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广州的城市时尚生活.doc_第1页
民国时期广州的城市时尚生活.doc_第2页
民国时期广州的城市时尚生活.doc_第3页
民国时期广州的城市时尚生活.doc_第4页
民国时期广州的城市时尚生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国时期广州的城市时尚生活中山大学历史系 魏晓霞、潘弘斐论文摘要时尚的追求及演绎是民国时期广州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当时的广州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中有一部分热衷于追逐摩登事物。从穿着、打扮到娱乐,样样都试图突显自己的个性,从人们对于时尚的领悟及演化,可以看出这个城市深层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潜在影响。本文根据广州民国日报副刊文章内容,试图还原部分民国时期广州城市时尚生活的面貌,通过这些研究,发掘广州这一城市尚未被人了解的历史魅力。关键词 民国广州 城市生活 时尚潮流追求各种各样、正经或奇怪的时尚潮流,并非今时之人才有的举动,在古代时候就已经有追潮跟风的爱美青年男女存在,而在近代民国的广州城,从年轻妇女到学校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时尚潮流的影响。一系列反常规行为,既有因为体现城市活力因而得到部分旁人的赞赏,也遭遇过许多保守人士的抨击,这些或赞或弹的评论,常常见诸于当时广州最主要的日报广州民国日报的类似于我们今天报纸的副刊版面上。趣碎以及小广州这些栏目,都是登载匿名市民对于广州或者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社会习俗、新现象的个人意见,当中,自然不缺乏大家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服饰时尚的褒贬。本文就将通过这一角度来尝试揭示当时所谓的最流行是一个什么样子。一、 前言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几个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成都等的社会服饰潮流,早有不少人做过研究,其中以上海的研究最多,较为出名的有旅美学者李欧梵的学术性专著摩登上海 李欧梵:摩登上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书中由描绘上海城市生活中时尚的方方面面如汽车、洋房、雪茄、回力球馆等物质及各色娱乐形式,再由那些物质引申至讨论现代的意识是如何再上海城产生发展。作者以简单的问题入手,却绝不仅仅停留于重构旧时上海的摩登生活,而实际上是试图通过探讨城市生活的多彩变化来寻找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时代变迁的意义。,同样的旅美学者卢汉超著有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 卢汉超: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而国内学者罗苏文有多部研究近代上海城市变化的著作如沪滨闲影一书,就着力于勾勒老上海从传统商埠步入近代大都市的百年间,居民娱乐休闲生活更新的多彩侧面,从那些被岁月损毁的梦境角落里,一一寻觅出令人回味无穷的闲趣。再有上海传奇(文明嬗变的侧影1553-1949)一书,从马路、自来水、电、消防、行政、司法、公共卫生等多个角度,对一个长时间段的上海发展传奇做了生动的叙述。除了上海以外,王笛的街头文化一书里则研究了1900年前后60年的成都市民生活以及其影响。王笛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书中对下层民众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法埃,让后人看到在那些变幻炫目的旗号和悦耳动听的口号下,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另外的,还有一些专著是着眼于研究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严昌洪教授的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 