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doc_第1页
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doc_第2页
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doc_第3页
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doc_第4页
语文文言文必备题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契(q)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2)是吾剑之所从坠:_(3)从其所契者入水枣之:_(4)舟已行矣: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是吾剑之所从坠。_(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3,从表达方式上看,选文中前两句是_最后一句是_4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_5这则寓言中包含有一个成语,它是_通常用来比喻_后来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讽刺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不能因时制宜的人。2孟母教子【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翻译】: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3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注释】:执:拿 者:的人 遂:于是依:依照老人所说的方法 之:长竿【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会意林】:“执长竿入城门者”蠢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老父”还不如蠢人,自作聪明,乱指挥,弄巧成拙。【练兵场】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 (2)但见事多矣( )(3)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 ) (4)遂依而截之( )2,解释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计无所出。_(2)遂依而截之。_3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译:有个鲁莽的人拿着长竿进城。 B、俄有老父至 译:突然有个老头走过来。 c、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译:我不是圣人,但见过的事多着哩。 D、何不以锯中截而人 译:为什么不用锯从中间截断扔到里边呢?4试分析“执长竿入城者”和“老父”的性格特点。_ _5对文中的老父,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说明理由_4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释】:假:假借,凭借。求 :寻求,寻找。 子:你。无:不。 使,长(zhng):使:派遣。同“掌”,掌管。 然:对的,正确的。遂:前进,前往。 遂:于是。 走:逃跑。畏:害怕。 信:诚信。【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它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就是违背上帝的命令。如果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会意林】: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同时也说明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盲目信从,否则,就会闹出笑话。【练兵场】1,写列句中加点字的词解释有误的两项是( ) A是逆天帝命也(表示判断的动词) B观百罟之见我不敢走乎(逃跑) C享以我为不信(认为) D兽见之皆走(都)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子无敢食我也 /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虎求百兽而食之 / 虎不知兽畏己面走也 C子以我为不信 / 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 D虎隶百兽而食之 / 观百兽享见我而敢不走乎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虎求百兽而食之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A。相同,不同 B相同,不同 C不同,相同 D都不同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_(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_5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则语言故事。我们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什么?_5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祠者掌管祭祀的人。舍人指待从宾客,左右亲近的人。卮(zh) 古代盛酒的器具。 相谓互相商量。 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固本来。 子对人的尊称,您。安怎能,哪能。 遂于是。 亡失去。 为这里解释为画。 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译文】:楚国有一个祭祀的人,赐给他的宾客一壶酒.宾客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不够,一个人喝有剩余.请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酒.一个人蛇先画好,拿起酒准备喝,于是左手拿壶,右手画蛇说:我能给他它画脚!还没画好,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您怎能给它添脚呢?”画蛇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本应得到的酒。【会意林】: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练兵场】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引酒且饮之:_夺其卮曰: _遂饮其酒: _终亡其酒: _2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3画蛇添足一文的主旨是在暗示我们做事,不可如何( ) A性情急躁 B粗心大意 C手忙脚乱 D自作聪明4画蛇添足一语后来比喻( ) A锦上添花 B雪中送炭C操之过急 D多事无益5成语“画蛇添足”即由此而来。请以“考试”为时空(情境)范围写上一段话,用上这个成语。_6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闵(mn)同“悯”,担心,忧虑。长(zhng)生长,成长。揠(y)拔。芒芒然疲倦的样子。其人他家里的人。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予我,第一人称代词.趋快走。往去,到.去。槁(go)草木干枯。耘苗:给苗锄草非徒非但。徒,只是。 (13)益:好处。 (14):子;儿子【译文】:古宋国有个人,他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死了。天下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会意林】: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练兵场】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今日病矣:_(2)其子趋而往视之:_(3)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_(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_2,用/画出下面句子朗读时该停顿的地方。宋 人 有 闵 其 苗 之 不 长 而 揠 之 者3,宋人跑到地里将禾苗一颗一颗拔高的原因是_,愿望是_,结果是_(用原文回答)4翻译下面句子。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_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_5,这则寓言告诉了你们一个什么道理?_7奕秋学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与,曰:非然也。【注释】:弈:下围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 之:天鹅。 之:前者。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为:因为。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后者。 然:这样。【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会意林】: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这则故事说明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专心致志和思想老开小差,学习效果是很不相同的。【练兵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使弈秋诲二人弈:_(2)非然也:_(3)思援弓缴而射之:_(4)为是其智弗若与:_2翻译文中的句子。(1)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_(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_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_4结合你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受。_8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狙公损其家口粮而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释义】:狙(j):猴子。损:减,减少。充:满足。俄:俄顷,不久,表示时间短暂。驯(xn):驯服,顺从。诳(kung):欺骗,瞒哄。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芧(x):橡实,猴子的食物。解:理解。宋:宋国。(朝)三:三颗。众:所有的。皆:都。起而怒:一起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伏地:趴在地上。皆喜而伏地: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朝三暮四: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家口:家中的人俄而:不久匮:缺乏,贫乏 朝:早上【译文】:宋国有一个因养猕猴而得名的人,他很喜欢猕猴,他家养了一大群猕猴,养猕猴的人能理解猴子们的意思,猕猴们也能够懂得狙公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满足猕猴的欲望。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实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猕猴说:“给你们的橡实,早上三个,晚上四个,足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足够吗?”猴子们听了都顺从了,感到很高兴。启示:【会意林】: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练兵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损其家口:_(2)俄而匮焉:_(3)先诳之日:_(4)众狙皆伏而喜:_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指代什么。(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_(2)将限其食:_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_(2)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_4这则寓言中包含一个成语是什么?原指什么,现在又常用来比喻什么?_5这则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_9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释】: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8. 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11.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2.