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消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发展绿色消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发展绿色消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发展绿色消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发展绿色消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绿色消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绿色消费,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进而尝试购买并要求生产对环境产生冲击最小的商品,一方面可以达到消费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上述消费行为,减少对环境的伤害,即以可持续性和更负社会责任的方式来进行消费。文章对倡导绿色消费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下载 关键词:绿色消费;绿色产品;低碳经济 一、 前言 消费是一个动态过程,人类在满足自身消费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世界文明。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高度发达的消费水平却加重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1991年国际消费者组织在全球会议上通过绿色消费主义决议案,呼吁全球消费者认识到世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可贵,将生态意识与绿色消费的观念,带到日常的消费模式当中,以维护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 绿色消费,也被称为可持续消费,即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进而尝试购买并要求生产对环境产生冲击最小的商品,一方面可以达到消费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上述消费行为,减少对环境的伤害,即以可持续性和更负社会责任的方式来进行消费。Ken Peattie(1992)则将绿色产品定义为:只要产品或服务,比传统或竞争品牌在环境及社会品质方面的表现有明显优势,就可以称之为绿色产品。 二、 绿色消费和原则、类别和相关研究 1. 绿色消费原则与类别。绿色消费的思潮起源于1970年末期的欧洲,1977年德国首先推出“蓝天使”(Blue Angle Mark)计划,并与1979年开始实施,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动全国性环保标志制度的国家,政府希望通过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生产商的生产行为,有效提升环境质量。1980年以来,全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到地球的资源有限,环境的脆弱和维护生存空间的迫在眉梢,因此纷纷采取各种行为以响应绿色消费。 学者McDougall(1993)认为:绿色革命最主要应由消费者来驱动的,所以在环保意识高涨的全球背景下,加拿大、日本、北欧纷纷开展与绿色消费运动相关的活动。 从全球绿色消费实践看,绿色消费可以归结为六个原则:第一,减量消费原则,即避免不必要的消费,以减少资源的耗费。如自备餐具、以自带购物袋替代超市塑料袋等;第二,重复使用原则,即尽量购买能够多次使用的产品,拒绝购买用过即丢的一次性产品。如以玻璃杯替代纸杯、以普通碗筷代替一次性碗筷等;第三,回收再生原则,选择那些使用再生的材料制造的产品,即使用过后可通过回收过程重新转换为原料,制造新的产品,或产品废弃物可以改为它用的水平。如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饮料瓶,或将包装容器再利用为花盆等;第四,讲求经济原则,即使用商品或选择服务时,选择那些耗用材料少、节约能源,加工程序简单,非过度包装,又便于使用后处理的商品。如,购买简装商品、不购买生命周期极短的产品等;第五,符合生态原则,即在购买商品的时候,选择那些能致力于保护环境的生产商生产的产品;如使用清洁的原料,或无污染的制造工艺,不会产生公害,对大自然生态系统伤害较低的产品;第六,实践平等原则,即在消费过程中,体现对人性的尊重,不能对他人歧视。 Frankel(1992)根据消费者的环保态度与消费行为进行研究调查,将消费者分成三群:远见者(Visionary Gree-ns):经常从事绿色消费行为,日常生活中厉行环保行为,占5%15%;潜力群(Maybe Greens):偶而从事绿色消费及环保行为,占55%80%;冷漠群(Hard-cord Browns):几乎很少从事绿色消费及环保行为,占15%30%。 Jacquelyn A.Ottman(1998)则根据消费者对环境的承诺程度,将消费者分成五种群体如下:忠实绿色主义者(True-blue Greens):最积极的绿色消费者;钞票绿色者(Greenback Greens):愿意花相当多的钱来购买绿色产品;环保新生者(Sprouts):参与支持环境的活动,但不愿意多花钱来购买绿色产品;抱怨者(Grousers):极少参与环境行动;漠不关心者(Basic Browns):最少涉入环境主义的人;依据以上的分类,前两者属真正的绿色消费者。 2. 绿色消费相关研究成果。国际消费者组织提出绿色消费理念后,各国学者开始关注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Banerjee & Mckeage(1994)的研究发现,消费者的个人特质与绿色消费行为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有较佳内在意识控制力的消费者(Internal Ideology Control),能预期他会表现出具有环保意识的购买决策与消费行为。