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提经济史学科研究对象的问题 史学科的建设,需要理论的。事实是,这门学科的任何一次较为重要的进步,都是以理论的开拓为先导的。在中国经济史学科取得巨大成就,面临如何深入的今天,加强理论的研究,已成为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关系到学科发展的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科研究对象的有关理论。如研究中国商品经济史时,讨论有关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理论;研究中国封建经济史时,讨论有关封建主义经济的理论;研究中国土地制度史时,讨论有关土地制度的理论,如此等等。另一类是学科本身的有关理论。诸如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对象、任务、社会功能、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叙述方法、等等。前一类属于的一般理论,或广义经济学。后一类属于本学科的专门理论,或中国经济史的学科理论。本文仅就后一种学科理论中的对象问题谈点意见。 从50年代起,关于经济史学科研究对象的讨论,时断时续,步步前进。其中的分歧,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对象的横断方面,即研究的面有多宽。30多年的讨论,基本上是限于这个方面。在50年代,对此有3种见解。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为主、生产力为次或生产方式。社会经济整体的发展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统一、发展过程。有人说:“五十年代,曾有一场关于经济史研究对象的讨论,认为经济史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不应包括生产力。这显然受当时苏联经济理论的影响。”这种概括,就其对国内50年代的讨论情况而言,没有全面包括上述3种意见,以致给人一个错觉,似乎经济史学科应研究生产力的观点是后来才提出的;就其受苏联经济理论的影响而言,也不尽合乎实际。在苏联,从30年代到50年代,对经济史学科对象的提法也是多样的。占主导地位的,其著作后来有中译本,在中国影响较大的是梁士琴科和琼图洛夫的观点。他们认为:国民经济史“乃是研究生产的发展,研究数十世纪以来生产方式的新旧更替,研究生产力与人们生产关系的发展”,“国民经济史这门学科的对象是研究生产,研究它在许多世纪内依次更替的生产方式的发展,研究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态中的生产力的发展”。看来,他们很重视对生产力发展的研究,其研究对象并不限于生产关系。 进入80年代,关于经济史研究对象的见解纷呈。值得注意的新提法有3种。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既不是生产关系,又不是生产力,也不是生产方式,而是社会经济结构或全部社会经济的总和,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包括各部门、各产业、 孙健:国民经济史的对象、方法和任务,经济研究1957年第2期 李运元:试论国民经济的研究对象,经济研究,1957年第6期。邵敬勋:国民经济史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东北人大学报1957年第4期。 赵德馨:关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问题,学术月刊1960年第53页。 吴承明:关于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意见,晋阳学刊1982年第l期。 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中译本第l卷第5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 琼图洛夫:外国经济史中译本第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出版。 傅筑夫:进一步加强经济史研究,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 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诸如各种产业结构、经济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品结构和进出口产品结构,赋税结构、政策结构、阶级结构。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反映这两者的适合或不适合,就是经济史的全部内容。不讲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就无规律可言了。不讲生产力,经济史就变成抽象的历史,经济史就愈讲愈空。 二是对象的纵向方面,即研究的时限有多长。中国经济史研究对象的时间界限,上起远古或原始社会,可以说是一致的认识。至于下限,实际上早有不同见解。1958年,我们着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有人认为这不属于经济史学科的范围。这种观点见之于文字,是近十年内的事。有一位著名的中国经济史学者给“中国经济史(Chinese;economic;history)下的定义是:“中国自远古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在这个定义中,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按照这种观点,研究这段历史,能否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或“中国现代经济史”,是否属于中国经济史学科范围之列,便也成为值得斟酌的了。另一些人的观点不同。他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不仅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且应当是研究的重点或重点之一,应当是今后的主攻方向。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一些人,; 魏永理:中国近代经济史纲上绪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 吴承明:关于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意见,晋阳学刊1982年第l期。许涤新:(中国发展史)总序。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l卷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5页。 吴承明:中国经济史,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41页。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第四卷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事情,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 梁秀峰:经济史研究应重点深入。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l期。 在实践中已经将他们的著作的下限写到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阶段结束之年)或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个别的写到了1988年,即成书的前一年。 从上述分歧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史学科对象这个理论问题,是怎样关系着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与前进方向,关系着这门学科研究的实践。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是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 为了学科对象问题的研究步步深入,为了使讨论取得有效的成果,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实践,注意以下几点或许是有益的。 (一)从对实践的分析中抽象出理论,并以实践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50年代的讨论中,除个别人有著作,可以从其著作即实践中检验其理论主张外,多数人没有论著,缺乏以其实践检验其理论的条件。那时的有些文章,因为无实践的体会或从实践中得到的认识作基础,显得议论空泛,讨论也限于概念之争。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史科学对象这个问题来说,与50年代比,现在的条件好多了。其中之一是大多数立论者不仅有对对象的理论说明,而且亲身实践,写出著作,他们的著作理应是他们的理论主张付诸实践的产物与范本。这样,作者从实践中会对研究对象有新的体会,读者可以对其著作进行具体的分析。 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纲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李宗植,张寿彭编:中国现代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柳随年、吴群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明教程,高等出版社1988年版。李德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陈昌智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严中平先生多年强调经济史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学科,并以此指导由他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1987年书成,他在“编辑说明”中写道:“本书原想写成体系完整、内容全面 、结构严密的通史型专门著作,但因受编写人员和专题研究范围所限,作为通史所应该处理的问题,如生产力问题、问题、商业问题、少数地区的问题,等等。有的未能着力研究,有的完全未能涉及”。从他的这个说明中看不出他是否已改变了关于史学科对象的观点,可以知道的是:他坦率地承认生产力是经济通史“应该处理”或应该“着力研究”的问题。通过实践,他认识到,不如此做,就造成了经济通史中的缺空。 许涤新先生、吴承明先生明确提出经济史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生产力。作为他们主编的中国发展史第一、二卷的读者,我认为作者是在努力实践他们的主张,尽可能地对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提供一些具体内容,并对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作出某些估量。第二卷实际上是以叙述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这两卷在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方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正由于它注重了生产力演进过程,在分析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特点、消极或积极作用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其他发表过国民经济史研究对象观点的人中,孙健先生编有史一近代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魏永理先生写有中国近代经济史纲(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李运元先生和我主编了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高等出版社出版)。我还主编过前面注脚中提到的几本书读者可以对这些书进行分析,看看我们这些人在自己的著作中,是否贯彻了本人主张。若是,是如何贯彻的,给著作带来什么特色、长处与不足,功能怎样;若否,又是为什么。进行这样的解剖,可以使讨论具体化、有针对性和更有说服力。从已有的实践中抽象出理论,可以为以后准备写这类著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借鉴;可以避免空泛的议论或只在概念上打圈子;有利于防止那种提出某些无法实践,或自己并未弄清其含义却又将自认为是“时髦”的概念,作为“创新”标志的现象出现。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64)上册,“编辑说明”第l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二)以开放的态度,听听、香港及国外同行的意见,吸取其合理的因素。美国经济史学会主席诺思(Douglass;C;North):“把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作为经济史的任务。”他“所关心的实绩是家们通常所注意的问题,诸如生产多少、与收益的分配和生产的稳定性。另一届主席希德(Raiph;WHidy)认为:经济史是研究“人们过去如何从事生产、分配、劳动诸问题,又要用不同方法测定上述活动的相对效率。”囚据日本学者林善义先生说:“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经济生活,这一观点在今天拥有更多支持者。”“人类的经济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在内。这样,经济史的研究领域不仅限于生产、分配和交换,而且包括消费,即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对于这些意见,首先是要介绍,更重要的是要予以分析。在这方面,许涤新先生在介绍上引希德的观点之后写道:“他们注意资源和劳动力的利用,注意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用计量的方法研究各时期的生产效率,这是可取的。然而,他们的研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永久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是掩盖私有制生产关系的矛盾。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永久存在的前提,忽视生产关系的 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出版,第3页此书将“经济史学会主席”译为“经济史协会会长”。 转引自前引许涤新文 日林善义:一般经济史序说,晃详书店1988年5月第3次印刷,第l页。 变化,在问题上也会得出荒谬的结论。”吴承明在引述希德这句话后说,这“未免太实用主义了”。这种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只有具备了宽阔的眼界,认真考虑各种见解,吸取当代世界优秀成果中一切科学的因素,我们的讨论才不会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 (三)必须研究作为客观存在的经济史与经济史学科对象的区别,以有利于科学地确定学科对象的下限,扩大中国经济史学科的研究领域,充分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国内外都有入主张把经济史写到成书之日,即“今在”。在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和之后,都有过这种经济史著作。在国外,熊彼特等人便持这种主张。熊彼特说:“经济科学家与一般对经济问题想过、谈过和写过文章的人之间的区别在于科学家掌握了三门基础学问:历史、和理论。这三门学问合在一起,构成我们所谓经济分析。”“三门基础学问之中,包括直至今天为止的”事实在内的经济史是最重要的一门。”笔者认为,对“今天”,必须有所界定。否则便会混淆客观存在的经济历史与作为经济史学科研究对象的区别。人们之所以需要历史,原因之一在于,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已发生的,昨天的,或“直到今天为止的”经济事件,都成了客观存在的、不能再改变的经济历史。但是,当某种经济事件的发展阶段尚未终结,因而它的结局、后续性及本质还不可能被人们认识,它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的经济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有当某种经济(事件)运动的一个阶段已告终结,人们才可以开始将它作为经济史学科的研究对象。