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课标试卷分析.doc_第1页
2012年全国课标试卷分析.doc_第2页
2012年全国课标试卷分析.doc_第3页
2012年全国课标试卷分析.doc_第4页
2012年全国课标试卷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12分,每小题3分) 第一大题由辨识错别字、成语使用、辨析语病和衔接连贯4道题组成。 第一大题与2011年相比,题量一样,赋分一样,4道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辨识字音、成语使用、辨析语病和衔接连贯的基本出题模式没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欣长(qi)悚然(s u)彰善瘅恶(dan)韬光养晦(hu i) B.人寰(hunn)攫取(ju e)寻瑕伺隙(x i)啮臂为盟nie) C抵牾yu)横亘(g en)造福桑梓(z i)筋疲力尽(jin) D.鞭挞(ta )骨骼(g e)辗转反侧(nian)蜚声中外(fe i)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字字音的还确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解析】本题所给的四组词语中,只有B组中加点字的读音标注全部正确。其他三组中每一组都有一个字的读音标注错误:A组是“悚”(su),C组是“牾”(yu),D组是“辗”(nian)。这三个字的正确读音分别是“song”“wu”“zha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透彻,解释得那么轻松。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本题所给的四个句子,只有D项中的成语使用恰当。“醍醐笼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佛教弟子入门时会用醍醐或清水浇灌头顶,象征着灌输智慧,使之大彻大悟,后也用来比喻听了精辟高明的言论,受到很大启发。D句是说专家对某个难题的解答精辟高明,使听话人大彻大悟,用成语“醍醐灌顶”来形容这种感悟是恰当的。其他几句中的成语使用都是不恰当的。A句将“不孚众望”的意思等同于“不负重望”了,句子想要说的是不会辜负大家的信任、希望,但所用成语中的“孚”是使人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为众人所信服,所以该成语用错了;B句将“呼之欲出”理解 为应声而出之类的意思了,其实这个成语形容 的是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极其生动逼真,简 直像活的一样;C句说的是古典家具重获青睐, 而成语“渐入佳境”说的是兴味逐渐浓厚或经 济方面的境况逐渐好转,与该句在语意上欠匹 配。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 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 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 用。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 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 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 力。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 情带给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 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作出了贡 献。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 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 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 难题。【参考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 (结构性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解析】正确选项是D项,这一句没 有结构性语病。而A、B和C句都存在语句 的结构性错误,只不过其中的病句小类有所不 同。A句的问题可以归为“成分残缺”若保留原 句的用语,就需要在句末添加“知识”之类的词 语来完善全句,可以说成“掌握了阿拉伯语的 基础应用知识”,此外,把该句归为动宾搭配问 题也是可以的,句子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通过培 训能用阿拉伯语进行最基本的交流,实际上是 掌握了曰常用语,而日常用语是属于基础应用 范畴的内容,所以就这么说了,这样的话,句子 可改为“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本常用语”;B句 的毛病属“搭配不当”,句中“企业对制度的决 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 监督的范围”的“对纳入”因为介词误用导 致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将“对”改为“把” 采用“把纳入”这样的结构来表达就 行了 ;C句的毛病是“结构纠缠”,句中“将这份 热情带给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 工作中去带到中去”和“带给了” 两种说法,根据这句话的内容,可说成将这份 热情带到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 作中去”。毛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 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_。_。_。_。_。_。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的写法。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 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字的使用频 率越来越高“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 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荼”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A、B、C、D、【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査考生语言表达 方面的衔接连贯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解析】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只有 这一项各句的衔接最为恰当。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分析题面所给各句的 表意及其相互之间的语义关系。文段末句已给 出,因此,不妨从末句入手进行分析。由末句之 首的“如”字可以知道,该句在文段中的功能是 提供一个例证。既然它明确说到“汉印”,那么 可以肯定它前面的句子应该是句,因为只有句3提到“汉代”,而且用的是“汉代已露端倪” 这样的字眼。如此一来,就排除了 D选项。接下 来再分析除句3之外的其他句子之间的语义 关系。先看句1和句2。从语言文字的一般情况 来看,越是常用的,形式上越趋向简单。句2说 “荼”字的使用频率趋高,句1说“荼”简写为 “茶”字,故不妨说句1是句2的结果。联系两 句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可知句2应排在句1之 前。再看句4和句5。我们都知道,句4用的 “知道”和句5用的“熟悉”是一对近义词,因而 两句存在语义关联的基础。句5从肯定的角度 说人们熟悉“茶”这种饮品。句4则相反,用的 是否定句式,说不是人人都知道“茶”字在唐代 之前写作“荼”。正常的情况应该是由饮品“茶” 引出汉字“茶”,故而就两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 看,句5应该排在句4之前。再由于整个文段 的表达主题落在汉字“茶”上(这一点由1、3、 6三个句子及煞尾句可以印证,因此,可以断 定,该文段必须以句5开头。综合以上分析,可知C项为正确答案。 二、(9分,每小题3分) 第二大题为科学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 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语句、根据文章内 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的能力。文章选自林庚闲 话扬子津,因命题的需要,略有删改。本文段 知识性强,文字简洁,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 生阅读和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 7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 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 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 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 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 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 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 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 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 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 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 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作注了。