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基本概念(课堂).doc_第1页
《孟子》中的基本概念(课堂).doc_第2页
《孟子》中的基本概念(课堂).doc_第3页
《孟子》中的基本概念(课堂).doc_第4页
《孟子》中的基本概念(课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中的基本概念(共32个)一、论性善(6个)01.居仁由义欲成君子人格,就要居仁心,行正义,立身于仁,践行于义。02.放其本心也叫“失其本心”,就是指沉浸于世俗生活的物质欲望或压力之中不能自拔,丢失了自己对人生原有的信念和思想。03.求其放心“求放心”是对道德失误的一种补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里的“学问之道”,是求仁为善之道。要像找回放失的鸡犬一样把放失的良心找回来,恢复心中的善性。04.以小失大如果不养育道德,只是保养口腹,只是为了长一身细皮嫩肉,这就叫以小失大。05.兼爱兼养对于生命的意义而言,满足口腹之欲属于贱而小的部分,培养心志则属于贵而大的部分。但对于生命来说,二者同等重要,是一体的两面,前者可以延续生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命条件;后者是人之灵魂,是人类成长和成功之大本。所以,二者都需要爱护和保养。06.存理克欲义理、本心等是人最安全的住所,是安身立命的基石,必须给予保存、养护;感官不会思考,如果放任它追求欲望,必然有害身心健康,无耻败德。二、论行为(6个)01.事亲守身事亲,就是事奉父母双亲;守身,就是持守其身,使自己不陷于不义。02.反求诸己孟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要求自己,反过来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只有这种,才能把事情做好,才是君子所为。出处1.孟子公孙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出处2.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出处3.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把要求自己还是要求别人看作区分人品档次的标准)03.君子三乐“三乐”分别涵盖了家庭、道德、教育三层面,即:家庭完满、亲情和乐的天伦之乐,人格美善的德行之乐,道统得传、后继有人的教育之乐。04.通权达变孟子认为,一个人做事要懂得变通,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不要死守常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孟子的仕途原则,“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这是孟子的受礼原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孟子的读书原则。孟子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知法度而不拘于法度、明事理而不滞于事理的处事之风。 05.舍我其谁意思:除了我难道还有哪一个?孟子认为,人要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这体现了他的大丈夫气概。06.涵养操持礼义廉耻是国家治乱的关键,是个人德行的准则,必须涵养之,操持之。涵养之,就是要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要保持人格的独立自主,不能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以顺从为行事的准则;操持之,就是要做到“三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论教育(7个)01.教亦多术教诲人有多种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大家都一个药方。孟子认为,教育方法主要有五种:(时雨而)化之、成德、达财(材)、答问、私淑艾。02.不屑之教“不屑之教”也是不言之教,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目的是让他愧而奋发向上。它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却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宰予昼寝,孔子对宰予采用“不屑之教”, 认为“于予与何诛?”,说是没有什么好责备的,其实正是最严厉的责备,使得宰予羞愧而奋发向上了,后来还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补充】孟子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意思是说:教育也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间之。孺悲:鲁国人。将命者:传命的人。【译文】孺悲想拜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加以推辞。传命的人刚出房门,孔子便取下瑟来一边弹一边唱,故意让孺悲听到。程颐认为孔子的做法正是孟子所谓“不屑之教诲,所以深教之也”。不见孺悲而叉故意让他知道自己不愿意见他,正好采用的这种“不屑之教”。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说没有什么好责备的,其实正是最严厉的责备。所以,也是一种“不屑之教”。03.善与人同自己有优点,愿意别人同自己一样;别人有长处,就向别人学习。“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放弃私人的见解,遵从天下的公理;学习别人的善言、善行,成就自己的美德。04.与人为善指赞成人学好,帮助他人成就美德。孟子:“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换位思考,正如孔子说 那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05.成章而达成章而达的意思是求学的人每一阶段的学问都要积累得足够,才能够通达。06.盈科而进意思是流水在前进的过程中,要填满每一个坑,然后才能继续向前。为学方面,要按部就班,补缺补漏,循序渐进,不可浮躁,更不可好高骛远。类似我们常说的“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07一傅众咻一人教诲时,众人在旁喧扰。周围环境特别是身边多数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习语言也是这样,在品德修养上也是这样。