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的经济学原理汇编.doc_第1页
高中历史中的经济学原理汇编.doc_第2页
高中历史中的经济学原理汇编.doc_第3页
高中历史中的经济学原理汇编.doc_第4页
高中历史中的经济学原理汇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中的经济学思想汇编重商主义重商主义原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重商主义最初出现于意大利,后来在西班牙、葡萄牙、尼德兰也产生了。16世纪末以后在英、法两国出现了若干代表著作。(柯尔贝尔是法国重商主义者最大的代表)(1)经济背景。西欧资本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1617世纪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封建自然经济瓦解,国内市场统一,并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对外贸易的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勃兴提供了条件。(2)对货币的需求当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货币投入流通。地理大发现促进了商业资本的大发展,引起对货币需求的强烈增长。欧洲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庞大开支,日益需要大量货币。商业资本在经济上为民族国家服务,民族国家则运用各种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3)基本观点重商主义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以积累货币财富为目的。认为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才能给国家带来货币财富。重商主义者对经济现象的考察只是流通过程及其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运动。利润是从流通中产生的,是贱买贵卖的结果。商品生产应服从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工场手工业是为商业服务的。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重商主义者对财富的看法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对货币资本的渴望。A.斯密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的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斯密是公认的经济学宗师。1、生平和著作。(1)生平。斯密出生于苏格兰,父亲是律师兼海关官吏。14岁入格拉斯哥大学。17岁获硕士学位,并被推荐去牛津大学学习,1746年毕业。17481750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先后讲授修辞学、英国文学、法学和经济学。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教授,1752年改任道德哲学教授。他讲授的道德哲学的内容包括自然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17581763年斯密曾兼任格拉斯哥大学财务主管、教务长、副校长等职务。他还热情参加当地政治经济学俱乐部活动。1762年 5月被授予格拉斯哥市荣誉市民称号。同年10月被授予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1764年初斯密辞去教职,改任布克莱希公爵的私人教师。同年2月前往法国,先后去过图卢兹、巴黎、日内瓦等地。这时正值法国百科全书派和重农学派兴旺时期,斯密在巴黎拜会了魁奈、杜尔哥等,交流了学术观点。这对他的经济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767年他回到家乡,专心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写作。1773年 5月斯密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76年 3月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书中的经济观点集中地体现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受到了热烈的赞扬。该书对当时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776年斯密被授予爱丁堡市荣誉市民称号。17871789年他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校长。(2)早期著作:道德情操论1759年4 月在他的伦理学讲义的基础上出版了道德情操论,该书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出发点,认为在伦理道德方面人们都具有怜悯他人的同情心。在该书中,作者主张保持现有的等级和社会秩序,确立对某种优势的尊敬是必要的。对智慧和道德的仰慕使情操高尚,过分崇拜金钱和势力,则会使道德堕落。1766年斯密回到伦敦,大约有半年时间,他一面修订道德情操论,一面为写作政治经济学著作搜集资料。(3)其他著作。斯密去世后,先后出版了他的哲学论文集(1795)和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人的性质每个人首先和主要的是关心他自己;当然,在每一个方面,每个人都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适宜和更能关心自己。道德情操论改善我们条件的愿望,虽然一般说来是冷静的和沉着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愿望,而且一直到死都没放弃过这种愿望。我们一生,对于自己的地位,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有一刻觉得满意,不求进步,不想改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2、历史背景。18世纪5060年代,英国正处在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时期。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政策还阻碍着新兴产业资本的发展。国富论的经济思想代表了产业资本同封建残余作斗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斯密深受18世纪资产阶级进步哲学的影响。他的家乡格拉斯哥是这一时期新兴的工业城市之一。18世纪中叶,这里迅速地发展起了纺织、皮革、冶铁、造船等工业,作者目睹了这一发展过程,并经常与工商业者接触,参加他们组织的“政治经济学俱乐部”的活动,讨论发展经济遇到的问题。3、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1)简介。简称国富论。1776年在伦敦出版。19世纪末,中国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将该书第一次译为中文,译名原富,1902年出版。1972年和197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国富论中译本(上、下)。