扬子 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是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 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 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 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 对,嫌偏西了 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 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丨齐浣传: 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 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以达 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 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杨子津,而是通过 新计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题瓜洲新河 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 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 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 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 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 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 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 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 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 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 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 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 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 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 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 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 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栽石 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 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 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 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 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 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符 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 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 的运河渡口。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 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 运河渡口了。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 作注解才行.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 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 驰名的扬子津。【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第一段 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意 思的一项,应该选C。先看A项,原文说横江即 釆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 ”,“扬子津则是 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 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也就是说,正是 因为横江浦和扬子津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 河渡口 所以由横江浦很容易联想到扬子津。 因此答案A是符合原文的。再看B项,原文说: “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 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 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 津却很少见。”也就是说,中晚唐时瓜洲已经取 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所以诗 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8项也是符合原文 的。C项是正确选项,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 说:“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意思是 胡三省曾为资治通鉴作注,而“胡三省乃宋 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 为扬子津作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是 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 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 了”,这句话是说宋元间扬子津已经不为人所 知晓,需要为它作注。而C项说胡三省读资治 通鉴有困难,需要有人来为他作注解才行,显 然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D项来源于原文“扬子 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和“扬子津作为运 河渡口自然是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 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 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 路移徒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 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 对着南岸江达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 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 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 用船运石头和运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 成立。【参考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 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意 思的一项,应该选A.先看A项,原文第二段第 一句说:“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 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 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 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所以,A选项 的前半句“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是符合原文 意思的。问题在于“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 洲”,由原文可以看出,沙洲在“江中靠北岸 处”和扬子津并不正对,所以该选项不符合原 文意思。B项来自原文“(浣)迁润州,州北距瓜 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徙漕路由京 口埭,治伊娄渠以达扬子渡江进入北岸的 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 到达扬子县”,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再来看D 项。原文第二自然段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 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 扬子县。