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和方剂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n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与贮存 n中药的炮制 n中药的性能 n中药的用法 中药基本概念 n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凡以中 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 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 古代本草书籍所载中药已逾3000种,经目前整理 则达8000种左右。 中药绝大部分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其次是动物、 矿物,以及部分人工制品。 n中草药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与贮存 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是否适宜 ,是影响药材质量以及临床药效的重要 因素。 神农本草经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 ,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影响中药质量的产地因素 n 气候; n 水土; n 光照; n 生物分布等。 “道地药材”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 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 当某一地域或地方生产的某一品种中药 材临床疗效优于其它地方所产同品种药材时 ,把该品种中药称为该地方的道地药材。 n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产地、品种 、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 是其关键因素。如四川的黄莲、川芎、 附子,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砂仁 ,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云南的 茯苓,河南的地黄,山东的阿胶等,都 是著名的道地药材。 二、中药的炮制 n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 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 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n炮制是否得当,对保证药效、用药安全及制剂 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 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炮制方法 1.修治 纯净处理 粉碎处理 切制处理 2.水制 润 漂 水飞 3.火制 炒 炙 煅 煨 4.水火共制 煮 蒸 燀 踤 5.其它制法 制霜 发酵 发芽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 因为各类中药本身具有各自的若干特性和作用, 这种若干特性和作用统称为药性或性能。是通过 观察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所得。 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理论。 中 药 治 病 的 基 本 机 理 中药的药性 为基础 扶正祛邪 恢复常态 消除病因 调理脏腑 纠正阴阳 愈疾康复 的目的 四 气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 药性。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药有寒热温凉四气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 “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 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 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 寒热性质(阴阳偏盛偏衰)相对应的。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 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性质, 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 凉为寒之渐,温为热之渐。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例如 黄芩、板蓝根 对于发热口渴、 咽痛等热证有 清热解毒作用, 性寒。 薄荷和淡豆豉 对外感风热证起到 疏散风热、解表作用, 性凉。 例如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 附子、干姜 对于腹中冷痛、 脉沉无力等寒证 有温中散寒作用, 热性 例如 丁香对胃寒呕吐、 呃逆具有温中散寒, 降逆止呕作用,温性。 例如 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比较缓和的一类药,平性。 甘草天麻 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药性寒热是从药物对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这一特定的角度来 概括药物的性质,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 应用:寒凉药物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食少便 溏者慎用,对于阳气不足,虚寒体质的人忌用 。 温热药物易助阳躁火,损伤人体阴液。对于 热性病,阴虚火旺体质的人慎用。 五 味 指中药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淡,涩)。 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和本经 。 五味的实际意义: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 揭示药物作用的基本特征。 五味作用歌 五味辛酸苦咸甘,治病疗效不同焉。 辛行气血又发散,酸者固涩收敛全, 苦降泄燥亦坚阴,咸泻散结而软坚, 甘补和中急能缓,淡渗利尿记心间。 能散能行能润: 散指散表邪和散内结。治疗表证的药物, 如麻黄、薄荷、桂枝; 行指能促进气血运行。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 如木香、红花、枳实、厚朴。 润指能够润泽燥证。 如肉桂、附子等开发腠理,润泽肾之燥。 多含挥发油! 辛 Pungent 能补能和能缓 补指甘味具有补益作用,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 熟地、沙参、核桃仁。 和指具有和中作用,如白术、大枣、党参、山药。 缓指缓和药性、缓解毒性和缓急止痛作用, 如饴糖、蜂蜜、甘草等。 甘味药多质润也善于滋燥,如瓜蒌、火麻仁等。 甘 Sweet 能收能涩。 收指收敛止汗、止血、收敛肺气、止带等作用。 涩指涩肠止泻、固肾涩精止遗等作用。 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 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 五倍子涩肠止泻。 酸味还具有生津止咳、开胃消食、软坚、安蛔等 作用,如山楂、乌梅。 酸 Sour, Astringent 能泄能燥能坚阴 泄指通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 指降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 指清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苦 Bitter 燥指燥湿,用于湿证。 寒湿证可用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 热湿证可用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 坚阴指坚实强壮肾阴。 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 而相火亢盛的痿证, 即具有泻火存阴的意义。 能下能软坚 下指具有泻下通便的作用, 如芒硝; 软坚指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痰块等证, 如瓦楞子、牡蛎、昆布等。 咸 Salty 能利水能渗泄 利水渗泄指利小便、渗水湿作用。 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如猪苓、茯苓、薏苡等。 淡 Tasteless n性和味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 参才能全面的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n性和味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临床 必需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 n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能从而使其功效发生变 化。 v升是升提; v降是降逆; v浮是上浮发散; v沉是下行泄利 n升降浮沉-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趋向 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 常常表现出向上、向下、 向外或向内等病势趋向。 