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岳麓版.docx_第1页
高中历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岳麓版.docx_第2页
高中历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岳麓版.docx_第3页
高中历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岳麓版.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检测 岳麓版选修1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的最突出表现是()A.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D.奴隶起义频繁解析:“礼乐征伐”属于国家大事,应由天子决定。但到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增强,权力开始下移,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开始瓦解。A、C、D三项均与春秋时期史实不符。答案:B2.(原创)管仲自称其安国之策是“修旧法,择其善者而用之”,这说明()A.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D.春秋时期奴隶制已受到破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修旧法”“择其善者而用之”说明了旧的制度已被破坏,但却未完全被废除。答案:D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燔诗书而明法令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A.B.C.D.解析:“勇于公战”是因为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怯于私斗”是因为商鞅变法实行连坐制度。答案:C4.(原创)东汉学者桓谭曾说:“李悝著法经,卫鞅(商鞅)受之,入相于秦,是以秦、魏二国深文峻法相近。”理解最准确的是()A.商鞅是李悝的学生B.秦魏两国文化同源C.商鞅相秦后,以法治国D.法家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历史发展潮流解析:做题时要抓住“理解最准确”这一限定条件,而D项显然是材料中现象的本质。答案:D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指的是()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实施均田制后的户籍管理、赋役征发等问题,北魏实施了三长制。答案:A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政策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故选A项。答案:A7.王安石变法提出“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方针。在下列法令中,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A.B.C.D.解析:农田水利法没有直接涉及国家的财政收入问题,故不属于“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法令。答案:C8.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定地方教育高于太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王安石之所以规定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是因为王安石已经认识到科举制度不能完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答案:A9.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指定的考核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A.屯田多少B.编写农书C.推广先进科学技术D.农桑兴废解析:忽必烈重视农业并把农桑兴废作为察举赏罚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答案:D10.张居正的措施中,直接触动官僚地主利益的是()考成法内修守备清查田亩一条鞭法A.B.C.D.解析:内修守备是为了加强边防,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措施保护了内地居民的利益。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11题22分,第12题22分,第13题26分,共70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1)上述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哪三方面的重大措施?(10分)(2)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从长远来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作用?(12分)参考答案:(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建立县制。 (2)积极意义:商鞅变法鼓励人们努力生产粮食布帛,禁止弃农经商,在战国七雄争霸激烈的形势下,这一措施不仅从根本上保障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效地解决了战争对物资的需求,从而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消极作用:从长远角度来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作用。12.(2016全国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 “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12分)参考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13.(2017课标全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同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14分)解析:本题考查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第(1)问,由材料“法令明审,科条简要”“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删繁就简”“ 刑同简要,疏而不失”可得出“刑罚减轻”“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等结论。第(2)问,“隋代开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