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科技大学海水养殖学论文鱼类细菌病及最新研究进展学号 08051212姓名 马凯同组人 陆军 李凤钊 胡青峰 湛文龙时间 2010/12/27细菌性鱼病是指由各种致病菌引起的鱼类疾病。该类疾病有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 在微生物引起的鱼类疾病中危害最大, 因此, 一直受到国内外鱼病研究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年来, 随着研究手段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 该领域的研究日趋深人。本文主要介绍当今细菌性鱼病的种类、诊断技术、病理及防治等方面的进展。一、细菌性鱼病的主要种类第一次对鱼类病原菌进行分离和明确描述的报道是在年由和正式发表的对疖疮病的研究。其后随着微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和鱼类集约化养殖的兴起, 促进了世界各国对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研究。迄今已分离报道的鱼类主要致病菌有近种见表, 其中也包括一些条件致病菌和一些已被鱼病学研究者发现或认可, 但尚需国际细菌分类组织承认的种类。二海水养殖鱼类常见细菌病2.1 弧菌病(Vibriosis)弧菌病是一种在海水鱼类中经常发生的传染病其中以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最为常见鳗香鱼五条鰤大麻哈鱼等都是敏感鱼类Sano 1987 Fulvio 1987 对从意大利病鱼中分离的9 个菌株和日本香鱼的4 个菌株进行比较结果只对日本的3 个菌株的抗血清有弱的凝集反应Makoto 1993 报道从患病香鱼中分离的149 个鳗弧菌菌株中l15个属血清型A 34 个属血清型C 血清型A 中菌株对药物的抗性比例高于血清型C 的菌株他建议鳗弧菌的疫苗制成 A 型和C 型的双价疫苗鳗弧菌的感染途径主要为损伤的皮肤及口拟隆头鱼在皮肤涂抹病原菌后3 4 天显症黄联琰1993 0lsson 等1996 对大菱鲆的感染机制的研究表明肠道是鳗弧菌的入口该作者98 年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鳗弧菌被大菱鲆口服后在其肠内能持久存活在粪便中能繁殖但大菱鲆粪便中有拮抗性的Carnobacterium 与鳗弧菌共处时会抑制鳗弧菌生长O too1e 1996 用转位子的导入作出的非运动性变异株研究了鳗弧菌的病原性结果腹腔注射非运动性变异株显示和野生株同等毒力浸渍攻击则毒力为l 500 认为其感染与鞭毛运动的走化性有关同是由鳗弧菌感染不同鱼的病症也有所不同真鲷患病时的症状主要是体表溃疡先是身体斑块褪色接着鳍基及躯干部出血至溃疡眼球突出肝肾肿大(黄琪琰1993) 而牙鲆的鳗弧菌病的主要症状为病鱼体色发黑消瘦鳍膜破损鳍出血糜烂该菌对牙鲆的侵害对象主要是牙鲆稚鱼死亡率可达50 ,是对牙鲆幼体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周丽等1997 黑濑博行1989 从银大麻哈鱼中分离到该菌并且认为8 时对鱼呈现病原性这与我国学者徐伯亥1988 报道的流行于香鱼中的鳗弧菌的流行温度10 基本一致香鱼被感染后34 天死亡黄琪琰1993 我国肖慧等1999 报道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 烂鳃烂尾病的病原菌也为鳗弧菌泰国 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养殖的尖吻鲈的弧菌病是由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s 引起的(Copland 1987)Kraxberger-beatty (1990)的实验证实哈氏弧菌为鲑鱼Centropomusundecimalis 的条件致病菌Saeed 1995 对引起科威特的居氏鲷Acanthopagrus cuvieri和巨石斑鱼Epinephekus tauvina 死亡的弧菌病病原菌的鉴定认为由哈氏弧菌引起并且认为居氏鲷比巨石斑鱼更易受感染我国吴后波1997 报道引起网箱养殖的高体鰤Serioladumerili 弧菌病的病原菌为哈氏弧菌王国良等对引起浙江沿海网箱养殖鲈鱼Lateolabraxjaponicus 皮肤发生溃疡的病原菌研究认为也是由哈氏弧菌引起的(王国良待发表)肠道白浊症是引起牙鲆仔鱼高死亡率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其病原菌为弧菌的一种Vibrio sp.