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拟新论以人拟人.doc_第1页
比拟新论以人拟人.doc_第2页
比拟新论以人拟人.doc_第3页
比拟新论以人拟人.doc_第4页
比拟新论以人拟人.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拟新论:以人拟人戎晓若(单位: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邮编:200237)提 要 随着对比拟这一修辞格认识的不断深入,早已存在的将幼虚拟为长、将死虚拟为生等语言现象,已很有必要用修辞学理论进行阐释和概括。据此,本文提出“以人拟人”的第四类比拟,并与其它三类比拟加以比较,从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两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 以人拟人 以幼拟长 以死拟生 语形 语义 比拟作为修辞格,在写作实践中使用的频度是比较高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将比拟分作两类:一是以人拟物,称作拟物;二是以物拟人,称为拟人。随着修辞研究的深入,人们注意到比拟还有第三类:以物拟物,即以此物拟作彼物。这三类都已为修辞学界和语文教学界所认同。那么,是否还有第四类:以人拟人呢?一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比拟的语言形式特点(简称语形特点)。比拟由本体(即被拟体)、拟体(即客体)和拟词(即表摹拟的词语)三要素构成。比拟的语言形式是用拟词将本体虚拟成拟体,本体与拟词必须显现,拟体则往往隐含其中。请看以下三例:(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3)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刘白羽红玛瑙)例(1)中的“宏儿”是本体,“飞”是拟词,拟体“鸟”则隐含其中。这是以人拟物。例(2)中的“小草”是本体,“偷偷”是拟词,拟体“人”便隐匿起来了。这是以物拟人。例(3)中的本体是“水”,拟词是“牵”,拟体“牲畜”就隐藏于句中了。这是以物拟物。 刘大为在比喻近喻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中说:“比拟、移就等辞格中,介体(即本文所说的拟体)是隐含着的”。2(p34)一般修辞学理论都认为,以物拟人的语言形式是见物不见人,以人拟物的语言形式是见人不见物,以物拟物的语言形式是见此物不见彼物。其实,也有拟体显现的比拟。例如:(4)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 (5)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做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例(4)中的“向导”是拟体,指的是人;“蜜蜂”是本体;“领”是拟词。是以物拟人。例(5)中的“尼龙绳子”、“金属梯子”都是拟体,“失败”是本体,“接”、“焊”都是拟词。可见,拟体的出现并不妨害比拟的成立。另外,比拟中所说的物,其概念是极其宽泛的,整体人之外的一切指称皆是物,包括了所有的具体实物、抽象事物以及非整体人的指称等。例如:(6)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而不是美国的民意。(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7)于是他晃了晃脑袋,甩掉那些落在他脸上的目光,又不顾一切地向前跑去 (陈祖芬时势和英雄) (8)杂乱的短发便在沙发上鲁莽的摇了几下。(丁玲梦珂)例(6)中的本体“民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抽象事物,“强奸”是拟词,“女性”是隐匿的拟体。是以物拟人。例(7)、例(8)中的本体“目光”、“短发”,都是非整体人的指称,“甩”、“落”和“鲁莽”是拟词,“水”和“人”是隐藏的拟体。例(7)是以物拟物,例(8)是以物拟人。由此可见,比拟三要素是构成这种辞格的语形特点。比拟语言形式中的“拟体”虽然一般情况下是不出现的,但是不能完全排除出现的可能。比拟所谓的物的概念虽然是比较宽泛的,但是绝非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概念。接下来,再看符合比拟语言形式特点的以人拟人现象到底有没有。