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教育功能.doc_第1页
美术的教育功能.doc_第2页
美术的教育功能.doc_第3页
美术的教育功能.doc_第4页
美术的教育功能.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术的教育功能素描巨作血衣创作经历王式廓的血衣也是一件重量级作品。从目前所见资料来看,王式廓从1950年开始构思,到1973年5月23日去世前还在为这件作品搜集形象与色彩素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是一件在新中国美术创作史上历时最长而终未实现画家本来愿望的作品。该创作原计划以油画形式完成,1957年,作品尚在素描草图、习作阶段时,就被中国美协机关刊物美术重点报道,不仅在封面和内页选刊习作和草图,而且还专门发表了评论文章,一件作品,尚未完成即受到如此关注,这在美术杂志编辑史上极其少见。此次上拍的血衣草图、素描共65幅,属于王式廓创作素描血衣前完成和积累的部分,依据画面信息及信息的完整度和工率度,可以分为整体构思性草图(9幅)、局部形象构思性草图(24幅)以及创作性习作(32幅),系统地展示了王式廓血衣构思和创作过程,其中除个别草图和习作曾在有关出版物发表外,均未曾公开。1959年十年大庆时要求王式廓在比较紧的时间内将血衣全幅创作完成,若按原计划画油画,时间显然不够,因此要在国庆节前完成创作任务,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为创作油画血衣积累的素描草稿、习作,顺势转换升级为完整的素描创作。打定主意后的王式廓为此经过数月努力,为当时刚落成的中国革命博物馆赶制出了素描血衣,以极其朴素但非常符合作品情感基调的黑白灰语言,极具戏剧性冲突效果却又葆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的构图处理和人物塑造,使新中国美术创作第一次实现了以素描表现重大主题,较为完整地体现了素描作为现实主义创作方式的艺术价值,非常珍贵。曾梵志的作品以其严谨而独特的造型,假面具的符号,在单纯而平静的背景衬托下,演绎着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烦躁、不安.尽管带有卡通的色彩和调侃的味道,仍给人以沉重感和压抑感。他的作品在写实的外框下,采用隐喻和象征的表现主义手法,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曾梵志一直很热衷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曾梵志在参加时尚界的慈善拍卖时,医院系列,作品激昂且雄心勃勃,描绘粗糙及哀伤的人体,医院内病人目光空洞呆滞,医生麻木冷漠。这两个系列中,曾梵志的心理表现更见成熟复杂。粗糙原始的形像与冷漠的情绪并置,人物就像圣经受难复活剧的演员,但他们皆欠缺生气。曾梵志作品里冷漠的陌生人,让观者正视当中的残酷,同时亦让观者看清,原来自己早已习惯这种现实。就曾捐出过一米七的大画,让主办方感激不尽。此外,曾梵志每年还拿出12万,在母校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每年拿出10万美金,资助北大现代艺术档案的研究工作。曾梵志说自己以前也有过困难的时候,当时也接受过别人的帮助,爱心是需要传递的。对于这些在地震中丧曾梵志作品欣赏二(14张)失行走能力但仍旧热爱艺术的孩子们,曾梵志通过记者传达鼓励的话面具系列No.9 170x145 963 面具时代:代表展览:1998 曾梵志:19931998, 北京中央美术院画廊、四合苑画廊、上海香格纳画廊1993年,曾梵志来到北京。物是人非,北京陌生的环境、和朋友交流的障碍和本身孤独的性格让曾梵志找不到自己创作的状态。况且已经能够画得很好的他不愿意再去重复自己,就只得“乱画”,在新的混乱中寻找方向。1994年,发生的一件事情间接促成面具系列的诞生:曾梵志和他的一个故友,他的师长闹僵了,这一关系的破裂让曾梵志不知所措,同时又伤心无奈,一时间他似乎看透了人世冷暖。就在这时他“偶尔”或者潜意识中画了一张戴面具的人像。那一刻他特别激动,这就是那张他应该画出来的画,这就是他自己!画了6,7张面具之后,曾梵志陆续找朋友看他的作品。那时候他住在三里屯酒吧街后面的房子里,在闷热的夏季里靠一个小风扇乘凉,忐忑不安地等待每个人的评价。栗宪庭看过之后并没有表态,这让他心里打鼓,而之后张颂仁一口气买走他这一系列20几件作品,又让他立刻有“发财了”的感觉。那个年代,有钱了的概念只是在饭店吃饭的时候能点个100块钱的菜尝尝。被张颂仁买走的20多件作品全部出现在1995年在香港汉雅轩画廊的曾梵志个展假面中,曾梵志随展览去了香港,回来的时候给自己购置了三件套的高档西装。1998年在中央美院、四合苑画廊和香格纳画廊的巡展囊括展现了面具作品的各个发展阶段。一直到1999年,四年间曾梵志共创作了面具系列作品100多件。面具使他获得众多声誉和利益的作品,也使得他成为别人眼中的“面具画家”。回忆这些时,曾梵志并没有反感,反而大笑道:现在看来,画的太少了。