李白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 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 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 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可以看出,瓜洲浦的确 位于伊娄河的入江处。原文说:“瓜洲浦成为便 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 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 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 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 的。”可以看出,瓜洲浦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就是因为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且京口已 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C项是符合原文意思 的。D项可以从原文看出,原文说“过去有些注 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 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 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 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 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和D项表达的 意思相符。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 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 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 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 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 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 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 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 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参考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 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内 容的一项,应该选D。先看A项,原文说“扬子津 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 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 一些”,又说“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 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 ,所以可以推断出“瓜洲 浦在扬子津的东面”,八选项符合原文。再看B 项。从原文中“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 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 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 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浣) 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 溺。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以达扬子,岁 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以及“瓜洲浦成为便利 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这三处 可以看出,齐浣改造漕路之前,船舶渡江到达 北岸运河渡口所经过的路程较长,且沙洲的存 在又给航行带来危险,改造后的行程缩短了, 也减少了覆舟的危险,所以b项符合原文意 思。C项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原文说“要开辟 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又说 “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 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曰之 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 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可以看 出,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而李 白丁督护歌记载了这件事。D项是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文中引了李白的三首诗,即横江 词丁督护歌和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其中写横江词的时候,扬子津还是江边著名 的渡口;丁督护歌描写的是开辟通京口的新 漕路时的场面,瓜洲尚未成为著名渡口 ;而写 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时,瓜洲已经取代 扬子津成为著名的渡口。所以,横江词写作 最早,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写作最晚。因 此,D项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三、(9分,每小题3分) 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包括3道小题。 关于郭浩的这段文字选自宋史郭浩传,原 文稍长,删节后留下600来字的篇幅,正好适 合作为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从整体上看, 这段人物传记的文字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较为浅易,适合高中 毕业生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10题。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 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 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 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 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 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 迁中州剌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 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 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战异议,不能用。 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 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 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 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 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 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 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 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 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 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窺 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蚧大破之。玠按本路提 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 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 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 朝廷,浩独积臝钱十万缗以“户部,朝廷嘉之, 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 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 五十九。节选自宋史郭浩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停止。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参考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 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解析】本题通常考查文言实词,但 有时也可考查部分有一定实义的虚词,何时考 查实词,何时考查虚词,要根据材料本身的特 点来决定。