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时期的英德关系.doc_第1页
俾斯麦时期的英德关系.doc_第2页
俾斯麦时期的英德关系.doc_第3页
俾斯麦时期的英德关系.doc_第4页
俾斯麦时期的英德关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俾斯麦时期的德英关系 袁 征湖北省武汉市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02级) 430079【内容摘要】德意志帝国统一之后,实力迅速膨胀,成为影响欧洲乃至世界局势的庞然大物。英国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力图通过欧洲均势来维护世界霸主的地位。二者显而易见的矛盾导致直接必然的对抗,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俾斯麦圆滑的外交风格和务实的外交主旨,使该时期德国的精力主要限制于欧洲大陆,从而又避免了和英国正面激烈的冲突。因此,俾斯麦时期,德英关系有张有弛、若即若离。【关键词】俾斯麦;德意志帝国;德英关系【Abstract】After the unification of the German empire its strength expanded rapidly. Germany became the huge monster which influenced Europe and even the world situation. Britain followed glorious isolation foreign policy, trying hard to safeguard the status of the overlord of the world through the European balance of power. That their obvious contradiction caused directly inevitable face-off was an irreversible historical trend. On the other hand, Bismark had slick-sly diplomatic style and practical diplomatic purport, which maked the energy of Germany limit mainly on Continental Europe this period. Thus fierce conflict was prevented from between Germany and Britain. So in Bismark period ,the relation of Germany and Britain had pieces of relaxation, partly accepting and partly rejecting.【Key words】Bismark, the German Empire, Relation of Germany and Britain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使欧洲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它使欧洲“所有的外交传统被一扫而光”,“均势遭到彻底摧毁”1 邢来顺: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版,第10页。欧洲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对德国的经济潜力和政策趋向感到忧虑不安。尽管如此,事实仍然是,“在俾斯麦留在威廉街的整个时期,欧洲各国首都并不存在对德国会发动战争的担心和恐惧”2 科佩尔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版,第401页。19世纪70、80年代,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外交政策,概而言之就是:联合奥地利、拉拢意大利、示好英国和打击法、俄两国,总的目标在于建立德国的欧洲大陆霸权3 王绳祖等遍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法律出版社1988版,第33页。