凯伦史密斯:(从武汉到北京)迁居所带来的,乃是“面具”,这在艺术家周遭不熟悉的新环境中必然成为他的屏障,使得他能够认同某种“面孔”,就是人们大踏步走上前台之前在“优雅的”社会中希望展现出来的面孔。除了曾梵志在一个新地方的那种外来人的感觉之外,用面具当作象征式的肖像,并不是从任何同北京联系在一起的特殊事件或影响中引发出来的;这种感觉很自然地激起了它特有的感觉和观念。在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中,需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在最初无法抗拒的纷繁复杂的种种印象中找到焦点。在从事绘画创作的十年间,曾梵志给他的观众提供的没有别的,只有排拒感。观众永远被排除在外,因为从身体上讲,我们是站在这些面具的远处,也是在画面背后的直接活动之外。同样的,他所绘制的人物也被排除在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之外,因为它们被限制在面具里面,在画面之中,最终被它们自己的恐惧或偏执所吞没。这是眼目所及的因为空虚而清楚地呈现出矛盾,然而又毫不含混地透过它们巨大的眼珠表现出来。在透过灵魂的“窗口”来搜索的时候,我们只能发现人所处的无底深渊,他们为了公众的一致性而牺牲了情感的生命。他很明显是在画他自己。在现实世界中,他没有揭示出自己铠甲上的漏洞,因为他努力工作来顺应它,与公众混同在一起,同时又作为一个有创意的艺术家,把自己区别出来,因为他的审美风格和批判,从艺术世界中博得了喝彩。 “这让我觉得很脆弱”。就这一点而言,因为被自己童年时代的影响所消磨,如今必须从另一个面,作为成年人,父母,以及孩子必须依靠的长者这一角度,来面对孩提时代的问题。“这使得我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担忧”。好像历史本身是在重演吗?目录徐冰1955年 出生于重庆1981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1987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90年 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邀请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2008年 回国,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现居北京徐冰,是中国当代最早蜚声海外且至今仍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在自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创作的成名作天书系列中,他亲自设计刻印数千个“新汉字”,以图象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九十年代移居美国后陆续创作新英文书法、鬼打墙、地书等,均对国际艺坛产生巨大震动。此外,本世纪以来徐冰的创作面向更为丰富,特别是其日益关注的艺术介入社会的题材,烟草计划、木林 森、凤凰等均是颇具深度的代表作品。鉴于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1998年他荣膺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04年以“911”废墟尘埃为材料所做的作品尘埃,在英获得世界视觉艺术最大奖项首届“ArtesMundi国际当代艺术奖”;2007年在荣获美国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徐冰以往作品回顾-天书1984年徐冰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此期间读了很多书。他说:“到了80年代,我读了很多书,参加了大量的文化讨论,觉得不舒服,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吃了太多,这时对所谓文化就有一种厌恶。文化讨论好像是一个游戏机,上去了以后就没有办法停下来。到最后把本来清楚的事情也给搞乱了,这个叫文化的东西和我们总有一种不合适的关系。当时就觉得要做一本自己的书来表达这种感觉。”1987年,徐冰开始在中央美院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以特有的耐心和技艺刻制了4000多个自己创造出来的字。这些字没有一个是可释读的,也就是说全部都是没有意义的。当这些字通过雕版印刷出来并装帧成线装书的时候,就呈现出它的当代性严肃、庄重的形式下却没有任何意义,这些特别像样的“伪文字”完全没有交流的功能。这就是徐冰的成名作析世鉴天书。这部作品自1988年首次展出后就一直是热烈讨论的对象。据说有位商务印书馆的老先生看了,却没有一个字能辨认,“这让他很恼火”。对现代艺术有经验的读者则说:“这部作品是对他的文化依赖的警告。”