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产业融合视角下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产业融合视角下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产业融合视角下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产业融合视角下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融合视角下物流金融协同发展研究 摘 要:物流金融是在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谋求高收益的现实背景下新兴的一种融资模式。它是一种实现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三方共赢的融资模式。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各业务主体短期逐利动机的存在,物流金融业务存在着巨大的信用风险。依据协同理论,物流金融的发展有赖于相关各方的积极协调配合、各个主体长期的有效协同行为以及跨行业信息平台的建立。 关键词:物流金融;协同理论;产业融合;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1 产业融合视角下物流金融的形成 物流业与金融业的融合产生了一个跨行业、互相交融发展的新业态。金融产品有了新的市场与新的客户群体,物流企业可以将信息优势与金融机构资金增值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满足融资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也达到提升物流效率与资金效率的效果。 1.1 物流金融兴起的现实背景 中小企业在增就业、促增长、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权威部门统计,中国中小企业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70%以上的发明专利,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由于中小企业大多为轻资产企业,企业信用评级低,传统的银行信贷制度对于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十分谨慎,融资难题长期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随着银行业进入壁垒的不断降低,金融市场激烈的竞争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但由于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控难度很大,在对其融资的业务方面仍很谨慎。 我国物流产业进入门槛低,物流企业,特别是小型物流企业很多,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导致物流企业整体上的利润率很低,物流企业在发展中急需开发新的物流增值服务项目扩大利润空间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1.2 产业融合下物流金融的形成 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运行紧密相连,与三大产业的关联度都较强。物流业的服务涵盖了采购、生产、批发、销售、回收等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原材料、半成品、商品等物资的流动。中小企业依托丰富的动产资源进行担保,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动产进行有效控制,以动产担保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这样中小企业可以依托动产获得运转资金;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与物流企业结成联盟,大大降低了信贷风险的同时也获取了利息;物流企业通过专业的服务获得收益,并可以与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建立同盟关系,更好地融入客户企业的供应链中。在生产企业融资需求背景下,物流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不断融合形成了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是伴随着物流业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是一种融合度最高的结合型产业融合。它以实现资金流的高效运转为目标,以有效控制实物流为依托,以实时共享信息流为保障,通过运用各种金融产品,充分利用物流领域的动产缓释信用风险,盘活货币资金,实现资金优化配置。物流金融领域的资金流贯穿整个物流过程,涵盖存贷款、投资、信托、租赁、质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所能够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物流金融是一种新兴的实现物流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三方共赢的模式。据统计,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其中物流企业参与监管的融资业务约在3万亿元左右,为相关物流企业带来的综合收益超过200亿元。 1.3 物流金融的基本模式 目前,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主要包括物流结算金融、物流仓单金融和物流授信金融。物流结算金融是指运用各种结算方式为物流企业其客户企业融资的金融活动,主要有代收货款业务、垫付货款业务以及承兑汇票业务。代收货款是指物流企业代客户企业向收货人收取货款,并定期与客户企业结算。垫付货款即银行质押贷款业务,是指融资企业将货物质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并由物流企业予以监管,金融机构根据质押货物市场价值向融资企业发放贷款。承兑汇票业务即保兑仓模式。在保兑仓模式下,经销商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缴纳保证金,由物流企业提供担保,申请开立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的专项银行承兑汇票,同时经销商以在库货物对物流企业进行反担保。待金融机构为制造商开具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将货物送入保兑仓,物流企业向金融机构开具仓单确定货物在库,经销商分批向金融机构还贷,金融机构开具仓单分提单,物流企业依据分提单向经销商送货,直至货款两清。 物流仓单金融主要是指融通仓融资,随着现代物流与金融的深入融合,也出现了物流中心仓单模式和反向担保模式。融通仓融资的基本做法是融资企业将其采购的原材料或成品储存在融通仓作为质押物,物流企业对在仓物资进行估价、保管、动态监管,并为其提供信用担保,融资企业借此向银行申请贷款,然后在其后续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分阶段还款。融通仓融资在物流企业监管质押物并做信用担保的前提下将银行不愿接受的动产转变为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产品,以此作为质押担保品或反担保品进行信贷融资。 物流授信金融是指金融机构根据物流企业的规模、业绩、资产状况以及信用程度授予其一定的信贷额度,物流企业利用被授予的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在质押贷款的过程中,由物流企业监控整个业务,金融机构则基本不参与具体运作。这种模式简单灵活,企业可以比较便捷地得到贷款,物流企业可以提升其盈利水平,金融机构得以从繁杂的金融业务中脱身,全力专注风险的监控,是一种物流业与金融业深度融合的产物。 2 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 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我国的物流金融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发展空间很大但仍属于粗放式发展,风险管控滞后于业务的拓展。物流金融与一般业务相比涉及更多的利益主体,金融产品品种多,质押物种类多,市场行情变化较大,业务环节繁杂,风险发生的几率更大。与此同时,各个主体更多顾忌自己利益,规避和转嫁风险,易造成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等。物流业务和金融业务的风险同时并存于物流金融业务之中,致使双重风险叠加,物流金融风险也较其他业务更大,主要的风险有信用风险、质押物风险、变现风险和环境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是物流金融面临的最大的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风险。前面所列的很多风 险也大多源于信用问题,信用风险严重制约了物流金融的发展。2.1 信用风险的表现 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是指交易一方未能按约定契约履行义务而给另一方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广泛存在于物流金融的三种模式之中,风险源主要来自于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 2.1.1 源于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 融资企业是风险的最主要来源,物流金融面对的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金融机构很难完全掌握每个企业的真实情况以及质押物所属行业的市场发展动态。