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海大师琵琶艺术人生解析.doc_第1页
刘德海大师琵琶艺术人生解析.doc_第2页
刘德海大师琵琶艺术人生解析.doc_第3页
刘德海大师琵琶艺术人生解析.doc_第4页
刘德海大师琵琶艺术人生解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刘德海大师的琵琶艺术人生解析学生姓名:谢 丹学 号:专 业:指导老师:系 别:2011年11月6日刘德海大师的琵琶艺术人生解析摘要:。关键词:。正文:1.刘德海大师简介 1.1 人生历程1937年8月13号出生在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自小就喜欢民族音乐,并开始学习琵琶、二胡、笛子、三弦等民族乐器;直到1954年,刘德海先生拜琵琶演奏家林石城为师,得到了林石城大师的真传;1957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在校学习期间,在浦东派演奏技艺的基础上广采博纳,融合以崇明派的曹安和先生、上海汪派的孙德裕先生和平湖派的杨大钧先生等为代表的各大家之长,兼收并蓄,大大地提升了其琵琶演奏的基本功,并储蓄了深厚的传统音乐修养。在1960年,首次演奏吕绍恩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1962年自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担任民乐教师;1964年调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70年任中央乐团琵琶独奏演员;1973年,他和吴祖强、王燕樵合作并创作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首开琵琶大型协奏曲之先河;1975年,刘德海先生首次演出了经他改编后的十面埋伏;1978年1981年期间,他与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西柏林交响乐团以及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合作,使得中国的琵琶艺术走向国际的舞台。1983年起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为当代琵琶演奏的代表人物。2007年8月22日,刘德海先生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2 创作与演绎历程20世纪70年代,刘德海先生和吴祖强、王燕樵合作创作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首开琵琶大型协奏曲之先河。为使音乐通俗化,他将浏阳河、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游击队歌、马兰花开等多首歌曲改编为琵琶独奏曲,具有雅俗共赏的品味。并对霸王卸甲、陈隋、浔阳月夜等传统琵琶古曲进行了整理、改编。他还创作了人生篇:天鹅、秦俑、老童、春蚕;田园篇:一指禅、故乡行、天池、金色的梦;宗教篇:白马驮经、滴水观音、喜庆罗汉;乡土风情篇:纺车、风铃、杂耍人(十首小曲组成)等大量富有哲理性的琵琶乐曲。无论在题材、内容和技巧方面,都标志着琵琶艺术的新发展。刘德海先生还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昭陵六骏的创作。乐曲以新颖的音乐语言、丰富的层次和独特的构思,刻画了一幅战马雄姿劲健俊逸,驰骋奋战的场面。此曲可称得上琵琶文献中的经典之作。刘德海先生演奏的曲目十分广泛,从古曲十面埋伏、阳春白雪到现代乐曲狼牙山五壮士、彝族舞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每每听到他演奏的狼牙山五壮士、草原小姐妹、十面埋伏等乐曲时,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在用琵琶讲述历史故事,脉络清晰,栩栩如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身陷其境,其技艺之高超令人惊叹不已。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曾在聆听他的演奏后给予很高的评价。许多外国元首也曾因亲听他的高超琴艺而感慨中国音乐之精湛。刘德海先生曾先后到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讲学,在国际乐坛上很有声誉。1978年1981年期间,刘德海先生曾与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西柏林交响乐团以及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合作,在北京、美国、法兰克福演出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受到中外听众的热烈欢迎,写下中西乐结合的辉煌篇章,使琵琶艺术走向国际音乐舞台,使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了中国的琵琶艺术,了解了中国音乐,被称为与西方交响乐团合作的中国民族音乐第一人。在长期的对外交流工作中,他始终以弘扬民族音乐、宣传中华文化为己任,为我国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2刘德海大师琵琶演奏技巧描述刘德海先生的演奏发音纯净,音色优美,技巧娴熟,精致委婉。他在“浦东派”演奏技艺的基础上广采博纳,以后又向“崇明派”的曹安和、上海“汪派”的孙裕德和“朱英派”杨大钧等学习请教,采各家之长,兼收并蓄,大大发展了琵琶演奏的基本功,并具备了深厚的传统音乐修养。艺术处理也有独特之处,其演奏的文曲细腻动人,武曲则激情四溢,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听众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刘德海先生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又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在演奏手法和乐曲处理上进行了不少创造性革新,更加有力地突出了乐曲表现的主题。如在演奏技法上一个较大的创新是把左手拇指解放出来,而传统琵琶技法拇指是不负责按品演奏的。加上左手姆指来参与演奏可以减少频繁地换把,增加旋律的流畅和提高演奏速度,扩大琵琶技艺的表现能力。又如把传统的摇指指法发展为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个指都可以单独摇奏,使旋律在音色、音质方面产生微妙的变化。3刘德海大师琵琶艺术创新思想解析刘德海先生琵琶艺术中所体现的创新理念也正式基于他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不断创新演奏技法,敢于突破门派观念, 善于博采众家之所长 ,广聚中外民间艺术之营养的兼收并蓄的思想。