这里主要是考查实词在上下文中的 含义。A项中的“冒”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义 词,如“覆盖”总领假冒顶着”等义项。这 里的“冒”字应当表示“顶着迎着”的意思, “冒阵”表示迎着敌人的阵地。而试卷却用表示 “轻率”义的“贸然”来进行干扰,由于“贸然”无 法与“阵”字搭配,当然不符合上下文文意,是 错误的。B项中的“已”是多义项的常用词,这里 是“停止”的意思。C项中的“乞”有“要求贫 穷“给予”等意思,这里用的是“要求”义,在具 体语境中应当理解为“请求”。D项中的“时”也 有多个义项,如“季节时辰“时机时时” 等,这里的“时”通“伺”,表示“等候”义;相同的 用例如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 之。BCD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因而A项为 正确选项。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浩备勇 抗击金人的一组是(3分)浩手斩二骑,以首还流矢中左胁,怒不拔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浩与吴蚧大破之ABCD.【参考答案】0【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中信 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这里的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 统的考查方式,即先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成 四组,每组三个句子,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说明 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这里特别要注意的 是“抗击金人”这一概念,而不是文中提及的另 一入侵者“夏人”。第句“浩手斩二骑,以首 还”,这是说郭浩在与夏人决战中杀敌,显然不 符合题干要求。第句“流矢中左胁,怒不拔”, 也是说他在与夏人的战斗中,虽然身受重伤, 仍不顾处理伤势英勇杀敌。第句“所将才二 百人,得金人”,写的是郭浩虽然势单力薄,部 下只有二百人,但依旧捕获了敌人。第句“浩 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是写郭浩与吴璘增援 和尚原战场,杀敌数以万计。第句“相聚米仓 山为乱,浩讨平之”,这里的“为乱”并非指金人 作乱,郭浩讨平的也只是作乱的饥民,而不是 金人。第句“浩与吴玢大破之”,是指金人进 窥川口,抵杀金平,被郭浩和吴玠打败,这当然 符合题干的要求。根据以上解说,D项中的 三句均表现了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种种表 现,因而D项为正确选项。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 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 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 后担任中州刺史。B郭浩卓有识见,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各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 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 国土蒙受损失。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 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手大败金 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 法,被调往金州。D郭浩治政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 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 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 以直达的优遇。 【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 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 析。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 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 能贯穿全文的四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用四个 选项的方式进行概括和分析。A项的概括是郭 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然后说到他抗击夏人 屡立战功,最后担任中州刺史.B项的概括是郭 浩卓有识见,可惜建议未被采纳,然后说到回 答钦宗的询问,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 当,国土蒙受损失。D项的概括是郭浩治政有 方,金州状况好转,然后说到具体的好转,指积 有余钱资助户部,并得到奏请可以直达的优 遇。这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 没有失当之处。只有C项的概括是郭浩、吴玠 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这是正确的;然后 说到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手大败金兵,也都 符合原文意思。只是最后又说到吴举劾宋万年 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所谓“不同意” “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显然不符合原文意 思。C项所述不正确,应是正确选项。四、(23分)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参考答案】(1)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 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2)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 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 解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8 级。【试题解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 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 的理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译出大意与 关键词语所赋予的分值大体相当,说明对考生 的要求既有全面的认识,又有对重点词语的理 解。第小题的关键词语有“虑盗边设 备”三个,这是从翻译文句中找出的稍难一点 的地方。“虑”指担忧,现代汉语仍有此用法,例 如“疑虑过虑顾虑”。“盗边”稍难,是“侵犯 边境”的意思,但考生对“边”指边境的理解是 不会出错的。“设备”也与现代汉语有不同,当 “设立防备措施”讲,考生经过思考,应当能够 知道是“设防”的意思。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 语有“招辑“规置”两个,“招辑”是召集的意 思,并不很难,稍稍读些文言文,都应当知道有 此用法。“规置”是指规划,是古代汉语中的常 用词义,虽然考生较难理解,但从上下文文意 中可以推导出来。这两句翻译中还有些难点, 例如“流亡营田”等,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在 确定关键词语时有意避开了,这正体现了降低 难度的意图。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落叶 修睦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曰,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 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参考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 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 “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 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 别具情致。(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 分析。【参考答案】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 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 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0级。【试题解析】本试题选用修睦的五律落 叶为鉴赏材料。修睦,晚唐诗僧。唐昭宗光化间,曾任洪州 僧正,与当时著名诗僧贯休、处默、栖隐为师 友。全唐诗中共保存其诗作二十首。这首落叶以纷纷飘零的落叶和松柏比 较,凸显出松柏的耐寒不凋,受风不殒。经秋入 冬,落叶乔木次第脱叶本是自然现象,而人们 却常将此视为叶的不堪天寒风吹的败落。因而 诗人所借落叶的意象表现的情思,就带有“人 化”的属性,而且有时还更予以“情化”。修睦这 首诗的前六句写落叶,其间楔入三、四两句,便 将落叶人格化了,能“思”能“信”,使诗顿成活 象。“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尽红”,秋后树叶叶 柄已脱水,一经雨袭,自然纷纷辞枝。重重,言 叶萧萧而下,纷纷飘落;落尽,则言枝无遗叶 了。诗起始这两句纯然是迳言直叙,辅之以“几 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则气象顿出。