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3.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4.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5.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6. 果:果真17.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18.反:通“返”,返回 19.太子:此指魏国的王位继承人20.过:超过21.果:果然22.得:能够(得到)【译文】:庞恭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难以相信。”庞恭说:“有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有些怀疑了。”庞恭又说:“有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明摆着没有老虎,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到大梁的距离,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早就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魏王说:“我自己知道的。”于是庞恭告辞而去,但后来魏王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会意林】:(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练兵场】1,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_通_ 意思为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今一人言市有虎:_ (2)王信之乎:_ (3)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_ (4)议臣者过于三人:_3由文中的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成语:_,它比喻:_4庞恭对魏王讲“三人成虎”的故事有何用意?_5庞恭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什么?_6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_10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注释】:逃暑:避暑,乘凉。 及至暮:黄昏 孤林:孤树。独立的一棵树,也可解释为孤独的一棵树。 日流影移:太阳移动,树影也跟着移动。 徙衽(xrn):移动席子。徙,迁移。衽,卧席,(同时也可解释于席子之意)。 反:通“返”,意为返回的意思。 濡(r):沾湿。 逾:通“愈”,更加。 去:离开【译文】: 郑国有个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的人,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与白天相同的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会意林】: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去解决问题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2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3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练兵场】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徙衽以从阴:_(2)反席于树下:_(3)其阴逾去:_(4)而其身逾湿:_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_ (2)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_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_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_11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注释】:智:以为聪明。宋:指宋国。坏:毁坏。筑:修补。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疑:怀疑父:f ,老人。【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会意林】:在给人提正确的意见时,要考虑自己与听者的关系,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听意见只应听取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主旨: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说不定害了自己。 从邻居家的老人这方面,告诉我们给别人提意见,要尽量用能让别人欣然接受的方式。 同样的事但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却不同对待,这是不正确的。做人做事要公平,实事求是。【练兵场】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天雨墙坏( )2释译下面的句子 不筑,必将有盗: _ 暮而果大亡其财 :_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_ (3)课文开头八个字写了什么? _ (4)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 _(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_12鸠逢枭枭(鸺鹠,一种形似猫头鹰的鸟)逢鸠(斑鸠,雉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当地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译文】: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就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安家)?” 猫头鹰说:“我打算向东边迁徙。” 斑鸠问:“为什么原因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鸣叫声,因此我打算向东迁徙。” 斑鸠说:“您只要能够改变自己的鸣叫声,就可以了。如不能改变叫声,即使向东迁徙,村里人照样讨厌你的鸣叫声。”【会意林】: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练兵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子将安之:_ (2)何故:_ (3)以故东徙:_ (4)子能更鸣:_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子将安之?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故时有物外之趣。C吾欲之南海。D渔人甚异之3、翻译短文中的句子。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_4 这则寓言故事要告诫人们一个什么道理?_13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注释】1.集:栖息 2.念:想 3.沾:沾湿 4.辄:总是 5.去:离开 6.濡:浸 7.何足云也:(你洒的这点水)怎么能扑灭火呢 8.侨:寄居 9.见:文中指禽兽们受火灾之苦 10.虽:即使11.是:这 12.善:好的 13皆:都 14对:答 【译文】:有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栖息在那里,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很喜欢它。鹦鹉想:这里即使快乐,却不是我长久停留的地方,便离开了。过了几个月以后,山中失火了。鹦鹉远远看到,便入水沾湿自己的羽毛,飞到山上洒水救火。 天神说道:“你虽然有一片好心,但是这水哪里值得一提?” 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这么点水不能救火,但是我曾经在这座山住过,山上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我们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他们被火毁灭啊!”天神赞扬它的义举,马上帮它把火扑灭了。【会意林】:1.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2.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似,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 3.人要有毅力 不管这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 持之以恒的应对 一定会有回报的 与“水滴穿石”同一个道理。4.这个故事跟愚公移山有点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谊。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所从事的任务是基于一项伟大的情操,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大家一起共襄盛举。 寓意这则寓言高度赞扬了珍视友谊,为友谊宁肯献出生命的无私精神。而且帮助不在于大小!【练兵场】1解释加点的阋。(1)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 (2)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 )(3)然尝侨居是山( ) (4)禽兽善行( )2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乐不可久也。_(2)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_3概述鹦鹉救火、天神灭火的原因。_4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_5本文对我们当今共创和谐社会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_14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为汝(r)多知(zh)乎?”【注释】:日:太阳。 东:到东方。 游:游历,游学。 辩斗:争辩。 辩:辩论;斗:争斗 其:指代两小儿。 故:原因,缘故。 以:认为。 去:距离。 初:刚刚。 日中:正午。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者:的太阳。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沧沧:阴凉的意思。 探:伸手。 汤:热水。 决:判定,判定。 孰:谁,哪一个。 汝:你。 孰:谁。为:以为,认为。“知”通“智”,智慧。 乎:呢【译文】:孔子往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说的对谁说的错)。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会意林】: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世间万物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智慧的人也会有不明白的事。【练兵场】1, 联系句子,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以:_去:_(2)日初出时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汤:_及:_(2)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_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_(3)读了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_15世说新语两则咏 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注释】: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未若:不如)(因:趁着;顺着 )(“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 (讲解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俄而: 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大 )(欣然:高兴的样子)(儿女:这儿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内集:家庭聚会。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无奕女:指谢道韫(y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