刘德海先生的艺术思想是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他从哲学的、艺术的、琵琶的三个方面的反思来认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并把“传统”置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历史阶段来重新认识,这是刘德海的悟,他对整个人生的实践和思考都和琵琶融为一体,标志着艺术家已步入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刘德海先生琵琶技巧的革新与创新的成功经验,不仅对琵琶艺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对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对音乐艺术,文化艺术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启发。3.1 风格流派兼容化 “世上决无独源独流,无源难成流;有源有流而继承者不当,可能断流;一孔之见而自封派别者,徒然误人子弟,自欺欺人。”刘德海先生最早接受音乐教育是受江南丝竹和江南民间戏曲音乐的熏陶,对江南民间音乐有着深刻、鲜活的理解,又继承了他第一位琵琶专业老师,浦东派林石城先生清丽灵巧的琵琶演奏风格。随后,他又随杨大钧、曹安和、孙裕德等名师学习。这些名师中,杨大钧属平湖派、曹安和属无锡派、孙裕德属汪派,而曹安和是刘天华的嫡传,刘天华曾得到崇明派沈肇洲的亲授,因此,江南琵琶“五大派”(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刘先生都认真学习过,“转益多师是吾师”,所以,刘德海先生的琵琶演奏风格是集江南派琵琶的大成。 “师其意,得其神”,刘德海先生的观点是“流派流派就是要流动,流派不能变成宗派。”这引用程舞嘉的话充分表明了他自己的观点。在他身上,人们可以看到汪派的苍劲凝重、平湖派的诗情冲动、崇明派的质朴童趣、林石城先生的细巧清丽、卫仲乐先生的厚实发音、李廷松先生坚挺的手形、吴景略先生的圆径手势、青年乐手们的快速技巧等。正是这些集众家之所长的特点,使刘德海先生的琵琶演奏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跳出了门派的巢臼,摒弃了那种守旧的“一板一眼”的演奏方式,与现代化、社会化的新世纪气息紧密相连,跟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3.2 优选取“中”贯通化 刘德海先生在关于继承传统这一问题上严格遵循以“变”求“不变”的历史辩证法。 在一次音乐会上,新加坡交响乐团的指挥朱晖对刘德海说,传统曲目虽然很美,但听多了总有单调之感,乐曲中缺少丰富的和声、复调和调式的变化,中国乐曲应该发展。应该说,朱晖的看法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海外专业人士普遍的观点,中国琵琶要走向新世界就不能不做深刻的反思和自省。 其实,刘德海先生对于传统曲目存在的问题早已洞若观火,并给予那些流传已久的传统乐曲以新思路,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改编了一系列的诸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寒鸦戏水、塞上曲等传统曲目。从近些年的各大赛事的比赛以及各种大小演出中,我们可以经常欣赏到这些由刘德海先生改编的传统乐曲。就拿2004年在广州举办的“金钟奖”琵琶比赛这一重大赛事来说,大赛在初赛和复赛阶段,都规定霸王卸甲是必弹曲目,而且要求选手们演奏传统版。尽管这样要求,在进入复赛的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选手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参赛选手选择了刘德海版的霸王卸甲来参赛。这足以表明了刘德海先生的这些新编传统乐曲的影响面之广及受欢迎程度。 刘德海先生以这种古曲新弹方式,很好地协调了“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紧随时代的气息,新技巧、新手法的巧妙运用;“不变”的是乐曲的内涵、意境的深远。那么,先生在琵琶艺术的表演与创作领域是怎样做到以“变”求“不变”的呢?先生在他的凿河篇中讲:“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法,尚须提倡优选法,用以统一基本发声方法。忽略或抛弃规律,追求所谓自由,乃造成门户之见、一盘散沙之重要原因。”“故以不快不慢、不强不弱、不紧不松、不刚不柔为基本状态,由中出发,伸向两极。”“学技艺皆由自然而趋夸张、灵巧而趋激烈、放松而趋紧张,倘若倒行逆施,必陷于歧途,轻者筋骨损伤,重者艺术夭折。” “优选法”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出的一种数学运算方式,刘德海先生将其运用在琵琶上,推算出在弦上的最佳发音点,寻求最佳音色;取“中”为基本,由“中”出发,伸向两极,才能达到艺术表演的“自由王国”。 刘德海先生在琵琶演奏中讲求的是“优选取中”原则,在乐曲创作问题上同样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在变革创新上做文章,即不可固步自封,也不能急躁冒进,而应该遵循唯物辩证法,优选取“中”。先生强调,演奏者表达作品,应讲求手法洗炼、尺寸得体、火候准确,进而达到“言近而旨远,词浅而义深”的境界,凡此皆须乞灵于“优选”法之运用。他还说,音乐如同书法,一味求稳则平庸,一味求险则不成体统。艺术经“优选”,夷险俱当,始入神秘,感人遂深。3.3 音乐情理科学化 “技差而无情理,为劣之劣者;技佳而无情理,为匠之劣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而技术又足以副之,为优之优者”(见刘德海凿河篇。从刘德海先生的“金三角”理论而言,“技情理”构成三角,“艺术哲学科学”构成三角。这些“三角”看起来是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但“三角”与“三角”之间又不无联系,他们彼此联系于“抽象”与“具体”的相互变化之中,构成的是“金字塔”而不是单纯的“三角”。“技”是基础,“情理”是升华。“技”受“情”、“理”所支配,“情”受“理”所制约。 音乐情感的表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琵琶演奏中也不例外。它通过演奏家娴熟的技巧,将富有情感内涵的美妙乐曲传达给观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为演奏者要准确而完整地表现出乐曲的内涵,就必须全面细致地了解、分析作品,了解作品背景,把握音乐的内在情感因素,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去理解,体验音乐的情感内涵,同时要恰当地运用诸如速度处理、力度处理、音色处理、气息运用等表现手段,将音乐的对比变化合理地纳入完整的艺术构思中,使内心艺术构思与外部演奏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而又自然的表现作品情感的发展和变化。 刘德海先生还讲:“弦上奥妙在弦外,弦外即世界。”“世界之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奇妙的大自然,日月星空、山水草木、花鸟虫鱼都是美好的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