(2)地位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既是古典派的又是庸俗派的各学说的启发点。全书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书中指出:“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书的“序言及全书设计”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水平和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3)篇章内容。全书共分五篇,三十二章。在第一篇,他从分工开始进而论及与之有关的交换(货币、价值)、分配(工资、利润、地租等问题。这一篇实际上围绕着提高劳动生产力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和分配的规律。斯密又认为社会上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取决于资本量;社会就业人数的增加,从而产品的增加将是资本增加的结果。在第二篇,他着重分析了资本的性质、资本积累和资本的用途。以上两篇实际上已经包括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三篇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因素,主要论述了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农业受阻抑的情况,和都市勃兴商业发展的作用。第四篇评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学体系。对重商主义把货币和财富等同起来的观点、贸易差额论和国家统治对外贸易的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对重农主义,肯定其认为在完全自由、完全公平的制度下国家才能繁荣的观点最接近于真理;批评其片面地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工商业是不生产的观点。第五篇论述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的来源,以及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影响,主张限制君主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国富论的经济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国富论中若干经济观点被当时的政府所采纳,对这一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对欧美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利己心理论。人性论是斯密认识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人的本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伦理道德领域人们都具有“同情心”;另一方面,在经济活动领域人们都具有“利己心”。他从人性论出发,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都受“利己心”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自然地会给全社会带来普遍的利益。这一思想成为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在斯密看来,现实制度是自然的、永恒的、最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制度。追求个人利益是每个“经济人”进行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最有利于生产发展,会自然而然地达到社会共同利益。5、看不见的手理论。国家干预私人经济活动,只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实行经济自由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经济人”的利己本性,符合“自然秩序”的要求。自由竞争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生产的进行,国家干预私人经济生活往往会起妨碍作用。这一思想实质上反映了18世纪英国产业资产阶级力图排除一切封建制度残余和重商主义政策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经济充分自由发展开辟道路的要求。6、国民财富源泉理论。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创造财富的片面看法,强调一切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他强调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并认为增加国民财富靠两种方法:第一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力,第二是增加生产工人的人数,减少非生产劳动者人数。前者靠加强劳动分工;后者靠增加资本。他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了劳动是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考察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分析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7、分工理论。斯密认为发展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方法。(1)他首先从当时的主要生产形式手工工场的特点出发,总结了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劳动者的技巧因分工和专业化而增进;分工可免除工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费的时间;分工使操作简单化,可促进机械发明。(2)他继而考察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指出文明国家的一切工业品,从生产原料、制造工具到加工成品、运输出卖,都是由各行各业分工协作而成。这种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使劳动生产力提高,产量增加,各生产者之间通过交换,互相供给需要,使社会各部分联成一个协作的整体。(3)在他看来两种分工只是范围不同。他认为分工是人类本性中互通有无的交换倾向引起的。也指出了分工给工人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操作单一、呆板、妨碍工人智力发展。8、货币理论。斯密认为分工发生之后,人们就要靠交换生活。他论述了作为交换工具的货币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在交换中的作用。他认为货币是在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中产生的。例如屠夫要卖肉,酿酒人和做面包的人需要买肉,但屠夫不需要酒和面包,交换就发生了困难。一些人就想到先用自己的产品换取为许多人都乐于接受的商品,以便使交换顺利进行。