德国的崛起提供了在欧洲大陆遏制法、俄的可能,英国遂继续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力图通过欧洲均势维护世界霸主的地位。在俾斯麦构建的欧洲格局中,德英关系依据两国自身的力量和利益,发生着微妙却合理的变化。对此,本文将分别从俾斯麦体系的建立时期和调整时期两个阶段予以阐述。一 俾斯麦体系建立时期的德英关系德英最初接触:英国对“德国孤立法国”的反应。(18711875) 普法战争的结局将使德法长期交恶。由于德国处在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俾斯麦十分担心法国寻求俄奥的支持,结成同盟反对德国。因此,帝国成立伊始,俾斯麦实行的是尽可能地孤立法国从而谋求德国在欧洲大陆优势地位的“保守性的和平政策”4 Erich Eyck,Bismark and the German Empire,NewYork,1968,p.222.。习惯了法国霸主地位的英国人默认了德国的胜利及其对法国的孤立,英国两个政党甚至都希望德国将取代奥地利成为他们的“天然盟友”,当英国人在海外寻求财富和建立帝国时,把法国和俄国遏制住5 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商务印书馆1987版,第247页。 俾斯麦抓住普法战争后法国实行共和制度并被实行君主制的俄奥两国所嫌弃的有利条件,竭力利用君主的纽带把俄奥两国团结到自己周围,组建了三皇同盟,在欧洲大陆将法国彻底隔离。1874年1月,法国新外长德卡兹发出俾斯麦正在威胁要进攻法国的警报,对此英国仅仅作出了温和的响应:维多利亚女王写信给威廉一世,敦促他“宽大为怀”1 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商务印书馆1987版, 第259页。1875年俾斯麦亲信拉多维茨出访圣彼得堡时,提出对法国发动预防性战争的可能性,德卡兹马上将此事披露给欧洲各国朝廷。由于不能坐视法国被过度削弱,英国人决定采取行动,外相德比联合俄国宰相高尔察科夫前去规劝俾斯麦。俾斯麦回应这只是一场虚惊,否认德国有任何侵略意图。英国人在俾斯麦那里得到了想要的势力均衡,这场“战争就在眼前”的危机烟消云散。英国的行动看似屈辱了俾斯麦,但这不过是坚持1871年的解决办法,而这一办法正是他自己制定的。由于并未触及两国的根本利益,德英关系没有因为德法的外交斗争而明显改变,某种意义上,二者的协调还为它们在东方问题的“合作”提供了可能。德英在东方问题上的分歧与“合作”。(18761878)1875年7月,奥斯曼帝国西北部的波黑地区爆发基督教农民起义,反对土耳其的专制统治。自克里米亚战争后暂时趋于沉寂的东方问题,此时再度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并引发了一连串环环相扣、错综复杂的事件。2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版,第128页。但是看似复杂的外交关系经过抽丝剥茧就不难发现:因惧怕俄国支持的大斯拉夫国家出现阻碍其向东南扩张,奥地利展开广泛周密的外交活动;俄国欲借此危机捍卫其在巴尔干的利益,并试图占领君士坦丁堡、改变海峡现状;一直默认近东均势的英国,不能坐视俄国在此势力过分膨胀而威胁到自身利益;法国拿国力衰弱作推脱,装死却受着尊敬的优待;在近东没有丝毫利益的德国,成为列强拉拢利用的对象。由于东方问题的重点从海峡问题转到了民族问题身上,在抵抗俄国方面居于前列的英国开始后撤,而奥地利则被推倒了前台,这就意味着东方问题已经加到德国头上。精明的俾斯麦看到了东方问题的价值:由于在殖民地尤其是埃及问题上的冲突导致了英法关系恶化,如果他能把俄英拉到一起,法国就必将同俄国疏远;如果俄国不愿意离开法国,英国就将被迫同奥匈站在一边。不管怎样都会减轻德国的压力。所以1876年他主张德英应在近东合作,共同促成列强对土耳其的一次性瓜分,把埃及作为英国的份额。德比却以“奥斯曼不可能被瓜分得使所有列强满意”反对任何性质的行动。试图解决危机的“柏林备忘录”也遭到英国的立刻拒绝,甚至作为对三皇颐指气使做法的回答,英国派遣舰队到达位于达达尼尔海峡外侧的贝卡西湾曾导致克里米亚战争的同一行动3 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商务印书馆1987版,第272页。由于俄国在对土战争中不断攫取利益,英国担心其军事行动可能影响到它在埃及、苏伊士运河以及通往印度海上航线的安全,终于出面干涉,迫使俄国签订了停战协议。英国对“此期间德国不偏不倚的中立”看得十分宝贵,所以在柏林会议前与奥匈订立协议以取悦俾斯麦。因此,德国和英国是这场东方危机的赢家。德国作为欧洲强国的形象和责任被正式确立,一种以德国为中心的新的势力均衡已经存在。