四、论政治及其他(13个)01.民贵君轻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君主与社稷都是为民而立的。有人民才有国家,而后才有君主。如果君主和社稷不能尽其职,就应该更置。“君”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如果残害百姓就是“一夫”而不配称为“君”。只有君主以民为贵,尊重民意,实行仁政,老百姓才会亲其上而死其长。(见46页14.14,47页2.8)02.君臣仁义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意思是君主以礼节对臣下,臣下用忠诚回报君主。关于如何为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意思是君臣父子要各自尽好自己的责任,才能天下太平。孟子发展了孔子的理论,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还指出君对臣如果做到“三有礼”,臣就能够为旧君“有服”。孔孟都认为君臣之间要讲仁义,君讲仁,臣才有义;孟子明确指出,君主在君臣关系中起主导作用。03.仁者无敌施行仁政的人,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是无人可敌的。君主讲仁义了,自然就获得了民心,获得民众的支持,民众归附他就犹如水往低处流一般,最后“上下同欲”,得到天下。(见47页7.9,补充159页8.3,160页8.5)04.推己及人意思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即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被儒家认定为立身处世之本。爱家人,还将心比心地去爱一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把孝悌推广到全社会中去,是儒家的一大重要思想。孟子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推己及人“天下可运于掌”。05.出尔反尔孟子中的“出尔反尔”说的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意思是: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孟子认为,君臣如果施行仁政,关心民众的疾苦,那么,自然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戴,出现“你仁我义”的情况;相反,当官如果不为民作主,甚至还残害老百姓,就会出现“你不仁,我不义”的情况。06.因先尊贤所谓“因先”,是指为政者当依照先朝圣王的典章制度以治国,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先王的典章制度。所谓“尊贤”,是指为政者要尊重道德崇高的贤士,让仁者处高位。因为行仁政不能单有善心善政,还必须有贤能俊杰,才能确切辅助君王,实行仁政。07.养民教民“养民”即满足民众的生活需要,“不违农时”,保证农民能够正常地从事生产,这是施政的最起码条件。“教民”即教育民众懂得礼义,民众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又明白礼义,犯罪的人自然就会减少,社会就可以安定,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孟子还认为,教民比养民更重要。08.保民而王保民才能安定天下,保民的具体做法有:养民富民,“制民之产”, 使民以时,科学地发展生产使人民衣食无忧(P50之五,P56之六,P67之二);薄赋税(P67之二,P87之2.5);轻刑罚(同上);关注弱势群体(P87之2.5);教化百姓,发展教育,劝导人民依礼而行(P50之五;P56之六)。09.小勇大勇 “小勇”是匹夫之勇,是一种血气之怒,动辄以性命相拼,只为意气而斗,比如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屠夫。“大勇”是真正之勇,不是斗力而是斗智,不是斗血气而是理义,比如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小勇”可以凌一人,“大勇”则可以安天下。010.与民同乐意思是: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即:君主只有和民众一起分享快乐,民众才会拥戴他;只有和民众同其忧愁,民众才会在他困难的时候支持他。“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011.浩然正气浩然,盛大的样子;正气,刚正之气。浩然正气:正大刚直的精神。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人间正气,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历史上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很多,比如坚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的苏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率部渡江北伐、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的祖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012.先义后利孔丘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生活富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他还直言不讳地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丘认为,在一个政治良好的国家里,君子应该富贵。如果居于有道之国,仍处贫贱地位,那是君子的耻辱: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尽管承认人们物质利益的必要性,肯定先富后教、恒产对恒心的重要性,但在价值取向上,他还是义胜于利,认为道德原则重于物质利益。013.战争观孟子同情天下苍生、广大黎民百姓,反对那些“率土地而食人肉”的不义之战,认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是不义的战争,把人民推向了灾难深渊,是“罪不容于死”。孟子对战争的本质有深刻的见解,能看到战争与政治、经济、民心的紧密关系:“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蓐,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