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湖南出版社,1991年;以及最近刚刚出版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各地生活琐碎内容,从服饰、饮食、民居到婚俗、丧祭、娱乐等方面,在叙述了其变化之外,也从中展示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外国学者对于这一期间的中国城市生活研究著作也有不少,如关满屯天津商界:一个中国城市的社会与经济(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0年)、大卫斯特兰德人力车的北京:二十年代的市民与政治 David Strand, Rick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史明正北京的变化:1900-1928年中国首都的结构、公共事业与社会改变 史明正北京的变化:1900-1928年中国首都的结构、公共事业与社会改变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3年)等。日本学者关于中国近代省区和城市研究的主要成果有:日本人编的上海史巨大都市形成与人们的经营 高桥孝助等编上海史巨大都市形成与人们的经营(东方书店1995年、横滨与上海近代都市形成史比较研究 “横滨与上海”共同编辑委员会编横滨与上海近代都市形成史比较研究(横滨开港资料普及协会1995年)、以及市野政子的上海平民生活 市野政子的上海平民生活(日中出版社1998年)等。在上世纪90年代陆续出现的各种“老城市”著作,如上海文化出版社的老上海丛书,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北京旧闻丛书和老北京丛书,还有江苏美术出版社相继推出的“老北京”、“老南京”、“老天津”、“老西安”、“老广州”、“老昆明”、“老杭州”、“老武汉”等一系列老城市史书,均为城市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了材料,拓展了研究的道路。然而综观这一些城市生活研究,除了一些论文成果之外,缺乏了对于广州民国时期的城市生活及市民阶层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其实广州作为中国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一个城市,其城市生活之丰富,并不逊于上海,所以对于广州民国时期的时尚生活的研究,还有相当大的可探索空间,而且这一研究能够加深理解广州这一城市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今广州的城市形象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1925年至1927年初,由于国民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南中国的政治中心的广州,其活跃的政治气氛与相对稳定的环境带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社会生活也处于十分生机勃勃的状态中,市民们不仅热心关注政治发展,积极参与市政建设,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交际娱乐充满热情。在这一时期,广州不断吸收外来的新鲜事物,并在与传统的冲突交融中,形成了其自身的一种城市文化。这在广州民国日报上可以看到,虽然这是一份由国民政府所控制的报纸,在主体言论上是偏向于政府方向的,但是也不乏有些市民讨论政要得失的文章刊登,从政治事务到社会建设,有识之士或者爱国青年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着一条自己的道路,人们有的积极于讨论时政热点,评议政府得失;有的则致力于呼吁建立市民卫生观念,提高医疗保障等民生问题上;大家各抒己见,或争论不休,或惺惺相惜,好不热烈。但除了严肃话题的讨论之外,广州民国日报上也有刊登市民对于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小文章,有讽刺的,有猎奇的,语言莫不生动幽默,读来让人觉着有趣可笑,趣碎以及小广州等栏目,就是这样一些休闲副刊。里面的文章,让人得以一窥当时广州市民的日常生活百态,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青年男女的服饰时尚观,从众多文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时髦青年对于时尚的追求,并不逊于现在广州街头的潮流男女。