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稍弯两端圆形一端单鞭毛或多鞭毛具运动性(增村和彦1989) 主要症状为病鱼停止摄食腹部膨大肠道发白消化道内存有大量饵料随病情发展鱼体变黑消化道萎缩腹部下陷电镜观察表明病原菌附在肠膜微绒毛破坏微绒毛加之细菌分泌毒素共同影响鱼的消化吸收导致死亡(宫崎昭雄1990)Ishmaru (1996) 用 DNA 相同性的方法对该病原菌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认为是一新种命名为Vibrio ichthyoeteri2 2 滑走细菌病(Gliding Bacterial Disease)滑走细菌病是淡水养殖鱼类的重要的细菌性疾病该病在海水养殖鱼类中也有很多报道_对该病的最初报道主要集中在鲑鱼如大鳞大麻哈鱼Oncohynchus tschawytscha 稚鱼细鳞大麻哈鱼O. gorbuscha 和Solea solea 等(Dolores 1986) Hikida 等(1979)分离到该病病原菌为海岸屈挠杆菌(Flexibacter maritimus) Dolores 等(1986)从得病的牙鲆中第一次分离到海岸屈挠杆菌和屈挠杆菌一种(Flexibacter sp) 两者均为弯曲而长的杆菌0.5 m2 3 m 能在固体物上滑行革兰氏阴性患病牙鲆的主要症状是病鱼无力游动在养殖池水表面作缓慢活动背鳍尾鳍等溃烂残缺皮肤腐烂及坏死病症恶化的个体头部腹面发红充血皮肤呈溃疡内脏无异常(周丽等1997) 在春季温度为14 18 时该病的发生率达高峰水温高于20 时发生率递减秋季很少发病一般被该菌感染的主要是稚鱼Baxa 等(1986 1987)先后研究了海岸屈挠杆菌Flexibacter maritimus 各分离株的DNA 相关性感染实验毒素活力和对抗菌素的敏感性等Alsina 和Blanch 1993 在西班牙养殖大菱鲆中也分离到该菌Bernardet 等1994 对从法国鲈鱼中分离的9 个菌株进行了比较研究Chen(1995)首次报道在北美太平洋沿岸也发现了该菌养殖网箱内的白鲈(Atracto scionnobilis) 加洲鲥Engraukis mordax 沙瑙于Sardinops sagax 大鳞大麻哈鱼(Oncorhyrchus tschawytscha)被感染我国目前尚未见对该菌报道2 3 巴斯德氏菌症(Pasteurellosis)巴斯德氏菌症 也叫类结节病是一种由杀鱼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picicida 引起的细菌性疾病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无动力菌体大小因培养条件而异有时长杆形有时近球形具显著的多形性该病在五条鰤中的流行时间为6 8 月水温在2028 之间但在鯵鱼(pseudocaranx dentex)中的暴发温度为22 23 低于19 时死亡率明显降低(Toshihiro 1992) 在牙鲆中的发病温度范围为20 27 (水野芳嗣1994) 在牙鲆中发病初期的主要症状为体色黑化无力游动背鳍腹鳍基部烂状出血死亡鱼体内脏肾脾有许多小白点(水野芳嗣1994) 楠田理一(1991)报道赤点石斑鱼仔鱼发生脾脏和肾脏形成小白点的疾病结果表明其沉降反应相与对照用的鰤鱼病原菌一致认为由杀鱼巴斯德氏菌引起Aoki 等1985 年发现许多菌株具抗药性Fukuda 和Kususa 1985 Kusuda1988 对五条鰤进行了免疫接种试验研究但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Magarinos(1996)等认为该菌的细胞附着性和入侵性主要在感染初期该菌在机体内获得铁的机能菌体外产物及荚膜成分是发挥病原性的主要因素该菌感染一定时间后由于其他细菌的生长常规培养检测有一定的难度Dolores 1988 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黑鲷仔鱼的巴斯德氏菌不仅延长了有效检测时间且灵敏度有大大提高Kawhara 等1989 用该技术研究巴斯德氏菌在五条鰤组织中人分布认为不管用何种方式感染细菌在3 