二 冰心的短篇小说分写了一个新生婴儿的见闻。作者把主人公写成了一个年龄上处于婴儿状态,而心智却已与成年人(或大孩子)无异的人物。其中写道: (9)我羞怯地轻轻的说“好呀,小朋友。”他也谦和的说:“小朋友好呀。”这时我们已经被放在相挨的两个小筐床里,护士们都走了。 (冰心分) 这是“我”与另一个婴儿“他”的语言交流。文中的 “我”会“羞怯”,能“轻轻的说”出问候语,能知道“我们”“被放”的是“小筐床”,走了的是“护士”;同样“他”也会“谦和”,也能回应“说”问候语。“我”、“他”和“我们”成了本体,拟体则是隐匿的“大孩子”,而“羞怯”、“谦和”、“说”及说出的话语都是拟词。在冰心这篇小说中,婴儿是叙述者,全篇以婴儿拟作成人,这与拟人体的童话通篇以物拟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网络版2003年第12期的健康准妈妈上有一篇科普读物,以胎儿为叙述者,描述了胎儿从形成、成长直到出生的整个过程。描述胎儿形成的第一个月的情形时,这样写道: (10)我只知道,三胚层将来会长成我身体的不同部分,作为“成长核心”。 (鱼淼淼小胎儿的独白) 胎儿“我”是本体,“知道”及关于胚胎的知识都是拟词,隐藏的拟体是掌握生育常识的“成人”。 胎儿孕育知识恐怕连一些成人也未必清楚地知道,将胎儿拟作生育知识的传播者,无疑起到了令读者倍感亲切的效果。 流传在湖北咸宁的楠竹起源的传说中,也有将胎儿拟作成人,甚至有与人对话的内容。其中这样写道: (11)忽然听媳妇肚中的胎儿说了话:“不是我不愿意出生,实在是没有到时候。等到有白马从我们家门口过的那天,你们告诉我,我一定出来。” (关于楠竹起源的传说传说三:楠竹为什么只长在山上)胎儿在文中并非叙述者,本体是“胎儿”,“说”及说话的内容都是拟词,隐含的拟体是“成人”(或大孩子)。胎儿这番话全是成人语,而且其出生完全不受生育规律的约束。体现了传说故事的趣味性。将胎儿、婴儿拟作成人(或大孩子)的语言形式,符合比拟的三要素结构,这是以人拟人,即以小人拟大人。除了以幼者拟作长者的语言现象外,还有以死者拟作生者的语言现象。例如:(12)他对于自己的死,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不治之症,有什么办法呢?(周克芹断代) (13)那么我提醒你们:我死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骇人的阴谋,极可能瓦解我们的宗教、传统以及世界观。(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 (12)、(13)两例都出自小说。两例中的第三人称“他”和第一人称“我”皆是死者,但他们却跨越了生死界限,有了心理活动,有了说话能力,能对生者表达“遗憾”抒发感叹:“不治之症,有什么办法呢?”会对生者进行“提醒”引发思考:“我死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骇人的阴谋,极可能瓦解我们的宗教、传统以及世界观。”其中的“我”、“你”等死者是本体,“遗憾”及遗憾话语和“提醒”及提醒内容,都属于拟词,隐含的拟体则是生者。 悼念文章里,也有以死者拟生者的现象。2006年6月16日的文汇报上,有篇文章这样写道: (14)严文井走了以后,我有一次忽然想起,他现在走到哪儿了呢?于是,我问他。他说:“我这个人最不擅长记地名,这个地方叫什么,我无法答复。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它是一个人人都不喜欢,人人都不愿意来,可人人最后都必定会来的那个地方。” (康志强文井,你现在走到哪儿了) 这篇写实的应用文与虚构的文艺小说一样,让死者“他”与生者“我”,跨越了生死界限,进行对话。作古的严文井先生竟能“说”出这番充满哲理的话。严文井先生显然被拟成生者了,他的“说”及所说话语,就属拟词了。 再看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的七哀诗和清代大学士纪昀一则笔记小说的摘句:(15)丁年难再遇,富贵不重来。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身尽气力索,精魂靡所能。嘉肴设不御,旨酒盈觞杯。出圹望故乡,但见蒿与莱。(阮瑀七哀) (16)髑髅作泣声曰:“君气亦盛,故我不敢祟,徒以虚词恫喝也。”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上述两例中的“精魂”、“髑髅”与(7)例中的“目光”和例(8)中的“短发”不同,后两者不能用“人”来替代,前两者则均可用“死人”替代。再看一例: (17)多少颗年轻的心,长起翅膀飞向南方。(李季最高奖赏)例(17)里的本体“心”,即使没有“年轻”作定语,也不能作物理解,只能是“人”的借代。