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置换支撑技术的全过程控制研究.docx_第1页
混凝土结构置换支撑技术的全过程控制研究.docx_第2页
混凝土结构置换支撑技术的全过程控制研究.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混凝土结构置换支撑技术的全过程控制研究 摘要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结构置换支撑技术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工艺,这项工艺自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所以为了更好的保证施工的效果,我们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予以全面的控制。本文主要分析了混凝土结构置换支撑技术的全过程控制研究,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框筒结构;混凝土置换;支撑方案;全过程控制 某工程为框筒结构,地下共3层,地上为47层,屋顶结构的标高为160m,施工到地上6层的时候,施工单位对工程进行了检验,发现2层和3层的某些柱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设计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在工程建设和施工中也不能对其做拆除处理,只能对其做混凝土置换,混凝土置换施工之前一定要对这一部分进行支撑处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支撑方案 1.1施工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首先是支撑体系的设置和原来的结构不具备较强的整体性,如果设计的过程中无法保证其可靠性,就会使得结构出现比较严重的裂缝或变形问题,从而也影响到了施工的安全性。其次是支撑体系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的考虑到承载力、变形和锚固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此外,施工的空间是否充裕、拆除时所产生的振动对于支撑施工的效果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再次是柱体拆除的时候要选择整体替换的形式,也就是说核心区的混凝土也要加入到替换工程当中,固结点应该转变成铰接的形式。第四,混凝土柱自己所承受的荷载比较大,支撑体系的托力和当前的荷载程度要比较类似,顶撑力会非常大或者是非常小,这种情况都会使得结构附加应力大大的增加。第五,如果站在混凝土柱替换的具体位置上来看,相邻的两根柱子之间要进行同时的替换处理,同时在核心区域的混凝土全部拆除之后,连接的两根柱梁也就没有了支点,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处理,这一区域的内部就可能会产生非常大的缺陷。此外,在施工中也不能使用大型的机械,特别是劲性柱拆除施工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型钢不会受到严重的扰动和影响。 1.2置换支撑及施工方案。首先,在柱子四周要完成H型钢撑杆的架设工作,柱的下端一定要定在梁的位置,同时还要按照施工的要求去施加一定的顶升力,这样也就可以消除柱体必须要承受的竖向荷载。其次是置换曾的上层护额下层设置的支撑应该完全相同,同时还要保证距离上下节点较近,这样也就可以充分的保证拆换层当中的受力可以顺利的传递到邻层的核心区当中。再次是支撑体系当中施加顶撑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首先要将H型钢传送到指定的位置,型钢的顶端应该保证焊接的紧密性和牢固性,而从下面的部分完成千斤顶的顶升工作,之后再在结构当中加入钢楔。同时还要完成对加劲板的焊接工作。第四是要按照柱体自身的荷载水平开展计算工作,在计算工作结束之后,要根据计算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千斤顶,从而使得荷载与实际的受力情况尽量接近。第五是要在拆除层的上面设置支撑体系,此外还要保证整个体系的可靠性,在梁柱核心区拆除施工结束之后要保证结构不会出现水平位移的问题。在建模计算的时候也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来处理,努力的发觉工出?E中的不足,对这些薄弱的环节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和控制。第六是要重视施工监测工作,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要坚持先完成支撑施工,之后再进行拆除施工的原则,拆除之后柱体的沉降变形量也一定要控制在2.5mm之内。在柱体拆除的时候也一定要保证其顺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一点就是在拆除或者是重新的浇筑施工的时候,可以采用轻型的拆除工具,拆除柱子上的混凝土材料,同时也可以针对部分的工程采用静态破碎技术,混凝土拆除施工之后要对竖向钢筋加以保留,同时还要植筋增补的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强度也要提高一个等级。 2.全过程控制计算 2.1但是为了能够对置换施工当中的荷载储备加以保障,结构模型计算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地上8层的实际情况。其次,结构在16层结构当中,其梁、板和柱体结构都要根据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建模处理,第7层和第8层一定要严格的按照结构施工图纸的要求开展计算工作。再次,在横在方面只是对结构的自重加以考量,楼面施工活荷载取2KN/m2,但对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是不做考虑的。最后,在临时钢支撑和原结构连接节点置换模拟的过程中采用的是铰接的形式。此外在混凝土之还要在楼层上下两端出的梁柱核心位置置换当中也应该设置成铰接的形式。 2.2置换支撑施加预应力。为减缓支撑型钢应力滞后的影响,以便最大限度发挥置换支撑的作用,采用千斤顶对支撑型钢进行预加载。在SAP2000软件中,采用对支撑构件施加变形荷载的形式进行加载,本项目支撑型钢变形暂取1.5mm,由置换柱楼层层高3.20m计算可得初始预加应力为1020kN,初始压应变为0.0004。 2.3置换部位变形分析。由分析计算,柱混凝土置换过程中各置换撑杆托换点的竖向及水平(两个方向)位移如表1所示。表1中各置换撑杆托换点位移作为在置换支撑施工过程中千斤顶施加预加应力后梁柱核心区节点顶升量的控制依据,且应与置换钢撑杆预加控制应力进行相互印证校核。 2.4置换支撑内力分析。由分析计算,柱混凝土置换过程中各置换支撑型钢撑杆内力见表2。表2中各置换钢撑杆内力作为在置换支撑施工过程中千斤顶施加预加应力的控制依据,且应与置换支撑托换点预加位移顶升量进行相互印证校核。 2.5置换中原结构分析。柱混凝土置换过程中,结构整体纵筋配筋及柱轴压比与原设计对比,得出的构件配筋和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因此柱混凝土置换过程中原结构安全。 3、结语 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方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施工的水平,同时我们还要对整个施工中的一些重点和要点加以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效果,从而也为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范方平.某工程基坑混凝土内支撑钢立柱托换施工技术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