Straughan & Roberts(1999)通过从环境角度的研究结果指出,环境关心程度与绿色消费行为有显著关系,同时,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相关因素还包括环境关心的敏感度。 近年来,随着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概念在国内的兴起, 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绿色消费相关议题。如吕迎春(2011)认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持续进行的两个重要方面:生产和消费,它们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对生产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实现绿色消费,才能引导生产方式实现良性变革,并最终实现环境友好的目标。 宋平、李洪伟(2011)从个体态度、消费价值观、企业营销、社会规范、媒体宣传、政府监管、消费观念等7个角度,通过对青岛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其结果发现青岛市消费者的个体态度与其绿色消费行为密切相关,具有最大程度影响;青岛市消费者的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排在第二位。企业营销策略对青岛的消费者绿色选择有很大影响。绿色商品的价格一般比较高,绿色产品的创新研发难度较大,而绿色产品和销售渠道的有限也都制约着当地的绿色消费行为。社会文化及相关群体对青岛市绿色消费影响一般。而各种媒介的宣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青岛市政府对消费市场的监管效果有待进一步强化。另外,他们认为,对青岛市的消费者而言,倡导低碳消费、增强环保意识则是我们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可行途径;也给政府部门应对低碳经济模式和更好地进行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挑战。 三、 推广绿色消费促进低碳经济相关策略 虽然绿色消费能够较低公众在日常消费时的能耗,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绿色消费行为并不是相关环保法规或消费法规下的强制行为,因此,需要政府通过一些策略对消费者和生产商进行宣传和政策引导。 1. 政府应积极推广绿色消费理念。为减少人类消费行为对于环境产生的破坏,大致有两种管制方法。第一种是通过立法要求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产品与服务在制造阶段产生的环境污染破坏,但如果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理念,导致绿色产品销量不佳,最终会引起生产者反弹;第二种管制方式则是利用平面、网络等媒体宣传与推动绿色消费理念,绿色消费理念是促使和鼓励生产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原动力。任泓、鞠美庭等(2009)认为在推广绿色消费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保护消费者是政府在商品流通环节中扮演的最基本的角色;在政府采购方面,政府绿色采购对于全民绿色消费具有示范性作用,而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清单的出台是其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在个人和家庭消费方面,政府除了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教育推广绿色消费理念之外,还应当多借鉴市场营销的工具和手段,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对绿色消费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 当前,很多消费者对绿色消费存在理解误区,认为“消费绿色”就是绿色消费,以为绿色消费就是吃天然有机食品、穿天然原料的服装、用天然材料装饰房间、到原始森林旅游,等等。其实,这种只从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出发,而并不去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的做法违背了绿色消费的初衷,使得我们的绿色消费正在走向一个相反的方向。因此,推广与宣传的目的是传达给消费者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的信息,倡导在消费活动中,不仅要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以后的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其基本要求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 笔者认为,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首先,对处于消费旺盛期的公众进行宣传。R.Y. K.Chan & Lau(2000)的研究指出,中国消费者的环境知识和情感是其绿色消费意愿与实际绿色消费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让消费者明白什么是绿色消费,避免走进理解的误区。以往消费者在购买物品时,并不会特别重视所采购的物品在产制过程是否严重破坏环境,是否符合低碳的原则,是否过度包装超过商品特色,原料是否来自稀有动物,商品是否过度浪费自然资源等等,导致企业体毫无忌惮的消耗自然资源,以求商品能顺利出售。因此,政府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宣传绿色消费,低碳生存模式。同时,政府可以出台法规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例如省电灯泡、省水龙头及再生纸等产品,使得消费者在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相应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发电污染、水资源耗用、废弃物污染等环境破坏。