小时侵入内脏在脾脏和肾中形成病灶导致败血症的发生该病在其他许多海水鱼中也有报道如金鲷真鲷和Pictiblenniusyatabei 及海水养殖的香鱼(Matsduoka 1990) Toranzo 等(1991)报道在西班牙养殖的真鲷中也暴发了该病并很快蔓延到其他鱼类造成大量死亡尤其在稚鱼阶段我国天津海区养殖的黑鲷真鲷和鲈鱼中都有巴斯德氏菌引起的鱼病发生王玉佩等19922.4 爱德华氏综合病Edwardsiellosis)爱德华氏综合病 又称腹水病在牙鲆中的主要症状为病鱼腹部膨胀肛门扩张发红常出现脱肠症状眼球白浊化突出有的可见肝脏出血和肾脏肥大一般死亡率不是很高病鱼摄食不良体色黑化无力游动引起的原因为肠内细菌缓慢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 感染所致该菌为短杆菌0.5-1 m 1-3 m 具运动性革兰氏阴性其流行无明显年龄特征仔鱼到成鱼均有可能感染(Austin 1993) 主要发生在养殖的牙鲆中Takaji等(1993)认为该菌不产生毒素但它对鳗鱼的补体的调理作用有一定的抗性而且对其中性细胞也具有抵抗作用Mamnur 1994 对养殖牙鲆的爱德华氏菌的研究认为从牙鲆中分离到的菌株和其环境中分离到的菌株共有一种热稳定的 O 抗原并且认为养殖环境中引起牙鲆疾病的只有一种血清型Suprapto(1995)认为属于血清型A 的有毒爱德华氏菌株产生对日本鳗鲡和牙鲆致死的热不稳定物质而且毒素在缓慢爱德华氏菌的毒力中起重要作用Suprapto(1996)对该菌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有病原性的菌株的胞外产物和胞内因子都对日本鳗鲡和牙鲆有毒性但非病原性菌株两者都没有毒性胞外产物在培养72 小时后产生适温是25 30 胞内因子在培养24 小时就产生马久地隆幸1995 用德华氏菌对牙鲆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感染实验同年他还用福尔马林灭活死菌对牙鲆进行不同方式免疫试验结果却出现慢性死亡据确认是由于菌体外产物和菌体成分中含有对牙鲆致死的的毒性物质我国广东养殖的真鲷 笛鲷也有该病流行的报道张永嘉19932.5 链球菌症( Streptococcal Infections)Kusuda 等1976 报道从鰤鱼和真鲷病鱼中分离到Streptococcus sp 为链球菌属的一种革兰氏阳性2 个或数个菌相连成链状球菌每个0.7 m 1.4 m 无运动性性溶血主要症状为眼球突出及白浊化头部和上下领发红鳃盖及鳃内侧发红或充血解剖能发现腹腔内有积水肝脏出血流行时间从夏季高温开始当温度低于15 时基本不再暴发是危害鰤鱼养殖的最严重的疾病曾造成日本每年损失l0000t 鰤鱼(Sano 1987)1981 年在日本牙鲆中也有发现危害较大死亡率在8 左右(Dolores 等1986) Keiji(1986)对分离自患病香鱼的性溶血链球菌的研究认为其最适生长条件为25 30 0 3 NaClpH7 认为它对鲤鱼和黑鲷不致病对五条鰤和真鲷有一定的致病性对香鱼和大麻哈鱼有很强的致病性厚田静南(1990)报道了在养殖大麻哈鱼中发生该病的流行症状为鳔壁白浊肥厚心脏形成假膜等酒井正博(1990)报道在银鲑发生溶血性链球菌症刚从淡水移入海水的驯化过程中就发生死亡一直延续一个月至水温10 停止症状为眼球突出鳍发红出血腹部膨满出血红霉素类药物有较好治疗作用杉田显浩(1997)在青兰子鱼稚鱼中也发现该病死亡率高达60 除上述症状外还发现鱼体在水面反复狂跳2.6 诺卡氏菌症( Nocarydiosis)诺卡氏菌症的主要症状为病鱼体表有点状出血斑 小而隆起的浓肿有时口唇部糜烂本病的典型症状是脾脏及肾脏上有白色结节的病变另一种流行症状主要发生鳃上也叫鳃型诺卡氏菌症可在鳃上见到直径为5mm 的不规则结节也有两种症状混合出现的Kariya(1968)报道了该病是由帕卡奇诺卡氏菌Nocardia kampachi 引起的主要发生在鰤鱼amberjack 和鰺鱼Caranx delicatissimus 中该病主要在秋季流行但七月到二月均可暴发上述症状均有发现1984 年发生在日本养殖牙鲆的当龄鱼中病性发展缓慢但是长期地连续地死亡累积死亡率达15 是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病原菌为帕卡奇诺卡氏菌Nocardia kampachi 革兰氏阳性菌体分枝丝状无运动性(Dolores 1986) 诺卡氏菌也是引起淡水鱼诺卡氏菌症的病原但菌种为星状诺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 