二、 剪辫与烫发:发型流行的演变头发自清朝开始似乎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存在着某种重大意义,从清入关的拒绝剃头留辫,到辛亥革命提倡剪辫,无论哪一时期,头发的改革都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冲击。然而,这些都是针对与男性的头发,至于女性的,除了分辨已婚与未婚的发髻外,似乎一直都没有重大的变革。但是到了满街吹着改革与时尚之风的民国,许多走在前端的女性也开始捉摸着改革自己的发型。在剪发风潮兴起之前,时髦的女子们不甘于平凡,将传统的发髻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横爱司、直爱司、鲍鱼头、双髻头 倩文:女子装束之将来,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9日。等等。到了1927年前后,广州城内女子们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剪发风潮,特别在学校女学生之间。当时报纸上登过这么一则轶事:有一女学生背着父母,叫同学帮自己将辫子剪去,满足了自己的爱美之心。但当她将剪下的头发带回到家时,立刻引来父母的一阵哭嚎,父亲要求“将辫悬于祖先牌位前,并作罪状一纸,贴于其上,以为后世子孙戒”,而作母亲的却认为女儿的头发也像是自己的骨肉一般,“须珍藏之,不能如此暴露”。 明灯:剪辫趣闻,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11日。在这一时期的报纸上,市民讨论关于女子剪发的文章不时可见,除上面所说的,还有议论天津政府禁止女子剪发的讨论 佚名:天津女子剪发不自由,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1月14日。,作者对于天津女子的遭遇的同情,反映了当时部分广州市民对于女子剪发潮所持的开明政策;而诸如当然要剪发一文作者以讽刺的语气表达了对于女子剪发的不满;女子剪发之害也表达了作者认为女子剪发既不方便又浪费金钱的想法;女子的剪发与剃发的作者讽刺的认为既然剪发“经济美观”,还不如彻底一点剃发的好。 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1月5日、1926年11月22日、1927年2月25日。诸如此类的文章,至少反应了当时喜好向报社投稿发表自己一番意见的中年知识分子对于女子剪发的意见,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女性对剪发拥有极大热情,即使有人再三反对,也不能阻止她们爱美之心的追求。当女孩们都把原来的麻花长辫剪掉了,那么接下来一步要如何将其打扮成时髦的装扮呢?当时所流行的发型,有所谓的“椰壳桩”,顾名思义,即是头发如椰壳一般,短而齐,还要求“攀而且松” 好公:女子装饰之变迁,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2月23日。听似没什么新奇的,但是就是这么一种短发,还被当时的时髦女子们发展出多种形式,诸如斜掠钩发式、覆额钩发式、后掠垂叶式、中分平前式、偏掠式、挑发式等等,这些都是根据刘海及两鬓头发的不同样式而起的名字,刘海分开可以有斜掠和后掠,还有只梳到一边再特意弄成一弯钩性,再不然就是垂于额前,还要求要留到快遮住眼睛的长度方才算时髦;两鬓有的弄成一个弯钩形,露出耳朵,有的则像垂叶般自然梳下,遮住耳朵;至于后脑勺,还有所谓后舌式,即将后脑勺中间部分的头发修剪梳理成像垂叶尖朝下的样子 “女子剪发标准图”系列图片,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1月23日、1月25日、1月26日、1月27日、 2月25日、2月28日、3月1日、3月2日。这些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发型名字,莫不体现着当时时髦女子对于时尚的自我演绎特点。除了剪发,到30年代左右,从上海兴起的烫发风也传到了广州,女士们纷纷烫起了一头的曲发,从额前到脑后,纵向地烫出许多的波纹。一开始是短发,再到后来发型才慢慢多了起来。然而,并不是只有女子才如此注重自己的头发,男子也会,只是花样变化并不如女子那般多。剪辫以后,男子发型以短发为主,先是模仿英国式,可能即为较短而且严谨的绅士发型;之后由于留美回国学生的影响,男子间渐渐热衷于学习美国式较为随意的发型,这体现了二、三十年代美国知识界与文化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渐渐扩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代表了中国人对于头发的传统看法,即认为头发是不可以随意改变或伤害的,所以变发问题才会在历史上多次成为争论的焦点。