在融通仓融资等业务模式中,企业为了成功融资,很可能有意掩盖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篡改企业财务报表、生产和销售数据以赢得较高的信用评级骗取金融机构的信任。此外,融资企业也会在货物数量质量、货物的保值性以及货物来源的合法性等方面掩盖真实信息。在物流授信金融模式中,融资企业也会利用同样手段掩盖其真实情况欺骗物流企业获得资金。 2.1.2 源于物流企业的信用风险 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负责评估质押物的价值并对其监管,实质上分担了金融机构需要做的关键业务,但并不对融资企业违约承担连带责任。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存在物流企业与融资企业串谋欺诈金融机构提供虚假信息的机制漏洞。物流企业掌握原始数据,存在进行套利的动机和信托责任缺失风险。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监管缺失的情况下未必是完全中立的第三方。缺少有效监控带来的信用风险损失是巨大的。2014年6月初,青岛港发生了仓单重复质押骗贷案,即青岛德诚矿业利用同一批氧化铝和铜,与多家仓储企业开具仓单,并质押给花旗、渣打等十几家银行获得贷款,其中多家银行的贷款额在10亿元上下。 2.2 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2.2.1 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 物流金融风险主要源于业务运作涉及的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三方的信息不对称。从信息分布上看,各利益主体按拥有信息量多寡排序为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期望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利益选择行动,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选择,只能观测到由代理人的行动和其他外生因素共同决定的随机变量,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违背委托人意志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易造成拥有信息优势一方即代理人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进而损害对方利益的败德行为。如物流企业帮助融资企业隐藏或提供虚假信息,不认真履行监管质押物职责;融资企业提供虚假质押存货信息、质押物以次充好等。此外,物流企业内部的负责监管融通仓质押物的监管员、金融机构评估融资企业信用的信贷员作为内部人也易出现此类委托代理问题。由于是企业内部人问题,其行为更为隐蔽,风险防范难度 更大。 2.2.2 短期逐利动机导致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意味着参与博弈的局中人在面对短期违约高利润诱惑的条件下放弃长期合作。短期内,个人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物流金融业务的三个主体都有追求各自更高的短期利益的动机:金融机构不考虑融资企业的承受能力设定过高的利息率;融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资金进行项目再投资甚至高风险的投机而使用虚假信息骗取贷款;物流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而为不具备资质的融资企业提供融通仓、物流授信金融等服务忽视风险。如同一次性博弈易导致囚徒困境,三个主体着眼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合作,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产生冲突,势必会出现违约危机。 3 物流金融协同发展分析 物流业与金融业不断深入融合催动着物流金融的快速发展,同时物流金融也面临着各方面严峻的挑战。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控,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三方的权责界定以及三方之间的约束机制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完善。协同理论强调通过子系统的协同作用自发产生协同效应,推动系统的有序运作。协同理论对于物流金融的风险管控乃至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1 协同理论 协同学的思想和基本概念由哈肯于1971年首次提出,主要研究开放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时如何利用自身内部子系统的协同作用,使系统自动地在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三个维度上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协同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即协同效应、自组织原理和伺服原理。协同效应指高于各个子系统独立运转的效应之和的现象。自组织现象是指在没有外部指令情况下,系统内部自主向有序化发展的现象。伺服原理是指系统在接近不稳定点或临界点时,系统的动力学和突现结构通常由少数几个集体变量即序参量决定,而系统其他变量的行为则由这些序参量支配或规定,即序参量决定整个系统的发展。协同理论强调各个子系统的协同有序化发展,促成协同效应的产生。 3.2 物流金融的协同发展途径 协同理论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多个相关主体互动的复杂系统,协同是经济良性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系统内部的各个主体能围绕大系统的长期目标积极协调配合,就会带来各个利益主体均会受益的协同效应。如果各个主体为了各自短期目标发生利益摩擦、违约乃至冲突,整个大系统的秩序必然混乱,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协同好系统内部的关系,探求决定物流金融协同发展效果的序参量,借助系统内其他企业成员弥补自身的不足,促进产业的深度融合。 3.2.1 各方应建立协作机制 物流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协同发展制度体系,包括业务操作分工、关键人员与关键环节协同管理、实时信息共享、协同风险评估与预警、业务协同监管、企业间利润分配等。金融机构应与具有实力强、信誉好、客户网络关系广泛的物流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业务合作实现核心能力互补,共享信息,界定权责,健全约束机制,为融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金融机构之间也必须要紧密合作,共享物流金融信息,规避重复质押融资的风险。物流企业之间也同样需要信息合作,特别对于质押物监管员的管理。三方只有协同合作,才能高效管控风险,物流金融业务才可以良性开展。3.2.2 各方应着眼于长期协同 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融资企业只有跳出短期利益的局限谋求长期协同发展,共同开发更多安全的金融产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实现共赢,才可以促成协同效 益的涌现。为了防范短期行为,不仅需要企业间的积极协调配合,政府金融监管方也应积极制定、完善和推行物流金融业务规范,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评估体系和失信惩处制度,严格监督各方企业行为,建立信用违约黑名单制度,围绕序参量建立物流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创造一个安全、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 3.2.3 搭建跨行业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应同时涵盖金融机构、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动态信息。平台须实时收集和体现融资企业信息以及质押物、资金、人员等相关信息,便于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查询和监控。多方共享的综合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以为物流金融业务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打破信息屏障,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调管理,实现物流金融业务可视化开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市场信息,促进市场供需双方的交易。平台的建立需要由独立机构运营管理,并借助金融、物流等行业协会组织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的积极加入,形成规模效益。 4 结束语 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制造企业、销售企业出于业务发展需要相互融合形成的。物流金融可以破解中.com专业提供论文发表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拓宽金融机构的收入来源,提升供应链资金流、实物流的运作效率。物流金融业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融资企业仓单重复质押,物流企业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