具体而言,可以利用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经济调节工具,鼓励消费者使用绿色产品,使消费者改变消费型态以及数量改变,以此达成低碳消费过程。 其次,对将来的潜在消费者学生进行教育与宣传。绿色消费是一种新型的消费文化和消费理念。Coddington(1993)指出收入愈高、教育程度愈高,其绿色消费的倾向愈高。有儿童的家庭,因其儿童在学校受到较多的环保教育,较没有儿童的家庭更有绿色消费意识。 绿色消费倡导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鼓励人们在追求自身需要的同时,更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它体现了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的原则,追求合理、公平、适度、持续的消费,坚持在消费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众多国外环保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环境意识要形成潮流,社会向低碳经济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和企业,以及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非常的重要。虽然在校学生目前消费能力有限,但将来会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者。因此,政府、环保机构、相关非营利组织、以及绿色产品生产者应紧密合作,大力推广绿色教育,改变过去通过牺牲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增长的理念,让学生对环保保护有所认知,进而提升绿色参与。具体而言,可以与学校配合,举办绿色消费论坛、绿色知识学习班、使学生汲取相关的绿色消费知识,逐步建立绿色生存理念。 最后,要求生产企业在企业内部宣传绿色生产理念。可以在公司内定期举办绿色生产主题讨论会;委托大专院校设立的绿色消费推广教育进行培训;选派员工赴国外考察绿色生产实践;设立训练与交流中心等。 2. 政府应立法或鼓励生产企业进行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指从原料的取得、产品的制造、销售、使用及废弃处理过程中,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资源”等功能或理念的产品。具体而言,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无污(下转第95页)染制造,无毒性的原料、在生产、后期使用及处理过程中消耗较低能源、使用少量或无包装、可重复使用等。 政府通过宣传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从消费源头减少了产品对环境的破坏。但如果绿色消费者在购买时面临的绿色产品选择过少,或市场中根本就没有绿色产品销售,则绿色消费对低碳经济的贡献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要求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产品与服务在制造阶段产生的环境污染破坏,或使用经济手段鼓励生产者设计和生产绿色产品,如此一来可以扩大绿色消费者的选择范围。 刘伟,徐继强(2010)认为应该通过制定绿色消费促进法、完善环境标志制度、实施绿色税制等措施来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具体而言,政府可以立法要求企业进行绿色认证,未经认证的产品不能进行销售。DSouza等人(2006)认为,环境标志在产品上是对消费者传达产品的具体好处、特性及安全的诉求为一种有效方法,这个信息的提供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阶段,它们的主要目的除了告诉消费者产品的安全特性之外还要帮助公司将他们自己定位为环境关心的组织,从公司的观点,它必须建立如何利用环保标章的功能刺激消费者的兴趣并影响他们对一家公司的态度。而对于浪费资源、环境污染的生产现象进行经济处罚,或禁止银行给予贷款等。对于企业在进行绿色生产的过程中,资金和技术面临的难题,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贷款优先、产品推介等方式鼓励企业坚持绿色设计和生产理念。另外,在政府采购时也可以对绿色产品进行政策倾向性支持。 由于传统上,污染所产生的环境处理成本并未计算到生产成本当中,污染成本都由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其他公众承受,即导致了负的外部性。而事后要对上述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进行处理,必须要耗费更多的资源。因此,政府应该推广清洁生产、污染预防、绿色生产等低碳理念,加上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习惯配合,要求生产者主动对其产品从制造到销售加以改良,改善生产技术,使产品从源头到最终销售使用的过程中,都能够降低污染排放。对企业而言,必须改“高投入、高污染、高产出”的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为“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绿色生态模式,将绿色生产视为竞争力之一,因为环保是未来国际的主要潮流,其重要性必会迅速增加,这一点可以从近年来国际环保公约及环保组织越来越多看出。因此,企业的绿色低碳生产不仅要达标(符合环保法律规范),更要卓越(成为企业的竞争基石),如此不仅不会被竞争者淘汰,且能吸引更多绿色消费者扩大市场规模。 参考文献: 1. Balderjahn,I. Personality Variables and E- nvironmental Attitudes as Predictor of Ecolo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