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 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分别有 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纠正机体 功能的失调,祛除病邪。 疾病 中药 崩漏 脱肛 向下 泻利 呕吐 喘咳 向上 向外 自汗、盗汗向内 表证不解 机体 升 浮: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 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具有上行向外的性质, 称为升浮性,如桂枝、独活、麝香和瓜蒂。 沉 降:一般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 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 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具有下行 向内的性质,称为沉降性,如大黄、石膏、 猪苓、朱砂、石决明、枳实、白芨和苦杏仁等。 二向性:升降沉浮不明显的药物, 如:麻黄有向外的发汗作用, 有向下的平喘作用; 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气味厚薄、四气、五味、用药 部位、质地轻重、炮制、配伍有关。 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升浮 旋覆花 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的药物-沉降 苍耳子 升阳发表、驱散风邪、涌吐开窍-升浮 清热泻下、重镇安神、利尿渗湿、消食导滞、熄 风潜阳、降逆平喘-沉降 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病位: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 不宜用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 枝发表;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 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 、芒硝攻下。 病势:病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 上亢之头痛,当用牡蛎、石决明潜降; 病势陷下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 脱肛当用人参、黄芪、升麻、柴胡等药 益气升阳。 指导临床用药 病变在上在表宜升浮如外感表证 病变在下在里宜沉降如里实便秘 病势逆上者宜降如肝阳上亢之头痛 病势陷下者宜升如久泄脱肝 归 经 指每种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具有的选择性作用。 酸味药多归肝经,苦味药多归心经, 甘味药多归脾经,辛味药多归肺经, 咸味药多归肾经。 n引经药:一些不但能自入某经,而且还能引导 他药进入某经的药物。 如 清热燥湿药 黄芩归肺 苦寒 黄连归心、肝、胃 黄柏归肾、膀胱、大肠经 归经基础 以脏腑、经络理论 依据 以所治具体病证 人 体 体 表 人 体 内 脏 (经络) 影响 反映 肺经病变喘、咳等证 肝经病变胁痛、抽搐 心经病变神昏、心悸 把药物的疗效与病机、脏 腑、经络密切结合,可说 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 的病变起着主要治疗作用 。 临 床 观 察 紫菀、款冬花 蜈蚣、全蝎 朱砂、合欢皮 润肺化痰止咳 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安 神 归 肺 经 归 肝 经 归 心 经 1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 剖部位混为一谈,因两者的涵义与认识 方法都不相同。 2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 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中药毒性 n中草药一向被人们认为具有毒副作用少、使用 安全的特点。 n早在我国第一本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 已将药物按有无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n西汉以前是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 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 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素问 中毒的原因 n剂量过大 n服用过久 n炮制不当 n配伍失误 n制剂不妥 n外用失控 n误食误用 预防措施 n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和注 意事项。 n根据病人的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严格控制使 用剂量和服药时间 n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n全身性不良反应 n引起各个系统的损害 肝毒性与肾毒性 n药物的依赖性与致癌 对中药药性与毒性的正确认识 “药”是治病的物质,“毒”是药物的属性之 一,所以古代才将药物称“毒药”。 凡是药物均有一定的生理活性,用之得当, 可以调偏扶正,产生治疗作用。用之不当,则可 产生毒副反应。 “所谓无毒,亦可伤人”、“药证相符,大黄也补 ;药不对证,参茸亦毒”。 认识药物毒性的意义 医疗上可以采用“以毒攻毒”的法则:如应用适 宜的毒药来治顽疾、解疮毒、除毒疠、杀虫等 。 认识各种药物的有毒、无毒、大毒、小毒,可 以帮助理解其作用之峻利或和缓,据病体虚实 、疾病深浅适当地选用药物和确定用量。 可通过必要的炮制、配伍、制剂等环节来减轻 或消除其有害毒性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四气 有毒 无毒 五味 升降 浮沉 归经 归经学说得到后 世医家的继承和 发展,成为中药 药性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 中药药性 理论 四、中药的用法 1. 配伍 n相须 n相使 n相畏 n相杀 n相恶 n相反 +单行 七情 n单行:单味药治疗疾病 n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 n相使:两种药合用,一为主,一为辅,辅药可以提高 主药疗效。 n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n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n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n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单行:单味药治疗病。 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 物即能获得疗效-简便廉验,行之有效 的“单方” 。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 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 大黄与芒硝配合,金蝎、蜈蚣同用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 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 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 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 ,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黄连 配木香治湿热泄痢,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 湿、解毒止为主,木香调中定宣滞、行气止痛 ,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的效果。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 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 性或副作用。 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 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面言的。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 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 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 效减弱或丧失,并非二药的各种功效全部相 恶。如生姜恶黄芩,只是生姜的温肺、温胃 功效与黄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互相牵制而疗 效降低,但生姜还能和中开胃治不欲饮食并 喜呕之证,黄芩尚可清泄少阳以除热邪,在 这些方面,两药并不一定相恶。 相反 :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 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 的若干药物。 2.