英国的成功也是不言而喻的:俄国被遏制;奥匈被争取;土耳其恢复并得到保证;就连会议都打破法语的垄断而用英语发言。综观东方危机期间的德英外交政策,就会发现:尽管俾斯麦有意示好英国,但由于不符合英国均势外交的政策,同时近东也并非英国利益最根本所在,所以德英 “合作”的程度有限。事实正是如此:1876年以后的若干年中,德国外交上的问题很大部分就是保证英国在近东会帮助奥地利;而作为英国历史上最主张孤立主义的外相,德比不愿采取任何实质行动去协调东方危机,甚至他介入东方问题多少是想对三皇同盟进行一些破坏,因为他认为那是对英国威望的公然冒犯4 同上 第269页。德国频繁结盟及英国与俾斯麦体系擦肩。(18791882)俾斯麦甚为珍视的三皇同盟由于俄奥两国在东方问题上的尖锐矛盾而逐渐失去了协调彼此关系的作用。为了继续控制欧洲局势,俾斯麦领导的德意志帝国开始走上了与别国秘密结成同盟的道路,并一度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结盟体系1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125页。这个联盟体系,经他巧妙的运用,一方面可以防止德国潜在的敌国结成联盟,另一方面也可以约束德国盟国的行动。由于德奥同盟的目的在于遏制俄国的扩张,德意接触是为了使法国有所顾虑,称霸世界而以俄、法为主要对手的英国开始重视与俾斯麦德国的联系,德英关系的第一个春天到来。比康斯费尔德在1879年德奥同盟缔结后,接见了德国驻英大使明斯特。在指出不干涉政策的弊端时,他强调“英国需要并且希望有盟国,以便能够干预欧洲事务英国最自然的盟国是德国和奥地利。他很愿意与德国成立同盟女王陛下只知道英国有一个敌人,那就是俄国。她最迫切的愿望是和德国取得充分谅解。”2 王铁崖等选译:18711898年的欧洲国际关系,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39页。俾斯麦当然不会为他国利益而战,所以他提出问题:如果德国在巴尔干支持英国和奥匈而同俄国发生了冲突,英国将要怎样?比康斯费尔德作出了“阻止法国有所动作”的合乎情理的回答。但俾斯麦想要的并不是一个反俄联合,因为在任何一次反俄战争中,德国将承受最大的负担。德国只有在依靠英国绝对积极的武装支持下才可能断然拒绝俄国的建议。德英同盟因各自打算不同没有结成。德英谈判的破裂以及此时英国内阁的更迭给了俾斯麦修复三皇同盟的借口,德英关系由于在巴尔干问题上的互相算计冷淡下来。英国人带头在巴尔干反对俄国的差使交卸给奥匈后,1879年德奥同盟使德国不得不出来支持它,难怪索尔兹伯里称其为“可喜的福音”,因为“从今以后德国将为英国打仗”3 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商务印书馆1987版,第303304页。然而1881年三皇同盟的缔结使德国消除了两面作战的可能,奥地利至少在文字上受限无法加入到反俄阵营,抗拒俄国侵略巴尔干的责任再度回到英国肩上。无疑,“1881年三皇同盟的缔结是俾斯麦构建其复杂的大陆同盟体系的重要一环”4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126页。由于英意在地中海有共同的敌人法国,英奥在巴尔干存在着遏制俄国的相同立场,因此1882年的三国同盟提供了德英关系升温的契机。但新成立的英国内阁继续信奉着不干涉政策,即使英国同奥地利和意大利有共同利益,还是拒绝了意大利关于吸收英国参加的提议。至此,俾斯麦产生了对英国本能的厌恶,他认为英国人所关心的只是“让别人为他们火中取栗”5 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商务印书馆1987版,第317页。,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在殖民地问题上对英国的外交政策。然而俾斯麦还没有打算和英国正面交锋,所以三国同盟缔约时发表了一个宣言,强调该条约并不是针对英国的。俾斯麦帝国在柏林会议后的短短几年内,就建立起一个包括德、奥、俄、意等国在内的复杂的联盟体系,欧洲国际政治形成以德国为中心的俾斯麦体系所支配的局面6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128页。但俾斯麦体系多次与最强大的英国擦肩而过的历史事实,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说明了德英关系的实质充满着对抗性。