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广东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二章 一 第三节句式和翻译课时作业基础自测一、(2010年广东实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九龄既欣知己,亦依附焉。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今登封霈泽,千载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绂。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说曰:“事已决矣,悠悠之谈,何足虑也!”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时御史中丞宇文融方知田户之事每有所奏说多建议违之融亦以此不平于说九龄复劝说为备说又不从其言无几,说果为融所劾,罢知政事,九龄亦改太常少卿,寻出为冀暂刺史。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明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劾曰:“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初,九龄为相,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至是,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令于朝堂决杀之。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 干:求B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 但:但是C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 贻:留下D故事皆搢笏于带 故事:旧例,成法解析:但:只是。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叙为昭穆,尤亲重之 A 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B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时张说为中书令C常荐九龄堪为学士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D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解析:A项前一个“之”是代词,代张九龄,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B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的意思;后一个“以”是连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C项两个“为”都是动词,可译为“担任”;D项第一个“因”是连词,表顺接,“于是”“就”的意思;后一个“因”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为”。答案:C3.下列句子每三句编为一组,全都能表现张九龄有见识的一组是( )此子必能致远 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 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 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A BC D解析:都能表现张九龄有见识;表现了张九龄受皇帝恩宠;表现张九龄举人失察。答案:A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年幼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十三岁的时候就因为文章写得好而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高度赞赏,王方庆预言他今后一定会大有作为。B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有权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于是借机提拔了自己亲信的官员,张九龄给他提出建议,结果未被采纳。C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的时候,常常推荐张九龄,认为他才能卓著,可以担任集贤院学士,皇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当时就同意任命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D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妒忌张九龄的才能,所以用牛仙客的事情设计陷害他,结果张九龄上当,被罢免了知政事的职务。解析:A项,“因为文章写得好”错,原文是“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C项,“当时就同意”错,应该是“张说死后”,而不是“当时”;D项,是误用因果。答案:B5断句和翻译。(1)用“”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时 御 史 中 丞 宇 文 融 方 知 田 户 之 事 每 有 所 奏 说 多 建 议 违 之 融 亦 以 此 不 平 于 说 九 龄 复 劝 说 为 备 说 又 不 从 其 言(2)翻译下面的句子。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译文:_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译文:_答案:(1)时御史中丞宇文融方知田户之事/每有所奏/说多建议违之/融亦以此不平于说/九龄复劝说为备/说又不从其言(2)(李林甫)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附译文: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是韶州曲江人。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职。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张九龄很高兴(张说)了解自己,所以也(愿意)依傍跟从他。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一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末流却先被加官进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张说说:“事情已经定下来,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能够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请张九龄让他担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第二年,升任中书令,兼任编纂国史。