于是这种商品就逐渐成为交换的通用煤介,发展为货币。起初在各个地方充当货币的商品是多种多样的。后来集中到用贵金属作货币,开始用金属条块,后来又发展为金属铸币。斯密突出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作用,认为“货币只是货物借以流通的轮毂”。斯密赞扬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方便了流通,减少了费用。9、价值理论。斯密对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了区分。他说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他指出一个商品可能使用价值很大,而交换价值很小,或者使用价值很小甚至没有使用价值,而有很大交换价值。他抛开使用价值,集中说明交换价值。提出关于商品的交换价值要说明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他主要阐述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他阐述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他阐述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10、价格理论。他指出:自然价格指的是与工资、利润、地租的自然率相符合的价格。市场价格指受供求影响的价格。自然价格是中心价格,由于供求比例的变动,市场价格有时高于有时低于自然价格。但前者受后者制约,时时刻刻都围绕着自然价格这个中心。11、三阶级划分。斯密以阶级结构分析为基础,认为社会分为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个阶级。他研究了三个阶级的三种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阶级的收入是社会上的基本收入,其他收入如利息等是派生的收入。他指出利润和地租都是对劳动创造的价值的扣除。12、三收入分配理论。斯密肯定利润是资本家正当的收入来源,承认地租收入的合理性。(1)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在土地尚未私有,资本尚未积累的原始社会状态下,工资包括全部劳动生产物。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工资也在增长。但在产生了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以后,土地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都要求占有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因此,这时的工资就不再是全部劳动生产物,而成为生产物的一部分了。工资占的份额由劳资双方竞争中达成的协议决定。工资额至少要达到劳动者能购买维持其生活和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劳动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劳动报酬优厚是国民财富增长的结果。(2)利润是资本家阶级的收入。他把利润看成是资本的收入,是价值的本源之一。指出资本家手中一旦积累起了资本,为了获得利润便用它购买原料和劳动投入生产。这时劳动生产物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支付工人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企业主的利润。这里利润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的扣除部分,即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他明确反对把利润说成是资本家监督指挥劳动的工资。认为利润总是同资本量成比例,因此,他讲的利润又是平均利润。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归结为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他抱着乐观主义的态度,认为利润率下降是国民财富增进和社会繁荣的标志。把利息看成是利润的一部分,是派生的收入。他指出英国法定利息率不断下降,正是由利润率下降引起的。(3)地租是地主阶级的收入。地租是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后,耕种者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代价。自然的地租是租地人所得农产品总额扣除用于补偿种子和购置耕畜及其他农具的农业资本,支付工资,并提供当地农业资本的普通利润后剩余的份额。他把地租看成是使用土地的自然报酬,是价值的本源之一。但对地租来源的解释极不统一。他认为土地所有者占有的是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是不劳而获的收入。有时又把地租看成是来自农产品的垄断价格。斯密认为农业中自然力也和劳动一样参加工作并创造价值。地租是地主借给农业家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13、资本理论。认为资本是总资财中用于再生产以取得收入的部分。提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用于生产或购买物品,然后通过出卖以取得利润的部分,可称为流动资本。用于改良土地或购买机器等不用通过出卖即可提供利润的部分,可称为固定资本。认为资本积累是扩大生产、增加财富的重要条件。资本积累取决于社会总资财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 “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把资本积累的源泉看成是资本家勤劳节俭的结果。主张积累资本反对奢侈浪费。凯恩斯主义1、凯恩斯其人。(1)生平。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的剑桥市。凯恩斯的父亲也是经济学家,其母亲是剑桥市的市长。在1902年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凯恩斯毕业后,在剑桥大学师从新古典经济学的大师马歇尔学习了一段时间经济学。1906年,他通过了文官考试进入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1908年起,凯恩斯到剑桥大学任教。1911年起,他担任著名的经济学杂志主编。他在剑桥大学任职期间,曾经几次在印度政府任职。1913-1914年,他担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的秘书。一战期间,他在财政部任职,并在1919年作为财政部首席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后因反对向德国索取过重的赔款而辞职,回剑桥执教。1929-1931年,他出任麦克米伦财政与工业调查委员会委员。1930年,他出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二战期间,他出任财政部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1941年起,他担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4年,他被封为勋爵。