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校网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选校网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2011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点拨:文言文断句四步法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也就是给古书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那么如何来给古文断句呢?下面我们以2005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为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与元稹书),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草堂记即写于此时。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 “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之”代词,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若远行客”是其状语,此句不能断开。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可加这样的标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训练习题: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2004年北京卷)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马 无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人 皆 贺 之 家 富 良 马 其 子 好 骑 堕 而 折 其 髀 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 近 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 化 不 可 极 深 不 可 测 也参考答案:1、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2008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可记住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1 (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2(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注 充虞:孟子弟子。【解析】 (1)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2)易错点是“平治”。平:平定,治理。治:治理。“平治”同义。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实战演习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国志)注太祖:曹操。 从妹:堂妹。(1)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2)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3)周急继乏,信义见称。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南史列传第五十九)(1)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2)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3)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战国策燕一) 注释 不馆: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2)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注辟:偏颇,偏向,偏爱。(1)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参考答案 1(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难的。(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2(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3. (1)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2)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4(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文言文阅读文言理解题解密 文言文阅读中有一个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是对考生分析、理解文意能力的综合考查。应对这一考点,训练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上。学会分析,又须从研究试题是如何“设障”(即设置与原文说法不一致的干扰项)开始。、 综观2007年十八份高考试卷,命题者没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1四川卷第10题B项(选文出自元史贺仁杰传): 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原文中写“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这里所谓“辞不许”,意思是贺仁杰推辞而皇帝不答应,最终他收下了银两;如果我们联系后面的“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判断起来就容易了。 2福建卷第7题A项【选文为书博鸡者事(节选): 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文中说博鸡者“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这个“下”是“服从、退让”的意思。高中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中有“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一句,其中的“下”就解释为“谦逊地对待”,可见A项背离了原意。3上海卷第23题A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选项错误理解了文中“文武之道一也”这句话(主要是句中的“道”与“一”),原文意思是“文、武的规律是相通的”,而非“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4上海卷第23题C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选项错误理解了“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主要是句中的“名”字),这句话的意思应当是“大凡后世所说的文和武,只是个名称罢了”。二、夸大其词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1全国卷第10题B项(选文出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己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这一说法夸大其词,因为依据原文,当安重荣诱吐浑白氏入塞、契丹责问高祖时,高祖曾一度“姑息重荣不能诘”(即“姑息安重荣不加责问”)。 2重庆卷第11题C项(选文出自明史李东阳传): 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原文只说“臣访之道路”(意思是“我在道路上询问”),那么选项中“各种意见”属夸大其词,事实上,李东阳是通过调查(主要是目睹)了解灾异情况的。 三、张冠李戴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1全国卷I第10题D项(选文出自后汉书宋均传): 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原文中写“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意思是说苛察之人自身可能廉洁守法,却也“巧黠刻削”、毒害百姓,而非“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命题人有意张冠李戴,设置陷阱。 2全国卷新课标卷第6题C项(选文出自新唐书韦丹传): 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比照原文,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们一月之内如数补还相关原文为“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四、颠倒事实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1北京卷第10题D项(选文出自淮南子泰族训):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淮南子泰族训总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而落实于治国之道;节选部分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做到“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D项的表述与文章主旨相抵触,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2辽宁卷第12题A项(选文为冉氏烹狗记): 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原文中说得很清楚“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而非“并不赞赏”。 3湖南卷第12题B项(选文出自韩非子新校注): 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不是作者所赞成的文中说“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意思是“君主听取言论时欣赏说话人的口才,君主观察行动时赞赏他们远离实际,所以群臣、士人、百姓讲话都深远阔大,行为也远离实际”),它不属于治国有“术”的表现。 