模块的专题形式出现的;二是近几年的高考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2008年文综卷历史题的第37题考的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英国的文官制度专题,去年历史题的第37是考的是古代赋税制度与我国农业税制度及其取消专题;而今年的第37题则是我国明清及近代的工商业发展专题。3.必须坚持系统、整体、联系的学习观。如今年第37题,要答好这道题,在复习时,必须从整体的、系统的、联系的观点出发,从古到今理清我国工商业发展的脉络和线索,到了近代则把它放在世界大背景去分析考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4.必须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全球意识、通史意识,拥有一定的全球观和大历史观,学会在具体时间段的世界背景下看中国,在具体的中国背景下看世界,在事物的比较中得到启示,体现历史的借鉴功能。仍以今年37题为例,第1问指出明朝中后期商业发展的影响,第2个得分点“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生冲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