1944年率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且当选为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董事。此外,凯恩斯还担任过英国全国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创办过几家投资公司,从事金融活动,并取得成功。他也曾积极从事报刊编辑工作,19231929年间任民族周刊董事长,并经常为之写稿。1911年起,他长期担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所办的经济学杂志主编,直至1945年。1945年秋,他作为英国首席代表参加向美国借款的谈判。1946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的第一次会议上,他与美国代表发生尖锐冲突,回英后不久因心脏病猝发,1946年4月21日逝世于苏塞克斯郡家中。(2)著作。他在经济方面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是印度的通货与金融(1913),鼓吹用金汇兑本位制把印度货币与英镑连结起来,稳定印度经济。 1919年他发表的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是他早期的成名之作,在该书中他抨击巴黎和会向德国索取过重赔款的计划只能导致德国的垮台;认为恢复德国是反对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一支”真正力量”。然后他大部分精力研究概率理论,1921年出版概率论一书。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以货币数量说为基础,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反对通货紧缩,反对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主张用管理通货来稳定物价与生产。1925年英国按战前的英镑金平价回复到金本位,对此,凯恩斯写了不少批评文章,认为英国经济困境的根源是金镑估价过高,这使英国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20年代英国经济陷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十分严重。凯恩斯逐渐察觉单纯依靠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已不足以解决它所面临的困境,1926年发表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一文,提出对经济实行明智管理的必要性,开始从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观点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1929年他支持英国自由党领袖D.劳合乔治(18631945),提出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方案,他与另一经济学家H.D.亨德森(18901952)合写小册子劳合乔治能胜任吗?对自由党誓言的审查,力图说明公共工程可以增加就业的作用。这一时期,凯恩斯尽管提出了依靠国家干预经济以摆脱失业和萧条的政策建议,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加以论证。他在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两卷,虽然又提出了不少新见解,但还没有触及就业水平的决定问题。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出版劝说集(1932)。之后他集中精力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出版。该书引起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轰动,把该书的出版称为”凯恩斯革命”。之所以把通论的出现看作”革命”,主要是因为通论在就业理论、利息理论、工资理论、货币理论等几个方面,摒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一些说教。二战爆发后不久,凯恩斯写了一本著名小册子如何筹措战费:J.M.凯恩斯为财政大臣提出的基本计划(1940),为英国战时财政出谋划策。2、经济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1)马歇尔的追随者阶段。在凯恩斯的学生时代以至30年代初,在英国经济学界,特别是在剑桥大学,占统治地位的是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马歇尔兼收并蓄,把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供求论、边际生产力论、货币数量说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折衷主义的、集经济学大成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是在马歇尔的直接熏陶下成长的,他接受马歇尔的理论体系,力图把它运用到货币领域中去。但战后英国经济的长期萧条和严重失业,促使凯恩斯考虑如何解决经济失调的对策。开始时,他只是在货币领域里打圈圈。 在20年代,他坚持稳定物价,把物价稳定看作是防止经济波动的前提,并把战后的经济灾难归诸于通货紧缩。至于当时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他也认为可以利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加以解决。为此,他建议实行通货管理,由中央银行操纵利率,使投资率趋于稳定并与储蓄率相均衡,以达到物价稳定的目的。(2)自身体系的形成。在货币论中,凯恩斯已提出储蓄与投资均衡关系的分析,但在那里他只是把这两个变量看作决定利率和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以后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他把储蓄和投资的均衡从决定利率转而视作决定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因素,这是他突破传统经济学,建立通论新理论体系的一个关键。 在1929年,凯恩斯竭力支持乔治提出的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的方案,认为公共工程开支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就业,而且可以通过工程雇用人员收入的增加,间接增加其他工业部门的就业,这是他后来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思想发展的萌芽,是他开始摒弃某些正统观点的发端。只是由于这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他对自己的见解的论辩,是软弱无力的。30年代初的萧条和失业,更趋严重。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传统经济学关于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说教彻底破产。迫切需要一套新的辩护理论来代替它,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克服萧条和失业的对策。 正是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这方面,当时在凯恩斯身边的一批剑桥年轻经济学者R.F.