“精魂”与“髑髅”,也实为死者的借代。因此,(15)、(16)两例都是将死者拟作生者。例(15)中,死者的“出”、“望”和“见”;例(16)里,死者的“泣”、“曰”及所言,皆是拟词。将死者或死者的借代:精魂、髑髅,拟作生者的语言形式,也符合比拟的三要素结构。但视胎儿、婴儿为人容易认同,而对死者也许不易认同,现在,试作分析以便认同。首先,以“物质不灭”的哲学观来看待死者,将死者当作物,如同把精魂、髑髅说成是迷信产物一样,终究不妥;其次,物既然有具体、抽象之别,人何妨有生、死之别;最后,如果把以幼拟长归为以人拟人类,而将以死拟生单作一类,就不免失之琐碎。因此,死人拟活人,也作以人拟人。三 比拟既有外在的语形特点,还有内在的语言意义特点(简称语义特点)。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和反问等辞格的修辞效果主要取决于语形特点,而比拟、夸张、移就、比喻和通感等辞格的修辞效果主要取决于语义特点。因此,弄清比拟的语义特点,对确认以人拟人更为重要。 比拟是通过本体与拟词的组接,从而造成语义的蒙太奇效果的;在强制性的组接下,本体接受拟词的表述就被异化为拟体。要达到异化效果,本体与拟体必须有差异。现有的修辞学理论认为,本体与拟体应是不同范畴的两种事物。史封尘说:“用人比拟人或用物比拟物,都是违反比拟差异性规律的。”8(p47)这种说法已被以物拟物的认同所否定。人与物距离固然甚远,物与物距离也很远,因为它们分属不同的物种。刘大为说:“成为介体词的必要条件首先是,它的所指对象与本体必须是距离甚远的两类不同事物,其次在一定的语境中它与本体词形成了某种语义联系。”2(p35)幼者与长者、死者与生者,虽同属人类,差距也是很远的。 本体与拟体的距离,是通过拟词来体现的。拟词呈现的是拟体的可能性特征,换言之,也是本体的不可能特征。例如: (18)可是急人得很,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的云雾,又浓又湿,悄悄挤进门缝来,落到枕头边上,我还听见零零星星几滴雨声。(杨朔泰山极顶) (19)四月里胡宗南占绥德,不是说:“天上飞机忽隆隆响,洋面撩到飞机场” 吗?他们占了三天,不是夹着尾巴跑了?(柳青铜墙铁壁) (20)战火闪烁,战鼓雷鸣,人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我们英雄战斗的年代。(刘白羽红玛瑙)例(18)中的“挤”是“人”的可能性特征,是“云雾”的不可能性特征,形成以物拟人。例(19)中的“夹着尾巴跑”是“动物”的可能性特征,是“人”的不可能性特征,形成以人拟物。例(20)中的“染红”是“织物”的可能性特征,是“年代”的不可能性特征,形成以物拟物。同样,长者、生者的所思、所感、所行、所言,对幼者、死者而言就是不可能性特征。例如: (21)我还会在每年的清明复活一次。(风起云飞我的葬礼谁在哭) (22)王妃为其喂奶时,婴儿说:“我乃化身瑜伽女, 阿耶!” (迦那伽罗佛母益西措嘉略传乘愿降生) 例(21)中的“我”是死者却有着“复活”的念头,这念想只能是生者的可能性特征,对死者来讲就成了不可能性特征。例(22)中的“婴儿”是幼者竟能“说”,说话能力只能是长者的可能性特征,对幼者来讲就成了不可能性特征。由此可见,比拟的本质不在于本体与拟体两者的种类差距,而在于将拟体的可能性特征变成本体的不可能性特征。 人与物或物与物所构成的比拟都是不同种类事物间的虚拟,而幼者与长者、死者与生者所构成的比拟则是同类事物的不同形态间的虚拟。因此,就不可能性特征而言,似乎也有所不同。前者依赖的是性质上的不可能性特征,而后者好象凭借的是程度上的不可能性特征。现有的修辞学理论一般认为,比拟是将拟体的可能性特征,转化为本体的性质上的不可能性特征所形成的修辞格;夸张则是将被夸体可能性特征,加强为程度上的不可能性特征所形成的修辞格。“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诗句中说白发有“三千丈”,与实际尺寸只是程度上的差别。“灰白如钢丝般的头发,矮壮的身材,一看就是斯大林的后人。”(任秋凌小斯大林走向俄政坛)句子中说头发“如钢丝般”是比喻兼夸张,极言头发的硬。头发之硬与钢丝之硬也是程度上的差异。人与物的互拟,以物拟物,拟词所体现的特性对本体来说,显然属不可能性特征。以人拟人的拟词呢?婴儿要长大,拟词所体现的特性对长大后的婴儿而言,就是可能性特征;同样,拟词所体现的特性对死者的生前而言,也是可能性特征。这种对本体而言的不可能性特征,如从历时角度分析,才是程度上的不可能性特征;而从共时角度分析,便是性质上的不可能性特征。这是以人拟人与其它三种比拟关键的不同之处,但这并不妨害以人拟人的成立。 现将以人拟人作为比拟的第四类提出,求教于修辞学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