故中国经济史研究对象的下限,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延伸,不可能限定于某一年。一般地说,研究的对象愈贴近现实,对现实的借鉴意义也愈大,社会对它的要求愈迫切。但愈是贴近现实,深刻地揭示历史进程本质的难度愈大,犯错误的机会愈多,对研究者洞察力的要求愈高。因为,研究的对象愈贴近现实,其显示出的后果愈少,与研究者开始研究它之间的间隔时期愈短。这种间隔时间即客观的历史沉淀期,研究者以及社会中各种人们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反思时间,这个沉淀期与反思期的时间愈长,认识可能接近研究对象的本质。当然,这种“接近”是一个长期的、无止境的过程。因而总是相对的。 转引自前引许涤新文。 前引刊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吴承明文。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1954年英文版第1213页,中译本1991年商务印书馆版第2829页。 ; 区分经济历史与经济史学科研究对象的界标是经济事件是否已告一个段落,而不是绝对时间,不是研究对象与开始研究它的时间一定要隔多少年。研究对象的运动只要告一段落了,便可立即着手研究,即便当年的事也是可以的。例如,1983年,人民公社从产生到取消的全过程已完结,在这一年开始研究人民公社史是可以的。又如,治理经济、整顿经济秩序的阶段到1991年已经完结。从1992年起,把它列入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也是可以的。 明确经济历史与经济史学科研究对象的区别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避免匆匆忙忙地研究那些尚未成为研究对象的事物,其后果,往往得不出符合事物本质的历史性结论。1982年以前众多的人民公社史论著,大都是这样的。另一方面,可以不断扩展学科的研究领域,使学科的内容更加丰富尽可能地贴近现实,使学科的研究成果直接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学科为现实与未来服务的功能,使这门学科更受社会各界的欢迎与重视。这说明这种区别关系到学科的科学性,关系到经济史学科研究的时间长度与范围,关系到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关系到中国经济史研究工作者有无能力对中国经济现实的或未来的走势作出有根据的预测。有一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国外对历史的发展趋势,包括对现实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发表权威见解的,往往是包括经济史学家在内的历史学家。在中国,至少在近三四十年间,包括经济史学家在 内的学家们,却只能对中国的过去发表意见。这大概与下述事实有关,中国的今天是主义初级阶段形态,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经济史工作者研究的范围如果不包括这种经济形态产生和成长规律,要对它的发展趋势发表见解,自然也会感到困难的。 (四)要弄清楚经济史学科的分类与组成情况。从50年代到80年代,人们在讨论学科对象问题时,着眼点限于经济通史或国民经济史。在国民经济史方面,也只涉及对象的横向方面。经济史学科是一层次的系统,它包括多个分支。除了国民经济史之外,还有部门经济史、生产要素演变史、企业史等等。这些分支学科处于史学科结构中的不同层次上。属于中国经济史学科对象范围的,除了国民经济史或经济通史的对象以外,还有部门经济史等经济专史的对象。研究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对象,要从这门学科的整体出发考虑问题。如果着眼点仅限于中国经济通史或中国国民经济史,以国民经济史代替经济史学科,其结果只能是以偏概全。中国经济史学科所包括的各个分支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些分支学科,如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商业史等等,其对象属于生产关系发展过程。有些分支学科,如中国农学史(中国生产力史)、中国青铜工具史等等,其对象属于生产力发展过程。作为分析中国经济整体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中国经济(通)史,既要阐明生产关系的演变,也要说明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包括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布局状况、结构特征、性质、变化的速度、动因与后果等等)。缺乏这两个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都会造成经济通史内容的残缺不全,就不可能揭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不可能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只有考虑到并分析到了中国经济史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才能概括出并准确地表述中国经济史学科的研究对象。 笔者过去没有写过关于经济史学科研究对象的论文,但在很多处表达过自己的观点。愚以为,在横向上,就经济史学科中的各个分支而言,其对象,有的是生产力,有的是生产关系,有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若就整个学科而言,则只能表述为“经济”,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消费。这包括社会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关系。在纵向上,就经济史学科中的各个分支而言,其对象,有的是古代,有的是近代,有的是现代,有的是从远古到最近的一个发展阶段的终止之日。若就整个学科而言,而只能表述为“史”,即已成为学科研究对象的过程,而非绝对时间意义上的昨天。换言之,经济史学科的对象,横向上,宽到经济全领域;纵向上,长到历史全过程,包括整个的经济的全部历史。它只受“经济”与“史”的限制。 除前引学术月刊1960年第4期一文外,请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分期,青海社会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法律服务合同范本(合同审查)
- 2025年版事业单位试用期间劳动合同指南
- 2025湖南益阳市市直事业单位引进紧缺(急需)专业人才6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江苏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招聘拟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融资租赁代理服务合同
- 2025内蒙古峰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竞争性比选教研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电梯安全管理员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外贸海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药学转本考试题库及答案
- 规划报建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抖音护肤行业白皮书
- 电力工程施工进度及安全保障措施
- GB/T 19973.2-2025医疗产品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2部分:用于灭菌过程的定义、确认和维护的无菌试验
- 装修合同意向协议书
- 商铺转租赁合同范本
- 《足球裁判员培训》课件
- 浴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安全隐患整改回复单
- 微商基础培训课件
- ISO9001:2024版质量手册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