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章 亲社会行为101 复习笔记 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1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是指合乎社会道德标准,与“反社会”相对。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2利他主义 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altruism)引起,即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外部的回报。 3助人行为 亲社会行为还可能由助人行为引起,即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行为。4亲社会侵犯行为 亲社会侵犯行为(prosoeial aggression)指的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侵犯行为,虽然具有潜在伤害性但合乎社会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的,其目的不是伤害。 (二)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1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1)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 theory)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使用的是“最低失分”策略,即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报偿。但是这种成本和报偿的监控并不总是很有意识的。 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 帮助他人为获得的报偿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外部报偿: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为得到他人的赞许或友谊等;内部报偿:解除内心的烦扰,提升自我价值感等。 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 移情的时候,个体的忧伤集中在遭受痛苦的人身上,从而激起助人行为。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能使人做出助人行为。看到他人的苦恼可能唤起一种自我聚焦的苦恼,也可能是他人聚焦的移情,后者才产生真正的利他主义,因为如果人们有方法摆脱自我聚焦的苦恼就可能不去助人。 (2)社会规范理论(social norm theory) 社会规范规定着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指明哪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和受到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或受至谴责的。推动助人行为的两种社会规范是: 互惠规范(reciprocity NOrM) 互惠规范是指人们认为对于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应该给予回报和帮助,而不是伤害。 互惠规范的假设是: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因此,自己帮助他人是因为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需要他人的帮助。所以从根本上看,助人行为也是为自己着想,人们在交往中期待着交换的平衡。 社会责任规范(socialresponsibility nornl) 社会责任规范规定,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考虑交换。人们遵从这一规范不仅为了互利,而且是为了“自身的声誉而采取的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贝科威茨和邓尼斯在“责任和依赖”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 这种完全出于社会责任感的助人行为经常是在人们匿名或完全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做出的。然而,人们做出这种行为也是有选择性的,即通常只愿意对那些处于不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的困境中的人给予帮助。这说明人们的行为反应是和归因联系在一起的。 (3)进化心理学理论(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指出,生命的本质是基因的保存。基因驱使个体以取得最大限度的生存机会的方式来活动。生存竞争使“自私”者后代绵绵,但是人类自私的基因上却安排了两种特殊的无私,甚至是自我牺牲,这就是对家族的保护和互惠。 保护家族(kin protection) 基因安排个体关注自己的亲属。一种自我牺牲的形式就是为保留基因的继续存活而热爱自己的孩子,热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更可能将他们的基因传递下去。因此,人们总是关心自己的家人、朋友、邻居,而非陌生人。人们对和自己关系更近的人做出更多的利他行为。 互惠(reciprocity) 基因上的自私也预先安排了互惠。互惠是为了群体的生存。生物学家特里尔斯认为,一个生物体帮助另一个生物体是它期待反过来得到帮助。如果给予者得不到互惠就认为受到了欺骗、出卖、背叛等。 在小的和比较封闭的群体中,人们相互作用中的这种互惠性特别突出,而在大都市中的人们就显得很冷漠,很孤独,因为那里有许多社会服务机构。 但是生物学上的根据不等于社会生活的原则,恰恰相反,社会生活要求个体制约这种与生俱来的自私本性,要“教”会人们利他主义。 【小结】三种理论的相似之处:每种理论都提出两种不同性质的亲社会行为,一种是:互惠的交换,一种是无条件的利他主义。三种理论是在三个不同的水平上对这两种行为进行解释的,形成了认识上的互补。进化论的观点是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而社会规范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学基础上的。