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方法论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研究的启发.docx_第1页
经济学方法论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研究的启发.docx_第2页
经济学方法论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研究的启发.docx_第3页
经济学方法论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研究的启发.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学方法论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研究的启发 Methods of Economics on the Research About Mens Overall and Free Development 下载 Xu Jianka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Press, Beijing 100026)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2-736X(2010)10-0001-02 编者按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理论界探索的新热点,它需要多学科合作和多视角考察,而不应局限于单方面的研究和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济编辑室主任许建康教授在中国第二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中指出,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首先要关注经济学研究长期以来在方法论问题上存在的争论。不管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是以人为本,都必须找到所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条,研究它的历史条件。如果不解决实现的条件,人的发展就没有办法实现。本期根据中国第二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录音对许建康教授的发言进行整理(作者同时进行了修改补充)并予以刊发,以期为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借鉴和思考并达成共识,推动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觉得,这次研讨会有两个成功之处:一是在理论上坚持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大方向;二是研究了中国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现实情况。两者之间的时空距离特别大,实际上隔着好几个历史时代的制度变迁。在理论方向上,我们都有共识坚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个人的全面解放。与此同时,我们都没有回避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问题,分析了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不“以人为本”的现象,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设想和对策。 关于如何进一步研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问题,我有一些想法供参考。一是要进一步研究在整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几百年的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个别或局部的扬弃(多半是消极的扬弃,也有积极的扬弃),揭示它们是怎么样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而展现出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日益迫切的社会需要。二是要研究达到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基本、最必要的历史条件是什么,这些历史条件又是怎样逐步积累、日渐成熟的。三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但要看社会意识形态宣称什么,更要研究在坚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做了些什么、还能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根据各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的一些争论,我想谈谈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希望能为人的发展经济学的下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感到与会学者的分歧有其方法论上的根源,涉及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和把握。先撇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讲,我们现在讲人的发展,除了原始社会之外,都是人类在阶级对抗社会中的历史发展,是在阶级对抗中的个人。虽然每个人都属于人类,但他们出生后不仅姓名不同、性格也不一样,现实中活动的人必然是具有思维和行为特征的个人,即使是同一个社会集团也是由个性鲜明的不同个人组成的。但是,迄今为止,人类发展的所有进步,实际上都是个体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结合成的社会集团在斗争中取得的,进而创造了人类的历史。 与前资本主义相比,上述意义的人性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经济基础和表现形态都发生了突变。随着人类历史从自然经济对人和自然生产力的依赖,转变为市场经济对物的依赖和对社会生产力的依赖,从超经济强制为基础的剥削转变为以货币为社会权力的经济剥削,货币一般等价物的功能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使个人以持有货币的多少为标志在表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相对独立性,但个人独立性形成的背后却是个人以市场为中介对发达的物质生产社会分工的高度依赖。工业化社会的绝大多数人不直接生产自己使用的消费品,而是通过以货币为中介的市场交换获得。马克思在揭示社会形态的这种突变时,着重阐述了商品拜物教问题,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最突出的特殊历史形式。我们过去长期把商品的拜物教意识和商品的拜物教形态看成是一个东西,混淆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区别。马克思资本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揭示了在商品、货币和资本拜物教形态物的“外壳”掩盖下人与人关系的实质。所谓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或形态,是指本来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很直白地表现出来的人和人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颠倒地“对象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表现为物的天然的自然属性。在现象形态上,生产资料是资本的实物存在方式,劳动者成为机器的附件,资本家也成了资本的人格化。生产资料之所以能够支配雇佣劳动者,源自资本家剥夺了劳动者对自己积累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权,进而无偿地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经济基础的商品拜物教性质决定了社会意识中商品拜物教意识的必然存在,没有钱就没有人的独立性,要谋生和享受就必须赚钱。