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善寻根善父史料考证文/赵勤虎帝力关乎天下哉,夜翻源史细究裁。 烽烟滚滚九黎散,洪水滔滔故友来。注非战不能傀魔靖?善为终使泽域追。三皇拜后飘然去,始信中华德政开。注:涿野之战中,炎黄二帝结为联盟共同击败了蚩尤(逸周书.尝麦解),但黄帝之孙颛顼帝(山海经.海内经)时,炎帝后裔共工族(山海经.海内经)和颛顼展开大战,造成天下洪水泛滥淮南子.天本训。佛教东来中国,为把教义广播天下,曾对中国文化深入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宣扬的“忠孝仁义礼节廉耻信智”等诸多美德,都是豹之一斑。真正符合佛家宗义的,只有一个“善”字。所以,佛门弟子把“善”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和“阿弥陀佛”一起作为基本口语。可见,“善”是人们一切美德的根源和集中体现。“善”源于生活在今单县境内的上古大贤善卷,这在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善”是善卷的姓吗?善卷有哪些事迹,竟然让所有炎黄子孙共奉为“善父”?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界。且让我们淘开典籍试做解答。一、人伦始处有姓否 善卷存时名卷乎要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解决中国的姓源于何时。姓是家族血脉延续的印记,是同一血脉人群共同恪守的铭号。早在有熊氏(黄帝所在部落)兴起的时代之前就有华胥氏、少典氏、神农氏和伏羲氏等强大部落,不过氏并不等于姓。有学者考证说中国自上古时期就有姓,还编出了黄帝复姓公孙的说法,这恐怕是不少姓氏家族为了提高自身地位的断论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今天半个中国、至少中国第一大姓绝对是非公孙莫属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和炎帝同为少典之后注,但在他们的族群中并没有传承少典氏姓氏的说法,我们还可以查到,黄帝的诸多子孙没有一个姓公孙,这直接说明公孙两字是后人嫁接臆测,推倒了为黄帝冠姓的行为。注2: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嬌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江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从这点可以看到,氏族名称的稳定早于姓的巩固。据史料推断,上古时期每个部落都有一个共同的氏,每个人又有自己特有的字。比如黄帝号轩辕、黄帝的儿子名昌意、共工的儿子名后土等。一旦其中一人脱离氏族建立起自己的部落,就会有了新的氏族名称,比如高阳氏、高辛氏等都是从有熊氏部落分化而来。在善卷生活的时代及之前,对个人的称呼则往往根据个人特点在名字前加一个代表性的文字。比如蚩尤的蚩是一种贬义,风后的风是来自其善于运用风力,力牧的力字则代表其力大无穷等。至此已经明了,善卷的“善”字是唐尧、帝舜及广大民众对“卷”高尚品德的尊称,善卷之“善”是真正的众望所归、国善之始。二、何事飞熊能拜相 由来老子善骑牛注3注3:借典暗示善卷之为帝师,乃是因其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充分展示了其治理天下的杰出能力和恩泽百代的善举,以此总括下文。正是因为缺少了诸多史料细节,我们在分析和观察问题的时候才更容易站到一定的高度。当然,能让唐尧和帝舜师而欲推而让之注4的人,也肯定是在当时做出不凡功绩的。且让我们对善卷所处的时代特点进行分析。注4:“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求善卷之所存兮,遇许由于负黍。”“善卷者,古之贤人也。尧闻得道,乃北面师之。”吕氏春秋后汉书“舜以天下让善卷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庄子.让王1、 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和善卷之善三皇五帝究竟何人,史家向来众说纷纭,但对上古帝位禅让之举,却又一向神而往之、赞不绝口。三皇五帝时期的社会真的那么民主吗?既然众望所归,为什么又会几度发生大规模战争呢?真正的透过册牍时我们愕然发现,历史不忍细读!