黄琪琰1993 Chen(1992)将从台湾大口黑魲病鱼中分离的星状诺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注射给健康的大口黑鲈结果和自然发病鱼一样形成典型的肉芽肿并从死鱼中再次分离到细菌证明了该菌为大口黑鲈的病原菌_2.7 黄胆症( Joundice)最初在 80 年代发现于日本在养殖的五条鰤Seriola quiqueradiata 中有黄胆症的流行但是一直没能搞清其病因黄胆症的主要症状为鱼体眼和口周围腹部等体色发黄有的个体肌肉发黄患病鱼鱼体消瘦引起鱼大量死亡发病以II 龄鰤鱼为主网箱中死亡率达10 以上Sorimachl 等(1993)用L 15 培养基加10%的小牛胚胎血清或营养肉汤从发病的高体鰤中分到一种细菌并证明了该菌为病原菌认定其是一新种电镜显示为非螺旋形杆状菌无鞭毛Takaji(1994)研究了该菌的培养特性但细菌密度仍没达到107 个毫升因而无法研究其生化特性用分析16S rRNA 的方法可能有助于确立其系统发育地位Kita-Kukamoto 1993 我国尚未有该病的报道2.8 细菌性肾病(BKD)细菌性肾病 BKD 是一种由Renibacterium salmonm inarum 菌引起的在鲑鳟鱼中经常发生的传染性疾病是海水网箱养殖鲑鱼的最大威胁Sanders 1980 该菌为革兰氏阳性发病特点是在肾脏中出现灰白色的浓肿但有1 2 个月的潜伏期而且细菌培养也需要1 2 星期菌斑才出现早期检测较困难所以危害更大对该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诊断上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免疫扩散法荧光抗体法凝集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Masahiro1987 对该病目前尚未有商品菌苗出售也没有其他解决方法对其传染途径的研究表明它不仅存在水平传播还存在垂直传播Pascho 等1991 因而目前对该病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对亲鱼的隔离交配Elliot 1995 对将低感染组的亲鱼和高感染组的亲鱼分开养殖交配在将稚鱼孵化转入海水生活98 天后死亡率分别为12 和44%,对死鱼的病原菌的检测结果是前一组未检测到该菌而后者85 检测到了该病原菌这可能是今后对该病的较有效的防治方法2.9 杀鲑气单胞菌症( Aeromonas salmonicida infections)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所致的鱼疖节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鲑鳟鱼类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经鳃皮肤及口传染细菌浓度107 个毫升浸浴30 分种即可发病(黄琪琰1993) 目前该菌引起其他海水鱼类的疾病也有报道日本养殖的欧尾六线鱼许氏平鲉和牙鲆均有被该菌感染的报道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却长时间持续发病(饭田贵之1997) Wiklund 1995 报道引起波罗的海和北海水域牙鲆皮肤溃疡的病原菌是非定形杀鲑气单胞菌泉川晃一(1997)报道非定形杀鲑气单胞菌能引起养殖许氏平鲉以皮肤溃疡为特点的大量死亡福田穰(1998)的研究认为牙鲆的杀鲑气单胞菌症主要发生在20 克以下的牙鲆中症状为无眼侧鳃盖发红其他无明显的外观和内部症状20以前牙鲆带菌性低该菌也感染真鲷黄盖鲽等菌分类组织承认的种类。三、诊断技术与流行病学鱼类细菌病准确的诊断必须建立在对致病菌准确鉴定的基础上, 而传统的细菌鉴定即生理生化性状分析费时长、工作量大, 给鱼病的及时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带来极大的困难。为改进繁杂的传统鉴定方法, 鱼病研究者花费大量的心血寻找快速准确的方法, 如表型快速鉴定技术、血清学快速鉴定技术等。近十年来, 鱼类致病菌的免疫快速诊断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采用的技术有细菌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技术、免疫扩散试验、抗体致敏胶粒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免疫印迹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等, 应用这些技术所进行的快速鉴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鱼类致病菌种类。