“河边”, 有版本作“何边”,此据全唐诗(中华书局, 1999年)。流水滔滔,落叶点点,叶随流水而去激起人关于一去不返的联想。无边无际的空 中,落叶“乱”飞,残败气息很浓;“暮”色之中, 更增加了衰飒之感。一从水面着笔,一从空中 落墨,一写漂流,一写乱飞。实是先乱舞于空 中,最后殒落于水面,或委之于地上。落叶离枝 后,还先翻飞了一阵,最后终竟随流水而去,销 形匿迹了。落叶最后的结局就是这样悲惨,可 是落叶先前哪里会想到如此的下场呢? “翻思 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在那春光明媚的时候, 它怎会想到秋风扫落叶。诗人巧插两句似宾似 主的语言于写落叶的诗句间,大有岭断云连之 概,诗情跌宕,别具情致。在写足落叶之景象与情趣的基础上,奠之 以“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别开生面,另造 境界。松的“立”和叶的“落”形成鲜明对比,“不 同”的结论不言自明。诗人不是直接就落叶发 感慨,而以一判然有别的形象与之对比,胜过 了许多语言。结句虽只有两句,可是它能与上 六句相敌,此谓“秤砣虽小,能压千斤”。同时, 这也正是此诗的诗眼,乃龙睛所在,神光所聚。 缘此,导引人们将落叶与青松相比,更加深切 地感受到青松的卓异之处。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 小题计分乂5分)(1),_,非能水也,_。君子生 非异也,_。(荀子“劝学)纷纷暮雪下辕门,_。轮台东门 送君去,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之)月出于东山之上,_。白露横江,_。_,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参考答案】(!)假舟楫者而绝江河善假于物也风掣红旗冻不翻去时雪满天山路2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纵一 苇之所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 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试题解析】第1题分别出自荀子,劝 学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2题分 别出自苏轼赤壁赋和辛弃疾破阵子。其中 荀子“劝学和苏轼赤壁赋为高中课程标准 建议的诵读篇目;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和辛弃疾破阵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建 议的诵读篇目。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17题。听朗诵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 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 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 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 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 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 泪水。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 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 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 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 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 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 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 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栽,或仁 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 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 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在当 时,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 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 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 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 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 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紀念文章,也是偶然 的感喟,一时之兴怀。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 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 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 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 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 工具也奇怪,竹木纸率,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 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 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 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 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 书,却逐渐失落,亡俠。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 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 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瑣事。对他们的革命 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 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 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 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 下来。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 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 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 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 文充满了喜爱之情;时过境迁,如今知音难 觅,令人感慨;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 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 品思想情感内容的把握与分析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级。【试题解析】对孙犁这位中国现代作家的 认识,有助于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孙 犁曾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早年从事革命思想 的宣传工作,抗战爆发后,就职于华北联大, 1944年到延安,在延安大学工作学习。作者的 革命经历使之能够对鲁迅散文中的感情产生 强烈共鸣,而解放后遭遇的生活挫折,则使他 对当年的情感产生了复杂矛盾的反应。这篇散 文是作者晚年复杂情感的真实体现,而鲁迅则 是文中寄托作者情感的重要载体。对鲁迅散文 复杂情感的体会和细致描写,是本文的一个突 出特点。所引用的这句话出现于文章第三段, 理解上下文关系是揭示这种复杂感情产生原 因的关键。答案信息主要集中于第二到第四 段。文章第一段首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听朗诵 鲁迅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语境;第二 段则写到作者的历史记忆,表达自己年轻时对 这篇散文的喜爱之情,也回忆到自己在战争年 代传播这篇散文的历史激情。作者这样细致描 写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反衬出今天知音难 觅,时不我与的当代现实和文学语境。第三段 中对空旷寂静的房间和昏暗孤独的灯光的描 写,既是作者听朗诵的现实反映,也是作者内 心落寞情感状态的真实写照。第四段则进一步 揭示了作者逐渐迟钝麻木的思想感情,“我自 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在这几段 中,作者突出了历史境遇和情感之间的普遍因 果关系,分别表达了自己在不同历史境遇下而 产生的喜爱、激情、落寞等种种复杂而矛盾的 情感状态。作者对复杂情感体验的描写,既反 映了自己和鲁迅文章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推动了读者去思考作者何以如此纠结的深层 历史问题。15.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丄)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 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 了下来。