而民国时期的这一股股发型潮流,也正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改变现状的要求。虽然求美之心,古代现代的人都不缺乏,但是处在大变迁的年代,人们内心那种追求就更加急于表达,有的人选择了改革政治,有的选择了振兴政治,但是伟大的人物只能是少数,更多的平凡人能够做出的变化只是对于自身,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没有雄厚的资金,但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改革之心,发型的演变潮流,正是市民阶层试图表达自己观点的一个表现。三、 “文明新装”:男女青年服饰的变化上衣是服饰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能展现穿着者品位的。传统上,一般男性穿的是长袍,女性则主要以褂、袄配裙或裤为主。到了民国初年,袍在女性中还并不流行。而随着潮流的发展,西方的服饰进入,前卫的青年女子们在追求西方的服装款式的同时,也有意识的树立着一种新派女性的时髦,她们选中了旗人女子所穿袍子为基础,加入西式的裁减手法,渐渐演变出现在所谓的“旗袍”样式服装,作为新时代女性的“文明新装”而广泛传播与中国大地。 卞向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news/6/2006-1-29_12162970505.html;旗袍这一种衣服,即有西方连衣裙式一体设计,又保存了中国传统元素,女性穿上它,莫不显现出优美的身体曲线,一改传统女士服装“胸、肩、腰、臀完全呈乎直状态” 李少兵:民国时期的西化风俗,第5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的造型,迎合了处于思想解放中女性追求美,想要展示个性的心理,因此越来越受城市女性的欢迎,在名媛、女明星、交际花等名人的带动下,女子“都把旗袍当作一种最漂亮最时髦的衣服了”。 白中:男女平等的新表现,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4月19日。旗袍的款式和花纹也争先恐后的出现新花样,有的在上面加上蝴蝶花边,也有的绣上了花。 倩文:女子装束之将来,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9日。本来穿长袍为男性的专属,而旗袍热掀起之后,女性倒是争先恐后的穿起漂亮的旗袍满街走,而时髦的男性们呢,却脱下了旧长袍,穿起了西式服饰,让当时人莫不感叹时代的变迁。学生哥和富家纨绔弟子可谓是最为时尚的一群人了。其衣着时尚的变化频繁,1年乃至半年就一大变。1926年前后,在学生哥中最为盛兴的着装上衣为大襟衫,衣长约一尺八九寸,裤则是被戏称为“腊肠裤”的窄裤,裤宽为十寸左右,相对于传统的长袍,显得与别不同,被时人戏称为“最妙之经济原则” 德仁:为学生们一辩,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2月15日。而纨绔弟子们的着装与学生相比就有点不同,象是另外一种凤格,衣长尺五六寸,裤长至露膝。而就在这股潮流还未被保守人士所完全接受的时候,潮流又变了一样,学生的窄裤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宽宽的喇叭裤,而且裤长还要是拖到地上,呈扫地状为佳;而纨绔弟子的仍旧比学生的要短,裤长至脚跟,宽三寸多。 肥啊:男子装饰之变迁,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3月5日。显然,学生与纨绔子弟在着装上向来都有一定的差别的,但是唯一相同的就是两者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对于西式服装的理解。不过无论是学生哥还是纨绔子弟们的新潮装扮,都常常会引来上年纪人的侧目,认为那些新型男装使得穿着者变得“雌雄莫辨”,“既不文,亦不武”,然而穿着那种怡然自得的神态,更是让人觉得“肉麻”不已 平候:雌雄莫辨,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2月23日。可见年轻一代的潮流与老一辈的观点存在着很大的沟通问题。西装对于当时的年轻人,可以说是一套极为正式的服装,也可以显示出自己的新潮,所以就算经济拮据,还是要千方百计为自己添置一套较为得体的西服,平日不轻易穿着,细心保养,以在重要的约会中能够派上用场,得以满足一番虚荣心。