4广东卷第8题C项(选文为聊斋志异。郭生): 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选项中“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与文意相悖,原文为“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孤”。 5上海卷第23题D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与原文“吾鄙人也,剑栝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相矛盾,作者明确表示“非其所习”、“又非所长”,即自己不擅文武。五、无中生有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 1安徽卷第10题D项(选文为古砚说): 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实际上,古砚说一文并没有谈到“仿古、造假的风气”,只是谈及“真好古”与“假好古”;另外,“体现了作者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也属无中生有。 2江西卷第12题B项(选文为催科): 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原文为“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这个“欲”是“想要”、“打算”的意思,显然“告到了官府”一说在文中是找不到依据的。六、偷梁换柱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高考中也是很常见的。1 天津卷第14题D项(选文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错在“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选文中讲得明白“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D项将“言辞”偷换为“事例”,添加上原文中没有的“类非而是”的“事例”,这样的理解和分析自然不准确。 2湖北卷第12题C项(选文为先祖事略): 颍川公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 “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不合文意,原文的说法是“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颍川王府”。 3浙江卷第14题B项(选文为王定国诗集叙): 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本项错在“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表达的是报答“天子之恩”的愿望,本文作者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浅也”,即对自己“期人之浅”的行为感到遗憾。 4江苏卷第lO题A项(选文出自三十国春秋): 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高进之十三岁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说法有误,原文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也就是说,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的具体时间,原文并未涉及。所以正确的表述应是“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他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5山东卷第12题C项(选文出自晋书王戎列传): 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选项因果关系不当,“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本身相当牵强,不合常理;其实,王戎容貌憔悴是因“性至孝”依据原文“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这一点不难判断。 此外,命题人还可能“综合设误”,即在同一个选项中,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设误法。文 言 翻 译所谓的翻译,指的是用现代汉语词汇语法来译出所提供的文言语句。高考说明中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翻译的基本标准: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 达:明白流畅,无语病; 雅: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文采。 二、总体要求: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规范,字字落实。 三、基本方法: 对、换、留、删、补、调。 四、注意的地方 翻译文言句子,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虚词、实词和相关的语法知识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注意保留 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地名、人名、物名、官职名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留下来,不必翻译。 例如: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译文: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人呢? (2)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译文:于是颁赐给王罴铁劵,说只要荆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本州刺史一职。 句(1)中的“尧”“咎繇”是表示人名的词语,句(2)的“铁劵”“刺史”是分别表示物名、官职名的词语。上述词语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二)注意增补 原文如果是一些省略句,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补充完整。 例如:(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皆为他竭尽哀悼。(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译文: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句(1)中“知与不知”的后面省略了“之(代李广)者(的)人”,“为”的后面省略了“之(代李广)”;句(2)中“处”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就”后面省略了宾语“其(代孟尝)”。上述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均应注意补充完整。(三)注意删减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删除。 例如: (1)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2)有牵牛而过堂者。 译文: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 句(1)中的“也”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句(2)中的“而”表修饰,相当于“地”,不译。 (四)注意对换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古词,翻译时应当注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例如:“吾、余、予”译为“我”,“尔、汝”译为“你”,单音词译为双音节词。 (1)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石头。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译文:象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句(1)中的“终日”在翻译时应注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整天”;句(2)中“寡人”译为“我”,“民”译为“百姓”。 (五)注意选择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义词,翻译时应注意从其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例如:(1)范氏富,盍已乎? 译文: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2)今皇帝久病不已。 译文:现在皇帝病了很好长时间,不能治愈。 (3)祸如矢发,不可追已。 译文:祸患如射出的箭,不可追回。 句中的“已”有多个义项:a 、取消,停止;b、已经,C、治愈,病愈;d、语气词,同“矣”;e、通“以”。 句()选 a项,句()选C项,句()选d项。 (六)注意活用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语,翻译时应注意正确判断它的活用类型。 例如: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在这个亭子上喝酒并以此为乐。句()中的“廷”“面”属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当廷”“当面”;句()中的“乐”属意动用法,应译为“以为乐”。 (七)注意通假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通假字,翻译时应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 例如:(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给或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饭晚食。(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译文:不久他把吴郡百姓阻止官府逮捕周公的事变向朝廷禀报,追查并处死了五人。 