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就是寻求德英之间的共同利益来遮掩两国的本质矛盾,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赢得空间;另一方面,只要德国不威胁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可以容忍德国在欧洲大陆行使支配权力,“以便控制那两个野心勃勃、富侵略性的强国法国和俄国”7 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商务印书馆1987版,第323页。殖民地问题却打破了这层微妙的平衡,德英开始在海外对抗。德国开始殖民扩张及德英的轻微对抗。(18821885)1871年俾斯麦宣布,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国已经满足了,它已经没有继续扩张的要求。直到1881年,俾斯麦仍然对外宣称:“只要我还是帝国宰相,我们就不会推进殖民政策。”8 邢来顺: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版,第548页。同时,由于德法奥俄经常互相抵消力量,英国人似乎没有必要去理会欧洲的事情,所以英国的政策完全是以欧洲以外的利益为依托的。以此为基础平缓的德英关系,因俾斯麦在殖民地问题上政策的转变而紧张起来。俾斯麦外交形成的环环相扣的同盟,相互重叠又相互竞争。为减少这个复杂体系可能遭遇的挑战,俾斯麦竭尽所能地满足法国除阿尔萨斯和洛林外的野心。“他鼓励法国扩大殖民地,部分是为了转移法国对中欧的兴趣,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让法国涉入与其他殖民国尤其是英国的对立”1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版,第139页。埃及问题提供了德法合作反对英国的使法国免受俄国诱惑的最佳机会。这样,法国将会被迫依赖德国,而俾斯麦则能放手发泄对英国的长期怨恨。另一方面,德国日益雄厚的经济实力刺激了对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的迫切需求,俾斯麦出于舆论压力和国内政策(将要进行帝国议会选举)的考虑,终于开始放手殖民扩张,“我们必须推行殖民政策,它既得德国的人心,又能随时同英国发生冲突。”2 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商务印书馆1987版,第333页。德英第一回合的较量是在西南非洲。俾斯麦用一种挑衅进攻的方式故意在英国好望角殖民地的大门口提出领土要求,并警告英国不要反对德国的雄心。不过英国人没有像俾斯麦所寻求的那样同他吵架,在埃及遇到的麻烦已经使他们筋疲力尽了,于是英国基本上满足了俾斯麦的要求。即使这样,俾斯麦依旧策划了三帝反英的会晤,并再次提议法国建立反英海上联盟。俾斯麦制造的另一场冲突是关于新几内亚的瓜分,选择这个争吵的题目是为了激怒在澳大利亚的英国殖民者,当然在帝国议会已经选出后行动无疑是为了增加法德同盟的砝码。就在费里内阁因中国问题倒台,法德合作面临失败时候,反英大陆联盟以一种新的更有威胁的方式真正表现出来:俄国与英国在阿富汗兵戎相见。同时面对法俄的英国被俾斯麦就殖民问题漫天开价,英国的新任内阁首相索尔兹伯里开始争取与德和解3 详见王铁崖等选译:18711898年的欧洲国际关系,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5659页。始料不及的是,所有列强共同努力下的黑海关闭,却使俄国失去了在阿富汗威胁英国的兴趣。英俄没有满足俾斯麦的希望,在远离欧洲的地方从事一场根本性的冲突。于是,他又制造了一次在东非同英国的争端以拉拢法国,然而费里的继任者对被推向反英前列颇为踌躇,法德最终不欢而散,但俾斯麦在英国处处后退的基础上得到了他想要的所有东西:西南非洲、喀麦隆和东非,甚至几乎迫使英国为了非洲的沙漠加入三国同盟。从1882年到1885年,俾斯麦所奉行的政策是以两个假使为基础的:大陆列强彼此没有严重的冲突,而法俄两国同英国则有着如此深刻的冲突,以至为了争胜,它们会愿意委身于德国保护之下。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外交出现困境的英国处于防守地位,德英关系一度紧张。但不难发现,德国此时的海外扩张是为其大陆政策服务的,并未对英国的世界霸权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挑战,所以德英关系没有恶劣到难以转圜的境地。二俾斯麦体系调整时期的德英关系德英在巴尔干的互相推诿及德国重新拉拢英国。(18851887)偶然事件的爆发往往也会深刻影响到国际关系的变化,保加利亚危机就引发了欧洲列强一系列的外交角逐。