而由孙中山改良自日本学生服的“中山装”,也因为其便利、美观、实用而流行,特别是到后来1929年国民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并赋予其“革命”的含义之后,中山装在热血的青年中,更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尚服装。虽然如此,其实大多数男子穿着的还是传统的长袍马褂,只是这一种传统服装,已经经过了西式服装款式的改良,变得更适宜穿着。在新的一代青年们纷纷脱下旧服换上西装时,很多老一辈的人还是坚持穿着长袍,因此穿长袍渐渐成了有身份的中年人的特征了,当时许多作家政客名人等,都喜好穿着长袍。与中山装表现出来的革命属性所不同的是,长袍既表现出文人气质,表示穿着者对中国传统的器重,是经历年轻的革命冲劲后对传统的一种回归,是对外表示中年人理性的一种方式。只不过在年轻人看来则会多了一点崇敬而又有点迂腐的味道。鞋子,也是充满流行的元素。皮鞋替代了传统布鞋,成为时尚青年们的首选。女的先是穿薄底皮鞋;再后来发展为高跟皮鞋。原因也和旗袍的盛行相似,高跟鞋穿上脚,更能够表现出女性优美的身姿,还令原本身材矮小的人也能够尝试高个儿的感觉。 好公:女子装饰之变迁,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2月23日。旗袍加高跟鞋,再加上最为时尚的发髻,是诸如张爱玲、阮玲玉等等有名的女性的经典形象,自然也是各平凡女子最为热烈追求的时尚了。有段时间流行白皮鞋,还以挖花款式为最受欢迎,一时间交际明星、女学生,都纷纷穿着白皮鞋亮相。 倩文:女子装束之将来,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9日。而男性的穿鞋潮流,虽然没有那么多姿多彩,但也是常换常新的。最先,学生哥们流行穿尖头薄皮底鞋,而纨绔子弟们则穿着厚底皮鞋;后来,学生鞋又流行掘头生胶底,而纨绔子弟的则由厚底鞋变为薄底鞋。 肥啊:男子装饰之变迁,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3月5日。无论怎么改变,都是西方式的鞋款,而中式鞋子,已经很少见于其履。四、 绿叶配红花:装饰品的变化从头到脚,都武装成西式风格还不足够,除了最基础的着装外,点缀些小件的物品更能够显示出着装者的潮流感,民国时期的潮流男女们自然也懂得这么一个道理。所以除了上面所介绍到的衣着,各种小件的东西也是他们所追求的时尚标志。女性出门头要带帽子,或者围巾、项链。在1926年到1927年间,广州城掀起了一股围巾热,从半冷不热的天气到大冬天,都可见女性围着一条围巾。原本围巾是冬天最冷时拿来围颈保暖的,但是当时学时髦的女子们,在入秋时期,衣服没添几件,脖子上却一定要围着一条围巾,遇到冷了,围巾实际上并不保暖,只有缩颈曲背,难怪有当时的人取笑他们围着各色的围巾,有如娼妓用的一般难看。 愈礎:妇女的围巾,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9月16日。然而,当时的年轻男性们似乎不甘于让女性专美,不多时,围围巾热也在男性中流行开了,当时,敢于搭上一条被认为是妇女界使用的装饰品的男性还算少数,他们穿着大襟衫,加腊肠裤,再搭上那么一条东西,趾高气扬地走在马路上,莫不惹来许多非议的眼光。自然也就有很多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此问题,当时在报纸上还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争论基本上都对于男性围围巾抱着一种鄙视的态度,认为围巾配在大男子身上,样子何其别扭。甚至有满面胡子的大块头男性也扭扭捏捏地围着一条,则被讽为像“上吊一般”。 李逵:颈巾与臭男子,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2月12日;三郎:颈巾平议,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3月3日。可见在当时来讲,对于男性围围巾还是很难接受的。除了围巾,手巾也由女性专用,发展到后来许多男子也争先用起来,种种红红绿绿的手巾,光艳漂亮,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女性的饰品还有耳饰。耳饰从前就一直有,但是多为一小粒金色耳珠,作为女性的一种传统装饰。但是后来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加长,从半寸长到一寸再到二寸,大家都比赛着戴上上上的耳坠,更显得珠光宝气。而另一件珠光宝气的东西,则是手环。先是流行金的或玉的手镯;再后来貌似手镯的,而更有实用价值的手表就期待了传统金玉手镯,成为姑娘们手上装饰之必备物件。此外,手袋也是女士们出门所必不可省的“装备”。手袋起源于欧洲18世纪的钱包,最初荷包式的小包主要是为了装钱的,后来渐渐演化成大个的可以拿或挎着的手袋,方便女士们出门携带各种杂物。