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文本“空白”成就课堂异样的美丽.doc_第1页
填补文本“空白”成就课堂异样的美丽.doc_第2页
填补文本“空白”成就课堂异样的美丽.doc_第3页
填补文本“空白”成就课堂异样的美丽.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填补文本“空白” 成就课堂异样的美丽 “空白”,原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形神兼备、虚实相映,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思维的空间。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在进行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时,有意地在字里行间或文章的结尾处留下许多有发挥想象余地的情节、情感或思维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想象。这些空间,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空白”。挖掘并填补这些艺术的空白,不但可以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突出,而且能激活课堂,生成异样的美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捕捉艺术的空白,引导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巧妙地去填补它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利用教材空白,巧设对话情境教材中的有些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激起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开发空白处这块“黄金地段”,有意识地在教材空白处设立创设对话情景,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道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如嫦娥奔月一文的第五自然段中,逢蒙乘后羿带着弟子出门的机会,提着宝剑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交出仙药。但“逢蒙是怎么威逼嫦娥的?”“嫦娥是怎样与逢蒙周旋的?“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各是什么样的?”教材中都没有详细描述,教学时,我抓住这一空白,先对学生稍作点拨,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活跃思维。学生各抒己见,在对话活动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接着我创设了相应的情境,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逢蒙和嫦娥上台来,配上语言和动作演一演,学生非常投入。在想象和表演的结合中,进一步体会到了嫦娥的善良和自我牺牲精神以及逢蒙的奸诈贪婪。 由此可见,利用教材的空白处,我通过营造对话情境,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懂得应该惩恶扬善。二、巧用教材空白,体验人物内心心理描写是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之一,但由于行为节奏,感情抒发,详略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作者不可能连篇累牍地写出人物心里活动。因此无奈中形成了部分“心理空白”。自相矛盾一文中,当有个围观的人问那个卖矛的楚国人“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至于“这个楚国人为什么说不出话呢?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文章没有具体描述,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在教学这一片段时,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纷纷活跃思维,并联系上文,体验着卖矛的人的内心世界。在交流时,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这个楚国人自己都傻眼了,因为他发现自己的说法前后不一致了。”有的说“卖矛的人一定后悔不已,因为围观的人把他的谎言揭穿了,不会再有人相信他,买他的矛和盾了”学生们畅所欲言,把他们体验到的楚国人的心理活动都表达出来了,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人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教学时,教师若能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心理空白点进行语言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借用教材空白,开启思维潜能黄山奇松一文,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但是黄山景区有很多奇松,还有些松树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又是教材留下的空白。我通过媒体播放了介绍黄山千姿百态的松树的视频资料,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建立起与文本沟通的桥梁。当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了很多具体感性的图片内容时,我要求学生运用第二自然段学到的比喻、拟人等手法,选择其中的一棵松树,抓住“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的想象是丰富而多样的,在相互的交流中碰撞着思维的火花。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对黄山奇松的了解,也有助于学法的迁移,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黄山这一风景名胜的向往和憧憬。又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中,谈迁“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告诉我们谈迁在编写国榷原稿时所付出的艰辛。那么这一百多里路途中,谈迁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为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这部原稿的来之不易,我设计了说话训练:“在这一百多里的路途中,他渴了,就 ;饿了,就 ;累了,就 ;脚上起了泡,就 。来到目的地,他不顾 ,就 。”激发学生活跃思维,大胆想象。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尽情发挥着自己的思维潜能。在热烈的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到谈迁为了这部明史的真实可信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四、活用教材空白,延伸文本结尾一篇好文章,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未尽。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可以抓住课尾的空白,让学生有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还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例如教到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的结尾时,我留给学生一个思考:儿子收到父亲的信,一定很高兴。他会怎样给父亲回信呢?这时,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又一次感受到父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以及高尔基对儿子的崇高的爱,也升华了本课教学的主题“给,永远比拿愉快!” 再如猴子种果树这篇课文的结尾是“就这样,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再给小猴一次机会的话,它会怎么做呢?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懂得做事要目标专一,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一事无成。由此可见,合理挖掘教材的空白,可以捕捉到丰富多彩的生成资源,犹如给语文课引进了一溪活水,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爱因斯坦指出:“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形成新的表象。当我们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捕捉到“艺术的空白”后,就应当放飞孩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