同时,三种理论都指出亲社会行为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的。 2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1)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以道德认知发展和移情能力的发展为基础 儿童最初没有利他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行为逐渐增多,这是与儿童的道德发展相一致的。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他律道德性”和“自律道德性”两个阶段。 a“他律道德性”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由外在的权威给予的,因此必须遵守,由于这一时期的认知方式的自我中心性造成的缺乏移情能力,使儿童很难自动做出助人行为。 b“自律道德性”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通过相互约定而形成的,而且能够变化。儿童脱离了自我中心,变得会关心他人的立场和观点等,移情能力增强,助人的行为增多。 鲁宾和施奈德的研究发现,儿童帮助他人的意愿随年龄而增长,与他们的道德推理直接相关。道德发展水平较高、没有自我中心主义的儿童更多的表现出助人行为。6。12岁是助人行为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与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的范围、内容的变化使他们的道德判断从自我中心转向互惠是一致的。 (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早期社会化:儿童时期形成的观念及父母的言传身教都是利他主义形成的重要原因。模仿:教会儿童利他行为的最好的方法是成人在儿童面前展示出相应的行为,然后在儿童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以强化。 外部的奖励和惩罚:奖励带来的积极体验能增加助人的行为,而惩罚带来的消极体验则会减少助人的行为。 在观察到过度助人的示范者后人们的利他行为会减少。因为,在“过度”助人示范者影响下,人们会感到被迫助人的明显压力,而较少感到是出于自己的内部需要。 总之,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1旁观者在场 拉坦内和达利的实验研究发现,旁观者在场,会大大降低个人干预行为的发生。当人们觉得只有自己一个旁观者的时候,所做出的助人行为比还有其他的人也在场的时候要多。2榜样的存在 助人的榜样可以引发助人行为。但如果榜样在实践中说的和做的自相矛盾,比如父母的言传和身教不一致,就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3时间压力 研究表明,当人们在去参加某项活动的过程中,感到时问紧迫而且认为活动重要的人会比觉得时问充裕而且认为活动不重要的人做出更少的助人行为。 (二)被助人的特点1性别 当潜在的助人者是男性时,女性受害者更可能得到帮助;当潜在的助人者是女性时,男女受害者一样可能得到帮助。研究指出,女性得到更多的帮助也可能与她们更善于寻求帮助有关。 2相似性 人们容易由于相似性产生喜欢,而喜欢又产生帮助。研究表明,人们更愿意帮助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地位、处境,甚至穿着外表相似的人,以及来自同一群体、种族、国家,尤其是政治态度一致的人。 3不被责备者 所遇到的困境不是由于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的人容易引起他人的帮助行为;而由于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困境则较少引发助人行为。 另外,研究还表明有吸引力的人,聪明、善良的人和未伤害过自己的人容易得到帮助。(三)助人者个人的影响因素 1情感状态(1)内疚 实验证明,在内疚的状态下,人们容易做出更多的助人行为。其原因可能是:为了减轻内疚的痛苦,恢复被动摇了的自我形象,或试图恢复积极的公众形象,人们往往做出助人行为,以此来“赎回”失去的东西。 (2)消极心境 消极心境对成人和儿童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儿童,消极心境减少他们的助人行为;对于成人,会增多助人行为。这是因为对于成人来讲,助人行为能帮助他抵消坏情绪;而年龄小的儿童并不以帮助别人为乐。这说明助人行为是随年龄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化的产物。 消极的心境并不一定导致助人行为,还可能会造成沮丧,即抑郁地沉溺于自我关注,这种状态的人对助人是不敏感的。 (3)积极心境 心境好的人易乐于助人。这个结果对儿童和成年人都一样,而且不管好心境来自成功还是来自快乐的思想或其他积极的体验。这是因为助人能改善坏心境,并且能维持好心境。反过来,一个积极的心境产生积极的思维,并且提高自尊,这又使个体做出积极的行为。因此,在好的心境下人们更可能有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交往行为。 2人格特质 米德拉斯基的研究表明,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有正相关关系。 施托布研究发现: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相信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有适合于情境需要的特殊能力的人更可能表现出助人行为。同情和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有正相关。哥根夫妇和米特研究发现:不同人格特征与不同类型的助人行为有一定的相关,但是没有一个特征与所有类型助人行为都相关。 总体而言,助人行为和某些人格变量有关,但是很有限。人格测验不能准确地确定助人者,原因可能是情境的力量对个人决策的影响太大。同时,助人行为还存在性别差异。当面对有潜在危险的情境时,男性有更多助人行为;而在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有更多助人行为。(四)如何增多助人行为 1消除助人的阻止因素 (1)减少情境的不确定性,提高责任感 如果旁观者面对的两难情境是确定的,那么,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一个事件并且承担责任就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 降低匿名和个人化的相互作用,会使个体更加自我觉察,并因此更加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提高助人行为。 (2)内疚和关心自我形象 感到内疚的人会为了减轻内疚和恢复自我价值而助人,所以可以通过提高人们对自己违规的意识来提高他们的助人意愿。 还可以利用“留面子”(doorintheface)的技术来增多助人行为,即在个人先拒绝了一个大的要求以后,再向他提出一个更合理的要求时,往往容易被接受。 另外,给人们贴上助人的标签也能加强助人的自我意象。2进行助人的社会化 (1)教会道德包容。道德包容是将他人看作是自己道德关注范围之内的对象,与此相对的是道德排除,即将某些个人或群体看成是个体道德价值和公平规则界限以外的。助人社会化的第一步是反对自然的内集团的偏见,将助人范围扩大到关心所有人的幸福。 (2)树立助人的榜样。当看到别人助人时,人们就更有可能助人。电视上的正面榜样能促进助人行为的发生,亲社会榜样比反社会榜样有更大的作用。 (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对行为的归因影响行为的再发生。过分的外部奖励有暗中瓦解内部动机的作用,产生过分肯定效应。对助人行为的奖励应掌握分寸,给以足够的肯定,但不能过分的奖励,这样才能促使助人者将自己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内部动机,从而乐于做好事。 (4)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增多助人行为。三、助人行为的研究与理论 (一)拉坦内和达利(1970)的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论 拉坦内和达利的研究发现,其他人在场减少了人们干预的可能性。他人在场情境的一个重要效应是责任分散。 1责任扩散实验(1)房间充烟实验实验过程:将一些被试领到实验室,假任务是让他们参加讨论有关城市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真正的任务是在“等待实验开始的时候”向被试的“等待室”释放无害的但很恐怖的白色烟雾,观察被试的反应。 不同的实验条件:等待室里只有一个被试;等待室里有三个被试,互不相识;等待室里有三个被试,但其中两个是假被试,对烟雾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实验结果:被试是一个人的情况下比其他两种情况下的被试报告要多、要快。在两个三人小组中的被试中,三个互不相识的真被试组中的被试比另一组中的被试报告得快。 (2)遭难女士实验 实验过程:假任务是让被试者单独或和其他人一起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真任务是在隔壁房间播放女实验者需要求助的录音,观察被试的反应。 不同的实验条件:单独一人;与一个朋友在一起;与一个陌生的学生在一起;与实验者的一个表现消极的助手在一起。 实验结果:单独一人或与朋友在一起的被试有70跑去帮助;40与陌生人在一起的被试跑去帮助;而与消极助手在一起的被试中只有7的人跑去帮助。 (3)罪行作证实验 实验过程:安排被试单独或与两名假被试等待会见。接待人员将装有钱的信封置于桌上,然后借故离开。安排一个“小偷”(实验者的助手)去偷窃信封中的钱,故意做出企图掩饰自己行为的样子,而实际上又让在场的被试清楚地看到。在偷窃发生后约一分钟,接待员返回。 实验结果:与小偷单独在房间的被试比有旁观者在场的被试,报告发生了偷窃的人数更多。 (4)癫痫发作实验 实验过程:让被试坐在一个小房间内,告诉他将与在隔壁房间的其他人(实际为录音)一起参加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隔壁房问中的一个人说他感到身体不适头昏,接着他的声音变得模糊不清。一会儿听到身体倒在地板上的声音,一会儿听不到声音,状似癫痫发作。观察被试对发病者采取何种行动。 不同的实验条件:被试觉得他在同另外一个人讨沦;被试觉得他在同另外两个人讨沦;被试觉得他是在同另外五个人讨论。 实验结果:被试认为与他讨论的人数越多,所采取帮助行为就越少,越慢。 拉坦内和达利的四个实验表明,其他人在场减少了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即使是在明显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是责任扩散,即存在能提供帮助的他人时,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责任小r,而把责任分给了众人。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境下,尽管干预的人数不同,但总会有人干预。虽然情境是助人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2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论(The intervention model and social impact theory)(1)干预模式 拉坦内和达利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作用力理论”,并提出旁观者决定是否助人的决策过程。个人决定在紧急情况下是否干预,需要经历五个认知阶段(如图l01):注意(notice):旁观者个人必须“注意”到发生的事件; 解释(interpret):个人将事件“解释”为紧急事件,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决定(decide):个人考虑要不要帮助困难中的他人,决定这是不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是否要采取行动; 选择(choose):选择助人的形式和具体做法; 履行(implement):将这种帮助付诸行动。在这一模式中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有许多社会因素影响旁观者的决策。如果在某一个决策点上旁观者做出否定的回答,那么这个过程便中断,个人也就不会做出帮助行为。 (2)社会作用力论 他人是否在场是影响个人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拉坦内提出“社会作用力理论”来解释群体情境中出现的社会助长、社会惰化、从众和去个性化等现象。 “社会作用力”是指“其他人的存在或行动对个体产生的任何影响”,即“由于其他个体的真实的、隐含的和想象的存在或行动,而发生在个体(人或动物)身上的在心理状态和主观情感、动机和情绪、认知和信念、价值和行为等的任何一种变化”。社会作用力理论就是有关这种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理论。