史料推断:黄帝之前,神农氏部族曾有过一段稳定而繁荣的强盛时期,其走向衰落后,先是败于蚩尤,无奈之下大举西迁,不幸再败于轩辕带领下的有熊氏注5。注5:关于蚩尤与炎帝之战的具体位置,已不可考。据史料多处零星记载,炎帝(神农氏)部落约公元前3217年兴于姜水,后逐步东迁,定都今河南随州一带(神农帝三代,约公元前3047年),至神农帝九代时(祝融帝?约公元前2800年),神农氏已衰落不堪统领天下(见史记.五帝本纪等),由神农部族分支壮大起来的九黎族,在蚩尤率领下逐步壮大,并在和炎帝的战争中获胜,神农部族被迫再次西迁(炎帝弃都入陕,蚩尤出大泽伐空桑)。有熊氏抓住炎帝衰落的时机,在阪泉之野经历三次大战,最终迫使炎帝部落和其联盟。蚩尤率九黎杀出大泽后注6,在与轩辕氏的战争中屡次获胜,炎黄部落被迫联合与其对抗,并终于在涿鹿之野的决战中除掉蚩尤。注6:“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归藏.启筮炎黄联合之时有没有什么协诺我们不得而知,但后来发生的事件是:黄帝(轩辕)(前2717前2599年)去世时虽然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却立自己的孙子颛顼(前2514前2437年)为帝。显然颛顼这位强势人物并没有做出什么“谦而不受”“推而让之”的举动,直接“笑而纳之”了。这使得由炎帝后裔繁衍而来的共工氏注7非常不满,我们从史书中看到的所谓“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淮南子)实际上就是因此而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的结果就是善于治水的共工氏战败全族流放,不善于治水的高阳氏(颛顼)战胜却使得天下洪水滔滔,百姓几无立足之地。可见这次战争实际上是不仁之战,结果也没有胜利者!注7: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颛顼帝并没有吸取这次教训,在年迈之时,再次将帝位传于自己的侄子姬俊,也就是帝喾(前2480前2345年)。这里插一句。唐尧是上继帝喾下接帝舜的著名帝王,由尧北面而师善卷可知,善卷就是生于帝喾统治中期的东夷部落。帝喾接位后天下水势愈演愈烈,且炎帝后裔再次发展起来,和帝喾之间的战争毫无停息的迹象,中央权威被严重削弱,给了其他部族发展的机会。这一点,可以从当时发生的几件大事上看出来。首先,帝喾为了躲避洪水和对抗炎帝后裔,迁都于亳;其次,帝喾巡游时遇到犬戎袭击,居然战而不胜,不得不使用了中国最早的和亲政策注8;再次,帝喾后期,以善卷等四贤为首的不少部族已经强大到新帝君需以师礼待之和做出禅让之举来安抚。注8:据后汉书 南蛮传, 晋干宝 搜神记等书记载,帝喾还有一女,盘瓠助帝喾取犬戎(或说术器)吴将军人头,帝喾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所以,当唐尧即将为天下共主时,尧帝,这位“其智如神”注9的联盟首领首先做出的姿态,是亲临贤达特别是善卷处“向北施礼求教,欲推位而让之。”聪明啊!果然,尧在位期间,再无天下板荡之势。注9:史记.五帝本记说:“帝尧者,放勋。其人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当唐尧和帝舜将天下躬而让之时,如果善卷受帝位,单县这块土地上真的可能会走出一位上古帝王。但善卷是清醒的,唐尧一边谦让,一边有着很重的戒备心理,后来,尧帝率领本部西迁太原,就是最好的说明注10,这是在避东方各部的强势,也许在尧帝看来,卷虽坦荡仁善,毕竟是东夷之首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吧。”如果当时善卷接受,天下必然兵戈再起。因此,善卷舍弃个人名利不受帝位,正是为了天下苍生,是当时倍受洪水煎熬的炎黄子孙的大幸,不愧有大善之名。注10:炎黄源流史作者,中国当代著名民族史专家何光岳先生认为:唐尧率领自己的部族离开故地,西徙太原,是由于东夷族势力日渐强大,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唐尧,为避免东夷部族的侵扰,遂率部西徙。2、 善卷的施政之善由民族史专家何光岳先生的考证可知,帝喾、唐尧和帝舜时期,东夷族是一个异常强大的部落,以致于尧帝要率部西迁以避锋芒。东夷族是华夏民族先古时期对处于东方的民族部落的总称,覆盖面积比较广阔,发祥地为山东,郭沫若解释为“山东半岛之岛夷及淮夷”。近几十年的考古工作中,先后发现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址之后,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东夷文化。