俾斯麦准备支持他的两个帝国伙伴达成授权土耳其重新征服东鲁米利亚的协议,这个可以轻易化解危机的计划为英国的反对所破坏,因为英国的目标是支持保加利亚以遏制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在保加利亚危机发展中,奥地利认识到三皇同盟对俄国野心约束的局限,转而开始接近英国,共同抵制俄国的倒行逆施,三皇同盟彻底走进坟墓。面对俄国的攻势,巴尔干再度出现德英互丢包袱(奥匈)的局面。当奥地利向俾斯麦寻求同俄国作战的支持时,他断然拒绝,并暗示奥匈想反对俄国就应该取得英国的帮助;同样,索尔兹伯里虽然决心拒俄国于君士坦丁堡之外,却不想率先招致俄国的敌意和愤恨。于是,能够阻止俄国西进的两大强国互相推卸着责任。如果德国宣布支持奥匈,俄国就不会攻击它;如果英国舰队开进黑海,俄国就不会入侵保加利亚。但率先行动的后果是:德国将在东部边界受到威胁;英国则将在印度受到威胁。两国都拿出法国作为诱惑(德国承诺在英国卷入与俄战争时保证法国中立,英国则强调保护德国以对付法国),但谁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支持奥匈同俄国开战。 法国民族复仇主义布朗热现象(宣扬对德复仇,因法国将军布朗热提出而得名)成了保加利亚危机的插曲,在俄国准备进行军事干预的时候,给俾斯麦敲响了法国可能趁机进攻德国的警钟。由于德法关系的恶化,以及保加利亚危机影响下德俄关系的微妙性,英国的态度对俾斯麦而言重要起来,德国开始重新拉拢英国。一方面,俾斯麦希望通过英意和英奥之间的协约联系,将英国拉入到牵制法俄的路线上来,毕竟英意在地中海有共同的敌人法国,而英奥在巴尔干也存在着遏制俄国的相同立场。1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130页。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法俄接近,俾斯麦试图在英法两国间进行调停,“英法言归于好是使俄国尊重条约的唯一办法”2 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商务印书馆1987版,第350页。俾斯麦的提议被英国拒绝,因为针对俄国而密切德英联系不符合英国利益,而在埃及同法国解决争端是不容许其他强国帮助或干预的。虽然此时德英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但由于未能找到进行深入联系的切入点,德英关系的蜜月并没有在此期间出现。为了能与英国发生联系,俾斯麦甚至改变政策,甘愿把法国赶进俄国的怀抱,来迫使英国走向奥匈一边。但法国在保加利亚危机期间,完全根据德国对巴尔干问题的态度行事,这种回避使俾斯麦担任了主角,某种程度上决定了1887年的欧洲外交。德英关系的蜜月:德国通过盟国与英国建立密切联系。(1887)尽管俾斯麦本人对英国并没有好感,甚至憎恶英国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手段,但他的大陆政策决定了德国示好英国的需要。既然此时德英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只要条件成熟,俾斯麦自然不会错过结盟英国的最佳机会。意大利提供了这样一个德英作出让步的安全场地:任何承诺都将是针对法国而不是针对俄国的,而对来自法国的危险,俾斯麦和索尔兹伯里显然都不当一回事。既然俾斯麦公开宣扬来自法国的危险,他就不能揭穿自己;英国人在埃及和摩洛哥问题需要外交支持以反对法国,意大利将给他们全心全意的支持。俾斯麦此时的心思是:如何使英国率先采取行动?外交游说自然是首选的办法。俾斯麦在致德国驻英大使哈兹费尔德的信函中深刻“剖析”了英国主动同意大利结盟以及和德国发展关系的裨益。他先以德国的情况为例阐明英国不参与欧洲政治的弊端:“如果英国总不参与欧洲政治,我们就没有理由不鼓励法国在埃及的愿望,或俄国对东方的愿望,我们的利益在于与这两个邻国维持和平。如果我们能够依靠英国在维护条约和现状方面的支持和显示力量,那么,我们在遇到法国或俄国的自私愿望的时候就可能采取与以上所述在英国表示对我们的利益毫不关心的情况下不同的立场。”3 王铁崖等选译:18711898年的欧洲国际关系,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63页。接着,他以现实的国际形势为依托强调英国同意大利结盟的重要性。“目前的奥地利是不够强大的,它不能在巴尔干单独对抗俄国以维护它本身的利益。意大利的友谊多少足以减轻不平衡的状况和加强奥地利的信心。如果英国站在意大利的背后,而且如果英国舰队可能帮助意大利,情况就大大改善了。