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农村道德建设中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传承.docx_第1页
试论新农村道德建设中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传承.docx_第2页
试论新农村道德建设中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传承.docx_第3页
试论新农村道德建设中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传承.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新农村道德建设中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传承摘要:长期以来,传统道德文化对农村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按照扬弃、改造的原则,充分发挥传统道德中的“公”“忠”、“诚”“信”、“慈”“孝”、“仁爱”思想在新农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传统道德文化;传承 传统道德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在广大农村道德形成与道德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传统道德作为历史的产物,带有阶级的烙印,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同时,社会的变革给农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激荡,尤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对传统农村道德模式、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因此,加强新农村道德建设,应激发农民的道德热情,结合农村道德现状,按照“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那些适应现代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传统道德要素。 一、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伦理道德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农村在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成果显著,也形成了不少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风尚。但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动,农村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人口的结构布局出现多元化,农民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也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这种发展变化总的特点是“由封闭性道德向开放性道德转变,由一元性道德向多元性道德转变的特点”。农民伦理道德观念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他们仍然继承着传统慈孝、勤劳、善良、纯朴、节俭等的民族美德,同时又存在着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的道德观念。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民面对这种变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中,“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活动极易造成工具理性的扩张和僭越”,使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从道德层次上看,既存在大公无私、舍己为公的崇高道德品质和义利并存、公私兼顾的理性道德,也存在着利已主义的小农意识和封建专制社会遗存下来的旧道德观念,这种传统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农民在道德选择上产生困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在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日见成效的基础上,新农村道德建设迫切需要发展和完美,使与之相匹配,同时,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将会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思考道德问题,逐渐形成一种兼容各种道德观念的批判思维。 二、在新农村道德建设中传承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思想 道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价值,中国传统道德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浓厚的道德文化资源,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维系社会关系、塑造社会人格、推进社会发展、和谐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局限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应从新农村道德建设要求、创制新的观念和规范体系的实际需要出发,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资源中可用之资。 1、 “公”“忠”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操 在传统道德文化中,“公”、“忠”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个人修养的必要品质。在表达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中,中国传统道德强调“至公无私”、“国耳忘家,公而忘私”“以公没私,民其允怀”的道德情怀。同时强调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民族精神。在新农村道德建设中,“公忠”的这种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培养人们“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都是具有重要积极作用的。 2、 讲求“诚”、“信”的道德理念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诚”、“信”作为做人做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历代思想家所重视。儒家视诚信为“立人之道”,它要求人们诚善于心。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中国传统道德中这种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好善”为内容的“诚”、“信”规范。同时,历朝历代都有崇尚诚信的传统:战国时著名的“南门立术”就是这种典故,也正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这种传统的讲求“诚信”的美德在建立农村和谐、互信的人际关系、形成文明的乡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人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意识,促进农村经济活动伦理化和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孝”“慈”的传统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在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一传统美德,可简约地归结为“孝”与“慈”两种思想。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孝”“慈”作为维护家庭亲子伦理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要求,历来为思想家们所高度重视。“孝”是就子女、晚辈对父母、前辈来说的。父母教子也决不仅仅在于言教,更注重身教。曾国藩曾明确指出:“以身垂范而教子侄,不在诲言之谆谆也。”(曾国藩全集家书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传统“孝”“慈”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为充分发挥家庭在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形成,尊敬老人、赡养老人,在农村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道德新风尚起着积极的作用。 4、 博施仁爱、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 传统道德思想强调关爱他人,宽以待人的广博胸怀,孔子是把“仁”作为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君子即使是在仓卒、困难的情况下都不能离开仁的原则。这种人已平等、推已及人或先他人后自己的人格修养,为在农村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人际和谐,促进农村文明风貌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 在新农村道德建设中传承传统道德文化的要求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它深刻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其中虽有一些因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显示出历史局限性或滞后性,甚 总结大全 至是落后性,但其中合理的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却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因此,在新农村道德建设中应该在科学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改造和创新,正如江泽民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坚持“扬弃”的原则 “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也就是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落后的、腐朽的方面,保留其积极的、先进的、有价值的方面。中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传统,例如传统道德中的道德、善、恶、义、利、忠、孝、诚、省、思、修养、慎独、良心等利民、富民、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提倡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等思想都具有宝贵的现代伦理价值,至今激励着中华民族,在新农村道德建设中值得我们继续汲取和发扬。但是那些为维护封建血缘宗法关系、封建等级关系、封建专政统治政权,抑制个性自由发展和个人合理利益追求、愚忠孝、男尊女卑的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我们应该加以辩证地否定。 2、 坚持继承与转换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传统是现代的历史和渊源,现代是传统的发展和延伸,毛泽东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但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新的时代背景不仅需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而且应结合时代背景将传统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要素,以时代为现代转换的文化环境,以时代主题为现代转换的着眼点,融入现代文明建设之中,将传统道德中的“忠君”思想改造为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忠于党和人民,忠于国家和忠于社会主义。” 将传统义利、诚信道德所调节的熟人关系转换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诚信观,将传统思想所主张的道德调节原则转换为现代社会条件下法律规范、市场规则、道德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将传统“慈孝”思想转换为互尊互爱、民主、和谐的家庭美德等。 总之,现代化新农村道德建设离开了对传统道德的传承,就将是无源之水,无水之鱼。因此,我们应该合理继承、利用、转换传统道德文化,将使其为建立新农村道德新风貌,促进新农村经济、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源泉。 参考文献: 罗文章.新时期乡村道德的变化态势J.船山学刊,2006,2. 唐凯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