从史料推断,东夷族群形成晚于黄帝蚩尤之战,兴盛于帝喾和尧舜禹时期,在夏启时期曾一度欲取代中央政权并发生过多次大规模战争,最后亡于周,其后部族部分融入主流,部分分散形成我国的少数民族或转入周边岛国注11。注11:部分资料收集于网络,见百度“东夷族”。由此可见,当时东夷族的组成来自几大族群:、早期蚩尤领导下的九黎部族,在炎黄之战失败后重新退入大泽及以东组成新部落;、蚩尤在击败炎帝后,神农部落的部分散入该地区;、原四泽六水之地的渔牧部落;、炎黄联盟战胜后强势融入该地区的族群。、颛顼及帝喾时期融入大泽的部众。古山东、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受大水和地质影响,不是“盐卤广绝”的盐碱地就是“濡淖卑下”的沼泽地,艰苦的生活磨练出了当地居民彪悍质朴的性格。早在善卷之前,同是这块土地上走出的蚩尤和力牧注12,在关乎炎黄民族命运的决战中所表现的出的坚忍执著、勇武绝伦,可见此地民风之一斑!注12:关于蚩尤曾生活在孟渚泽一带,依据以下史料记载:炎帝所在的神农氏部落兴于陕西姜水,后迁至河南随州烈山,所以神农氏又称烈山氏。据传,神农氏后期逐渐衰落后,处于山东一带的分支九黎部落在蚩尤统领下日渐强大,最终于山东河南一带和神农氏发生大战,炎帝战败后被迫再次西迁(多零星见于古史)。蚩尤战胜后,“登九淖以伐空桑”(史记),开始了和轩辕氏争夺天下之战。淖,即沼泽地,九淖指广阔的沼泽地,即大泽(孟渚泽)。据史记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得力牧于大泽,进为将,称拜将台。关于大泽(孟渚泽)当时水势之大,古籍中也多有记载。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为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鲁地在北,孟渚属鲁。夸父追日口渴,非孟渚一带的洪水不能解渴,于是他欲“北饮大泽”,可惜没有达到这地方就“道渴而死”了。林辞.宋玉对楚王问中,宋玉也提到了孟渚:“鲲鱼发昆仑之墟,暴髻碣石,暮宿于孟渚”。鲲鱼是传说中海中的大鱼,多居于北海。每天早晨从北海到昆仑,从昆仑到河北碣石稍作休息后再往东南,晚上就栖在孟渚泽大湖中,次日游东海。这些散落族群在经历了黄帝、颛顼时期的默默无闻后,终于在帝喾时期逐步走向联合与兴盛。东夷族的崛起不是巧合,因为他们在发展中走出了一个睿智仁达的首领善卷。确认善卷是帝喾时期的东夷部落首领,依据很明朗:尧15岁封唐侯,20岁在今河北唐县附近继帝位,和善卷所居孟渚泽遥遥千里。当时依大泽分布的东夷实力日强,初任联盟首领的尧不无忌惮,他首先做的就是不辞劳苦的奔行至大泽,向善卷“北面问礼,欲将帝位推之”。“其智如神”的唐尧非常明白:帝力衰微了!涿野之战后,轩辕神农空前强大,但随着部落一再分封和颛顼及帝喾时期的洪水和大战,帝力衰微了!面对唐尧的躬谦,善卷是清醒和仁慈的。在东夷族艰难发展的过程中,善卷从历次大战中吸取了前人的教训,以悲天悯人的情怀,不再让自己的族人参与生死争斗。恐怕,这也是当时的东夷族拥有强大实力无闻于史册的唯一解释。庄子.让王一篇中曾记载了善卷对舜帝的一段话: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可见,早于老子几千年,善卷就形成自己无为而治、德民善政的先进思想。善卷的出现及其所施善政息止了大规模战乱的发生,给滔滔洪水中的黎民以生机,让处于“君弱臣强”巨大压力下的唐尧和帝舜得以安心率领百姓投入治水和生产,恰如其分的顺应了天意,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所以,他善名播于天下,帝躬而让之,并亲自以“善”冠其名。3、 善卷的隐逸之善善卷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唐尧为了避免和东夷发生冲突,终于还是决定带领族群远迁,最后定都山西平阳。尧帝在位70年,听从了善卷的教诲,做到了帝力止于民前,部族再次恢复元气。前2231年,90岁的尧帝没有将帝位传于子侄,而是禅让与舜,打开了中华文明新的一页。据说舜是黄帝的七世孙,也是一名真正起于寒微的帝君。舜继位后,首先所做的,仍然是远奔大泽,向善卷“礼而师之,推而让之”。舜是真诚的,因为他在位期间一直真正的效法善卷,对天下采取无为而治。善卷已经100多岁了,他此时更加清醒的看到了自己对天下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巨大的荣耀,也是架在天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