即使理论清晰地告诉人们,离开社会化生产、市场经济和货币的社会权力,个人的这种表面独立性是一种幻觉,但只要不变革这种社会制度,就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以钱为本”或者“以资本为本”的社会意识,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必须以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高度为条件。但是,生产的社会化与其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确实迫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于个别或局部上,不断出现一些对其自身的消极甚至是积极的扬弃,它们因此成为向新社会过渡的转折点,这是我们要考察和发掘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看待和借鉴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西方工人阶级围绕社会民主国家福利制度的斗争,如要求政府提供公共的免费教育和免费的全民医疗保健,进而从捍卫人类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权利中透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在资本论研究中的确立和发展,要历史地去解决的就是社会现象和社会本质之间在差异上的辩证关系。如果世界真是平的话,现象与实质之间就没有差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不会有人格的物化和物的人格化这样拜物教性质的颠倒。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商品拜物教性质的现象形态的范围内,研究生产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是在这个范围内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们无法把握现象连续性的中断。如经济危机周期性地中断资本积累过程这样复杂的现象,更不要说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量变到部分质变的震荡过程了。因为这些复杂变化是由现象形态背后属于本质关系的矛盾运动促成的,而主流经济学恰恰不承认或故意掩盖矛盾的本质性规定。人们认识或解释历史和现实,用逻辑上的因果链在偶然性中寻找必然性。如果认为现象即是本质,看到两个经常前后发生的事件,就会轻易地把前一个事件视为原因,把后一事件视为结果,以致将假象当作真实。如把闪电视为打雷的原因,其实两者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是同步发生的物理现象,只是因光速快于声速才有那样的直觉。因此,现象有时候可以骗人。 进一步来看,确定一个事件或事物的时空边界,将其与其他事件或事物分割开来,不能只凭直觉。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即时间继起性与空间依存性的复合,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构成矛盾的运动。因此,因果链也不是单一和单向的,而是多因和多向的联系。一个具有稳定性因而可识别的事物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运动中,其内部性质的不同侧面和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是变化的依据,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关联作用是变化的条件,一事物性质的表现(现象形态)及其变化是这两类作用相互渗透的复合效应。矛盾运动中的诸作用有内外之分、强弱之别,大系统的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及其主导面都是长期存在的强作用,主导着全过程运动的基本趋势,制约着众多偶然性中隐藏的或曲折表现出来的发展的必然秩序,因而属于本质性的矛盾关系。这种深层的本质性关系和长期强作用,要通过极其复杂的普遍联系的中介才能在现象形态上曲折地表现出来,包括真相、假象和表象。认识世界是要把握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有序性,改造世界则更要着重考察使现实存在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条件内在的变化趋势,以便自觉地付出更大的主观努力,循序渐进地促进事物的变革或转化。 在对制约现实发展的方向和范围的历史条件的探究中,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好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用最简约的因果链来表示,不妨把现实发展可能的方向和范围视为应变量(已包括最大可能的主观努力),将诸多制约现实发展的历史条件(包括现实发展对历史条件可能的部分改变)视为自变量。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为了判断相关变量之间稳定的函数关系,可以首先通过受控实验进行,分别控制住和放开不同的自变量,观察应变量的相应反应。但在社会科学的考察中无法通过实验室进行这样的逻辑筛选,只能依靠逻辑思维的抽象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来解决这个问题。它要求在面对非常复杂的现象时,先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找到关于研究对象最本质、最简单的关系。马克思在商品世界现象形态的背后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以此作为叙述的起点。通过极其复杂的中介环节,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起源性的单一矛盾在逻辑上逐步展开,从直接生产过程到流通过程再到两者统一的再生产过程,让在抽象过程中曾经舍去的那些条件和形态,包括第二级、第三级等具有强作用的本质关系一一重新展现,使理论的展开和阐述逐渐与现象形态越来越接近,最终力图在思维中再现现实的整体,它不再是初见时一团混沌的表象,而是为思维逻辑所理解和展现的现实整体的还原。“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性思维将现实整体复制的逻辑过程,反映了自在的、离散的具体历史过程中的必然性趋势,因而在这个意义上与历史过程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用这一哲学方法论构建和阐明的理论体系对解释现实整体中表层和深层的矛盾运动都具有强烈的亲和力、穿透力和说服力。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在层次上具有纵深结构,当影响现象状态的弱作用随时段变迁而改变时,其阐明的深层强作用仍对与时俱进的现实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对于社会科学中上述多向和多因的复杂因果链的变量关系,需要借助数学工具使之明晰化,但不可能只凭复杂的数学函数关系予以完整的表达,各种事物的特征及其错综往来的复合作用不只是简单的数量关系,不都是可量化的。西方经济学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这种划分也指导了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方法。其中占主导的是实证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用数学工具建立函数关系以及数学模型,计量经济学用统计计量对模型进行验证。这样的实证分析被说成是唯一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科学方法,只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价值观偏好被说成是只存在于规范经济学中,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因个人的偏好不同,规范经济学被认为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被归结为属于规范经济学。其实,变量之间数理关系的确定、数学模型的设计和检验模型的方法选择同样渗透了研究者的价值观及世界观与方法论,绝不是价值中立的,尤其是对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囊括和界定、对受控变量和不受控变量的选择。关于弗里德曼“经济学假设与现实性的非相关性”命题的长期争论实际上也是价值观的争论。其实,支持与反对这一命题的主流派学者在关键问题上有着并不自觉的基本共识,他们所谓的“现实”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象形态即商品拜物教性质,其用于解释或检验的经验统计资料限于一段时间可量化的连续过程,而把大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