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检验灵敏度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 单克隆抗体技术、核酸探针、检测等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鱼类致病菌鉴定中得到采用, 从而使检测的速度和专一性进一步提高。随着致病菌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 大量深人的鱼类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得以开展。对众多致病菌在水体、底泥、动物携带者中的生存能力及环境对其影响进行了广泛调查对致病菌的可能传播途径和感染模式进行了探索尤其是对某些菌经口感染和体表接触感染等方式做了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对各致病菌的宿主范围及各种鱼种群间、种群内抗菌攻击能力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都为细菌性鱼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四、细菌性鱼病病理学研究在细菌性鱼病研究的最初阶段, 人们就已开始描述细菌性鱼病发生的过程和症状特征, 这便是细菌性病理学研究的开始。随着组织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 鱼类细菌病的病理学研究亦逐步深入。初期人们通过肉眼观察鱼的体表、内脏症状, 进行描述年以后运用组织切片进行显微观察, 成了研究鱼类细菌病病理学的主要手段进人年代,又运用电子显微镜对组织病理进行超微结构观察。为便于更准确地观察致病菌在感染鱼体组织中的侵袭途径, 等应用荧光抗体染色技术与组织切片技术相结合, 对组织中特定致病菌进行了定位观察。而和二则应用免疫金标记技术, 对鳃鱼爱德华氏菌的感染途径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初期的病理学研究是解释细菌致死的直接原因及依据细菌病的特定病理特征建立病理学诊断技术。随着研深人, 人们发现通过对致病菌引起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观察可以较为容易地找出鱼体死亡的直接原因, 但由于许多细菌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具有比较相似的特征, 因此仍需依赖病原的鉴定才能完善病理学准确的诊断技术。今天的鱼类病理学研究与致病菌的侵袭力及侵袭途径研究相结合, 朝着研究致病机理而努力。五、鱼类致病菌致病性的研究长期以来, 人们对鱼类致病菌的致病性研究一直停留在用分离菌进行各种感染方式导致发病来判断其致病力的阶段, 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感染过程缺乏了解。近几年来随着医学微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鱼类致病菌致病性的研究已成为鱼类细菌学研究的重点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对常见的主要鱼类致病菌在鱼体内外的生存能力、侵袭能力以及抗宿主的防御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许多鱼类致病菌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通过某种吸附方式导致最初侵袭的能力、适应体内环境的高效离子转运蛋白系统、抵抗鱼体血清溶血或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能力以及分泌各种毒性物质能力等等。