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中国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中国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中国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中国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就商品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了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然后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程进行介绍,分析中国区域经济与商品市场协调发展的机理,最后就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品市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190-0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中国各省区间自然条件、历史和社会方面的差异等影响,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在这种不均衡发展中,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市场分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地方保护主义通过人力、资本、资源等要素市场的作用,从生产领域扩张传递到商贸流通领域,影响了商品市场建设,形成了商品市场区域分割的状况,而区域商品市场的分割又反作用于要素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阻碍了中国整体的、统一的大市场格局的形成。 一、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商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不但促进和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增进了国民福利,而且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柳思维,2009),商品市场的整合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宦洪云,2007);商品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商品流通的重要组织形式(王克臣、李敏,2009)。对于商品市场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者们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发育成熟为整体的、统一的、开放的全国大市场的格局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目前中国商品市场由于受地方政府控制(Young,2000)、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的影响(poncet,2003、2005)56、市场分割导师效率损失增大(郑毓盛、李崇高,2003)等影响而处于分割的状态。随着对商品市场认识程度的加深,一些地区加快了商品市场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Naughton(1999)认为虽然中国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但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在上升;Bai 等人(2004)发现,19851997 年期间各省产业结构的雷同程度有所降低,这表明地区专业化分工的加强和市场分割程度的降低。 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从对外开放程度差异及市场扭曲(蔡?,2001)、工业化进程差异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沈坤荣、马俊,2002)、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储蓄率、外资流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人口增长的差异(张胜、郭军,2001)、自然、历史、社会制度差异(暴元,2008)、资本流动、资本供给(赵志耘、吕冰洋,2007)、区域贸易差异(花俊、顾朝林,2001;李国柱、马树才,2007)1516等因素考虑,并认为这些因素是是造成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商品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现有的文献很少研究商品市场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区域差异和非均衡发展、区域间贸易壁垒和商品市场的协调与分割之间的内在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所导致的结果,都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中国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研究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的重要表现是要素市场的区域分割,资本、劳动、技术要素受到人为的限制,区域市场信息不完全,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受到影响。根据主流经济学的观点,一定的要素组合,生产一定的产品,对区域经济来说,一定区域的生产要素组合,同样决定这个区域的产品市场。由于区域要素市场是割裂的,那么由这个割裂的要素市场决定的商品市场也是割裂的。而这个过程(见下页图): (一)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导致商品市场分割 1.区域商品市场由相互开放转为封锁与分割。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无序竞争,地方保护现象开始盛行,区域遭受封锁,生产要素和商品市场受到了较严重的分割。Sandra Ponect(2003)使用“边界效应”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国内的市场一体化,结果显示,国内省际间的贸易强度不仅低,而且从19871997年还在下降。中国省际间的贸易障碍比一些国家(如美国或加拿大)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贸易障碍要严重,中国各省更接近于欧盟国家之间或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情况。这表明,尽管在文化、语言、货币和制度等方面不存在差异,省际边界仍像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国界一样阻碍着与外界的贸易往来,中国国内市场有被分割为众多子市场的趋势。 2.市场化程度有明显的区域差距。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实现经济市场化为导向的,目的是通过逐步推行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鉴于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影响重大,所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渐进式的区域推进模式,即先在沿海地区进行个别试点,取得经验,然后再向内地省市推进。这样,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海南等地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实验区。它们率先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出来,逐步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和外资共同发展的格局,非国有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大大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得到了迅速释放,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张教富、覃成林,2001)19。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迟缓,所有制结构转换能力弱,非国有经济发展不快,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在较长的时期内,在众多的领域里,计划经济体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僵化的计划模式的束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明显地不如沿海地区,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验区。中国各区域之间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差异,最终就表现为区域商品市场化程度的巨大差异。 (二)商品市场分割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 1.阻碍劳动力的转移。长期以来,中西部后发区域的人口与劳动力并不能够完全自由地流动到东部先发区域并落户,从而不能平等的分享东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换言之,在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却并没有伴随人口比重的相应提高(李国平、范红密,2003)。