社会作用力理论的三个基本法则为: 社会作用力:I=f(SIN) 当一些社会源或称作用源、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1:impact)是这些作用源的强度(s:strength)、接近性(1:immediacy)和数量(N:nulnher)的乘积的函数,如图102所示: 强度(s)指的是作用源的显著性(salience)、力量(power)、重要性(importance)或强度(intensity),它常取决于作用源的身份、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或与目标靶的优势关系及其对目标靶未来的影响作用等。接近性(I)是指作用双方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接近程度,或是双方之问有无障碍或类似过滤器的作用。数量(N)是指作用源的人数。心理社会法则或边界作用原则:I=sNt(t1) 一些社会作用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的作用力遵循幂函数的形式,第N个他人的作用将小于第N一1个他人的作用。I即社会作用力的量(impact),s是一个比率常数(soalingconstant),N是社会作用源的数量(number),t是幂值。 这个法则反映了边界递减作用。尽管N增大时,l也要随之增大,但l的增量是逐渐减少的。I并非随N的增长而直线增长,而是与一定的N的根指数的形式成比例增长,这反映了客观作用力大小与主观心理强度的非线性的一一对应关系。 作用力分散原则:I=f(1SIN)或I=sN-t(t1) 当作用力场中有其他目标靶时,目标靶的强度、接近性和数量的增加,将会导致作用力的分散或减小,使每个人体验到的作用力小于他单独作为目标靶时体验到的作用力,其值应是目标靶的强度(s)、接近性(I)与数量(N)三者的负指数函数。作用力的减小遵循边界递减的原则,第n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小于第n一1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如图l03所示 “责任扩散”是可以用作用力分散的法则予以解释的。这个理论尽管充实和发展了勒温的场论,但它只侧重于从社会力场对个体影响作定量分析,而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因而不能从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二)摩根和帕克(1989)的“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 “助人的代价一报偿模式”(COSreward model of helping)认为,帮助别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偿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决定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所主要考虑的。当助人得到的报偿超过付出的代价时,助人行为最容易发生。 代价包括所有助人行为带来的负面的结果,如钱财、时问和精力的损失和可能带来的麻烦或危险;报偿包括物质的报偿、社会强化、同情、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提高等。 由于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每个人权衡的结果不同,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决策也会不同。随着助人代价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降低;随着助人报偿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提高。 (三)施瓦茨(1977)的利他主义模式与规范激活论 施瓦茨认为,个人是否产生利他行为,有赖于其所形成的个人规范的性质。如果将利他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规范,就会做出利他行为;反之,尽管社会要求提倡和鼓励,他们也不会表现出利他行为。 对于已经具有助人的个人规范的人们在紧急事件中也可能表现为不行动的原因,施瓦茨提出“规范激活理论”,通过对道德义务感的激活以及对利他行为需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后果的评估等的分析,来预测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利他行为。 1个人助人与否的四阶段模式 (1)激活阶段:对他人需要和自己责任的知觉。在这一阶段,个人意识到他人的需要,并觉察到自己所采取的接济这种需要的行动。 (2)义务阶段:规范的构建和道德义务感的生成。在这一阶段,个人已有的义务感被唤起,或应承了新的义务。 (3)防卫阶段:对潜在的反应的估计、评价和再评价。这一阶段也被称为“防御阶段”,在某种意义上是后退的阶段,打算帮助的人开始评估付出的代价,并可能试图在情境中否认责任。 (4)反应阶段:人们做出或不做出反应。 实际上,人们在是否做出助人反应时并不会自觉地意识到经历的各个阶段。所有这些阶段都是瞬问完成的认知过程,人们可能意识不到就产生了行为。 2决定人们是否助人的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1)对他人的需要及自己能提供帮助的意识;(2)在特定情境下不否认个人责任的倾向。(四)施托布的移情实验和社会行为论 1移情实验 施托布假设影响个人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两个关键因素是:有效地帮助他人的知识和技能;对困难者设身处地设想的能力,即移情的能力。 (1)实验过程 实验方法表演游戏和“诱导” 实验将儿童分为三组,两组儿童分别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还有一组同时用两种方法。 a在表演组中,实验者描述一些需要帮助的情境,情境中一个儿童需要帮助,另一个儿童给予帮助。要求扮演“帮助者”的儿童即时做出所有他能想到的各种帮助行为。 b诱导组和表演组的方法一样,但只是要儿童口头上讲出如何给以帮助而不用表演出来。而后实验者像在表演组一样提出其他适合的帮助方法,并指出行为对别人的积极效果。c在表演和诱导并用的一组中,儿童受到两种方法的训练。在实际做出各种帮助后,实验者还说明会对有困难的儿童产生的积极效果。 效果检验情景测验 实验者设计了以下两种场景进行检验: a儿童被领到有玩具的房间,被告知“隔壁房问有个女孩在玩”,然后实验者借故离开。