句(1)中的“裁”是通假字,通“才”,应译为“仅仅”;(2)中的“按”是通假字,通“案”,译为“追查、考察”。(八)注意固定 原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 例如: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敬重,但没有得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3)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句(1)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句(2)中的“为所”是固定格式,表被动;句(3)中的“得无乎”或“得无耶”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原文是一些特殊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例如:(1)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译文:想要的东西已经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2)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译文: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译文:能“铿铿”的发出声的石头,到处都是。句(1)中的宾语“何”前置;句(2)中的介宾短语“于其族”“于其友”作状语后置;句(3)中“之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上述倒装句式应首先调整成正常语序进行翻译。(十)注意意译 原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辞格,翻译时应注意采用意译方式。例如:(1)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译文:官吏的专横,衙役的粗俗太过分了。(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译文:然后就派大将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镇守边防,把匈奴赶退了七百多里。 句(1)中的“乌纱”用了借代修辞,其本体是“官吏”。翻译时应意译为“官吏”,而不能直译为“乌纱帽”;皂、隶原指奴隶的等级,这里指衙门里的差役。(2)句中的“藩篱”用了比喻修辞,其本意是“篱笆”,这里比喻“边防”,翻译时应译为“边防”“边疆”。翻译步骤1、通读全文,领会大意。2、斟酌字义,揣摩语气。3、方法通变,合情合理。4、如无标点,审慎断句。5、翻译完毕,检查仔细。翻译原则一信: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 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雅: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方式方法:直译意译直译:就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和落实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07年全国1)译文: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从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方法。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 07年全国1)译文: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总结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为: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2.以今义当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7.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古文翻译,补充技巧: 一定要直译,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文言文实词推断理解技巧考点要求1、 考试说明: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教学要求:(1)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2)掌握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3)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学习目标1、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2、学会运用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解释常见实词的意义教材积累是前提n 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字词和句式,当然,还要再看一看情况是否相同。总之,教材是本,课外选文是末,所以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建议同学们把各册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归纳总结很重要n 例:拜(授予官职)除(授职)擢(提拔)迁(晋升或调离官职,贬谪)徙(调动,流放)辟(征召)左迁(降职)谪(贬官,降职或流放)窜(放逐)掾(古代属官的通称)黜(贬退);遣(贬谪)举(提拔,推举)下车(新官初到任)乞骸骨(告老还乡)乞身(告老还乡)掌握一词多义,强调多词一义 n 如:n “造”、“诣”、“之”、“适”、“徂”、“至”、“往”等词,它们除了有其各自意思外,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到。n 如:“寻”、“旋”、“须臾”、“俄而”、“俄”、“俄顷”、“既而”、“未几”等都有不久的意思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一、字形推断法二、引申推断法三、字音推断法四、结构推断法五、联想推断法六、语法推断法七、语境推断法一、字形推断法例:“振长策而驭宇内。”(贾谊过秦论)析:“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 ”。 (竹质)马鞭例:“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 析:“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 治玉、通过分析形旁来推测词义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 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 “贝”与金钱关;“皿”与器具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 “旨”与美味关;“隹(zhu) ”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攴(p) ”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 ;“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 2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例:“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析:“带”,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例:“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可知“中的“刃”用其本义。 二、引申推断法 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通过推断可以探知词义。1.特殊向一般引申。例:“左右欲引相如去。”析: “引”是会意字,右边的一竖表示弓弦拉到的程度和位置,“拉开弓”是其本义。去掉“弓”,向一般引申开去,“牵拉”其它皆可以说成“引”。2具体向抽象引申。例:“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 析:旋,本义是指旌旗随风飘转。由“转”引申为“快”,由“快”引申为“ ”之义,具体的“旗帜飘转”引申到抽象的“时间不长”。 3因果引申。例:“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乐府陌上桑析:“好”,从女从子。“子”表男子,女子得男子为伴表示貌美。取的就是此本义。貌美当然“好”,词义由此扩大引申开来4联想引申。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佛。析:“蒙”,从“屮屮 ”冡(mng)声。本义:玉女、茑萝一类的蔓生草名。草性贱,丛则覆地,由此引申为“覆盖”“蒙蔽”等义。三、字音推断法例:“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总结: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 娶四、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改革创新生力军课件
- 2025年市场营销专员职业技能鉴定面试宝典与答案解析
- 校企合作职业发展路径计划范文
- (2025年标准)股东内部争权协议书
- (2025年标准)股杈协议书
- (2025年标准)购买肉类协议书
- 改善内分泌失调的课件
- (2025年标准)购机转让协议书
- 2025年职业心理咨询师考试必-备知识要点与题解
- 2026届福建省莆田市七中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建设用地报批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雷雨天气防雷击》课件
- 汽轮机叶片设计及型线修整方法的研究
- 医院介入手术室及配套设施
- 三腔二囊管置入及护理课件
- 裁判文书释法说理方法: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释法说理指导意见
- 北京市施工现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word精排版)
- 2023年农村留守女童性侵状况综合调查报告
- 空压机验证方案(拟定)
- 电液伺服控制阀和比例阀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