卡恩(1905)、J.E.米德(1907 )、A.罗宾逊(1897)和J.罗宾逊、P.斯拉法等,围绕着货币论进行的讨论和争辩,特别是在通论写作过程中卡恩、J.罗宾逊和牛津大学的年轻经济学者R.F.哈罗德(19001978)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对通论的理论观点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 通论出版初期曾受到少数正统派经济学家的批判和质疑,也曾引起广泛的争论,但通论的基本观点不久便被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凯恩斯的追随者对通论进行了大量的诠释、修补和发展,形成在理论和政策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凯恩斯学派,或称凯恩斯主义。(3)一点注解。波兰经济学家M.卡莱茨基(18991970)在30年代初期就独立地提出了与凯恩斯通论主要论点基本相同的有效需求理论。他的理论体系用英文在西方发表后,得到罗宾逊夫人的推崇,认为他的有效需求理论在有些方面比凯恩斯的更为坚实。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年出版,对当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具有重大影响。1、基本观点。通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量。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给雇主们(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雇主们就是按照这个社会总需求决定他们的生产和提供就业量的。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消费支出)和投资需求(投资支出)。他认为对有效需求,从而对就业量起最终决定作用的,主要有如下三个心理因素和货币供应量:”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比率。他认为人们的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的那么多,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收入愈增加,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愈大。 ”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它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所谓资本边际效率,简单地说,就是指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的利润率,它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递降。企业家进行投资,除了看资本边际效率高低外,还要考虑利率高低;利率不变,则投资支出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高低,后者又取决于企业家对投资前景的预期和获利可能性的信心状态。”流动偏好”。指人们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和财富的愿望强度。这种流动偏好或出于交易动机,便于应付日常支出;或出于谨慎动机,便于应付意外支出;或出于投机动机,便于抓住随时出现的投资机会。人们的流动偏好决定对货币的需求量。流动偏好愈强,对货币的需求量愈大,则愈需要给以较高的利息,人们才愿放弃这种流动性。 凯恩斯认为利率的高低取决于这种对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应量,货币的供应量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流动偏好一定,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投资。投资的变动是经济活动的动因。 在凯恩斯看来,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于上述三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由于现代社会的消费倾向低下,在国民收入增加时,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扩大,储蓄增加。这时除非增加投资来弥补这个差距,抵消储蓄,否则,就业量就不可能继续维持原有水平。可是,又由于那些决定投资的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特别是由于企业家对投资前景缺乏信心,投资支出往往弥补不了上述差额,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这样,就业量在尚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增加或趋于下降,形成大量失业。2、增加就业理论。至于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主要是经济繁荣到达一定阶段,投资诱力减弱,企业家对投资的未来收益缺乏信心,引起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的结果。凯恩斯正是以这个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为依据,提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公共支出,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等政策主张,以实现充分就业。 通论还运用”乘数理论”(即若消费倾向一定,增加投资可以引起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增加的理论),论证公共投资对增加就业量的重要作用。3、通论与过去传统经济学的分歧。通论对传统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价值论和分配论,几乎没有触动,甚至认为到达了充分就业点后,传统的一套仍然适用。分歧主要表现在: 在就业理论方面,凯恩斯抨击”供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抛弃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工资、物价、利率的自由伸缩,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保持充分就业的教条;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前述有效需求的不足,并不总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就业量往往小于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只是可能达到的各种就业水平的一个特例和极限。在利息理论方面,传统经济学认为利率取决于投资(对资金的需求)与储蓄(对资金的供应)。若储蓄相对于投资需求来说过多了,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可以刺激新的投资,使投资与储蓄量又均衡,保持充分就业。凯恩斯则否定这个传统理论,认为利率不决定于储蓄与投资,而决定于人们的”流动偏好”和货币的供应量。