借助于医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当今对鱼类致病菌的致病性研究已进人超微结构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阶段。如对致病菌的毒性因子进行了蛋白质结构及调控遗传结构的分析, 寻找其毒性结构基因、遗传表达的位点及其方式。或通过电镜观察致病菌的侵袭途径, 了解致病菌的吸附方式及吸附侵袭受体。六、鱼类细菌病的控制目前对鱼类细菌病进行控制的主要手段是用抗菌药物。早在年 报道了用磺胺类药物治疗虹蹲鱼疖疮病, 这是抗菌药物用于水产业的最早报道。此后, 人们陆续将许多医用、兽用抗生素应用于水产病害治疗。年氯霉素被首先引人水产业, 此后很快扩展到土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利福平等, 并对其疗效范围、施药方式和剂量进行了大量研究报道进人年代后, 对革兰氏阴性菌具广谱杀菌作用的喳诺酮类药物, 在各国获准在水产上使用, 从而开创了唆诺酮类药物的新时代。年代初期不少研究者又开始了新一代喳诺酮类药物研发, 并研制出了以氟呱酸、环丙沙星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喳诺酮类药物, 它们具有更强、更快的杀菌效果, 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由质粒介导的耐药性的致病菌, 并且新型药物改变了药物透人细胞的能力, 可相应提高胞内药物浓度, 更易杀灭体内致病菌。新一代的喳诺酮类药物是目前最具开发前景和较为理想的药物。在对鱼类细菌病治疗的过程中, 人们发现控制鱼类细菌病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尽管水产防病养殖同诸多因素有关, 但借鉴预防医学人们便想到了使用细菌疫苗对养殖鱼类进行免疫保护。年首次进行了鱼类细菌疫苗的尝试, 今天渔用细菌疫苗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兴工业。当今此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发展价廉、长效、易于接种的疫苗七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7.1 免疫接种促进某一养殖鱼类健康生长的重要方法是增强宿主对疾病的抵抗力 鱼类虽然是低等的脊椎动物但已具备了有效的免疫系统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免疫接种是提高鱼类特异性免疫的最佳方法而使用免疫刺激剂正成为提高鱼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有效方法1942 年Duff 用灭活的杀鲑气单胞菌用投喂法免疫鳟鱼使蹲鱼获得一定免疫力的实验揭开了鱼类免疫接种的序幕免疫接种在目前防治鱼类细菌性疾病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1975年美国疫苗有限公司获准生产商品性鱼用疫苗第一个被生产的疫苗是肠道红嘴病菌苗ERM 日本也于1988 年8 月批准生产香鱼弧菌疫苗目前国外在生产上应用的疫苗已达三十几种主要的菌苗有ERM 菌苗香鱼鳗鱼及虹蹲的弧菌苗爱德华氏菌苗等由于细菌比病毒容易培养目前研究细菌疫苗的重点仍在菌苗的制备方法和给予途径对免疫效果的影响上Nordmo(1997)研究了不同攻毒方法对大西洋鲑疖病疫苗的免疫效果Press(1996)研究疫苗的不同注射方法对大西洋疖病的疫苗的成分的保留效果Magarinod(1994)研究了用不同方法制备的杀鱼巴斯德菌苗对金鲷的防病作用佐右浩(1992)研究了疫苗的不同给予方式对鰤鱼溶血性链球菌症的有效性我国对鱼用菌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淡水鱼中尤其在对草鱼的赤皮病烂鳃病和肠炎的防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已在全国推广关于海水鱼用菌苗的报道不多秦启伟(1993)报道了用创伤弧菌菌苗免疫防治青石斑鱼细菌病在实验室内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7.2 免疫刺激剂O1ivier 等1985 年的关于单独用弗氏完全佐剂注射coho 鲑鱼能提高其抗疖病的免疫力的研究促使人们研究用免疫刺激剂来提高鱼类非特异性免疫紧随Olivier 以后Kitao 和Yoshida 等1986 