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奏明皇上说:“张守珪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旧例,(士大夫)都要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乘马,张九龄体弱,常派人拿着笏板,(朝廷)于是设立了笏囊。笏囊的设立,从张九龄开始。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到了这个时候,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皇上亲自加以质问,命令在朝堂上判决杀掉他。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二、(2010年韶关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杨善会,字敬仁,弘农华阴人也。父初,官至毗陵太守。善会大业中为鄃令,以清正闻。俄而山东饥馑,百姓相聚为盗,善会以左右数百人逐捕之,皆克捷。其后贼帅张金称众数万,屯于县界,屠城剽邑,郡县莫能御。善会率励所领,与贼搏战,或日有数合,每挫其锋。炀帝遣将军段达来讨金称,善会进计达,达不能用,军竟败焉。达深谢善会。后复与贼战,进止一以谋之,于是大克。金称复引渤海贼孙宣雅、高士达等众数十万,破黎阳而还,军锋甚盛。善会以劲兵千人邀击,破之,擢拜朝请大夫、清河郡丞。金称稍更屯聚,以轻兵掠冠氏。善会与平原通守杨元弘步骑数万众,袭其本营。武贲郎将王辩军亦至,金称释冠氏来援,因与辩战,不利,善会选精锐五百赴之,所当皆靡,辩军复振。贼退守本营,诸军各还。于时山东思乱,从盗如市,郡县微弱,陷没相继。能抗贼者,唯善会而已。前后七百余阵,未尝负败,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会太仆杨义臣讨金称,复为贼所败,退保临清。取善会之策,频与决战,贼乃退走。乘胜遂破其营,尽俘其众。金称将数百人遁逃,后归漳南,招集余党。善会追捕斩之,传首行在所。帝赐以尚方甲槊弓剑,进拜清河通守。其年,从杨义臣斩漳南贼帅高士达,传首江都宫,帝下诏褒扬之。士达所部将窦建德,自号长乐王,来攻信都。临清贼王安拥兵数千,与建德相影响。善会袭安斩之。建德既下信都,复扰清河,善会逆拒之,反为所败,婴城固守。贼围之四旬,城陷,为贼所执。建德释而礼之,用为贝州刺史。善会骂曰老贼何敢拟议国士恨吾力劣不能擒汝等我岂是汝屠酤儿辈敢欲更相吏邪临之以兵辞气不挠凛然有节。建德犹欲活之,为其部下所请,又知终不为己用,于是害之。清河士庶莫不伤痛焉。选自隋史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 遗憾B擢拜朝请大夫、清河郡丞 提升,提拔C复扰清河,善会逆拒之 抵触,不顺从D反为所败,婴城固守 绕,围绕解析:逆:迎击,迎战。答案:C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乘胜遂破其营,尽俘其众其年,从杨义臣斩漳南贼帅高士达B善会大业中为鄃令复为贼所败,退保临清C破黎阳而还,军锋甚盛建德释而礼之,用为贝州刺史D善会率励所领,与贼搏战所当皆靡,辩军复振解析: D项,所:“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的;A项,其:代词,他的 / 代词,那;B项,为:动词,担任 / 介词,被;C项,而:连词,顺承关系 / 连词,递进关系,并且。答案:D8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会进计(于)达,达不能用B金称释冠氏来援,因与辩战,(金称)不利C取善会之策,频与(金称)决战D善会逆拒之,反为(建德)所败解析:应是“王辩”。答案:B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段达讨伐金称,善会进献计谋,未予采纳,段达失败。后来的战斗中,段达采纳了善会的谋略,大大地打败了金称。B那时崤山以东地区时局混乱,百姓纷从盗贼,官府势力微弱,很多郡县被盗贼攻陷。当时能够抵抗强盗的人,只有善会。C善会英勇善战,斩杀了金称,将金称的首级送到了皇帝所在的地方,跟从杨义臣斩杀了士达,将士达的首级送到江都宫。D建德打败了善会后,因为部下的请求,想让善会存活下来,但又考虑到善会终究不能为自己所用,最终还是杀害了善会。解析:与原文内容不符。部下请求的应是:要求建德杀了善会。答案:D10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善 会 骂 曰 老 贼 何 敢 拟 议 国 士 恨 吾 力 劣 不 能 擒 汝 等 我 岂 是 汝 屠 酤 儿 辈 敢 欲 更 相 吏 邪 临 之 以 兵 辞 气 不 挠 凛 然 有 节 (2)翻译下面的句子。杨善会以左右数百人逐捕之,皆克捷。 译文:_贼围之四旬,城陷,为贼所执。译文:_答案:(1)善会骂曰/老贼何敢拟议国士/恨吾力劣/不能擒汝等/我岂是汝屠酤儿辈/敢欲更相吏邪/临之以兵/辞气不挠/凛然有节(2)翻译:善会率领侍从几百人逐一地逮捕他们,都能克敌制胜。盗贼包围清河城四十天,城池被攻陷了(沦陷了),善会被盗贼捉拿了。附译文:杨善会,字敬仁,是弘农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父亲杨初,官至毗陵太守。杨善会在大业年间,曾任鄃(今山东夏津县)县令,以清廉正直而闻名。不久崤山以东的地区闹饥荒,百姓聚集到了一起做了盗贼,善会率领侍从几百人逐一地逮捕他们,都能克敌制胜。这以后盗贼首领张金称有数万人马,在郡县边界屯兵,屠杀百姓,掠夺城池,郡县没有谁能抵抗。善会率领鼓励所领属的人马,与贼人搏战,有时一天有多个回合,常常挫其先头部队。隋炀帝派遣将军段达前来讨伐金称,善会向段达进献计谋,段达不能采用,部队最终失败了。段达十分感谢善会。后来段达又与盗贼战斗,善会只进献了一条计策用来谋划战事,段达就大大地打败了盗贼。金称又招引渤海盗贼孙宣雅、高士达等人马几十万,攻破了黎阳然后返回,先头部队气焰很盛。善会率领精锐部队千人半路拦截,打败了他们,提拔封官为朝请大夫、清河郡丞。金称稍稍地经过聚集,率领轻装部队掠夺冠氏。善会与平原通守杨元弘率领步兵、骑兵几万人马,攻打金称的大本营。武贲郎将王辩的部队也到了,金称放弃了冠氏来救援大本营,于是与王辩作战,王辩情况不利,善会挑选精锐部队五百人奔赴王辩处,所阻挡的敌兵都望风披靡,王辩的部队重振军威。盗贼退守大本营,各部队各自返回。在那时崤山以东的地区情势混乱,顺从盗贼的人像赶集一样,郡县势力微弱,一个接一个地被盗贼攻陷了。能抵抗盗贼的人,只有善会罢了。前后七百多次战斗,未曾失败过,常常对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不能消灭盗贼感到遗憾。恰逢太仆杨义臣讨伐金称,又被盗贼打败,后退自保到临清。采纳善会的策略,多次与盗贼决战,贼才败走。杨义臣趁胜于是攻破了金称的军营,俘虏了他的所有人马。金称率领数百人逃跑,后来回到漳南,招集残余部队。善会追捕并斩杀了他,把他的首级送到皇帝所在的地方。皇帝赏拿尚方甲槊弓剑来赐了他,授予清河通守官职。那一年,善会跟从杨义臣斩杀了漳南盗贼首领高士达,传送他的首级到江都宫,皇帝下令褒奖善会。高士达所率领的将领窦建德,自号长乐王前来攻打信都。临清盗贼首领王安拥有几千人马,与建德互为呼应。善会攻袭王安并杀了他。建德已经攻下了信都,又来骚扰清河,善会迎击抵抗他,反而被建德打败,绕城坚守。盗贼包围清河城四十天,城池被攻陷了,善会被盗贼捉拿了。建德释放了善会并且礼待他,任用善会做贝州刺史。善会骂道:“老贼怎么敢规划国家优秀的人才!只恨自己力量不足,不能捉拿你们这些人。我怎能是跟你们这些地位低贱之辈一样的人呢,胆敢改变我的官职呢?”盗贼用兵器指着他,善会言辞气势不屈服,凛然有节操。建德还是想让他存活下来,被自己部下请求要杀了善会,又知道善会终究不能为自己所用,于是就杀害了善会。清河的官民没有谁不感到伤心悲痛的。三、(2009年揭阳调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115题。黄庭坚传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 旨:意图B擢起居舍人,丁母艰 丁:遭逢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D丐郡,得知太平州 丐:乞怜解析:D项,丐:请求、乞求。