由欧洲传入中国后,手袋也受到了时髦女子们的喜爱,民国时的广州,爱时髦的女性们几乎是人手一个手袋。不要看拎在手上的一个小小的手袋,它的作用可是不可小看的,从手袋的容物中可以透露出其主人的身份。与荷包一样,手袋的最主要任务还是装钱用,手袋中银纸、铜板等货币的多少,可以大致看出手袋主人是属于年轻小姐、姨太太或是少奶奶、太太级别的人物。太太级别的赶时髦女性,为了显示其老成持重,袋中多装着笨重的铜板,除此以外基本无它物了;相对的,姨太太、小姐、少奶们的手袋里着丰富多了,除了必须的化妆用胭脂、镜子、梳子等物品外,还会有粉纸(姨太太)、信笺(小姐)、小孩用品(少奶)等等 阿弥:手袋之面面观,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3月17日。且不论手袋中装着何物,单是拎着一小巧玲珑的手袋走在路上,似乎就能让女士们感觉良好许多。当然,时髦并非女性专利,男性们的时尚感也丝毫不逊色。当时时髦青年的随身行李中有鞋抽、牙签、头梳、烟盒、眼睛、丝袜、手表、戒指等物 子宽:时髦青年之随身行李,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5日。,由此可见他们的行头是不少于女性的。价格不菲的西式手表,对于装饰品不多的男子们来说,真是一件既美观又现地位品位的东西。先是流行戴在手腕上的手表,再后来,怀表流行了,一下子个个都要装模作样的在胸前吊上一条表链,就算没有必要,走在路上还要时不时停下脚步,拿出怀表来看一看,以让人知道他是时髦的人。除了手表,当时时髦男子的必备装备还有当时称为“士的”的手杖,其实就是普通可见的手杖。不过因为年轻人认为如果叫做“手杖”,和老头子们用来助步的拐杖没什么区别,为了区别显示这是学的西方的做法,他们就直接将英文的“stick”音译为“士的”。拿着一根“士的”,学着英国绅士的模样走在大街上,让那些学了一点洋文的小伙子们感到得意洋洋。然而“士的”风还没吹多久,却又流行起拿马鞭了,就是西方用来策马的鞭子,和中国古时候的类似,但摩登青年们喜欢强调的是他的西式感。“士的”尚能够助步,防止走路不小心摔倒,但是马鞭之流行,就只能是一种流行装饰之用处了。而当一切装扮完成后,在临出门前,当时的男女青年们还时兴在脸上抹上一层雪花膏。雪花膏是当时非常流行的美容品,先是女子们喜欢涂抹,以求使面容看起来雪白而有光泽。到后来青年男子们也纷纷效仿,群相涂施。 癯鹤:雪花膏,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0月24日。胭脂口红之类女妆虽属女性独有,但是雪花膏这种东西,则被当时爱美的男青年们奉为了至宝,除了是要追求时髦,也是自我保养意识的一种体现。五、 逛公园与看电影:时髦的娱乐穿着时髦的青年们,其休闲娱乐的去处也是当时所谓的时髦场所。最为平常的就是逛公园了。中国向来只有私家园林,而没有过公园的概念,所以当公园这一事物从英国首先传入上海时,引起了一阵的轰动。最先的公园还因为限制中国人入内而引来了强烈的抗议。到了民国中,政府在建设新式城市的时候,都注意到了公园的建设,公园渐渐的成了普遍的事物,广州也不例外。因此逛公园就成了年轻人既便宜又时尚的休闲方式。对于家境一般而又喜欢感时髦的男学生来说,周末穿上一身熨烫整齐的西服,拿上一根“士的”,约上三俩朋友上公园晃悠一圈,接受路人赞赏或鄙夷的注视,是一种满足虚荣的极好方法。而女子穿着打扮一番逛公园,或是和几个姐妹一起,可以一同表现自己美好的身姿让人欣赏,或许还可以吸引到几个男青年前来搭话聊天;而情侣选择逛公园,则选中了它那幽禁漂亮的风景,适合谈天说地。要是嫌公园太过沉闷,也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可以说是当时极为时髦的休闲,广州电影院开了一家又一家,里面上映的片子既有外国的新片,也有国产的片子,选择何其的多。当时外国最新的电影,不用1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到上海,而再过不久,广州也能看到,电影的引进速度十分快。而当电影风盛行的时候,广州自办电影厂的也多了起来,“东也有人设几间公司,西也有人设几间公司” 靓记者:羊城照妖镜(十六),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4月16日。各家都争先筹资拍起电影,但是如当时人所说,其所拍电影,创意缺乏,来来去去就是改编几部如聊斋志异等的古代小说内容而成,所以佳作寥寥,可见当时广州虽电影兴盛,但是并没有就此而发展出一批电影艺术人才,反倒是上海,则出了不少优秀的电影片子以及电影人才。而年轻人去电影院看戏,要注意的是穿着整齐,因为当时电影是时髦东西,连着在电影院工作的人也有点偏见,凡是穿着不入流的,一律不给好脸色看,而且还重女轻男,对于穿着时髦的年轻女性态度极为良好,优先卖与好的位置,而对于男性则相对是一种较为怠慢的态度。