例如,东部地区11省、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852003年由49.1上升到71,但人口比重从1985年以来基本维持在37左右。 2.延缓产业转移。中国目前的户籍制度、省际间的贸易壁垒等问题在相当程度上阻滞了东部先发区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实际工资水平的适应性上从而延缓了东部传统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存在典型的制度分层现象,本地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依据其户籍关系而分别占据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市场。一般而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使用的是外来劳动力,而这些部门有很多又是所谓的非正规部门零工资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法定最小工资政策在此无法奏效。另一方面,在现行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下,流入发达地区的外来劳动力由于不具有当地户口,只被当做暂住人口或流动人口来对待,当地政府并不法定的负有向其提供社会保障和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责任,再加上外来劳动力流动性强,个体差异大,没有自己的工会,难以形成与资方讨价还价的合力,这使发达地区的厂商能够更容易地在社保费用交纳、劳工报酬的确定。 (三)商品市场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促进区域经济聚集。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经过二十年的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商品市场以其定位合理、交易方式灵活、价格低廉、商品多、种类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日益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城乡居民重要的购物场所,特别是在临近商品交易市场的地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立足本地区,不断向外辐射,商品销售影响到周边多个地区,有的商品价格成为区域内商品交易的指导价。一些地区的商品交易市场环境优良、服务优质,能吸引大批国内外客商到本地区投资,给当地国民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本地区商品进人流通领域提供了便利 。 2.商品市场吸纳大量劳动力,为社会创造财富。商品市场作为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目前中国拥有总多的商品市场,吸纳了上亿的从业人员从事商品流通,并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信息产业等。形成了以物流为中心,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相互交汇的中枢,为促进区域经济特别是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信息,同时也为本地区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逐步形成了“投资回报再投资”的市场建设的良性循环。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商品市场一体化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为商品市场创造相对宽松环境。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转变,从均衡发展战略转向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建国后曾一度缩小了的区域经济差距重新扩大,而且越来越大,已经越过了警戒线。19791995年的十七年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年均增长速度,全国为9.8,其中:东、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比为12.89.38.7,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4.1个百分点。东、中、西部的人口比重在十七年内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略高于东部地区),但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商品市场难以形成。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为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铺平道路。从中国商品市场发育的轨迹来看,商品市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而出现的。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不断受到冲击中逐步解体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因而商品市场的发育以开放农副产品和小商品为起点。19831984年国家陆续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放开蔬菜、水果、水产品和小商品的经营及价格。1985年,国家取消了农产品的指令性计划,改农产品收购为合同定购,同时提出了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要求。 三、促进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商品经济的发展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带动全国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下面就促进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加强商品市场区域规划布局。要加强对区域商品市场的统筹规划,强化对各级商业中心、重要商业街和商业设施、物流中心规划、规模、布局的管理,形成逐步辐射的商品市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商品市场商圈,促进区域商品市场的转型与升级,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市场结构调整、升级改造、品牌创新。加快区域商品市场的改造升级,实施分类指导,依法调整关闭一批农贸市场;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应根据当地城市建设规划和周边经济现状和产业状况、人口密集程度等情况合理分布、科学规划、有效整合;鼓励品牌市场利用现有市场品牌效应进行品牌输出。 3.加强中心城市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围绕各级中心城市形成具有一定区域扩散能力的中心批发市场;形成特色鲜明、多样化的工业品与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商品集散与辐射能力;特别要加强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西安、兰州等西部商业中心的建设,带动西部区域经济增长能力。 4.依托小城镇,形成农产品商品汇聚与集散中心。加大商业流通设施的建设,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多样化的商品经营形式;在小城镇兴建一批能服务于农产品的商业市场,形成农产品交易与集散中心,让农产品更好地进入大中城市销售。 参考文献: 柳思维,唐红涛.中国商品市场发展前沿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流通经济,2009,(3):61-64. 宦洪云.关于提高商品市场运行质量的思考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 王克臣,李敏,刘晓燕.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09,(34). Young,A.The Razors Edge: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oncet,S.Measuring Chines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A Fragmented China:Measure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Do-mestic Market Disintegration 郑毓盛,李崇高.中国地方分割的效率损失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Naughton,B.How Much Can Re-gional Integration Do to Unify Chinas Markets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search,Stanford University,1999. Bai,Chong-En,Du,Yingjuan,Tao,Zhigang and Tong,Sarah Y.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 蔡?,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 暴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赵志耘,吕冰洋.资本流动、资金冬季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