用药禁忌 n配伍禁忌 n妊娠禁忌 n服药饮食禁忌 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相恶、相反(18反、19畏 )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18反,19畏)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岌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n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岌反乌头; n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 n人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丹参,玄参, 沙参,细辛,芍药反藜芦; 妊娠禁忌 禁用: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 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如水银、砒 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 、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 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 、麝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 术等。 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 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性质滑利 之品。如牛膝、川芎、红花、 桃仁、姜 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 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冬葵子 、滑石、薏苡仁等。 服药饮食禁忌 n n 一般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一般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解表药取微汗,不可大汗 泻下剂注意饮食 水肿病人宜少食盐 消渴病人宜忌糖 下利病人慎油腻 寒证病人禁生冷等 3.煎药方法 煎药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 器具或铝制品亦可,忌用铁器、铜器。 煎药用水: 煎药火候:前人有“武火”、“文火”之分, 煎药方法: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 钟之后再煎煮,其有效成分则易于煎出 。对某些要求特殊煎法的药物,应在处 方中加以注明。 n分类第一煎第二煎 解表药15分钟15分钟 普通药30分钟25分钟 滋补药50分钟50分钟 特殊煎法 n先煎 n后下 n另煎 n包煎 n烊化 n泡服 n冲服 n4.服法 一般药物:日服一剂,可分2-3次空腹温服。 饭前服:补益药、驱虫药、攻下剂 饭后服:抗风湿药、消食药、对胃肠有刺激的 药 特殊时间:安神药、缓下药、涩精止遗药、截 疟药、急性病。 服药呕吐者与姜汁同服;亦可采取冷服,小 量频服的方法 第二节 方剂基本知识 n方剂与治法 n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n方剂的剂型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 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课之一。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 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着组方原则,酌定 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 一、方剂与治法 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辨证”,即根据疾病所表现的证候,分析、辨别疾 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目的在于 确定病机。 “论治”就是在辨证清楚的基础上,对该病确定恰当 的治疗方法,论治的关键在于确定治法。在治法的指 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 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从法出”,“法随 证立”。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二、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 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 使。” 李杲脾胃论中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 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 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n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 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在一个 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 。 n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 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 作用的药物。 n佐药: 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 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 性。 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 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n 使药: 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即具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n麻黄汤 n君药-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 肺气以平逆喘 n臣药-桂枝:辛甘温,解肌发表,助麻黄发汗 散寒;温通经脉,解头身之疼痛 n佐药-杏仁,苦平,降肺气助麻黄平喘 n使药-炙甘草:甘温,调和诸药 组成变化 1. 药味增减随证加减:主病、主证、基本病机 及君药不变 桂枝汤 主病:太阳中风 主证:恶风、发热、自汗 君药:桂枝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兼宿疾喘息 桂枝加葛根汤 项背强几几者 2.药量增减变化 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但对药 物的用量增减变化,配伍关系则有君臣佐使之 变从而其功用、主治则各有所异。 3.剂型更换变化 同一方剂,尽管用药、用量完 全相同,但剂型不同,其作用亦异。但这种差 异只是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 有轻重缓急之分而已。 三、方剂的剂型 1.汤剂: 制法: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 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作用:主要供内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蒸及含漱。 特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能根据病情的变 化而随证加减,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不足之处:服用量大,某些药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 发散失,不适于大生产,亦不便于携带。 n2.散剂: 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入理解课件制作原则》课件
- 初一语文上册《春》解析
- 审计理论与实务考试模拟题+答案(附解析)
- 高等教育学模拟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 2025年1月通信初级工考试题及答案(附解析)
- 自然遗迹保护与国际法律公约考核试卷
- 环境监测与海洋资源合理利用考核试卷
- 老年人休闲活动与康复锻炼考核试卷
- 淀粉产品的质量安全与食品安全管理考核试卷
- 《J采购管理策略培训》课件
- 2025年工程管理试题及答案
- 《电缆状态监测》课件
- 神经鞘瘤MRI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课件
- GA 1812.2-2024银行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第2部分:数据中心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6-31-01-03 电工 人社厅发2018145号
- 2024《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全文课件
- DZ∕T 0227-2010 地质岩心钻探规程(正式版)
- 国有企业合规管理
- 建筑承包工程中业主指定分包与承包商内部分包的区别
- 井下工具之一封隔器ppt
- XX市农业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