答案:D1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未闻命而卒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至是首问焉青麻头伏焉C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樊哙覆其盾于地解析:A项,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B项,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D项,于:介词,前引比较的对象,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答案:C1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A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B不以迁谪介意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C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D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太龙观解析:A项,“幼”句表现他的聪慧,“母”句表现他的孝顺。C项,“蜀”句表现他的淡泊,“乐”句介绍他的名号的来历。D项,“丐”句表现他的直率。“至”句介绍他被罢免知州后新的官职。答案:B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中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对此评价很高,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D该传记前三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最后一段介绍他的文学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解析:该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答案:B15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一句文言文断句。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2)将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译文:_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译文:_答案:(1)文言断句: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2)文言文翻译译文: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华(或译为“看中了他的诗文”亦可),留他再任教。(教授:担任教授。才:认为有才华。)译文: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后,(黄庭坚)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到生病几乎丧命。(笃:副词,很,非常。弥:满。庐:造房子。殆:丧命。) 附译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策,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后,(黄庭坚)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到生病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能力提升四、(2009年惠州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20题。金圣叹先生传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注:排:批驳。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权子母”意为借贷生息。鼎革:指明清易代。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以贯之 贯穿B.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考虑C.吾已为君遣之矣 遣返D.因为诗吊之 悼念解析:C项遣:在这里是使用,花费的意思。答案:C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在颜渊为叹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B.一日以千金与先生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C.先生辄起而排之而莫知其处D.无不供其齿颊其余评论尚多解析:A项都是动词,是。B项介词,拿/介词,按照。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那。答案:A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金圣叹“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言行的一项是( )A.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B.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C.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D.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解析:B项这是“座下缁白四众”的感受,不是金圣叹的行为。答案:B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圣叹讲经时,所讲的东西全都来自自己的稿本,所用的稿本从来不给人看。B.金圣叹为人豪爽,不到一个月,就将王斫山给他用以补贴家用的千金花费干净。C.明清易代后,金圣叹绝意仕进,更改名字,表现出了古代士人常有的气节。D.作者经过吴县家门,拜访了金圣叹的故居,并写诗作传来凭吊金圣叹。解析:A项原文并没有“所讲的东西全都来自自己的稿本”的意思;B项王斫山是将钱借他经营;D项原文是“无人知道先生的住处”。答案:C20.断句和翻译。(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划线部分断句。曲 江 廖 燕 曰 予 读 先 生 所 评 诸 书 领 异 标 新 迥 出 意 表 觉 千 百 年 来 至 此 始 开 生 面 呜 呼 何 其 贤 哉 虽 罹 惨 祸 而 非 其 罪 君 子 伤 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译文:_鼎革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译文:_答案:(1)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2)喜欢喝酒,善于品评文章,所发的议论都是前人所不曾说过的。由明入清以后,(先生)断绝了仕进的念头,改名为人瑞,字圣叹,除了与朋友亲人谈笑外,就是独自端坐在贯华堂中,致力读书著述。