不久隔壁房问发出一声很强的砰声,接着有大约70秒钟的哭声(录音),观察儿童的反应以确定上述方法的直接效果。 施托布将儿童的反应分为三种:主动帮助,即跑到隔壁去帮助;自愿报告,即跑去报告实验者隔壁的房问里出了事情;没有帮助,即没有做任何努力以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援助。b儿童和一个成人实验者开始游戏,成人“意外”地掉落一盒曲别针,于是轻声惊叫,并开始拣起散落的曲别针。观察儿童自发地和由于敦促而拣起的曲别针的数量。(2)实验结论 表演游戏可以培养亲社会行为,而且它的效果至少可以保持一个星期。但是诱导法的效果并不显著,还不如控制组的儿童那样愿意帮助他人。原因可能是诱导法强使儿童变好的压力明显地对儿童的自由感产生一些威胁,所以儿童以抗拒来做出反应。 2社会行为论(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施托布提出社会行为理论来解释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原因。该理论把价值取向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试图形成道德行为的综合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目的是个人追求的最终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环境不同程度的激活。如果被激活的目的不只一个,就产生目的冲突并伴随着解决冲突的动机。利他行为的动机因素有: (1)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动机源 价值取向可看作是道德领域中的个人的目的,亲社会价值取向则是利他和不伤害他人的个人目的。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在特定情境中被激活的可能性就越大。 作为利他的无私行为的动机源,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人,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以规则为中心的道德取向为特征的动机源,目的在于坚持行为规则。 两种道德取向的目的不同对行为产生不同影响。(2)移情(empathy) 移情取决于三个条件: 初级移情。即儿童由于他人的不安所引起的最初的情绪反应,是移情的最初形式。 对他人的积极评价。这是由初级移情发展到移情的先决条件,是亲社会价值取向的一个成分。 自我概念。移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从自我到他人的延伸,所以人们更有可能对l9己相似的人做出反应。缺乏精确的自我概念就难于以助人的方式扩展自我。 (3)其他因素 动机转化为行动,除了动机问的竞争外,能力也是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如果没有达到期望目的的可能性,目的就不可能处于激活状态。有三种能力非常重要: 对于有关事件和成功达到目的的能力的一般态度;在特定条件下,制定行动计划和产生行动指导能力;以某种方式行动的特殊能力。 此外,迅速决策的能力和知觉他人需要帮助的能力也是重要的。能力是服务于动机的,没有动机源,能力再强也不会产生利他行为。 社会行为理论提供了一个分析和预测亲社会行为的方法和思路。在特定情境下,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动机因素,有可能预测亲社会行为或对其做出较全面的理解或解释。 四、亲社会行为与品德教育(一)群体影响与德育的作用1群体规范与舆论的形成及其对个人的影响 (1)行为遵从规范的原因 规范的内化:遵从规范的行为可以由于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需要而发生。外部控制:奖励或惩罚外制作用的结果也会使行为遵从规范。 (2)行为不遵从规范的原因 没有执行规范的检查,特别是适当的奖惩机制,一部分人会因没有外部制约而不遵从,吲时还会引起一部分人因为与不遵从者相比感到“不公平”,于是也不遵从。 一旦有人不遵从规范,从众倾向将大大降低,不遵从的人随之增多。群体一致性降低,规范力度下降。个体和群体的这种互动有可能使原有的规范瓦解,代之以其他的规范。 (3)舆论的影响 社会规范代表的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意见,当人们将这种意见用言论发表出来时就形成舆沦。舆论是规范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规范的重要支持力量。在道德要求上人们往往不能很多地依赖法律,而是主要地依靠舆论,用舆论显示规范的力量。 (4)小群体规范的影响 全社会的规范对每个人都有影响,而实际上对个人影响最直接的是所属群体的规范,可能与宏观社会的规范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当不一致的时候,对个人行为更具约束力的是小群体的规范。 2责任心培养、移情训练 (1)社会责任感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利他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因此,可以通过增强责任心来培养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2)移情是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与体验。移情与亲社会行为有高度相关,提高移情的能力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移情能力和价值取向一样,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变量,价值取向属于认知判断,而移情则属于情感的体验。当认知与情感不一致时,情感决定行为。因此仅有亲社会的价值取向而无移情能力的人可能在口头上发表亲社会的意见而不一定有亲社会的行为。 (二)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 品德心理结构(psych0structure of moral trait)是指个体在外界影响下产生道德行为的中介过程所涉及的心理成分相互关联和制约的模式,或动力机制。章志光的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的理论模式认为,品德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从生成结构(generating structure)、执行结构(performing structure)和定型结构(stereotyped structure)三个断面或维度来认识品德的结构。 