此外,凯恩斯认为降低利率虽可刺激投资,但利率的下降有一定限度;如果投资前景不佳,资本边际效率很低,即使利率降到最低限度,也不足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 在工资理论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如果对劳动的需求低于供给,出现失业,工资就会下降,工资的下降就会使就业重新增加。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就业之所以不能够持续,则是由于工会组织等阻止工资降低,使工资具有”刚性”的结果。凯恩斯否认这种说法,认为即使工资不具有刚性,只要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而且,降低工资不能”救治”失业,只能使消费需求更加不足,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在货币理论方面,凯恩斯认为对物价起直接作用的不是货币供应量而是有效需求,前者只能间接影响物价。例如,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会使利率下降,如下降的幅度足以刺激投资,使有效需求增加,就有可能间接影响物价,但也须视起始的就业水平而定。若当时已达到或接近充分就业,则由此引起的有效需求增加,就会引起物价上升;但若起始的就业水平很低,则对物价的影响很小或不发生影响。 在分析方法上,传统的庸俗经济学一般侧重单个企业和单个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分析以及单个商品、单个生产要素的供求与价格均衡关系的分析;而通论则侧重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总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两者有显著区别。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常称前者为”微观经济分析”或”个量分析”;称后者为”宏观经济分析”或”总量分析”。4、通论对当代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影响。二战后,特别是在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和大学讲坛上占有统治地位。 凯恩斯本人的理论所涉及的是短期的经济问题。于通论的总量分析是在假定现有劳动力的技艺和数量,现有资本设备的数量和技术、竞争程度、社会结构等都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又被称为”短期的比较静态分析”。 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他们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经过凯恩斯主义者的鼓吹和影响,战后许多国家纷纷把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推行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在战后5060年代对刺激经济增长、缓和经济危机、减少失业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有增无已,危机和失业并未消除,终于到7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高涨和大量失业并存的”滞胀”,即停滞膨胀。新自由主义反对广泛流传的国家干预主义、鼓吹恢复和加强自由市场经济。一、产生与发展1、继承。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后,一方面,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转到强调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立场上,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主张修正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体系,首先是修正关于国家的经济作用,以及国家干预和自由竞争机制的关系的理论,这样就产生了新自由主义。 这里新经济自由主义指的是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鼓吹恢复经济自由主义的各色流派。70年代以来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陷于困境,受到各式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的挑战。 经济自由主义原是自由竞争时代的一种经济思潮。18世纪和19世纪初,主要代表是A.斯密和D.李嘉图。他们对内主张自由放任,对外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国家的干预和保护。他们的经济自由主义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自从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政权以后, J.-B.萨伊、F.巴师夏等的经济自由主义,成了单纯为制度辩护的工具。 各种色彩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具有各自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但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鼓吹恢复和加强自由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是他们的共同立场。 80年代以来,在西方世界,凯恩斯主义由盛而衰,而新自由主义却颇为得势。2、体系的形成。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1938年,在巴黎举行了新自由主义者的第一次国际性会议,确定了新自由主义派的经济纲领,这次会议被称为”李普曼学术讨论会”。W.李普曼(18891974)是美国资产阶级政论家,在他的著作特别是在自由城市一书中,制定了既符合经济自由主义,又有利于国家垄断的原则。他的论点对新自由主义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日益取得广泛的影响。3、同凯恩斯主义的分歧。一般说来,新自由主义同凯恩斯主义之间的分歧,实质上不在于国家干预经济这一原则本身,而在于干预的程度和形式。 凯恩斯主义认为,国家所以必需干预经济,是由于自动发生作用的市场机制受到破坏而引起的,不用国家干预来代替市场机制,经济就不能正常运行。 新自由主义则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为了恢复市场机制,并使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继续起作用。 凯恩斯主义公开主张对经济实行调节,新自由主义则打着”自由企业精神”、”社会市场经济”等旗号。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同时存在,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更加灵活多样,以求适应各国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二、新自由主义的学派组成当代新自由主义有几个中心,它们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新奥地利学派,英国伦敦大学的伦敦学派,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芝加哥学派,联邦德国弗赖堡大学的弗赖堡学派。