这虽然也引起一些年轻人的不满 冯鸿派:欺男媚女,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0月27日。,但是总的说来,这说明了当时看电影本身作为一种时髦的消遣活动,是颇受当时时髦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子的青睐的,所以说走在时尚最前端的往往是年轻女子。进一步也能表现出当时广州女性解放风气的盛行,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以前是有所提高的。其实,要在当时成为一名真正的时髦青年是不容易,且看当时人列的一些时髦青年的标准:“汽车不可不坐,能自己驾驶,风头尤健”、“英话要能说几句,钢琴可按几曲,宴会时得一显身手”、“服饰总要新奇古怪,最好一日中更换十次”、“各游戏场戏园,不可一日不光顾”、“糖果公司绸缎铺大餐厅等,每结账款至少数百元,方算交易”、“每天午后晨兴,天明就寝” 师:时髦的女子,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2月24日。、“拥护西装”、“打倒长衫马褂”、“眼镜精神不死”、“皮包万岁” 高呼:时髦口号,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1月26日。,等等。可见,在当时社会,要赶时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有金钱,还要有时间,所以也就限制了只有学生、富家子弟们才能够去赶这些时髦。六、 时尚的传入与本土特色这些流行和时尚,都并非源自广州,而是由外地传来再经过人们的演绎而成。其中潮流的传入方向,有两个最为主要的方式,当中也存在一定的争论,即一是从上海来,一是从海上由外国直接传入。上海,不仅是当时中国最为繁荣的对外城市,也是国际性的都会,其接受外来事物的速度自然是全国最快的,巴黎的最新服装1个月后就能出现在上海街头,而来自纽约、东京的潮流新品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上海滩新潮人士的炫耀之物。然而这些潮流的最主要传播者,还要算众多的明星、名人。繁荣的电影业,同时也带动了上海的明星经济发展,一个个样貌出众,性格独特的电影明星成为了全国各地年轻老少们心目中的偶像,争先模仿他们的一举一动,那些外来的时尚潮流,自然也随着明星们的次次亮相而传播到全国各大城市。广州也不例外,满街年轻男女的打扮,与其说是自己学习来的,还不如说是模仿明星而成的,明星名人的穿着打扮就是时尚的标准,即使到了现在也是如此。除了上海滩的流行风之外,外国的时尚风潮有时候也能够直接吹到广州。随着政策的开放,广州城里能够出国见世面的人是越来越多,特别是留学生,于是也自然多了直接接触外国社会的机会,在回国的时候,就直接将这些流行,连同最新的理论学术一起,引进回广州。从巴黎女子的新帽饰到美国妇女服饰刮的简朴风,都可以从归国的人口中打听到,虽然不一定能够见到实物,但是也足够让聪明的女孩们去研究上好一阵子了。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并非一个流行传入的单方接收地,除了学习上海和外国的时尚,广州的城市时尚也常对上海乃至中国的时尚潮流起一定的影响。因为广州作为民国初期在政治及经济上均十分活跃的城市,人口流动量也十分大,随着国民政府落户南京,也有许多政要及商人迁到了苏杭一代,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巩固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将广州的一些城市风格带到了沪杭一带。政要、商人的妻妾儿女们、还有不得不提到的粤妓,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也将广州的风格带到了上海,乃至影响了其城市时尚。特别是粤妓,妆扮风格就曾对沪的女妆潮流产生过巨大影响,其独特的妆饰,不同于沪上传统妓女的装扮,不系罗裙,贴宝钿,不缠足,妆饰多变。这种独特的“异”样风格在沪的妇女中引起很大反响,大家纷纷效仿。 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第16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说到广州,其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务实二字,意即广州人踏实不夸张,沉稳而不宣扬,任何事物都讲究实用;再者,广州人一直坚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