1生成结构 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时的心理结构。儿童最初表现出某些似道德行为或道德性是他们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并将道德规范加以内化的结果。道德规范一经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认识就会经常同个体原有的只顾自己的“需要一行为”发生矛盾。在矛盾斗争和解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个体的道德观念不断发展。这是个体获得道德规范的行为经验、产生是非感、形成道德定势或习惯的过程。这一结构的发展水平决定个体道德性的水平。其模式如图l04所示。 2执行结构 执行结构是指个人在道德性“生成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及其结构。它既表明了个人处理道德问题时的一般心理空间状况,也说明了由简单的道德性向品德形成过渡的过程。 (1)“道德认识一感情系统区”(sphere of moral 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道德认识一感情系统区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信息库”,而且是对当前道德情境进行区分与筛选的过滤器,是判断事件的性质、确定个人责任与态度及行为方向的“定向器”,也是克服利己性需要的动机干扰、抉择行为方式并进行制动的“调节器”。它是与其他心理活动(如思维、意志等)共同参与道德执行过程而有决定意义的意识系统或道德动机系统,也是个人在道德上表现出高度自觉性与自律性的关键机制。 (2)从接受信息到产生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 人在遇到道德情境时,从接受信息到产生道德行为要经历一个连续而有阶段的心理过程,包括对情境的知觉一移情一道德判断一责任意识和明确态度(其中经常出现动机冲突、代价报偿的权衡)一行为方式的抉择一意动几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存在是与否两种可能,而只有得出肯定的答案时才会转入下一阶段,否则过程将中断。道德行为的是否发生及其有效性不仅依赖于这个过程本身的顺利进行,而且取决于参与这一过程的“道德认知一感情系统区”的质量与功能水平。 (3)反馈过程 在反馈的作用下“道德认知一感情系统区”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巩固、扩展或改变。轴行结构的模式如下图105所示 3定型结构 定型结构是指个体具有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行为可能是情境性的,也可能是倾向性的。前者更多受外部特殊情境及内部不稳定因素驱使而发生,因而不具有恒常性与一致性;后者则是内部由于先期影响而形成的某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即定型结构的表现,所以带有恒常性。 “定型结构”是在“执行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高激活性、阶段简缩性和具有自动化功能的结构。其模式如下图l06所示: 以上三种心理结构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相继出现的不同形式,但又彼此包括,相互渗透为一体。这个结构是作为个体内部动力系统而存在的,它一定是被置于社会大动力系统中的。社会动力系统和个人品德动力系统的关系如下图107所示: 品德三维心理结构的设想有助于了解品德形成的动态过程,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结构内部各心理成分在内外条件下的发生、发展及其在品德形成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三)价值教育1 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values)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对个人或对社会的重要性与意义)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体现在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对生活意义的评价及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人生观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价值观依其存在的方式分为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若干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报告制度
- 仓库安全教育培训
- 部队恋爱协议书范文模板
- 日剧离婚协议书
- 配电箱技术合同协议
- 无效抵押协议书
- 数据传输协议的规范说明
- 公司股东个人股权转让协议
- 公司股份制改革协议书
- 农业技术服务服务合同
- 华为结构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辽河油田实验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 杭州铭赫科技有限公司新增年产1260万件精密粉末冶金零部件技术改造项目环评报告
- 2025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试卷及答案
- 【MOOC期末】《大学体育射箭》(东南大学)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大学武术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大学
- 中医适宜技术-中药热奄包
-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老年护理与保健赛项规程
- MOOC 财政学-浙江财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沉锡PCB贴装后锡面发黑分析及改善
- ,气体动理论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