附译文: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喜欢饮酒,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当时有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置很庄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每次到讲堂开设讲座,声音洪亮,环顾四周时神采卓异,所有经史子集、笺疏训诂,和那些佛家、道家两教的经典及阐释经典的杂书,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所记载的内容,没有不被他评论的。议论纵横捭阖,中心贯通始终,讲得极其透彻。座位下面听讲的僧俗侣众诸色人等崇拜到了极点,感叹说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见解。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赞许,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叹息,他也不予考虑。先生向来和王斫山交情最深,王斫山本来也是侠义的人,一天他拿千金给先生,说:“先生拿这些钱去放贷生息,以后本金归还我,利息就给你补贴生活,行吗?”先生答应了,可是刚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已经被他挥霍一空了。于是就对斫山说:“这些东西在先生家,只是增添您守财奴的恶名罢了,我已经替您花掉了。”王斫山笑了笑没有计较。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起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有人问“圣叹”二字是什么意思,先生说“论语有两次喟然叹曰,在颜渊来说是惊叹圣人孔子,在孔子来说是赞叹弟子曾点。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先生所评论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等书,根据次序编定为“六才子书”,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尤其爱好讲易,对“乾”、“坤”两卦的评述,多到十万多字。其它的评论还有很多,至今流传世上的著作,只有评点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的几种刊刻版本。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的人,像长洲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是最出名的,到现在求学的人还称赞他们。曲江廖燕说:我读先生所评的各种书,标新立异,见解卓越,超乎常人所想,我感觉千百年来,到他这里才别开生面。唉!多么优秀的人啊!虽然遭遇惨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我路过吴门,去寻访先生的故居,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于是我就写诗来悼念先生,并写下像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五、(2009年惠州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5题。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及孝景晚节,蚡益贵幸,为太中大夫。蚡辩有口,学盘盂诸书,王太后贤之。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称制,所镇抚多有田蚡宾客计策,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籍福说武安侯曰:“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为丞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籍福贺魏其侯,因吊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恶恶人众亦且毁君侯君侯能兼容则幸久不能今以毁去矣。”魏其不听。武安侯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武安日益横。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以武安侯蚡为丞相,以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天下士郡诸侯愈益附武安。武安者,貌侵,生贵甚。又以为诸侯王多长,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以肺腑为京师相,非痛折节以礼屈之,天下不肃。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退。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前堂罗钟鼓,立曲旃;后房妇女以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不可胜数。(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 让:责备B.孝景崩,即日太子立 立:登上帝王的位置C.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 坐:因为D.武安者,貌侵,生贵甚 侵:相貌丑陋解析:A项,让:这里是辞让的意思。答案:A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魏其已为大将军后又以为诸侯王多长B.武安侯以王太后故非痛折节以礼屈之C.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是后乃退D.天下吏士趋势利者进名士家居者贵之解析:A项,动词,担任/认为;B项,连词,因为/介词,用;C项,副词,于是,就/才;D项,定语后置标志。答案:D2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田蚡骄横的一组是( )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 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 蚡以肺腑为京师相治宅甲诸第 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A. B.C. D.解析:是说武安侯想当丞相;是说武安侯对宾客非常谦卑,推荐闲居在家的名士;是说武安侯以皇帝的至亲心腹担任朝廷的丞相。答案:B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田蚡能言善辩,口才很好。汉景帝去世后,太子登位继立,朝廷在全国的镇压、安抚行动,大都采用田蚡门下宾客的策略。B.田蚡刚掌权就想当丞相,但经过籍福劝说后,面见皇帝,提出把相位让给魏其侯。C.籍福提醒魏其侯要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否则,就会受到毁谤而离职,但魏其侯没有听从他的话。D.武安侯田蚡因皇上虽然刚刚即位但年纪却老了,自己就以皇帝的至亲心腹把持朝政,掌管官吏的升降,引起皇上的不满。解析:B项中“面见皇帝”错,原文是通过王太后转告;C项中籍福提醒魏其侯“要”喜欢好人、憎恨坏人,与原文意思不符。D项中“年纪却老了”不对。答案:A25.断句和翻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