徐冰自己评价天书说:“这是一本在吸引你阅读的同时又拒绝你进入的书,它具有最完备的书的外表,它的完备是因为它什么都没说,就像一个人用了几年的时间严肃、认真地做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天书充满矛盾。”试着把三维的实物转到二维的平面上,让版画不再受到制版或尺寸的限制-鬼打墙徐冰这样描述这部以长城为基础的作品:“我是学版画出身,一直就想试着把三维的实物转到二维的平面上,以获得一种新的转换概念,这样版画就不再受到制版或尺寸的限制。1990年3月我和一些学生、朋友以及金山岭的农民十几人在长城上辛苦了近一个月。完成了这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手工版画的室外拓印工作(当然尺寸的大小不是艺术的关键)。折腾了一把也算过了瘾。满满一卡车的拓片从山上运回了美院。1990年7月我去了美国,为了筹备一个展览,这堆半成品也被运到那边。在一个大的工作间里,我与几位助手工作了半年多,把它们拼接、装裱起来。首展是在美国的艾维姆博物馆。这东西的出现,把保守的美国版画界吓了一跳,这么大、这么特别的版画,没见过。”从图形标识入手,寻找普天同文的理想-地书与天书相反,地书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书。徐冰说:“这两本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书,又有共同之处,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我对现存文字的遗憾;而地书则表达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地书的灵感来自于机场和飞机机舱。徐冰注意到,机场的标识和航空公司的安全说明书的设计都以非常简洁的图形为主,基本上不用语言就能把复杂的内容传达给操着不同语言的乘客,相当于一个“国际读本”。从1999年开始,徐冰开始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各种标识,很快就收集了上万个图形标识。徐冰希望地书是一个开放的作品,他计划为地书建立一个网站,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加入自己发现的图形文字。但他也认为文字是已经约定俗成的:“我做的只是收集整理,我不想自己编造一套文字。”道德、利害关系的判断太强,就看不到材料的真实和价值-烟草计划烟草计划始于2000年杜克家族所在地美国Durham城,延续到2004年的中国上海,由一系列与烟有联系的制作所构成。比如:一本用烟叶印制的大书,在展示中任由烟叶虫把它吃成一堆碎屑;一只十米长的香烟在展开的清明上河图上缓慢地燃烧,在长卷上留下一条痕迹;在黄浦江码头的旧烟草货栈,用霓虹灯和云雾制作了大型装置;由无数只香烟插成的一张巨大的虎皮地毯散发着浓重的烟草味道整个计划构成了一个层层深入的对人与烟草复杂关系的追问,以及以烟草为线索引发的有关历史与现实、国际资本、文化渗透及劳力市场等话题。徐冰说:“把烟看成一个无属性的材料,思维的触角才可以无限展开,才能发现难得的东西。如果总带着很强的道德、利害关系的判断,就看不到这些材料的真实和价值。艺术作品与社会内容的相关性其实是不需要艺术家去担心的,何况是烟草这种材料,它自己就把这种关系搞定了。”尘埃与911事件的警示-何处惹尘埃这件作品首展是2004年在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徐冰将在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尘吹到展览中,经过24小时,在展厅地面上由灰尘显示出六祖慧能的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展厅入口处有一组照片,叙述了作者将这些粉尘从纽约带到威尔士的过程。展厅被霜一样的灰白色粉尘覆盖着,有宁静、肃穆之美,但给人一种很深的刺痛和紧张脆弱之感,哪怕一阵轻风都能将现状改变。徐冰说:“尘埃是一种最基本,最恒定的物质状态,不能再改变什么了。为什么世贸大厦一旦失衡,顷刻化为平地,回到物质的原始形态?因为在它之上聚集了太多本不应该的人为意志。这类事件的起因往往是由于政治关系的失衡,但本源却是对自然形态的违背。所以说911是对人类本质性的警示。”要打破艺术的边界,只从艺术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没出息的-木林森计划2005年,美国圣地亚哥当代美术馆等三家机构共同发起、策划了一项提高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意识的项目,作为受邀的8位艺术家之一,徐冰选择了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并为肯尼亚集资恢复森林绿化设计了一套计划。即请肯尼亚的少年儿童,根据徐冰为此计划编写的教材中的方法,用人类祖先发明的文字符号,创作、组合成有关“树”的图画,然后经过网络以及在美术馆的展出,以每幅30美元的价格在网上拍卖购藏,并把所得的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