【参考答案】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 已经很久远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因世事变化 似乎己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 正常的;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 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 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8级。【试题解析】第一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五 自然段,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构成了.本 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的含意,一定要结 合文章的上下文去理解。表面看来,这句话和 第五段的第一句话形成对照,从时间上表明, 青年作家奔走呼号,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当前 这个时代已经很久远了。但事实上并非这样简 单。联系上文作者提供的当代文化语境和作者 的情感状态,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青年为 革命献身的历史情境的叙述,不只是一种简单 的时间性叙述,也隐含着精神性的内容。他通 过过去激情四射的精神状态和自己当下无奈 和失落的精神状态的对比,间接反映了当代革 命精神的缺失状态,革命青年无畏献身的热情 和精神仿佛是过时、久远和陌生的东西。第二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 这句话在文中具有一种收束全文、表达作者更 深层次思考的作用,对它的理解自然也需要从 整篇文章的分析入手。理解这句话,要联系到 作者在此之前所思所想和最后的思想成果,说 明作者的心能“平静了下来”,又能“清澈了下来”这两个方面的内涵。从文面上看来,作者在 文中第三段已经给读者交代了他在听朗诵时 的复杂感情,其中既有激情,也有无奈和失落, 这些复杂的情感冲突是推动作者思想进程和 发展变化的重要动因。之后,作者通过对现实 和文学历史变化的描述以及历史观的思考,整 理和分析了自己的复杂情感的内涵,发现任何 激情,任何历史,都经不起时间的冲刷,最后都 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者和革命青年为 革命献身的举动也是如此,他们都逃不出历史 的必然法则。基于这种认识,作者的心才会逐 渐平静了下来”。不过,这只是一种消极的历 史观。作者并未止步于此,他在叙述历史法则 的严酷性的同时,也为读者揭示了积极的,、超 越历史的道德内涵。联系到白莽、柔石这些默 默无闻的作家因鲁迅而铭刻青史的事实,作者 意识到,尽管人和事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 人遗忘,淡化,但在精神上、道义上,却可以实 现永恒。最后一段中,“文字可泯,道义不泯”, 是理解作者思想何以能“清澈了下来”的关键。 它表明,作者经过对历史观的深入反思,已经 走出了情感纠结状态,明确了自己的思想方 向。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 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参考答案】被书写的对象在历史上的 重要性;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家和文学 家的表现能力;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 等传播方式和载体。【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内 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级。【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于 文中第九段和第十段,考查学生对全文以及部 分文段思想内容的概括,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从文中上半部分的语境看来,作者在历史唯物 主义哲学观的基础上,阐述历史的必然规律, 以及人在历史必然规律面前的无奈和被动的处境,抒发了作者“时过境迁,情随事变”的感 慨。但第九段一开始,作者开始转向超越历史 的积极的一面。他强调“世事虽然多变”,但人 仍有办法可以摆脱历史宿命,影响历史,使世 事流传。文学和历史书写就是重要的表现形 式。关于如何超越历史,作者提供了三个不同 的阐释角度。“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 文中这句话作为过渡,暗示了主客两个阐释角 度。从客体的角度,事件的客观存在是世事流 传的第一个因素。但并非所有的历史事件都能 流传下来,从主体的角度,作者指出历史学家 和文学家语言表现能力的重要性。作者以司马 迁为例,指出尽管记录秦汉之际、楚汉之争的 历史题材的著作不下百家,但只有司马迁复活 了他们,这与司马迁的语言文字表现能力有密 切关系。从传播的角度,作者指出:“如果没有 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 也就记忆不清了”,“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比 金石寿命还长。”这些句子给读者提供了使历 史流传下来的种种技术因素。作者从客体、主 体、传播三个不同角度考察超越历史的因素, 内容全面,分析细致,既为摆脱鲁迅文章历史 宿命的可能性提供了论证,也暗含了后文的文 章道义观。17. 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 析。6分)【参考答案】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 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以历史事实为依 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 题,层层深入;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 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整 体思路、结构方法和风格特点的分析、归纳和 概括的能力,属于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能力 层级为6级。【试题解析】掌握这篇散文整体思路的关 键,是要理清作者的思想进程,看他如何由表 及里,由浅及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文章一开始,看起来随意,却准确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人物和主题对象等基本内容,既点题,又 能使读者能够直接进入文章核心内容。第二段 以后,作者开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层层 深入探讨由鲁迅散文引发的思想感触。首先, 作者按照历史的发展进程以线性方式叙事抒 情。从回忆当年从事的革命事业为开端,叙述 了自己和革命青年们共同度过的激情年代,而 如今经历过种种历史变革,革命激情已经逝 去,变成了褪色的记忆,忆往昔,看今朝,作者 感情十分复杂。何以会发生这种变化?作者从 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分别反思了自己的历史 观。从消极层面上讲,人是历史的产物,时间可 以消磨一切,“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 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从积极层面上 讲,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世事虽然多 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 以传递。”作者分别从历史书写的客体、主体和 传播三个层面来解释人创造历史,超越历史的 积极因素。作者以鲁迅的散文为例,解释了这 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白莽、柔石等革命 青年,尽管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 但经鲁迅之手,他们得以名留青史,为今人所 熟知。最后,作者并不只停留于冷静的理性分 析层面,还进一步升华了文章主旨,借助鲁迅 的历史书写,揭示了“文章与道义共存”的道德 意涵。这既平复了作者开始表现的复杂情感, 又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明确了当下环境所应有 的精神指向,解决了文学、历史和道德之间的 复杂问题。以听朗诵的事实为开端,中间经过 对历史世事的考察和历史观的反思,又以对鲁 迅文章道义不朽信念收尾,看似散漫,实则始 终围绕主题,层层深入,思路收放自如,线索清 晰完整。六、15分)18.从整个文段来看,下面画线的三个句 子在语言表达上都有问题,请予修改。要求语 意连貫,街接自然,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修改后的句子每句不得超过15个字。“分)我的朋友老王,人称“戏痴”,自号“梨园 客”。由于用“客”来称呼,可见不是戏曲界的 专业人士。但是,凡说起他,他在戏曲界人人 都知道。他特别爱听戏、爱唱戏,后来还成了有 名的票友。他退休后又热衷于戏曲资料的收 藏:买剧本,集唱片,淘剧照等,忙得不亦乐乎。 还有700余份戏单是他搜集的,而且都是上 个世纪的。【参考答案】既然自称为“客”(或“他自 号为客“);戏曲界无人不知或“戏曲界人 人都知道“);他还搜集了 700余份戏单。【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篇章写作时分 析语句、组织话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0级。【试题解析】语言的表达能力通常可分为 两个方面:一是组词成句的能力;二是连句成 篇的能力。实际语言运用中,常常有这样一种 现象:单个句子从语法上来看,毫无问题,但 是,从上下文来看,从整个文段(或篇章)来看, 却存在明显的错误或不当,因为在语篇当中, 一个句子采取什么格式,或者从哪个角度来 说,通常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