报道了腹腔注射FK-565 一种乳酰四肢能提高虹鳟对杀鲑气单胞菌的抵抗力和巨噬细胞活力Salati 等1987 用注射脂多糖的方法对真鲷Pagrus major 的研究表明能提高血液吞噬细胞活力马场威1993 将鲤鱼在左旋咪唑溶液中浸渍24 小时后发现鲤鱼的非特异性抗感染能力增加其效果至少可持续2 周还发现其前肾吞噬细胞的游走能力于3 日后显示明显的活性对死菌和左旋咪唑的吞噬能力分别于浸渍1 日和3 日后明显增加Park 等1996 报道用腹腔注射一种蛋白质束缚多糖制剂PS-K 能提高尼罗罗非鱼对爱德华氏菌的抵抗力采用剂量为0.1mg/g 体重时在注射后第3 天即可观察到抵抗力增强一周时抵抗力最强并且可持续到21 天Matsuyama 等_1992 用-1 3 葡聚糖腹腔注射五条鰤再用腹腔注射链球菌感染鱼体发现存活率有很大提高检测其前肾细胞吞噬活力补体和溶菌酶活性均有提高免疫刺激剂对培养的巨噬细胞也有很明显的作用如Solem 等(1995)用脂多糖处理培养的大西洋鲑的巨噬细胞发现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呼吸裂解活性刺激吞噬活力并且具有杀伤细菌的能力使用免疫刺激剂能保护鱼类免受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感染而降低死亡率但它并不是能使鱼类免受所有的疾病的感染鱼体接受免疫刺激剂后能抵抗一些细菌性疾病病原如鳗弧菌V. anguillarum 杀鲑弧菌V. salmonicida 杀鲑气单胞菌A Salmonicida 链球菌Streptococuus, sp. 等由于免疫刺激剂主要通过增加吞噬细胞活力而提高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因而它不能增加鱼对R. salmoninarum 的抵抗力该菌能抵抗吞噬细胞而在其内生活Nelson 1989 尽管如此由于免疫刺激剂产生作用的时间短而引起鱼类疾病的主要是非特异性的条件致病菌因而它在鱼类防病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7.3 抗菌素虽然抗菌素在防治鱼类细菌性疾病中存在诸如鱼体存有药物残留及产生抗药菌株等缺点但在目前它仍不失为防治细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自50 年代氯霉素被首先引入水产业此后几年磺胺类药物几乎成为水产业的万能药进入70 年代后具有对革兰氏阴性菌广谱杀菌作用的哇诺酮类药物如恶喹酸氟哌酸等获准在水产上应用从而开创了喹诺酮类鱼药的新时代日本渔业部门对鱼药的使用有严格的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流动资金外汇借款合同范本
-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任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清河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内退员工离职后权益保障合同
- 2025年拖拉机驾驶培训与考核服务合同书
- 2025年船只租赁及港口操作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外墙防水施工项目索赔处理合同
- 2025年抵押担保环保技术投资合同
- 2025版农业科技企业种植技术员聘用合同范本共3
- GB/T 618-2006化学试剂结晶点测定通用方法
- GB/T 28799.2-2020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PE-RT)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
- 办公室工作手册(国企、事业单位版本)
- 警械使用课件
- 英语词汇学教程-全套课件-
- 《电子商务概论》(第3版)白东蕊主编-第一章电子商务概述
- 儿童气管插管医学课件
- 建筑工程从数字化建造到智慧
- 五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第四课时|译林版(三起) (共18张PPT)
- 水利工程安全防洪度汛专项方案-版
- 先天性复拇畸形虎口形态特点及治疗策略-PPT幻灯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