如果不是这样,法国舰队的优势就会使意大利不敢分担奥地利所将遭到的危险。”“如果真能制止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也就可能享有更大的活动自由,而且,如果这两个国家与奥地利联在一起,那就似乎够强大,足以防止俄国破坏和平了,同时,如果在另一方面德国与法国是相互对抗着的,使彼此都只能按兵不动,那么,欧洲的均势和和平就有了保证。这两个条件都决定于英国”4 同上 第64页。 英意奥地中海协定在德国的穿针引线下于1887年2月12日成立。在协定中,索尔兹伯里力图使之显得不庄重和非正式,他只是对合作的想法一般地表示赞许,并且加上了这样一句故意使之含糊不清的话:“当形势发展有需要时,合作的性质必须由他们根据当时的情况决定。”5 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商务印书馆1987版,第352页。但这不是索尔兹伯里有意要产生误解,而是为了消除内阁的疑虑并且避免公开某些情况。尽管第一次地中海协定“是我们(英国)的体制的议会性质所能允许的最直接近于同盟的一种关系”1 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商务印书馆1987版, 第353页。,但由于协定条款规定了英国承担义务时的模糊性,德英两国合作的程度是极其有限的。虽然俾斯麦和索尔兹伯里作了很多相互友好的表示,但各自有一个基本的保留:俾斯麦不想同俄国吵架,索尔兹伯里则要同法国友好。所以地中海协定刚一签定,双方就各自着手改善同被认为是对手的强国的关系。索尔兹伯里是不成功的。在法国,布朗热运动正在高潮;法国的文官门在埃及问题上不敢妥协。俾斯麦则较为成功地改善了他的地位,他看到了虽然在缩小但依旧存在的德俄利益的交集,同俄国签订了承诺中立的“再保险条约”。此时,保加利亚的情势进入最尖锐的阶段,俄国又看到了进行干涉的时机。俾斯麦和索尔兹伯里再次想把支援奥匈的负担转嫁给对方。索尔兹伯里认为土耳其已经无药可救,除非德国支持它,英国将不得不同俄国把它瓜分。俾斯麦以“很高兴促进英俄谅解”作为答复,索尔兹伯里赶快退兵:他说他不能抛弃意大利,而且英俄协议不管怎样都是不可能的。俾斯麦所要确立的就是这一条。尽管索尔兹伯里认识到“同奥地利和意大利达成彻底的谅解对我们(英国)十分重要”2 同上 第362页。,他不同意根据某些可能出于想象的风险而使这种谅解破裂,但要使英国内阁采取尚无先例的步骤,在和平时期作出承诺却绝非易事。结果俾斯麦和索尔兹伯里合伙哄骗了英国内阁。索尔兹伯里要求俾斯麦表示道义上的认可,俾斯麦欣然同意,并“承诺”“如果奥匈的独立受到俄国侵略的威胁,如果英国或意大利有被法国军队侵入的危险,德国的政策就永远是:一定要参加到战线来”3 王铁崖等选译:18711898年的欧洲国际关系,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77页。英国内阁一旦得到满足,同意大利和奥地利的协定就得以1887年12月12日签订了。第二个地中海协定的保密性削弱了其作用,但是毫无疑问,这个协定是比在英国和平时期签订过的任何协定都更接近于同一些强国结盟的文件。继之而来的自然是德国对俄国新的友好姿态。俄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在巴尔干满足了骄傲,保加利亚危机终于烟消云散。这一和平的结局不能完全归功于俾斯麦,法国政治家们作出了同样多的贡献,索尔兹伯里也有一些。德英关系在俾斯麦的苦心经营下终于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德国的欧洲大陆优势地位进一步确立。值得强调的是,尽管德英关系融洽,两国并没有结成同盟。可见德英之间的合作范围和程度都是有限的,二者的密切联系并不能消除它们的分歧和矛盾,一旦涉及到世界霸权,两国必然走向对抗。俾斯麦与英结盟的最后尝试。(18881890)相对于接近俄国来说,法国更倾向复活同英意两国的“克里米亚联合”,毕竟支持俄国同他们在近东的传统政策矛盾。由于埃及阻挡着与英修好的道路,法国试图通过意大利去接近英国,但威胁而非诱哄的手段却刺激了英意的海上合作。法国“无奈”地回到俄国身边。威廉二世于此时登基,他的两线作战计划需要德国同英国结成紧密的同盟;而为了获取民心,他采取的手段是:同日耳曼的奥匈实行民族主义合作,同自由主义的英国建立民主的联系,同俄国的保守主义伙伴关系则要使之破裂。于是,国内外因素驱使俾斯麦再次向英国伸出了橄榄枝,这也是俾斯麦下台前示好英国的最后尝试。 1889年1月,俾斯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