新自由主义的最重要代表人物F.von哈耶克与上述几个学派都有密切联系。3、芝加哥学派和货币主义。这个流派的当代代表M.弗里德曼在5060年代倡导货币主义,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水平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决定性原因,认为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自动调节经济的作用,经济可以在一个可以忍受的失业水平下稳定发展;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减少而是加强了经济的不稳定。 认为货币是唯一的重要因素,提出把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强调抑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措施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其同经济增长率大致相适应。货币主义的实质在于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以失业为代价,恢复和加强经济自由主义。4、供给学派。除了重视货币因素外,更强调生产。认为单靠货币主义所主张的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不足以使美国经济摆脱目前的困境,只有大幅度降低税率,削减政府开支,才会刺激供给,使经济稳定增长。供给学派断言,降低税率可以刺激人们多投资和更加勤奋地工作,从而可以增加总产量和总就业量,而且最终仍将导致政府收入的增加。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战国时期以后的古代经济思想1、“道法自然”的道家经济思想。道家所说的“道”不单指自然界的道,同时也指人类社会的道。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这种经济思想在汉代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货殖列传与史记平准书中得到阐发。司马迁反对当时桑弘羊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主张封建官府垄断盐铁等重要工商业的经营,主张农工商各业应任其自然发展。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2、义利思想。义利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长期争辩的一个问题。是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利”主要指物质利益, “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儒家承认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对求利,但是他们把义放在首位,认为求利活动应受义的制约,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要把合乎封建等级利益的规范,作为求利的前提。尽管当时(如法家)和以后也有重利轻义或义利结合的主张,但是儒家贵义贱利的理论,却占统治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3、富国思想。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又是战士之源,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因此,富国必须“重本”。富国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这与中国长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一特点有着密切关系。可以分为两类思想:(1)禁末与弱民。法家的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富国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韩非认为,工商业是末业,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会使人人避农,危害农业生产,因而主张“禁末”。还主张“强国”就须“弱民”,即采取刑赏的手段,使生产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产所需之外的生产品,上交国君,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财富。(2)限末与富民。 管子把商、工与农、士同列为四民,四民同列,重点是在分工。荀况富国专篇,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富国理论,提出富国必须以富民为基础,主张“上下俱富”。4、平价思想。周礼一书很注意对市场、物价进行管理的问题,提到当时官职中有司市、贾师掌握“平市”、“均市”、“成价”、“恒价”等事。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管子则从货币流通量影响物价的角度,提出国家可利用收缩或投放货币的政策来平抑物价和积蓄重要物资,同时也可用来作为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活动的手段。汉武帝时,桑弘羊实行的平准、均输政策,主要目的也在于平抑谷价。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义仓制度。5、奢俭思想。一般来说,黜奢崇俭是中国封建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先秦儒家,把“礼”作为区别奢俭的标准,反对各个等级的人有超礼制标准的消费,超过即被指责为奢,其目的是维护消费方面的等级制。墨家和道家也都主张黜奢崇俭,只是区别奢俭的标准不同于儒家。墨家主张不分等级,以维持生命健康需要为消费标准;道家则以原始时代简陋的生活条件作为理想。秦汉以后,黜奢崇俭成为对待消费问题的封建正统教条。相反观点。管子一书的侈靡篇,就论述过富有者衣食、宫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开支,可以使女工、木工、瓦工、农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贫民得到就业和生活的门路,也可使商业活跃起来。北宋范仲淹(989 1052)和明代陆楫都反对禁奢,认为扩大消费是增加贫民生计的重要途径;俭只能使一人一家免于贫,而奢则能“均天下而富之”。补充点:1、价格革命大量廉价金银的涌入,使欧洲在16 世纪经历了持续不断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胀。价格绝对水平的提高和工资落后于其他价格的巨大差距,使这次价格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2、马尔萨斯陷阱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生活水平下降,疫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